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漢朝和唐朝肯定是我們最先想到的。這兩個朝代不但是大一統王朝,更是中國國力巔峰的體現,他們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符號,比如中國人數最多的民族被稱為漢族,而國外中國人聚集的地方一般會被冠以「唐人」的前綴。
不過此時有人會問,在唐朝的時候,明明唐太宗已經接受萬國來朝,成為了「天可汗」,按理說周邊民族應該用「唐族」來稱呼我們,而不是繼續沿用漢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唐太宗李世民身上找答案。作為一名有著雄才大略的君主,李世民在登上皇位之後,一直苦心研究治理國家的方法。為了找到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答案,李世民決定從史書中尋找答案。
他最重視的兩個王朝便是隋朝和漢朝,一個是因為距離自己時間最近,另一個則是因為其和唐朝一樣終結了短命的秦朝。在閱讀漢朝史書的時候,李世民對漢文帝的治國方式最為推崇,他不但在政策的制定上進行效仿,還經常創作詩文來歌頌漢朝時的人物和事件。
唐太宗個人對於漢朝的推崇,對於唐代整體文化發展的走向都造成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在唐太宗在位的時候,一些大臣為了迎合他的喜好,就會模仿漢人的文筆創作文學作品,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唐朝中期。
這種文化上的倡導,經過傳播之後,就演變為對於漢朝的整體推崇了。因此唐人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以模仿漢朝為風尚,這種思潮也引發了後來的古文運動,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正因為唐朝時國人對於漢朝十分熱愛,因此他們並不認為其他民族的人用漢族來稱呼自己是一件不妥當的事情,反而覺得這是對於自己的誇讚。因此那些前來朝見唐太宗的外國使節們也就不必改口,可以繼續稱呼國人為漢人,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十分方便的,自然也不想做什麼更改。
不過在唐朝鼎盛的時候,國家的疆域要大於漢朝,而且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也略大,因此一些之前和中國沒有交集的國家也受到了唐王朝的影響。他們之前並沒有漢人這種稱呼,因此他們會選擇用唐人來稱呼中國人,這也是兩種稱呼現在同時存在的原因。
不過在中國的核心文化圈中,漢人還是主流叫法,因此其影響力還是要遠大於唐人這一稱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