品讀|淘洗時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評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

2020-12-21 封面新聞

文/北喬

生活,總是當下、過去和未來三個維度的共時。走過的路,經歷的日子,常常隱秘地參與現時生活。回味生活的背影,淘洗時光裡的質感,浮現某些細節或畫面,是人生之所需,也是散文寫作的重要選項之一。問題在於,日常生活題材的散文寫作要避免對往事追憶的同質化,警惕無深度的講述,而要寫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提供可以思索的「日常詩性」,並與當下生活共生溫暖之意。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中的「故鄉」,不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過往生活的心靈印跡和情感意象。由此,他的散文是在撿拾和打磨那些有意味的歲月印痕和生活碎片,尋找生活本身的詩性價值和書寫意義。

李皓一直在追求散文的有情書寫,在散淡之中營建共情。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分為「煙雲生花」、「遇見人間」、「嘆息橋上」和「碎影流光」四輯,連綴了李皓的個人生活史,勾勒了他人生有行走軌跡和心路歷程。他出生於遼寧大連的小山村,當過兵,做過電業工人、機關秘書、編輯記者,是一位頗有成績的詩人。豐富的生活閱歷,成為他忠實的寫作資源。對日常生活的真情觀照,則讓他回到生活內部去感知。撫摸生活的紋理,吹皺記憶的水面,他在飽含深情又從容敘述中追求自己的文學氣質。

生於鄉村,長於鄉村,鄉村自然是李皓重要的書寫場域。以成年人的視角回望自己成長期中的人和事,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在散文寫作中,這樣的回望式寫作,底色和表情常常都是鄉愁。與遺忘,與現實,與當下的生活,這樣的寫作常常又是對抗性的。李皓並不如此,而是轉身尋找人生之路上的一個個路標,擦亮內心深處的記憶,品味那些「曾經」之於生命的意義。在具體寫作中,他又將這樣的「品味」還原於平實的細節和場景之中,進行原生性敘述。他將寫作者的身份轉換成引導者,以文字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生活現場,直觀和感受生活。我們在閱讀時,經常會看到一個叫李皓的孩子在一群鄉村孩子之中。而寫作者李皓也會和這個李皓孩子進行些許的對話,偶爾還點評點評鄉村的人和事。點到為止,淡定又相當的節制。其實不僅在鄉村,在所有的過往中,他一直如此的在場。這時候,作家李皓也是讀者,自己逝去生活的讀者。他似乎不是在寫作,也不是在回憶,而是與生活對話,與身後的歲月交流。兩個「我」同時在場,但不處於分裂狀態,也非出於技巧性的書寫選擇,而是以「有我之境」表達對生活的尊重。

以個性化的視角實實在在地寫,注重密度和質感,一切的寫作技巧都隱於其裡,不事張揚。作為詩人,李皓嚴重區分了兩種文體的敘述姿勢,保持其獨立性。在散文寫作中,他講究文字的素樸,一如生活的清新。他拒絕隱喻和象徵,注重最為直白的表達,將詩性完全化於無形。如果說他的詩在竭力拓展想像的空間,那麼他的散文則在平常之中隱奇崛,堅守生活本真之於散文的溼潤,始終與日常生活保持同構。在《我的大學,我的軍旅,我的詩》一文,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我」在軍校的一次點驗中,學員隊教導員嚴肅而認真地檢查我的每一本書,甚至一頁頁地翻。最後,他認為幾本《海燕》雜誌的封面露腿露胳膊,有些傷風敗俗。我反駁道:「這個可是世界名畫呀,難道你不知道?」教導員開始犯渾:「我說不行就是不行,我認為這就是黃色讀物。」我辯解:「這可是公開出版物呀!」教導員眼珠瞪了起來:「哪來那麼多廢話?服從命令,立即沒收!」教導員強行拿走了那幾本《海燕》,當作「戰利品」交到系裡。這個細節以簡潔的對話忠實還原了當時的情景, 現場感特別強。這是一個細節,是人生的一個片斷,完全可能會被歲月淹沒。事實上,教導員早已忘記了這件小事。然而,李皓是無法忘記的,甚至在心底留下了陰影。當事人不同的身份和處境,就這樣左右了真實的存在。所以在30年後軍校聚會時,他遇上已經轉業到地方的教導員業餘時間專注於國畫創作,特別說了到「我現在就是你當年沒收的《海燕》雜誌的主編。」從30年前的針鋒相對到30年後的平靜如水,一切都已釋懷。李皓重提舊事,更多的是參悟到了人生的某種哲理,但他不明說,任由讀者去悟。他的散文看似很輕,但挾裹其裡的厚重,是歲月之於人生的沉澱。

