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吃喝4:鄉下少年的悲喜人生,從一杯清茶開始

2020-12-15 北方麗人讀書觀史

這篇文章是《儒林外史》:讀書人的舌尖滋味,市井草根的吃喝歲月

馬二先生的行走美食單:人間煙火滋味,最撫我等凡人心

捨不得吃肉的嚴監生家破人亡,雲片糕敲詐的嚴貢生卻佔盡便宜

的續篇,我繼續寫《儒林外史》中的吃喝歲月,今天寫的是一個鄉村少年的吃喝故事,那也是他的成長史和墮落史。

1、改變命運的一杯清茶

匡超人名叫匡迥,號超人。本是一個鄉村草根少年,勉強讀了幾年書後便因家貧輟學,跟著別人來到省城杭州打工——在一家柴行中記帳。不料沒多久,柴行便虧本倒閉。他在杭州無親無故,又沒掙到多少錢,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百般無奈中,便在城隍山的茶室旁擺了張桌子,靠著來往行人拆字算命,勉強餬口。

這一天,他在這裡一邊等著生意,一邊在一本八股文選本——一個鄉村少年的世界很小,他從小受到的教育,以為讀書便只有八股文章。好巧不巧,正好這時選本的編者馬二先生路過,看到有人讀自己精心編撰的書,十分歡喜,當即藉口說走累了,想要坐著歇歇。

匡超人是淳樸的青年,他並沒有因為這個陌生人不是來照顧生意而稍有怠慢,而是有禮貌地請坐,然後

「即向茶室裡開了一碗茶,送在馬二先生跟前。」

這一杯尋常的路邊茶,讓匡超人的命運從此改變。

簡短交談後,馬二先生很喜歡這個淳樸好學、又善良知禮的鄉下青年,當即請匡超人到自己借住的文翰樓,還請他吃了晚飯——具體吃什麼沒有詳寫,估計就是一頓便飯吧,馬二先生的錢也不多,可這頓飯對於流落異鄉的匡超人來說,必然無比溫暖。

隨後在馬二先生的慷慨資助下,匡超人回到了家。看到久別的小兒子回來了,父母高興極了。歡喜之餘,又絮絮叨叨跟他訴說種種家庭煩惱。匡超人安慰生病的父親,告訴他不著急,一切都有我呢。隨後,他來向嫂子作揖,感謝嫂子對父母的照顧。隨即

「忙走到集上把剩的盤程錢買了一隻豬蹄來家煨著,晚上與太公吃。」

到了晚上,「匡超人等肉爛了,和飯拿到父親面前,扶起來坐著。太公因兒子回家,心裡歡喜;又有些葷菜,當晚那菜和飯也吃了許多。剩下的,請了母親同哥進來,在太公面前,放桌子吃了晚飯。」

豬蹄很好吃,匡家很窮,哥哥又老實自私,靠挑著擔子做貨郎為生,匡家老父大概是好久沒吃過了,所以這一頓吃得格外香甜。父親吃後,一家人也跟著了很多,這是一場溫馨的家庭聚餐。

2、轉變思想的一頓便飯

隨即,匡超人擔當起掙錢養家、照顧父母的生活:

「次日清早起來,拿銀子到集上買了幾口豬,養在圈裡,又買了鬥把豆子。先把豬肩出來一個殺了,燙洗乾淨,分肌劈理的賣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廂豆腐,也都賣了錢。」

雖然讀了幾本書,但匡超人沒有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用心用力的生活著。他對生病的父親十分孝順,賣肉磨豆腐之餘,不僅細心照顧父親,還給父親將杭州的風景小吃,聽到看到的有趣的事,讓父親十分開心。

過了四五天,匡超人的哥哥給弟弟接風

「帶了個小雞子在嫂子房裡煮著,又買了一壺酒。」

大概是雞很小,哥哥怕不夠吃,讓匡超人不要告訴父母。匡超人不肯,「把雞先盛了一碗送與父母」——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匡超人的肉和豆腐都賣得生意又燥,不到日中就賣完了,把錢拿來家伴著父親算計。那日賺的錢多,便在集上買個雞鴨,或是魚,來家與父親吃飯。」

匡超人真的很能幹,在他的辛勤勞動下,父母可以時不時開個葷,日子過得平凡溫暖。

當然匡超人還記得馬二先生的教誨,在辛苦生活之餘,還不晚讀書,時常讀到深夜。偶然被路過的縣官李本瑛聽到,打聽了他的為人,十分感慨。在李本瑛的一力舉薦下,匡超人考中了秀才,有了身份。他不再磨豆腐賣豬肉了,將剩下的錢給了哥哥,讓他開了個小雜貨店,一家人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栽培他提拔他的李本瑛突然遭到彈劾,匡超人唯恐遭到牽連,嚇得趕緊跑路——在路上,他結識了「名士」景蘭江,他們結伴到了杭州。景蘭江邀請他和另外兩個朋友一起去酒店吃飯:

