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2021-01-08 秦嶺瞭望

文|科夫 編輯|秦嶺君

15年前,一套名為「世紀文學60家」的叢書正在由北京燕山出版社策劃出版。60位名家將從專家反覆篩選出的100位現當代作家中產生,除了白燁、陳駿濤、倪培耕、賀紹俊擔任總策劃,出版方還邀請了王曉明、王富仁、陳思和、陳曉明、程光煒等25人組成專家評選委員會進行書面投票。再由專家和讀者對他們評分,各佔50%的權重。最後的平均分是作家的總成績,再從這個成績單列出排行榜。此後,又在新浪網讀書頻道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全民大網絡評選」活動,數萬網民踴躍參與,持續一年多、備受廣大讀者關注的「世紀文學60家」榜單最終揭曉。

而這個榜單上,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散文作家。冰心、季羨林、汪曾祺、余光中、餘秋雨、賈平凹、林清玄、劉亮程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

餘秋雨 開一代風氣之先

在當代中國文壇,不管是從知名度、作品發行量、讀者群體還是各種評選榜單,在散文領域,餘秋雨毫無疑問是名氣最響、影響力最大的一位。當之無愧的「中國歷史文化散文第一人」。雖然這樣的稱呼很多人會覺得很有爭議。但是在散文領域,要找出第二個替代餘秋雨的估計不可能。在當代中國文學史,散文領域要是少了餘秋雨,就是不完整的。因為,他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的人。

在中國文學史上,無論當代還是古代,能被稱為開一代風氣的人,屈指可數。唐宋兩朝,稱得上開一代風氣的可能是李白、蘇東坡。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散文沉寂已久的天穹上,橫空出世了一位開啟一代文風的散文家學者,他,就是餘秋雨。

餘秋雨所創新的散文文體,被學術界稱為"文化散文"。宋浩浩稱,「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鬱,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憂思豪壯的名士風度,悲天憫人的學者情懷」。

白先勇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散文:「詩化地思索天下」。余光中也曾讚譽其為「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信客》等被選入語文教材。1993年,他榮獲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餘秋雨散文的成名作當屬《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剛推出市場時,應當說是非常的火爆,一下子成為了暢銷書,一時之間」洛陽紙貴「,可以說是人手一本,很多人都讀這部作品。《文化苦旅》陪伴了很多家庭的幾代人成長。論讀者群體。《文化苦旅》中的很多篇什都選入了中學課本和高考試題。餘秋雨的語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創歷史散文、文化大散文之先河,開宗立派的地位不可撼動!

余光中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

對於余光中,大家熟知的是30多年臺灣詩壇上的一個著名的詩人,但是殊不知他的散文成就也是極其的高。關於他的散文成就,曾有這樣的說法: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對於余光中的文學成就,《臺灣文學史》作者陳芳明曾這樣評價:「以詩為經,以文為緯,縱橫半世紀以上的藝術生產,斐然可觀;那已不是屬於一位作者的畢生成就,也應屬於臺灣文壇創造力的重要指標。從舊世紀到新世紀,從揚眉少年到慈眉老年,由於他同時經營兩種文體,任何一個時段都從未出現歉收的跡象。

有評論認為,「餘氏以抒情彩筆,縱橫捭闔,締造了一個中西古今交融的散文新天地」。他是一座精神的豐碑,是詩壇和文學史上永遠的絕唱。

賈平凹 散文創作上也自成一家

賈平凹,1952年出生於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現為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 、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提到作家賈平凹,讀者想起的,大多是他的小說。但他在散文領域的成名之早、成就之高,也是當下的很多散文作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其散文集《自在獨行》上市兩年來,累計發行量已超過100萬冊。賈平凹的散文被學者和評論家排在了優秀之列,並且有多篇被選進中學課本。

賈平凹以小說蜚聲文壇,在散文創作上也自成一家。其主編的《美文》作為當代散文的專門性雜誌,其審美方式與辦刊理念在全國純文學刊物中走在前列,在散文刊物中也成為重鎮之一。他的散文主要收於《月跡》、《愛的蹤跡》、《心跡》和《人跡》四個集子中。另有《商州三錄》、《賈平凹遊記選》、《賈平凹散文自選集》等。