他的散文多是敘事,但人才是他所要關注的。他不是在講自己的故事,而是在想念遇見的那些人。以故事帶出人物,或以人物引出故事,一切都是平常性的描寫,但感恩之心從未離場。在社會層面上,他筆下的多是些小人物,但就他的情感而言,他們都是大人物。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李皓真切地認為人生之路是由眾多的「他者」引導和鋪就的,一直不敢忘卻。從家人到鄰居,從志趣相投的朋友到同事,這些人被他視為生命中的發光體,一直珍藏於心,共同凝成李皓的精神故鄉。淡淡的憂傷和濃情快意,是美好的。過往的一切,成為過去,又依然與當下生活形影不離。如此轉身性的寫作,是對人生的真誠認知,又切合真情的內在結構。他寫下的是「小我」,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但又是我們每個人心靈上的紋路。這是他散文的品格,更是他情感的品格。這成為他個性化的散文寫作倫理,也是我們應該加以關注的散文寫作追求。

(作者系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

(《雨水抵達故鄉》,李皓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

相關焦點

  • 紅星書評|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想念...
    李皓最新在中國經濟出版社公開出版的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收錄的作品多為在《人民日報》《北京文學》《散文選刊》等大型報刊發表或贏得廣泛轉載的散文精品,也包括獲得第七屆冰心散文獎的散文《一個人的詞典》。李皓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新書《雨水抵達故鄉》早在出版策劃該書時,他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作家寫的散文,對中學生的作文寫作實踐有何幫助?
  • 品讀 | 楊鐵光:血脈鄉愁的文學觀照 ——含辛散文《故鄉是一根扎在心裡的蒺藜》漫評
    躺在床上,細細品讀含辛老師的最新散文力作《故鄉是一根扎在心裡的蒺藜》,字裡行間一股真切憂傷的生命氣息,深深觸動了我心底最柔軟的部位。這是一篇血肉豐滿、元氣充沛、情文並茂、直擊現實的作品,作者以故鄉生活為原點,以深切的悲憫情懷和自我審視的筆調,通過對故鄉對親人的溫暖回想與追憶,抒發了自己最真摯的情感和深深的眷戀。
  • 美及美生活:讀夏海霜散文集《江心魚》
    此輯書評影評詩評之外,篇名即生活,《一襲布衣紅塵淡》是她正過著的生活,《戀上鉤織,遇見美麗》,一雙巧手,鉤織美好生活,她還戀上環佩叮噹,醉南紅,鍾情平安扣,DIY凝聚時光、瞬間永恆的蜜蠟,尋獲一枚小小的石頭,聽它輕輕唱著歌,還《懷揣一朵火花,照亮來時路》,知性和智慧並存一體。
  • 品評好書|追記美好的成長之路——讀孫衛衛《少年故事》作者:張家鴻
    文/張家鴻在最新散文集《少年故事》裡,孫衛衛平淡、樸實地敘述著自己的中學時光。沒有任何花哨的言辭、多餘的修飾,仿佛他就坐在我面前,傾心訴說著充實、豐富的中學學習和生活。簡而言之,回憶是為過去提純,唯有那些令人情動於中且閃閃發光的人、事、物才會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在書的《後記》中,孫衛衛寫道:「寫這些文字,對我也是提醒,提醒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哪怕只是一句溫暖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現在。」感恩,是《少年故事》整本書的情感主線之一。除卻感恩,還有熱愛。
  • 擷取生活的浪花——讀韓國強散文集《蹚過歲月的河流》
