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哲學家認為今天的世界有問題 ?

2020-12-21 騰訊網

海德格爾是公認的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對於20世紀西方哲學以及人文科學諸領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20世紀所有的哲學家中,海德格爾對技術的反思無疑是最深刻的。

1946年,在《形上學之克服》裡,海德格爾提出,人類的計算和規劃戰勝了所有的動物性,人成為最重要的原料,終有一天,我們將建造期人類繁殖工廠,按需要有計劃地控制男人和女人的生育。

1953年,海德格爾說,人製造自己,加工自己的時代,馬上到來了。同年,在《科學與沉思》中他寫道,科學已經發展出一種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權力,並且正在把這種權力最終覆蓋於整個地球上……現在我們要的太多,已經忘記了「不要」對人類同樣重要。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在人工智慧和生命科學大行其道的今天看起來,這些看法無疑是深刻的。

海德格爾

1

海德格爾有多紅?

改革開放已40年,回望過去,漢語學界請來過諸多西方哲人,其中的多數人在被我們熱情禮遇一番後,就逐漸冷落直至遺忘。但是,海德格爾是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正如著名哲學家劉小楓說的,「對這位德國哲人,我們至今熱愛如初。」 可以說,一個多世紀以來,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三個哲學家之一。第一個是馬克思、第二個尼採,第三個就是海德格爾。

實際上,不僅在中國,整個國際學術界,海德格爾名聲也堪稱整個哲學史上少有的。他的名聲大到什麼地步呢?海德格爾是1976年去世的,距今還不足50年,但是有關於海德格爾的研究文獻數量,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名。柏拉圖2000多年前的哲學家,康德是300年前的哲學家,還有馬克思在社會主義國家那麼大的影響力,但是現在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哲學家研究的文獻都不如對海德格爾的多。

讀者對海德格爾的熱愛對中國學界來說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關乎中國的未來讀書人的心性品質。

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大學哲學系受命編譯《存在主義哲學》文集,其中就有熊偉先生對海德格爾著述的首次中譯。但是那個年代,偌大的中國沒有人會去讀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到了中國等於沒到。要等到改革開放時期,海德格爾隨即受到關注。但是,為什麼他會持續受到關注,這並不容易解釋。

拿薩特作一個對比。1986年底,北京三聯書店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推出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中譯本,次年年底推出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存在與時間》發行了7萬冊,薩特的《存在與虛無》發行了10萬冊,一時洛陽紙貴。但如今還有誰在讀薩特?哲學家劉小楓幽默地形容「薩特逐漸被冷落,只好怏怏而回,而海德格爾,我們真心誠意打掃自己的房間,甚至騰出臥室,讓他住下。」因為我們深切地感到,能給中國思想帶來歷史性轉機的西方哲人,非海德格爾莫屬。

究竟是哪些理論秉性讓海德格爾與中國學人如此一見如故?據說,海德格爾的哲學骨子裡太像我們的古代哲學。但也可能,是我們還沒好好認清海德格爾思想中的危險特質?對海德格爾的持續迷戀,是一種「迷人的危險」。「寧可跟隨施特勞斯犯錯,也不跟隨海德格爾一起正確!」劉小楓的這句話擲地有聲。劉小楓認為,倘若中國思想要有真正的歷史性轉機,就不得不嚴肅地重新審視海德格爾。

2

海德格爾的思想史地位

同濟大學孫周興教授認為,海德格爾開創了一種對我們世界的一個新的認識。

20世紀有幾個重要的哲學,一種哲學叫分析哲學,一種哲學叫馬克思主義,一種叫現象學,這是最大的幾種哲學。但馬克思主義實際上19世紀的,分析哲學是19世紀留下來的,只有現象學是20世紀新的哲學。這種哲學提供了一種新的世界理解方式。