「叫了一賣一錢二分銀子的雜燴,兩碟小吃——那小吃,一樣吃炒肉皮,一樣就是黃豆芽。拿上酒來。」

這些菜餚很平常,看來名士們也都沒多少錢,不過與他們酒桌生的一番神侃,讓匡超人大開了眼界,原來以為只有讀八股文考進士才算能出人頭地,現在忽然大仙,作詩做名士,也能名利雙收啊。

這一頓便飯,轉變了匡超人的思想,他被這些所謂的名士影響,開始走上了唯利是圖之路。

3、名士與皂吏的不同飯局

匡超人來到杭州後,也開始做「選家」,與馬二先生成了同行。與此同時,他繼續與景蘭江等名士交往,參加了一次「西湖詩會」。詩會不久要作詩,也是要吃喝花銷的。「名士」們都沒什麼錢,誰也邀請不起,便每人二錢銀子一起湊份子。他們一起去買酒菜的過程十分有趣:

「先到一個鴨子店,三公子恐怕鴨子不肥,拔下耳挖來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讓景蘭江講價錢買了。因人多,多買了幾斤肉,又買了兩隻雞,一尾魚,和些蔬菜,叫跟的小廝先拿了去。還要買些肉饅頭,中上當點心;於是走進一個饅頭店看了三十個饅頭。那饅頭三個錢一個,三公子只給他兩個錢一個,就同那饅頭店裡吵起來。勸了一回,不買饅頭了,買了些素麵下了吃。又去買了些筍乾,鹽蛋,熟慄子,瓜子之類,以為下酒之物。」

詩會的席面看起來很豐盛,有葷有素,有酒有菜,有主食有點心。不過名士們亦都很精明很會算計,又怕鴨子肉不肥,又嫌饅頭貴,為了一個錢竟然還跟賣饅頭的吵了起來——文人的清高與世俗被描寫得十分生動傳神。

不久,匡超人結識了潘三,潘三在杭州布政司衙門辦事,他請匡超人吃了一頓飯,便是完全不同菜餚和氣勢:

「潘三叫切一隻整鴨膾,一賣海參雜膾,又是一大盤白肉,都拿上來。飯店裡見是潘三爺,屁滾尿流,鴨和肉都撿上好的極肥的切來;海參雜膾,加味用料。兩人先斟兩壺酒。酒罷用飯,剩下的就給了店裡人。出來也不算帳,只吩咐一聲『是我的』。那店主人忙拱手道:『三爺請便,小店知道。』」

看看,這皂吏的威風,真是遠勝斤斤計較的名士們。人家是有權有勢、常來常往的,在這裡不必講價,自有最肥嫩的肉上來,甚至不必付錢,記帳便可,而店主夥計,全都是一副努力巴結的姿態。

一頓飯下來,匡超人五體投地,此後便跟著潘三混,包攬訴訟、做搶手替人考試等等不合法的事,不僅掙到了一些錢,還娶妻生女,過得無比滋潤。不久,曾經賞識他的李本瑛復起升了京官,他跟著進京考取了教習,又娶了李本瑛的外甥女——成了一個貪圖名利的「陳世美」。此後,他鄙薄對他有恩的馬二先生,冷酷對待落難的潘三,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精緻利己主義。

一部《儒林外史》,寫盡了市井百姓的吃喝歲月,而匡超人的吃喝故事最是豐盛繁複。從馬二先生的一杯清茶開始,到潘皂吏的美酒佳餚結束,他的飯局層次不斷提升,他的人品卻越來越墮落不堪。這一路的吃喝軌跡,生動見證了這個鄉村少年的悲喜人生……