    擷取生活的浪花——讀韓國強散文集《過歲月的河流》《過歲月的河流》是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正陽籍作家韓國強的散文集。我用了一天一夜時間讀了《過歲月的河流》。讀罷是有許多感慨和看法的。近幾年我閱讀了太多的散文,大部分是粗糙和粗獷的,很少有感情細膩的。韓國強的作品就有不一樣的感覺,其感情細膩真摯,即使鋼鐵男子漢也有繞指柔。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來他愛觀察、愛生活、善思考,是一個有獨到見解的人。首先,作者是博學睿智的。
  • 毛曉春紀實散文集《紙上低語是故鄉》出版發行
    近日,著名作家、學者、金石書法家毛曉春紀實散文集《紙上低語是故鄉》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是毛曉春多年散文作品的集大成者,從作品中能夠看出其對故鄉的深厚情感,也能領略到他對渭河流域人文風俗進行的大跨度提煉和描寫,堪稱是一部渭河流域的風俗畫卷。
  • 擷取生活的浪花 ——讀韓國強散文集《蹚過歲月的河流》
    韓洋《蹚過歲月的河流》是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國網河南正陽縣供電公司員工韓國強的散文集
  • 品讀|蔣藍:散文的常數和變數——讀澤讓闥散文集《人焉廋哉》
    讀到阿壩州青年作家澤讓闥的散文集《人焉廋哉》,他對於散文的理解與我有些近似,他的真誠筆觸與情懷打動了我。我首先想到的兩個向度,在於散文的常數與變數。散文一般被認為是作者的日常記錄,寫些喝茶、吃飯或者生活中的瑣事,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去不遠。這很容易讓讀者發生誤解,以為散文寫作就該如此散文的常數在於:真誠、真實、真在,應該成為漢語散文秉承的大纛。
  • 宋長徵散文集《鄉間食味》出版
    本書為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籤約作品,也是宋長徵「鄉間系列三部曲」之一,與其已出版的《鄉間遊戲》互為映照、補充。全書以鄉間食味這一最日常的切口入手,分為炊具部、風俗部、犧牲部、作料部四個部分,描寫魯西南與炊事相關的器物、風俗以及飲食相關的傳說與流變,對傳統鄉間飲食風物做出了一次比較清晰而完整的梳理,呈現出一幅充滿野趣的鄉村生活圖景。
  • 只需一條小道,便可抵達,夢中的家園和愛的故鄉
    《逆風歸途》45隻需一條小道,便可抵達,夢中的家園和愛的故鄉溫柔之心,在自己狹窄的胸腔,撐起遼闊的空間——肅竹《逆風歸途》>於自己的路上 寫下唱給自己的情歌這城市用熙熙攘攘 掩飾物慾與膚淺卻還要用華麗的辭藻 為自己戴上面紗朦朧的面紗遮不住自己的淺薄 卻不斷催促著踏上歸途的腳步 於風雨之中動情的樣子 一滴雨水便可映照清楚
  • 李皓:把移民當親人
    老張是給已出嫁的女兒申請宅基地而來的,接待他的依然是信訪科長李皓。經過前幾次的接訪,對老張的訴求李皓已非常清楚,但他還是耐心地聽老張又說了一遍,並將其安置地移民局和鎮政府對此事的解決辦法反饋給他。幾個回合下來,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看老張還有疑問,李皓又打電話把市移民局的總工程師張君偉請來,當面給老張解釋。
  • 「品讀」齊鳳豔:凝聚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脈——李皓軍旅詩集《懷念一...
    大連詩人、《海燕》文學月刊主編李皓作為一位曾經的軍人,他在詩中對自己的軍隊生活、對軍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和平建設時期對民族和國家做出的貢獻的書寫,是一往情深的,是飽蘸著深切回憶和緬懷的,我感受到了一種沉穩、厚重的熱愛與歌頌。
  • 品讀一兩首詩, 時光會就此停駐
    人潮擁擠的地鐵車廂,人們忙忙碌碌,趕往城市的各個角落,每天在此消磨了生命中的若干時光。在這擁擠的一隅,我們見證時間的流逝,寄託夢想與希望。倘若一邊觀察人世百態,一邊打開一本詩集,品讀一兩首詩,時光會就此停駐,生命也會充盈溫暖。《地鐵之詩》收入古今中外200多首佳作,每一首詩都有精彩析評。