簡單來說,在現象學看來,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這個想法聽起來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很簡單,但是偏偏歐洲人不是這樣想的。整個西方哲學從古典到近代,到20世紀有一個巨大的變化,古典的哲學假定事物的本身是有一個結構的,事物的存在和事物的意義有一個基本構成。文藝復興以後,把事物的存在和事物的意義,設定為人這個「主體」賦予它的,一個蘋果,因為人稱呼它「蘋果」,所以它變得有意義,所有事物都是「我」的對象,由「我」賦予它意義,這是近代哲學開始的,這是一種對象性思維。

進入20世紀,海德格爾開始不是這樣想的,他認為,事物的意義,事物的存在,取決於「我」跟事物怎麼發生關係的,我跟事物和事物相互之間的觀念,構成了一個世界,構成一個概念。這是對世界的一種新的理解,也包括了對人的理解,這種理解在20世紀最有力量的是所謂的「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是20世紀最有力量、最有影響的哲學思潮之一,而海德格爾正是存在主義的集大成者。

現在看來,海德格爾思想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未來」的思考,這種思考是跟技術的思考聯繫在一起的。可以說,他是最深邃的技術批判者,也是未來世界思想的開拓者。我們時代的問題很多,但技術問題是其中的核心問題,因為其他問題多半是由現代技術-工業-商業發動起來的,可以說,在這個時代裡誰把握了技術問題,誰就抓住了時代的命脈。把技術問題理解為現代性之核心來加以思索,海德格爾可能是做得最好的。

科技發展到今天,人類對技術問題無比關心,尤其是現在的人工智慧、生物技術,使我們對人類未來命運的關注前所未有,甚至有人說我們可以長生不老,不會死掉的,大家聽了也很興奮,興奮以後不知道怎麼辦。

1900年,我們人類的平均壽命是39歲,到現在大概是79歲,已經翻了一翻,再過20年到50年再翻一翻,這應該不是問題。但是你想好多問題出來了。且不說不死,至少我們做到了一點,把壽命延長了1倍,再延長一倍完全有可能。延長一倍的人,已經不再是自然的人了,是另外一種人了。另外,我們活著怎麼辦?我們幹什麼去?我們怎麼打發我們這個無聊漫長的時間?

技術帶給我們的福祉,跟我們對未來的規劃都成為問題,海德格爾對這些問題做了一種哲學的思考,他在1953年的那個報告裡面就說,「人製造自己,加工自己的時代,馬上到來了」。現在回過頭看這個話,海德格爾的思考很深刻。

3

海德格爾對技術的反思與警告

哲學界普遍開始反思技術問題是從二戰後期開始的,因為大家都沉浸在對原子彈爆炸這樣一個事件的恐慌當中。兩個原子彈在十幾秒鐘之內令20萬人就變成灰燼。正常人無法理解這一點。當時好多人徹底改變了世界觀,好多哲學家開始反思技術的問題。

而海德格爾其實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進入對技術的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中間經歷了二戰,在1946年的《形上學之克服》裡他提出,計算和規劃戰勝了所有的動物性,人成為最重要的原料,人們終有一天將建造人類繁殖工廠,按需要有計劃地控制男人和女人的生育。1953年在《科學與沉思》中,他寫道,科學已經發展出一種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權力,並且正在把這種權力最終覆蓋於整個地球上。

海德格爾後期把現代世界的危機稱為虛無主義。他說的虛無主義不是一個道德的危機,不是說我們的生活喪失了道德基礎,甚至也不是尼採意義上的價值危機,比如說沒有最後的信仰依靠,「上帝死了」等等。他說的虛無主義危機是整個現代文明作為技術時代的危機。因為技術的本質首先是把「存在」變成了某種可認識的對象、可理解的「存在者」,然後是徵服和控制它。技術就像電腦的格式化一樣,把所有的一切都格式化了。這樣一來,人的生存世界就沒有了任何神秘性,沒有任何意義的來源。

