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蔣藍:散文的常數和變數——讀澤讓闥散文集《人焉廋哉》

2021-01-11 封面新聞

文/蔣藍

我一直認為,21世紀漢語散文的核心是竭力回到真誠,這才是散文的最高精神。這跟當下盛行的非虛構寫作有一脈相承之處。真誠、真實、真在,構成了我的散文向度。非虛構寫作對我來說,已經成為近十年寫作主要用力的所在。我出版了二十幾本書,涉及歷史、思想、文學,具體涉及動物、植物、建築、器具、歷史人物,我用風物與人物規劃了它們的畛域,其觀念史、心態史、斷代史、蛻變史當中的細節與機變,成為了我打量它們的焦點。我是職業記者,我用新聞的眼光與腳力走到一些文學家還沒有走到的現場,以史料還原、重新釐定事件的在場方式,在「往日重現」的勝景裡發現事物的常態與異樣,我在寫作裡再予以呈現、發現、突現。我希望以餘生的力量,繼續在散文上以自己的言路追蹤它們。我的確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讀到阿壩州青年作家澤讓闥的散文集《人焉廋哉》,他對於散文的理解與我有些近似,他的真誠筆觸與情懷打動了我。我首先想到的兩個向度,在於散文的常數與變數。散文一般被認為是作者的日常記錄,寫些喝茶、吃飯或者生活中的瑣事,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去不遠。這很容易讓讀者發生誤解,以為散文寫作就該如此

散文的常數在於:真誠、真實、真在,應該成為漢語散文秉承的大纛。漢語詩歌之外,中國散文毫無疑問是世界文學中的一流水準,這兩項是中國文學最值得關注的文體,因為沒有哪一個國家具有漢語如此磅礴、深厚的詩性傳統與散文追求。張承志、張煒、楊顯惠、王鼎鈞、史鐵生、耿佔春、朱大可、林賢治、祝勇、周曉楓等作家的文本,也只有東歐部分優秀文本可以相提並論。至於宏大敘事的大散文、市井生活散文、「讀者體」哲理散文、「知音體」雞湯散文,我不反對,你認為這就是散文,那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這些與一流的漢語寫作無關。儘管理想的生活就像一場盤盤都渴望「自摸」的麻將,但還是應該提倡「有難度的寫作」,大家也要進行「有難度的閱讀」。

澤讓闥的散文集《人焉廋哉》,取自孔子的話,意思是說:「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於什麼情況。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人焉廋哉」四個字,恰恰是來自於澤讓闥的家鄉城隍廟裡鐫刻的一幅字,他從幼年時代到中年時節對這一幅字的翻覆觀察與省悟,由一個廟宇的符碼上升到校準自己人生的刻度,充滿細節的冷靜觀察,並插入了祖輩與此相關的信仰敘述,賦予了「人焉廋哉」落地生根的民間力量。

澤讓闥以「人焉廋哉」作為篇名,又躍升為書名,足以看出他的為人、為文的向度。他拒絕隱藏自己的散文觀,我完全同意。這,就是散文的常數。

在他的這本重點是展示自己高原生活經歷的散文集當中,諸如《秋的追思與遐想》《逝水流年》《故鄉陌路》等篇章,充滿深情地打量自己的故鄉松潘,在不徐不疾的敘述裡打開了松潘的自然地理與歷史地理。他將自己與父輩的生活史、情感史,擰成一根切割故鄉山河的蹤跡線,串聯起那些散落在曠遠山河裡的往事之珠,迴環往復,一嘆三詠,為我們呈現了一根美麗的敘事珠鏈。這一方面,澤讓闥還有不少攪動生命河床的大力描寫。

但是,我們更應該重視散文的變數。

這首先是對思想的倚重。散文的「散文性」如果存在的話,其一是呈現,其二更應該是散文應該成為思想的承載體。澤讓闥的《躲殺》一文,堪稱他的「疼痛之作」,也展示了他在心靈中最為柔軟的人性區域的搏動,更是他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沉思。

但當下的散文寫作中,擁有獨立思想的散文極度缺失,也意味著當前的散文寫作是有愧於這個時代的。究其原因,是大多數國人的群體思維,不擅長獨立思想,加之漢語語境裡並沒有幾個真正有使命感的散文家。我提到最常見的現狀是:小說家會在寫小說的空隙寫散文轉換心態;詩人會在寫詩之餘寫散文;學者也會文思飛蕩,寫點讀書隨筆。很少有真正獨立的將生命與散文結合在一起的散文寫作者,大多數流於「借道而行」,借散文說說自己而已。