大家孫犁先生曾稱讚賈平凹的散文比小說真實感人。

劉亮程 20世紀最後一位散文家

劉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一片葉子下生活》等,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2015年6月獲「第十六屆百花文學獎」散文獎。

劉亮程因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一炮而紅,從此確立了當代文壇散文家的地位。

楊絳 散文像清茶 芳香沁人

楊絳以翻譯和小說名世。更以錢鍾書的老婆名氣更大。

寫小說,被文學評論大家施蟄存評價為「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她編戲本,早在1940年代,就寫出了比夫君錢鍾書出名更早的《稱心如意》等「含淚的喜劇」劇作。

在散文創作上,楊絳的成果則更為顯著。被譽為中國式的散文高手。

楊絳長於敘事和評論散文,她很少作單純的寫景或抒情散文。晚年的楊絳,散文佳作頻出,從《幹校六記》到《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此外,她寫的一系列懷念故人的短篇,自成一派,備受喜愛。

她創造了一種特色極其鮮明的散文文體風格:白描中見功夫、簡淡中含深情,成為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名篇。

雖然錢鍾書學者名聲甚隆,但也有不少文學研究者對楊絳的文學成就給予高度重視:「論文筆,楊先生是絲毫不輸給錢先生的。」錢鍾書本人也承認,妻子的散文是最好的。

他們的女兒錢瑗,曾對媽媽楊絳與爸爸錢鍾書的散文作品進行對比:「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楊絳的散文創作開始較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她寫過《陰》等散文,文採絢麗,意識流派。在隨後幾十年,她的散文寫作中斷了。直到1980年,楊絳讀了清代沈復的《浮生六記》後,決定要寫一寫自己的幹校經歷。最終,她寫就長篇散文《幹校六記》。這一次她的散文文風與幾十年前迥異:樸素精煉,深沉含蓄,言簡義豐,不與長時間文壇上流行的虛誇、浮躁、雕飾等風氣為伍。讀來反思良多、深刻難忘。用學者止庵的話來說,「這使得楊絳散文在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史上成為一個大題目,不能不重筆書寫。」

楊絳的散文,有長有短,出了很多集子。如《春泥集》《走到人生邊上》《我們的錢瑗》《雜憶與雜寫》《倒影集》《將飲茶》,另還有集外散文多篇。其中,《幹校六記》被提到的頻率最高,也被讀者念念不忘,成為不斷被閱讀的經典。

張中行 比楊絳先低了一等

張中行張老頭的散文,比楊絳先低了一等。低在何處?他的文章穿靴戴帽太多,不斷地把話題分開,不斷地自謙留後路,看似嚴謹無懈可擊,其實老是走題,平鋪直敘地推著寫,失去了文章的節奏。再則文字上,他可能念書比較多,國學底子厚,用字險仄處頗多,不及楊絳清新自然。

季羨林 如同野老話家常

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林清玄 人生最美是清歡

林清玄是高產作家,獲得了諸多文學獎項。他的代表作《清歡》、《願你,歸來仍是少年》等廣為流傳,《和時間賽跑》更是入選了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的課本,許多80後、90後等都在語文課上讀過林清玄的散文。林清玄從1979年起連續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20次。《桃花心木》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3課。