海德格爾說,在技術時代,諸神為什麼一定會逃走?因為諸神一定要呆在一個人不能觸及的地方。以前我們都覺得月亮上有嫦娥,所以又許多跟月亮相關的詩和藝術,但是現在你清楚地知道月亮就是人可以登上去的一個星球,那樣嫦娥就沒法呆在裡面了。以前希臘人覺得奧林匹亞山上有宙斯和其他諸神,現在人可以輕鬆得爬上去,諸神自然就不能呆在奧林匹亞山上了。但是海德格爾說,人的生存一定是以某種人不能觸及到的、幽暗的、遮蔽的、不顯露的領域作為前提,並且被它所牽引。這是海德格爾後期一個聽起來比較懸乎的思想,也是他比較接近道家的地方。道家一直認為技術是不能夠通達「道」的。這也是海德格爾後期比較喜歡道家的原因之一。

在最深的層次上,海德格爾後期思想迫使我們思考技術時代人類生存的許多重大問題。因為在技術時代人面臨的不只是諸神的逃離,而且還有與我們具體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倫理道德問題。海德格爾會問我們,是否有一個人類無法把握和控制的領域?他在後期認為,「存在」就是一切思想的源頭,我們要始終對它保持敬畏。存在雖然是我們的思想無法觸及的,但我們的思想本身都來自於它的饋贈。

可以說,20世紀哲學家當中,海德格爾提供了一種對技術最深刻的思考。現在技術哲學越來越受到關注,最近幾年或者未來幾年當中,他這方面的思考,越來越受到我們的關注。

2017年,由特斯拉CEO馬斯克領銜,100多名科學家致信聯合國,呼籲禁止人工智慧武器。但是過了一個多月,五角大樓就宣布在實戰中使用了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系統。很明顯,各個主權國家這方面都要爭先恐後,就像上世紀的核競賽一樣,誰先搞出來誰就是老大;在這種情況下,對「技術」的沉思尤其必要。2018年5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提出,應該成立一個由傑出思想家組成的總統委員會,來幫助制定關於人工智慧的國家遠景規劃。他說:「如同我不了解技術一樣,人工智慧的開發人員對政治和哲學也缺乏了解。從協調人工智慧與人文傳統的角度而言,人工智慧應該被列在國家議程中的最優先位置。如果我們不儘快開始這項工作,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起步太遲了。」

4

海德格爾為什麼不在乎歷史汙點?

海德格爾在1933年到1934年之間,當了弗萊堡大學10個月的校長,其間加入納粹黨,籤了一些文件,10個月以後因為他的建議得不到納粹教育部認同,就辭去了職務。

同濟大學曾引進過一位德國哲學家彼得· 特拉夫尼,就是他編輯了海德格爾在納粹期間的幾個筆記,叫《黑色筆記》,裡面有四五個地方有反猶表達。讓學界、讓德國人更崩潰的是,二戰以後,海德格爾絲毫沒有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承認錯誤。現在的局面大致是,法國哲學家們和知識分子在為海德格爾辯護,德國哲學家們都在抨擊海德格爾。試想,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在政治上曾經是一個納粹分子,他的哲學怎麼讓我們相信?有人說海德格爾後期的書有納粹傾向,這樣的斷言可能不準確。哲學是整體的、宏大的思考,政治是局部的。當一個大哲學家在局部的政治問題上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怎麼辦?歷史的經驗表明,大哲學家在政治上多半是愚蠢的。我認為要避免用海德格爾的政治錯誤,全盤否定海德格爾的哲學,當然也不能反過來說,海德格爾在政治上沒有問題。

某種程度上,政治不是海德格爾關注的重點,他的思考進入了另一個層面。

至於哲學家的失足或者說道德瑕疵,我們應該有一個歷史性的看法。古典時代的哲學家好多是道德的化身;但是到現代主義興起以後,尼採以後,一些哲學家作為個人在道德上的表現就不怎麼樣了,這裡的背景是宗教的衰落。任何道德,其根源都可以歸結於宗教,在歐洲是基督教,在中國可能是儒教。那麼當宗教淡出後,道德的約束力就越來越弱了。

對於今天的社會關係和社會運作而言,更重要的是規則而不是道德,道德當然是好的,是必要的,但現在的人類生活可能更需要規則。今天尤其要警惕拿道德主義當幌子的現象,舉起這種幌子,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有時會對個體造成過度傷害。

5

雞湯還是哲學?

