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的小蔣
鹹高軍
疫情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理髮。這不,疫情期間,工作在線上(咱做老師的都有了一個時髦的名字:十八線主播),生活在網上(柴米油鹽醬醋茶及肉蛋奶菜都有商家送貨上門),唯獨理髮成了困難。兩個多月下來,眼看著鬢角遮住了耳朵,頭髮蓬鬆成乞丐,心裡有點急,頭髮也有點怒髮衝冠的樣子了!於是,想到了小蔣,一個為我理了二十多年發的女子。
小蔣的理髮手藝一流。至於和誰學的,我不知道,也沒問過她。只知道她十幾歲就開理髮店了。起初,店開在老自行車廠門口。上個世紀末,老自行車廠不景氣,廠房閒置。最多時,有六七個小企業租賃廠房,開辦個體。小蔣租的房子是當年自行車廠的門衛值班室。緊挨著她理髮店的大樓租給了一個老闆開了一個浴室。名字叫「大華浴室」。靠浴室開理髮店好。人們可以理完髮洗個澡,也可以洗過澡後吹個頭。我當時,就覺得小蔣這姑娘眼光好,是個做生意的料。
大華理髮店時的小蔣
果不其然。小蔣的理髮店雖小,但來理髮的人卻奇多。每一次去,都要排隊。很有一點一座難求的意思。我因為住在理髮店北側的區政府宿舍,反覆查看了這一現象後,決定將理髮的時間選擇在晚上,心想,這個時段也許人會少一些。其實,我是錯了。對於小蔣而言,晚上比白天忙。白天,大多數人上班,理髮的總是一些老年同志居多。晚上,而像我這樣的上班族才有時間。沒辦法,就等吧。好在等待理髮也是一件愉快的事。雖然大家互相之間並不熟悉,但都是奔著小蔣理髮的精湛技藝而來。聚在一起,有了共同的等待。於是,大家自來熟,天南海北的聊天。有談論家國大事、古今中外的;有杞人憂天談論孩子成長的;有縱論遠大宏圖、理想抱負的,有談生意好做難做,發財破災的;更多是話裡話外永遠是些婆媳兒女、生活瑣碎的。而小蔣呢,總是一邊細細地聽著,一邊甜甜的笑著,一邊從容地繼續給顧客理髮。
我常常這樣想,這樣的理髮,這樣的等待,也是一件挺美的事。生活正是這樣讓我們過得如此的從容。從容的我們也見證了小蔣的從容。在大華理髮店,小蔣開啟了自己的事業,帶了第一個徒弟,那是她的妹妹。她還談了戀愛。戀愛的小夥子是在衛生系統工作的小劉。她與小劉花前月下的地點就是理髮店。愛她的小劉娶了她,成了她的理髮店工作的下手。特別是她懷孕後,看著小蔣腆著大肚子,小劉學會洗頭、吹發,更多的是,與小蔣一起學會了幸福的生活著。
唯美發藝時的小蔣
後來,老自行車廠拆了。大華浴室不在了,小蔣的大華理髮店也遷走了,更名了。小蔣將理髮店搬到了水產大樓,依舊靠著浴室。不過,這個浴室不叫大華,而叫水產浴室。小蔣的理髮店也改了名字,叫唯美發藝。小蔣的這個店規模大一些,人員也增多了。除了她小妹加盟以及小劉八小時外幫襯,一度時期還招了徒弟,用了零工。因為理發生意也擴大了面。特別是增多了女同志做頭的項目後,明顯得忙了。
唯美發藝時的小蔣
我的髮型師依舊是小蔣。過去是從家裡向南,現在是向北。我家正好是小蔣新舊理髮店的中點。是中點更是重點。重點是走進小蔣的理髮店,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那麼親切,那麼溫馨,那麼舒適。成家後的小蔣理髮技藝也更加精湛了。在她那裡,每一次理髮,看起來都不是剃頭那麼簡單,而更像是在打磨一件藝術品。她會一直細細地端詳,慢慢地修剪一頭亂髮,每一次修剪完畢,都會先問一問哪裡還不滿意,還要怎麼去弄,直到恰到好處,整齊、自然、光潔。也許,在其他店裡,一共只需要五到十分鐘的流程,在小蔣這裡需要半個多小時。小蔣不急,被理髮的人不急,在一旁等待理髮的人也不急。或許,不急的原因就是小蔣理髮的工匠精神給大家帶來了巨大的吸引力。
樓尚發藝舒適的環境
今年春節前,小蔣理髮店第三次搬遷。這一次,小蔣沒有租房子。而是在世紀佳苑自己買的門面房的二樓開了店。新的理髮店叫樓尚發藝。我想,起這個名字,小蔣的想法不僅僅是因為理髮店在樓上,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事業上更上一層樓,引領理髮新時尚。就小蔣的為人,她還有一層意思,一定是希望在她那兒理髮的人在生活事業上也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小蔣的心思會是這樣嗎?或許,她的心思就是這樣的。
樓尚發藝舒適的環境
想到這裡,我給小蔣發了一個微信。告訴她,疫情中,我毛頭痴子的情形。小蔣迅即回復,疫情期間,情況特殊,要不,到我家來,我只為你一個人理。我回復,哪能這樣呢。還是再等等吧,希望你復工後,我是第一個顧客。完全是一句玩笑話。小蔣當真了。復工前一天,她第一時間告訴了我。我拾級而上,來到她的樓尚發藝,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裡,讓小蔣理了一次平生等待時間最長的發。理完髮,一種清清爽爽的精氣神撲面而來。
小蔣在新店樓尚發藝工作
精氣神來自小蔣的破舊圖新。她一如以往給予了我們需要的,也許是平常很多人並未意識到的需要。但這個需要留給我的記憶一定是長久的,就像二十多年來堅持讓她理髮一樣,永遠不會因時光久遠而改變。
樓尚發藝舒適的環境
作者簡介:鹹高軍,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淮安市作家協會會員,淮安區作協副秘書長。曾出版《杏壇放歌》《崛起》《我們的課堂在長徵路上》等散文集、詩歌集、報告文學集、教育專著20餘本,在《散文選刊》《人民作家》《揚子晚報》《淮海晚報》等近50多個報刊雜誌、網站發表文學作品百餘篇。近年來,創作的《春天,我到桃花垠看你》《我曾走過的中國》《雨點灑在青青的麥穗上》《這個春節,我們以戰鬥的姿態成長》等多篇詩作被省內外舉辦的朗誦會誦讀,深受讀者、聽眾喜愛。
【長按二維碼關注】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如蒙喜歡請點右下方「在看」。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言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