林清玄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曾於臺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傑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傑出校友獎、成功雜誌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他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集不僅曾是臺灣圖書暢銷榜第一,在大陸也有很高銷量。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他的小說儘管不出名,一部長篇《冰河》毀譽參半,但散文卻是真正大家手筆,無論是早期的《文化苦旅》,還是後來的《山居筆記》,都是經典之作,裡面的每一篇都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很多人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不能因為他的私生活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多多少少帶點個人情緒,沒有從作品出發。我們不妨看看白先勇和余光中是如何評價餘秋雨的。
  • 餘秋雨詩很美:細雨來了,我在傘下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當代著名作家餘秋雨的一首《我在等你》,這首詩也是膾炙人口,寫得很是深情,短短的幾句,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濃濃的愛意,還有對於愛情的理解,這樣的作品讀來最是令人心安,也讓人覺得很溫暖。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夕陽下了,我在山邊等你。葉子黃了,我在樹下等你。月兒彎了,我在十五等你。細雨來了,我在傘下等你。
  • 《孤獨的靈魂當慣於遠徵》出版 收錄余光中70年散文精選
    半島記者 黃靖斐提起余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首《鄉愁》,遍傳兩岸,但由於《鄉愁》光芒太過耀眼,很容易遮蓋余光中的其他創作。近日,新華文軒出版了余光中70年散文精選《孤獨的靈魂當慣於遠徵》,收錄了他以《思蜀》為代表的多篇「思蜀」之作,共同勾勒出對童年生活的重慶「悅來場」的念念不忘。余光中(1928—2017),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他還是梁實秋的學生,胡適的忘年友;聽過冰心、曹禺的講座;與呂叔湘的女兒同窗,林海音的鄰居和文友……其文學生涯悠遠,底蘊深厚。
  • 批過朱自清、懟過聞一多,千面詩人余光中先生,76歲被人揭老底
    他不僅僅是一位能寫出雋永詩句的好詩人,還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評論家,一生留下作品無數,成就斐然,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都是影響力極廣的文人。甚至有人說,余光中先生走了,中國詩壇塌了半邊天。 但人性往往複雜,一個人也並非只有一面。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在當代中國,可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餘秋雨那樣引發人們的關注。他的每一本書幾乎都能平地掀起一陣狂飆,在各種場合。無論是現實中還是鏡頭前,餘秋雨看上去總是那麼的溫文爾雅、才思翩翩。他是作家、學者、大師,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是權威的象徵。
  • 王朔評價餘秋雨:是我的「晚輩」,他冒充文化人,其實根本不入流
    就餘秋雨這麼個文風,這麼寫東西,這麼冒充文化的人,好像還不多見。餘秋雨在文學界真的不入流,寫點遊記,那叫作家嗎?一個小說沒寫過,你配稱作家嗎?根本不入流!總之就是把餘秋雨一頓貶低。這還真是事實,王朔先生確實比餘秋雨出名早。王朔大火的時候,餘秋雨連小說都沒寫過,所以真的是「晚輩」了。對於王朔對餘秋雨的評價,很多沒看過餘秋雨作品的人,可能只會在一邊說:懟的痛快。
  • 給中國當代作家排名次,賈平凹、莫言能排在什麼位置
    在中國當代文壇(建國後),當代作家中,名家頗眾,隨口能說出一大串來:王蒙、張煒、餘華,蘇童、王安憶、史鐵生,路遙、陳忠實等等,莫言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更是人盡皆知,賈平凹的名氣主要因《廢都》一部小說而聞名全國,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在普通國民中,或者說普通讀者中,確實賈平凹的名氣比莫言更大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很美的一首詩,此生我在天堂等你,寫出了世間最感人的愛情
    無論是古代,還是在當下,無數的文人用手中的筆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了令人感動的愛情詩,筆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當代著名作家餘秋雨的一首《我在等你》,這首詩也是膾炙人口,寫得很是深情,短短的幾句,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濃濃的愛意,還有對於愛情的理解,這樣的作品讀來最是令人心安,也讓人覺得很溫暖。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余光中詩歌散文有哪些余光中個人介紹及作品匯總