哲學的論證具有某種暴力性,是要把握生活、把握自我、把握行為;宗教不是這樣的,「你服從我就好了」,適合心思虛弱的人;這種人如果學哲學,是會被哲學傷害的。哲學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維護和把控精神層面的自己。

如今,當哲學的理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感覺變得像雞湯了。實際上,不是哲學家本身想做雞湯,而是民眾需要雞湯,他們願意用雞湯的方式來閱讀哲學。舉個例子,寫《哲學的慰藉》的英國人阿蘭· 德波頓,這兩年特別熱門,已經在全世界辦了十幾所「人生學校」(school of life)。現在聽哲學課的人很多,其中大部分是想找安慰,在尋覓心靈雞湯。我不反對這個,這種心理按摩沒什麼不好的。其實哲學家自己也需要心靈雞湯,我們也需要心理按摩。好的雞湯裡一定是有點哲學成分,現在的問題是太濫了,以至於出現一些神神叨叨的東西,一些「毒雞湯」。

回到海德格爾,他對未來的技術世界,還是提出了解決方案,他說要「泰然任之」,要let be,首先是不要慌;既要對這個技術世界說Yes,同時也要說No。他自己不開車,但坐他夫人開的車。他警告說:現代人「要」得太多,已經不會「不要」了——需要喚起一種「不要」的能力。他引用荷爾德林的詩句,「哪裡有危險,哪裡也生救渡。」我們愈是鄰近於危險,進入救渡的道路便愈明亮的開始閃爍。他主張我們以更為明亮的眼睛去洞察危險,追問技術,因為救渡乃植根並且發育於技術之本質中。

