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可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餘秋雨那樣引發人們的關注。他的每一本書幾乎都能平地掀起一陣狂飆,在各種場合。
無論是現實中還是鏡頭前,餘秋雨看上去總是那麼的溫文爾雅、才思翩翩。他是作家、學者、大師,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是權威的象徵。
同樣,在當代中國可能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餘秋雨那樣引發爭議,是「文豪」,還是「文化騙子」?眾說紛紜,毀譽參半。
餘秋雨,1946年出生於浙江省餘姚,中國當代文化學者,著名作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在戲曲方面頗有研究,陸續出版了《戲劇審美心理學》等著作,並且有兩個最年輕記錄,最年輕的大陸文科教授還有最年輕的高校院長這兩個職務。
那麼,作為作家,餘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人們對他有哪些評價呢?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著名的作家王朔就認為餘秋雨的作品不入流,對餘秋雨也多有揶揄,甚至說他冒充文人,並且說只寫散文,不寫小說,算不上作家。
說句半調侃半真實的話,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知識界,四分五裂,大概只有在兩件事上還存有共識:一,好好掙錢;二,抵制餘秋雨。
這當然都是不正常到有點扭曲的文化生態。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反駁的聲音在解釋原因說,文化界人士們對餘秋雨老師的群起而攻之,是由於「文人相輕」,是因為「由妒生恨」。
餘先生自己就很委屈,「餘秋雨這仨字,成了這片土地上啥樣的閒夫走卒都能過來咬一口、啄幾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訣」。
與王朔截然不同的是,金庸先生對餘秋雨毫不吝嗇讚美之語。
金庸先生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由此可見在金庸先生的眼中,餘秋雨的文章功力已臻化境。
作家白先勇認為:「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社區的讀書會讀得最多的作品。他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詩人余光中的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讀過餘秋雨散文的人都知道,他的文風清新脫俗,寫得也是很有韻味,每一篇散文都是從文化的大框架出發,不僅思考了文化,同時也重新定義了歷史,這在文學史上是獨一份。
人們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認為他離了一次婚,娶比自己小的老婆,於是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是帶著個人情緒,完全沒有從作品出發。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餘秋雨憑藉著一本《文化苦旅》的散文集,在文壇顯露鋒芒,隨後發表的《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等作品便讓漣漪層層擴散開來,化作波濤洶湧。
拋開世人所有非議,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去否定餘秋雨在文學與學術上的成就。
為了寫好《文化苦旅》,餘秋雨前後共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據他自己說,在那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差不多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凡是涉及到了他散文裡的地方,那麼他都是要親自去考證一番;
也正是他的這一份真誠,才使得《文化苦旅》一推出市場,那麼便受到了大眾的歡迎,成為一部暢銷書。
錢鍾書先生曾說: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只是一個郵差。
尤其是,當你讀過《文化苦旅》後,書中的深邃渾厚、氣象萬千,更會懂得: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行。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那麼多地方,但有一個人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餘秋雨用散文的方式,將城市古蹟文化,一一道盡,如同一幅幅歷史畫卷,文化捲軸,在你面前一一展開。
讀《文化苦旅》就像是在讀行走的哲學,讓人在遊山玩水中去感悟一些嘆息和哀傷。
它是我們的枕邊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讀過之後,你會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於生活,對於人生,也會有新的感悟。
恰逢出版社活動,這本經典僅需38元,也就是兩盒煙錢,卻能領略不一樣的人生,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