    「我出生在南京,父親是泉州人,抗戰時期又在重慶住了幾年。2013年10月,余光中來上海參加「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開幕式。接受解放日報記者採訪時,他說,自己現在任教的中山大學位於高雄西子灣,正對臺灣海峽,「每天在學校辦公室,望過去就是我熟悉的故鄉,我要慶幸,自己不是住在臺東,不然面對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國,有什麼用呢?」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 莫言公開評價余光中,並模仿《鄉愁》寫打油詩,句句詼諧卻有哲理
    魯迅筆下的《社戲》、《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鬱達夫筆下的《懷鄉病者》;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透過這些名家的文字,我們可以窺見「魯鎮」、「紹興」、「富春江」、「湘西」,虛虛實實,都是文人們靈魂的家。這一點,在當代文壇也體現無疑,莫言筆下的「高密」便是一個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事實上,每一個作家,都有一塊內心柔軟的地方。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尹燕忠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作 者: 尹 燕 忠賈平凹先生197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在全國獲獎,在這四十年中,他出版了近二百餘部小說、散文、文論、詩歌、書法、美術著作,數十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散文大獎,長篇小說《浮躁》和《廢都》獲美國美孚馬大獎和法國獎,其中十幾本作品被翻譯成英
  • 餘秋雨:42歲前出名,45歲辭職去冒險,書暢銷盜版比正版多18倍
    事業有成,妻子嬌美,43歲前出名升職,這樣的餘秋雨依然達到了人生巔峰,可是就在大家的豔羨中,餘秋雨卻遞交了辭呈,面對不可多得的人才,單位自然不放人,於是就有了餘秋雨的23次遞交辭職信,終於在自己45歲時,餘秋雨從職場回歸了文學。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陳丹青膚淺評價,不及王朔一針見血
    中國著名文人代表餘秋雨,在他的文學作品中,關於旅遊的詩集頗多,且引人注目。但正是如此,有些不了解餘秋雨的讀者認為他只會描寫祖國的大好河山,做出的評價也是不客觀的,世人對他不解,遭受著槍林彈雨的職責,其中有三個人非常有名,給餘秋雨的評價更是大有差別,究竟是怎麼評價餘秋雨的?
  • 中國著名散文家餘秋雨丨——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餘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一九六六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一九八零年陸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一九八五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一九八六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一九八七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 餘秋雨為景區寫篇碑文,卻被不少網友批得一文不值,他寫了什麼?
    在當代文壇,餘秋雨是不容忽視的存在。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書賣得挺好,《文化苦旅》、《千年一嘆》等書,常年都是各大書店熱銷書,這說明他是著強大的讀者群。其次,文壇的同行們不少對他評價很高。賈平凹稱其是百年難得的人才,金庸把他和魯迅相提並論,餘華稱在散文領域他堪比朱自清和錢鍾書。但或許是人紅是非多,在紅得發紫的時候,他也受到了不少的爭議。有人甚至專門出書來批評他,在愚士的《餘秋雨現象批判》一書中,作者就指出餘先生的文字存在硬傷,只是附庸風雅。因為這些聲討,餘秋雨甚至兩次被傳封筆。
  • 當代十大小說家:魯茅巴三人上榜,陳忠實第七,瓊瑤古龍驚險入選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裡,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 余光中:痛貶朱自清等大陸前輩,76歲「告密案」爆出差點晚節不保
    那覆蓋在鄉愁之上的家國情懷與大中華意識,濃稠到要化不開,真沁人心脾哀感天地。1987年,我們的要報鄭重刊發此詩,翌年更直接入編高中語文教材,這是對岸作家此前從未有的殊榮。李敖至今,都沒這待遇。有人議論,在整個20世紀下半葉,余光中都是最受大陸禮遇的寶島文人,這說法並不為過。儘管,與此同時,對岸的左派作家、知名學者,對於余光中的「兩頭吃香」,早深致不滿。
  • 《文化苦旅》:書火了,餘秋雨的麻煩來了,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後來,餘秋雨把發表的這些文章整理了一個集子,打算找出版社出版的時分,卻讓餘秋雨有些鬱悶,由於不曉得餘秋雨寫的這些是什麼文體,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有一家出版社把它當成遊記,打算印成小冊子,到各地旅遊市場去賣,被餘秋雨回絕了。一家出版社,在給餘秋雨的退稿中,編輯還苦口婆心的教育他:散文不是這麼寫的。
  • 餘秋雨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氣勢恢宏,讀了兩遍還不過癮
    唐代的李商隱有一次因雨滯留,卻流傳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令人迴腸盪氣,也讓一位當代作家感慨不已。下面介紹餘秋雨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氣勢恢宏,讀了兩遍還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