本文來源:「群學書院」素材源自《長江日報》2018年9月25日、《三聯生活周刊》2017年第2期、劉小楓《海德格爾與中國》等。

熱門推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學點哲學,羅素認為,哲學至少有兩種重要作用
    而且科學是從哲學中不斷分離出來的,在古代人們對世界完全是無知的,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天文學、物理學開始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了單獨的學科。後來化學、生物學、心理學這些學科也逐漸成為顯性科學,所以它們都分離出來單獨成為一門學科。哲學有什麼用?羅素認為,哲學至少有兩種重要作用。
  • 為什麼大哲學家都喜歡獨身?
    對於他自己的獨身選擇,他解釋道:作為一個哲學家,我必須擺脫職業、女人、孩子、祖國和信仰而獲得自由。  孤傲、憂鬱和深刻的懷疑於哲學家是常見的,而這樣的性格在婚姻世界裡並不受歡迎。維根斯坦就是這樣一位懷疑一切、拒斥一切的哲學奇才。
  •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
    亞里斯多德首先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徵。就像是現在有一隻鼓翅亂飛的雞,這隻雞的「形式」是它會鼓翅、會咕咕叫、會下蛋等。
  • 哲學家尼採:世界上沒有本質的、永恆的東西
    黑格爾以後,他的「絕對精神」垮臺了,他以後的許多現代哲學家們紛紛起來撕裂他的「絕對精神」,摧毀他的形上學以至整個傳統形上學,使西方近代哲學轉向現代哲學。尼採便是以系統分析和批判傳統的主體性形上學為己任,真正實現這一轉向的現代哲學家。
  • 哪個星座最有哲學家潛質?(對號入座)
    雙子座的理想世界是「變動不居的世界」(因對變動總是意味著新奇事物的產生),其話語方式常為:「我想……」。他們喜歡瞬息萬變,不喜歡永恆持久,這種對時間維上對新奇的追求,就促使其擁有永無休止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敦促著其生活的腳步,激勵他不斷追求和探索。 這就是為什麼薩特否定人有先定的本質,而認為人生是不斷的自我超越。這是個迷人的和有些異想色彩的人。
  • 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故事
    舉個例子,譬如對於日常所見的歧視現象,有的人從個人品德的角度來論述,有的人從人性的層面來論述,有的人則把這個問題放到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等背景下去論述,三者比較起來就有個「高度」、「廣度」、「深度」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決定了你的觀點在何種程度上得到人們的認同和信服。為了要達到「更高」、「更廣」、「更深」的境界,就需要更多的知識。歷來的著名哲學家為什麼會成為人們心目富有智慧的人?
  • 哲學家的世界:畢達哥拉斯
    今天教主出關,信徒們終於可以見到教主,大家齊聚在前聽等候。希巴索斯墊高腳尖,引頸張望,望見一個標準希臘鬈髮,鷹勾鼻配上深邃雙眼的老人。因為長年的苦修與吃素,畢達哥拉斯身體骨瘦如柴,但皺紋卻比同年齡的人少很多。 有弟子想上前攙扶老師,卻被他揮手拒絕。「別擔心,我還走得動。」教主聲音低沉洪量,宛若大鐘。
  •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關於人生意義部分的摘抄
    因為世界分成二元了,所以這兩個元之間是如何聯繫的,就成了大問題。在後來的好幾百年中,無數哲學家在「精神世界怎麼才能真實反映客觀世界」上花費了大量的工夫,也很難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後來有的哲學家反應過來了,直接反對二元論,認為這種劃分是我們對世界的一種誤解。
  • 漢娜 阿倫特,我們終於有一位能歡慶三八節的哲學家了
    現在經常有人問,為什麼哲學家裡沒有女人呢?要不就是,反正我活這麼大是沒見過女人搞哲學。其實這類疑問,有共同的邏輯,譬如,為什麼家裡都是女人做飯,但世界大廚都是男人呢?為什么女人最愛情話,但詩人都是男人?不是的,這類問題的邏輯出發點就是反的,你永遠不能從結果倒推出一個問題的原因。而至於 「 我活這麼大從沒見過blablablba」, 那,只有一個答案了,是因為見識太少。
  • 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 李尖尖人生哲學有哪些經典語錄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不只是人間真實,還是人生哲學家,小小年紀總會發出讓人深省的言論,有著許多充滿哲學的語錄被大家記錄下來,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有哪些經典語錄?下面帶來全面介紹。  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不只是人間真實,還是人生哲學家  1、人生就是你越思考,越無法理解的東西。
  • 哲學家尼採、海德格爾、薩特真的可以改變你的生活嗎?
    而且,雖然哲學與現實世界沒有多大關係可為什麼又脫離學術界在大眾中變得流行起來了呢?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公眾理解哲學的教授安吉·霍布斯(Angie Hobbs)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全球危機的時刻。當下確實存在很多令人擔憂的問題。而在這個非常不確定時期的中,人們迫切地需要尋找到一種能夠指引他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的東西。」《斯多葛主義的教訓》一書的作者塞拉斯(Sellars)也同樣這麼認為:「這可能是人們對自助哲學越來越感興趣的一個因素。畢竟,名人、心理學家、運動員、管理顧問和神秘主義者都有自助書籍。那哲學為什麼不能有?」