當下很多散文上不了臺面,除去思想弱力之外,還有文本同質化和散文家自己的原因。一些散文家的寫作多年來都在重複,可能現在的散文跟他1980年代寫作的散文是一樣的,文本就像尼龍布的西裝,既無觀賞性,更無實用性。

近四十年來,我們的散文寫作具有不同的倚重: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隆起的思想言路所形成的高地。那是置身個人生活深處的回顧與探幽,作家們在個體的、碎裂的、獨木難支的思考中,寫下的文字,如果它們是一地的碎片,拼合起來的光,註定要大於一塊鏡子的光學時空。記得博爾赫斯好像這樣說過:「左右相反的鳥在鏡中離去」。近幾年,先鋒的的散文朝向事物的多樣性敞開,關注細節,關注充盈於細節的聲音與哀痛。竭力呈現細節,成為了壯闊的散文世界。

澤讓闥應該注意到,思想是在具體時空當中運思的。「發生」一詞在英文裡作take place,意思就是「找一處地方」。是的,我只是在幾千年之後的蜀地之上工作、生活、寫作,但是我逐漸清晰地意識到,放棄全部的個性,讓一個人文學面容模糊,成為一個思想者,讓思想成為了自己的影子內閣,如同一盒火柴,回到了一棵樹身上。它只能想像、只能回憶自己舉火的時刻。這炫示的光,已經不再是我的散文火炬。

其次,在散文變數裡,還需要對「逆向思維」的體認與倚重。這一方面,澤讓闥做得並不非常出色。也就是說,他還沒有進入到「反詩」「反散文」「反修辭」的變數寫作。這方面,法國作家羅蘭巴特、索萊爾斯、熱拉爾馬瑟、格拉克等人,達到了一種難以企及的文體高度。我以為這是他日後應該側重思考的所在。

散文不是散打。一個作家的散文,往往是伴隨一個人的經歷的提純、經驗的豐富而得到提升的。我以為,澤讓闥將在未來更深入地進入自己的土地與思想,在思想力、細節呈現、修辭等方面更準確地呈現自己的思想與眼淚。要像著名作家阿來那樣,從高原的尋常植物入手,而最後舉起的,是散文化的青藏高原。

所謂「正寫才是硬道理」,是首先吃透了事物的姿容與儀態,是建立在正常思想流向之上的一種泳姿,一種立場,一種進入事物的方式。而「正寫」當中的變奏,又當匯聚為「變數」中的特異聲音。

在這一辯證過程裡可以發現,使事物變得熟悉起來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能夠讓熟悉的事物再度陌生,並打開羽翼。就如同我們置身高原向落日鞠躬,然後從側臥草原看出去,就發現那些巍然的巴別塔,頂著一個落日,塔居然是向下修築的,正一級級通向大地的深處……這是我心中的好散文。