  • 開卷猶如回故鄉——讀散文集《就這樣走到了故鄉》
    故鄉什麼樣,不是遊子是無法想像的。有人說得對,回不去的才叫故鄉。年少時想做的夢有很多,夢裡要去的地方也有很多。我們跟著呼嘯的時代列車,走到了很遠的地方,可當我們倦了的時候,回過頭,卻發現故鄉成了去不了的最遠的遠方。人們對於故鄉的懷念,也不在於這個詞中所蘊含的地理概念和鄉親血緣,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聯繫。
  • 本草裡的鄉愁 ——讀楚林散文集《詩經如畫 本草如歌》
    讀她第一部散文集的時候,非常意外:中藥裡怎麼藏著那麼動人的詩意詩境詩情;一個醫生,怎麼能寫出這麼優美雋永的散文。讀第二部的時候,這種意外可能就會消失。本草就是詩,楚林就有能力寫出優美雋永的散文。楚林生在中醫世家,長在中醫世家。她本人讀的就是醫學專業。大學畢業後直到現在,一直在醫院當醫生,治病救人。散文創作,說到底是她的業餘愛好。
  • 《故鄉有靈》:有故鄉才會有天堂
    有故鄉才會有天堂——評花如掌燈散文集《故鄉有靈》※北喬與許多書寫故鄉的作品不同,花如掌燈的《故鄉有靈》以樸素而乾淨的文字,儘可能拂去記憶的煙燻火燎,最大限度地呈現逝去鄉村的本真原貌他不做詩意的抒寫,也未摻雜守望中的思考,只讓鄉村從時光中向我們走來,寫鄉村的枝枝節節,寫故鄉的雞零狗碎,寫生命成長初期的目睹耳聞,一切是那樣的原生態,一切又是那樣的本色純淨。這是他個體生命中的鄉村,又是我們集體性記憶中的故鄉。故鄉在我們的心靈裡清晰,卻在現實中模糊。故鄉已經在我們的視野和心靈中遠去,因而故鄉總是寫作者無法也不願意繞開的題材。
  • 封開民警李浩從警廿九載,散文集《時光深處》即將出版
    封開縣公安局幹警、肇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李浩從警廿九載筆耕不輟,他的散文集《時光深處》,將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現在,是夜裡十點,寒冬的小城開始慢慢沉靜。不僅有一種和諧優美的音樂之感,而且開篇就顯得功力不淺,深諳三問之道,讀他的散文、詩歌都是一種享受。這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胡思源老師對散文《溫暖的懷念》的點評,更是對一位從警廿九載感悟付諸文學創作的肯定。文章的作者是封開縣公安局幹警、肇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李浩。作為一名公安幹警,李浩與文學創作之緣起於高中一年級。
  • 湖北送變電工程公司應急隊員李皓:火神山上的應急照明隊長
    1月23日夜晚,李皓獲知武漢市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在蔡甸區建設的專門醫院——火神山醫院的消息後,於 24日清朝獨自開車1個多小時來到施工現場,查看地區,當了解現場施工面積大,夜間照明設備不足後,聯繫武漢供電公司現場施工負責人,主動請纓。
  • 散文詩|李皓:在磐安(二章)
    圖片來自網絡□李皓(遼寧)在細雨中打量杜鵑我此行來磐安,是來看杜鵑花的。春雨顯然是來湊趣的,但它有喧賓奪主的嫌疑,它打亂了我的腳步。細雨中的杜鵑更加惹人愛憐,多愁善感的江南女子,在高姥山,嫋娜娉婷,楚楚動人。
  • 品讀|耀眼的是青春的精神——讀陳統奎《從故鄉出發 從世界回來》
    赴日本採訪西村幸夫聽其談異國的經驗、到成都蒲江聽徐耘講述明月村的成長故事,到深圳參觀王海達的雪糕工廠、到中國臺灣宜蘭與賴青松交流,到大阪上鹽見直紀關於綾部生活的課,在東京聽河哲司講茅乃舍的生意經、在臺中走訪薰衣草森林,走進萌木村聽舩木上次,到四國高知縣馬路村取經,都是他學習道路上的一個個點。許多個點串連、組合而成的是一個虛心向學、樂於進取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