  • 收集15位哲學家語錄,讓思想更深邃
    5、拋棄今天的人,不會有明天;而昨天,不過是行雲流水。 3、德可以認為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只要那個目的有價值,達到目的的手段才有價值。 4、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而只存在于欣賞者的心裡, 最適合你的顏色,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顏色。 5、習慣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導。
  • 僧侶與哲學家: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
    在此我們應該澄清,當時你擁抱佛教,並不是想在你的生活之外增添什麼額外層面,也不是想依照西方標準的模式,在你的生活和事業之上,附加某一種宗教信仰。反過來,你根本放棄了你的事業,為的是全然投入佛法的修行。所以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想到要做這個決定?為什麼?馬修(以下簡稱「子」):我從事科學研究,主要是源自對事物探索的熱忱。
  • 羅素,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
    ,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邏輯原子論哲學》) 而在所有格言之中,傳頌度最高的當數他在自傳序言中關於「我為什麼而活」的一段美文:「有三種質樸而異常強烈的激情一直支配著我的生命: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求索,以及對人類苦難的無限憐憫。」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⑨作為一位分析的歷史哲學家,我在研究分析的因果關係認識論、具時態的陳述和其他相關問題時,為何會想要了解19世紀的歐洲想像?當19世紀哲學,甚至更為晚近的20世紀哲學都與我的研究無關時,為什麼19世紀的歷史學會如此重要?懷特或許會說,《元史學》是「為了對當下有關歷史知識問題的討論作出貢獻」⑩,但這註定會遭到失敗:就對哲學的貢獻而言,為了理解某一特定歷史事件而單獨發展出「理論」,在本質上是錯誤的。
  • 世界上有絕對真理嗎?柏拉圖為何認為我們感受到的世界並不真實?
    這一主張要求對實在的態度與我們通常的態度有部分不同,不過,這是一種含義深刻的不同。要理解這種不同,我們就得先問一下:「柏拉圖哲學中的型或相與關於日常實在的經驗世界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整個概念的關鍵就在這一問題上(idea和eidos這兩個希臘詞在柏拉圖書中是互通互用的。
  • 哲學家們的十大怪癖
    笛卡爾在一封給克裡斯蒂娜女皇的信裡解釋:他反思自己為什麼青睞對眼姑娘,最終發現是因為他年少時迷戀的女孩有一雙對眼。他說:「我愛上了一個年齡跟我差不多的女孩……她的眼球有一點點靠近中間;也就是說,我看著她那雙無神的眼睛時,在我大腦裡就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所以後來發生的事就跟這差不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看見對眼的姑娘就怦然心動,不愛別的女孩就愛她們,就是因為她們有這個缺陷;而且我自己並不知道這就是問題所在。」笛卡兒總結說,初戀在他腦中留下的印記形成了這種不合常理的愛戀。
  • 這十位女哲學家,你認識幾個
    哲學世界最近的一個真正重要的運動是存在主義,主要代表是戰後巴黎的讓·保羅·薩特,阿爾波特.加繆和西蒙.德.波伏娃。自那以後有過語言哲學,但缺乏對最好的哲學進行特別深刻的洞察。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通過他們不可靠的相對主義,毀掉了哲學的概念。沒有人在意哲學家,文化批評主義開始走向前沿。媒體和鋒芒畢露的流行文化現在成為主宰,然而人們需要幫助來超越這一主宰並存活下來。
  • 本雅明:不算哲學家的哲學家
    [摘要]瓦爾特·本雅明通常被人描述成一位哲學家,但在許多英美大學的哲學系裡,不會有人講授或研究他的作品——對英語世界來說,本雅明會出現在現代語言、電影研究和媒體研究的領域裡,但絕不是哲學。瓦爾特·本雅明(1892.7.15 – 1940.9.26)瓦爾特·本雅明通常被人描述成一位哲學家,但在許多英美大學的哲學系裡,你不會找到有人講授或研究他的作品——對英語世界來說,
  • 哲學家羅素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他的理由是什麼?
    今天我們繼續聊聊對黑格爾哲學思想的一些批判,前面一篇文章我們聊到了,費爾巴哈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黑格爾「絕對精神」的一些批判,今天我們再來聊聊羅素和一些哲學家對黑格爾邏輯學和辯證法的批判。英國這麼的哲學家羅素,毫不隱晦地直接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