相關焦點

  • 觀其眸子 人焉廋哉
    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這裡一個高潮來了,也是孟子看盡了各國的王、侯、將、相,各式人等所作的結論。在文字上,這段書非常明白,不必多作解釋。 我常對年輕朋友們提到兩句老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以廣益知識,增加人生經驗;除此之外,我認為還要加上一句:「交萬個友」。 朋友交多了以後,對於一個人的思想、個性、品德、性向等,不必做心理測驗,一望而知。
  • 王賢根:詩意的散文播向遠方——品讀張慶和散文集《漂泊的心靈》
    這一選本,收入散文八十餘篇,精短,凝練,給人一種淡雅、寧靜的美學鏡像。 《壩上月》《草原日出》等,是自然界瞬間的景致,這瞬間變幻的景象,被張慶和以敏銳的目光收入心田,澎湃起讚賞的詩文。這種對大自然的親近、親切,在觀賞、欣賞間升騰的情懷,既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無盡讚美,又是對大自然變幻的瑰麗景象的由衷辨識與感悟,從而升華為精神的抒發與圖騰。
  • 本草裡的鄉愁 ——讀楚林散文集《詩經如畫 本草如歌》
    讀她第一部散文集的時候,非常意外:中藥裡怎麼藏著那麼動人的詩意詩境詩情;一個醫生,怎麼能寫出這麼優美雋永的散文。讀第二部的時候,這種意外可能就會消失。本草就是詩,楚林就有能力寫出優美雋永的散文。楚林生在中醫世家,長在中醫世家。她本人讀的就是醫學專業。大學畢業後直到現在,一直在醫院當醫生,治病救人。散文創作,說到底是她的業餘愛好。
  • 品讀 | 楊鐵光:血脈鄉愁的文學觀照 ——含辛散文《故鄉是一根扎在心裡的蒺藜》漫評
    躺在床上,細細品讀含辛老師的最新散文力作《故鄉是一根扎在心裡的蒺藜》,字裡行間一股真切憂傷的生命氣息,深深觸動了我心底最柔軟的部位。這是一篇血肉豐滿、元氣充沛、情文並茂、直擊現實的作品,作者以故鄉生活為原點,以深切的悲憫情懷和自我審視的筆調,通過對故鄉對親人的溫暖回想與追憶,抒發了自己最真摯的情感和深深的眷戀。
  • 擷取生活的浪花——讀韓國強散文集《蹚過歲月的河流》
    》是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正陽籍作家韓國強的散文集。我用了一天一夜時間讀了《過歲月的河流》。讀罷是有許多感慨和看法的。近幾年我閱讀了太多的散文,大部分是粗糙和粗獷的,很少有感情細膩的。韓國強的作品就有不一樣的感覺,其感情細膩真摯,即使鋼鐵男子漢也有繞指柔。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來他愛觀察、愛生活、善思考,是一個有獨到見解的人。首先,作者是博學睿智的。
  • 品讀|淘洗時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評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
    問題在於,日常生活題材的散文寫作要避免對往事追憶的同質化,警惕無深度的講述,而要寫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提供可以思索的「日常詩性」,並與當下生活共生溫暖之意。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中的「故鄉」,不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過往生活的心靈印跡和情感意象。由此,他的散文是在撿拾和打磨那些有意味的歲月印痕和生活碎片,尋找生活本身的詩性價值和書寫意義。
  • 最高境界的讀心術,不是「看臉」,而是在無形中看人,一看一個準
    相由心生,心地可以說是一個人相貌的根本,我們只需要了解一個心地到底是什麼樣的,就能夠判斷出這個人是善是惡,這就是所謂的鑑心。那麼怎麼才能夠了解一個人的心地呢?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美及美生活:讀夏海霜散文集《江心魚》
    小醉是溫都博客的顏值擔當,肌膚白皙,笑容如陽般明媚、如星般燦爛,她琴曲相長,畫文共秀,卻因人美掩其多才。她在林間曼舞,迎接初升的晨陽,她在廳間彈奏,和一曲高山流水,她在山間高歌,呼喚天上的雲雀,她在調色板上潑青潑朱,畫春天的綠野和秋日的金黃,她也在白紙上用細細的鋼筆尖勾勒黑白的輕靈和厚重,她的生活在她的認真經營下美好而純粹。
  • 《論語》導讀之二十三:孔子講仁和,教導如何觀察人識別人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以」,為。「所以」,所做的事。「由」,由於,原由。「所由」,做事的原因、動機。「安」,安心。「所安」,安心的所在。「視」、「觀」、「察」,都是看、觀察、考察的意思。看一個人所做的事,看他做事的原因,看他安心的事。「子焉廋哉?」「子」,其,代指「這個人」。
  • 紅星書評|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想念...
    如何寫出讓更多人認同的高考作文,最近也在朋友圈引發廣泛討論。就在這個暑期,一本名為《雨水抵達故鄉》的散文集,因為書裡涉及中考、高考現代文閱讀測試卷及真題備選庫,如何提高現代文閱讀和作文成績,刷亮了朋友圈和圖書市場,作者是來自遼寧大連的冰心散文獎獲得者、作家李皓。李皓當過兵,做過電業工人、機關秘書、編輯記者,是國內頗具代表性的作家、詩人。
  • 穿越現實的水手——讀祝髮能散文集《巖泉》
    穿越現實的水手——讀祝髮能散文集《巖泉》文/高登權一口氣讀完祝髮能的散文集《巖泉》,心裡總有種怪怪的說不出的感覺,似乎覺得有一個渾身長滿勇氣而又遍體鱗傷的水手正奮力地超渡著現實,用語言的浪花為遠行者點綴起多重的生命強音。
  • 擷取生活的浪花 ——讀韓國強散文集《蹚過歲月的河流》
    我用了一天一夜時間讀了《蹚過歲月的河流》。讀罷是有許多感慨和看法的。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來他愛觀察、愛生活、善思考,是一個有獨到見解的人。首先,作者是博學睿智的。這從他的作品中可知端倪,他把歷史典故能夠運斤成風。
  • 馮旭榮:一部深情雋永底蘊悠長的散文集
    思路縝密,文筆雋永,文路廣闊,所作散文、小說、詩歌俱佳。尤其以散文著稱。曾讀過他《流年心影》的朋友都建議秦先生能出一本散文集,以展示其獨特的散文才思和獨到的文筆風格。於是,秦嶽峰先生歷經數年辛勤創作,終於《鄉村印記》得以面世,使廣大文友和文學愛好者得以一飽眼福。
  • 品評好書|追記美好的成長之路——讀孫衛衛《少年故事》作者:張家鴻
    文/張家鴻在最新散文集《少年故事》裡,孫衛衛平淡、樸實地敘述著自己的中學時光。沒有任何花哨的言辭、多餘的修飾,仿佛他就坐在我面前,傾心訴說著充實、豐富的中學學習和生活。真實,是孫衛衛散文特有的魅力。在書寫自己的中學時光時,孫衛衛的筆端同樣自然而然地顯露出這個特點。他把自己擺放其中,真實地歡笑、真實地流淚、真實地固執。讀之,仿佛可以聽見他的心跳聲,一聲又一聲地從字裡行間傳來。曾經遇到過的人、曾經讀過的書、曾經經歷過的事,都是孫衛衛之所以成為孫衛衛的緣由。歸根到底,孫衛衛擺放其中的是真實的感情。
  • 情真意切、悱惻感人的明代散文巨擘——歸有光
    其文短小精悍,簡潔生動,即事抒情,感情真摯,質樸自然,悱惻動人,給人以清新之感,因而被譽為「明文第一」。這就是世稱「震川先生」的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然而命運和歸有光開了玩笑,「嘉靖十九年(1540年)舉鄉試,八上春官不第。」,以至於三十四歲才中舉,八次參加會試都落第,蹉跎了26年,期間喪子喪妻,備受摧折,其中艱辛難以描摹。然而歸有光安貧樂道,專心讀書,開門受徒,「讀書談道,學徒常數百人。」,名聲遠播,世稱震川先生。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餘秋雨散文的成名作當屬《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剛推出市場時,應當說是非常的火爆,一下子成為了暢銷書,一時之間」洛陽紙貴「,可以說是人手一本,很多人都讀這部作品。《文化苦旅》陪伴了很多家庭的幾代人成長。論讀者群體。《文化苦旅》中的很多篇什都選入了中學課本和高考試題。餘秋雨的語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創歷史散文、文化大散文之先河,開宗立派的地位不可撼動!
  • 兄弟倆業餘筆耕不輟 出版散文集《本味》鄉情濃釅
    湖北日報訊 (記者農新瑜、實習生彭潔茹)從武漢出版社獲悉,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塗陽斌與胞弟塗陽文創作的散文集《本味》日前在該社出版,該散文集收入作者近年創作的散文74篇,共20萬字。據悉,這是他們兄弟倆業餘寫作出版的第4本散文集。
  • 封開民警李浩從警廿九載,散文集《時光深處》即將出版
    封開縣公安局幹警、肇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李浩從警廿九載筆耕不輟,他的散文集《時光深處》,將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現在,是夜裡十點,寒冬的小城開始慢慢沉靜。孩子與妻子的笑聲令我放下手中的書,放下在書中行走的思緒,放下所有和現實與幻想糾纏在一起的思考,然後傻傻痴痴地坐在那裡,享受著這溫馨的天倫之樂!」先用優美的文筆交代了時間、地點,然後通過思緒的獨白,把讀者的心緊緊地抓住了。不僅有一種和諧優美的音樂之感,而且開篇就顯得功力不淺,深諳三問之道,讀他的散文、詩歌都是一種享受。
  • 理髮的小蔣
    小蔣的理髮手藝一流。至於和誰學的,我不知道,也沒問過她。只知道她十幾歲就開理髮店了。起初,店開在老自行車廠門口。上個世紀末,老自行車廠不景氣,廠房閒置。大華理髮店時的小蔣果不其然。小蔣的理髮店雖小,但來理髮的人卻奇多。每一次去,都要排隊。很有一點一座難求的意思。
  • 被忽視的當代散文閱讀,聽聽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們怎麼說
    日前,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在京為新書《我認出了風暴》舉辦了一場閱讀沙龍。因為涉及到「語文教育」的話題,這場沙龍不僅邀請到來自高校和中學的名師與作家們共同探討,還吸引了不少家長到場「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