相關焦點

  •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桂花樹下陳酒香
    家中竟然還藏有這麼有歷史有故事的陳酒,杜少卿高興極了,當即讓小廝從地下取了酒出來「打開壇頭,舀出一杯來,那酒和曲翎一般,堆在杯子裡,聞著噴鼻香。」《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考考你,200個人平分兩個梨吃,怎麼分?
  • 一杯清茶,怡人悅己
    予己一杯清茶,細品人生,這滿目的斜陽,青山成遠影,落花竟無常。得來的名如浮雲,暮色染成暈,晚風影朦朧,妄生的利似流水,浮沉雲煙往事,飄零落花怨痴。諸事空如夢,夢裡落花。緣法念如塵,喜憎陰晴。悅己何難?心意靜,諸念清,怡人何易?怨憎會,愛別離,今時的歡笑,誰堪轉眼的悲愁。悅己生了多少遠慮,怡人添了多少近憂,周全這番,遺憾了那般,空勞了苦心。
  • 茶中有禪、人借茶悟,一杯清茶悟人生
    茶絕非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的飲品,它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精靈,人們在長期的品飲中賦予其深刻的人文性。陸羽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其意思是說,只有具備了良好品性的人,才能真正品出茶的味道。晚唐劉貞亮著有《飲茶十德》一文,他提出飲茶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 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
    真我時刻,手執香茗,心素如簡,人淡如茶。人需要一種淡然、樸實、淡名利、淡世繪、淡榮辱、淡誘惑,雖無蝶來,清香依舊。在物慾橫流的滾滾紅塵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謝絕繁華,回歸簡樸。  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一顆靜心,看清涼世界!
  •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兩杯茶中的四個圓眼,底層百姓的家事恩怨
    如今要借重大爺,明日早晨把客座裡收拾乾淨了,還要借重二爺,捧出兩杯茶來。這都是大家臉上有光輝的事,須幫襯一幫襯。」牛浦郎說得很客氣,兩位舅爺——卜誠和卜信雖然平日對這個外甥女婿並不怎麼喜歡,但他們是做小本生意的普通人,對於有錢人、當官的人都有著天然的羨慕和敬畏,聽到有當官的來訪,那是多大的榮耀啊!所以,自是「喜出望外,一起應諾」。這份熱情,有對外甥女婿的幫忙,更存了一顆攀附巴結的心。
  • 讓我愛上震澤,或許是從那杯清茶開始……
    慈雲塔寺歷經幾百年的風霜雨雪、世事滄桑,雖在兵荒馬亂中多次被損毀,但屢毀屢建,始終香火不滅,它已成為了這座二千多年歷史江南名鎮震澤的象徵。親民的震澤,一杯清茶打動了我 我們沒有按傳統的路線去參觀慈雲塔寺,原因是同行中的吃貨們要急著去老街的仁昌順,品嘗那裡的:定勝糕,說是去晚了就沒有賣的了。仁昌順這家始創於清中葉的蘇州老子號食品店,「定勝糕」是其中的翹楚。
  • 歲月清淺,尋找一杯茶裡的清歡
    有的人喜歡喝一杯苦茶,再來一杯蜜茶。老闆說。可就沒見過先來一杯蜜茶再喝一杯苦茶的人,可見,世人都喜歡先苦後甜,不喜歡先甘後苦。後來,林先生成了第一個先喝蜜茶,再喝苦茶的人,老闆著急地問我感想如何?「喝苦茶時,特別能回味蜜茶的滋味。」他說,兩人都大笑起來。
  • 最好的早餐就是一杯清茶和一份幸福西餅蛋糕
    我很幸運,每一天都能有人陪我吃早餐,而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寓意著幸福生活的早餐:一份幸福西餅蛋糕和一杯清茶。這一個時刻,是我們一天的開始,更是讓我們感到無限幸福的時刻。而人生莫大的幸福不過是:吃飯有人陪、瞎聊有人陪,還不讓人煩,這是一種簡單而溫暖的幸福。我們為什麼喜歡這一種幸福呢?
  • 一杯清茶共月明,遙寄相思話仲秋
    一杯清茶,兩袖明月。茗盞影照,相思縈懷。中秋,又稱仲秋。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流行於漢字文化圈。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中秋節的來歷,有神話,有考據,有抽絲剝繭的歷史迷霧。嫦娥奔月、吳剛折桂、朱元璋起義密令,不一而足。有研究者指出,源於唐軍裴寂以圓月為構思發明月餅。
  • 《儒林外史》第一回就交代得很清楚
    從30歲左右開始創作,到49歲時完成修訂,人生最重要的20年,吳敬梓幾乎都投入到了《儒林外史》的創作中,可想而知這部作品對他而言有多麼重要的意義。我們所不知道的關於吳敬梓的疑問,必定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因為《儒林外史》所承載的,就是吳敬梓的思想與靈魂。
  • 一個鳳梨酥,一杯清茶,享受下午美好的時光
    端杯清茶,在有風的門廊說說話、品嘗鳳梨酥,看路上放學的孩子們嘻嘻哈哈的邊鬧邊走過;提著鳳梨酥離開時還說不定碰到哪個久不見面的朋友穿過公園的濃蔭。絕佳的購物體驗真的讓人覺得舒適,可以免費品一杯清茶,一塊鳳梨酥,感受一下美好的時光,微熱山丘在我心中體驗絕佳。價格也還算合理,10枚420NT,包裝也算是精美的。就是我心心念已久的鳳梨酥:微熱山丘門店。
  • 泡一杯清茶,於窗前凝神靜品這些優美的句子,讓人生留下淡淡餘香
    一、凝想,初夏把記憶存為一幅幅畫,不再隨時間消融,或者凝為玉石,捧在手心。記憶的花園,繁花似錦,永不褪去,經年的花香,留下人生淡淡的餘香!二、泡一杯清茶,於窗前凝神靜品。似甜、似苦,似暖、似凉,道不出那心境。茶香縈繞,順著青煙,於風中漫舞。三、平凡如我,獨守著殘缺的孤傲,在高聳的山崖吹風。像一隻翅膀受傷的鷹,渴望翱翔。
  • 茗茶悟人生
    名茶系飲品,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流通中,在流通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其三,社會文化價值。名茶的價值是人們通過多年品評公認的,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自古以來,國人就喜歡品茶,而且對茶情有獨鍾,文人雅士創作出了許多頌茶詩句。諸如唐文學家徐寅:「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大詩人杜枚:「雲暖採茶來嶺北,月明沽酒過溪南。」。愛茶之情,溢於言表。
  • 聊聊《儒林外史》中的美女「沈瓊枝」引發的一場文壇風波
    作者:劉永《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學家吳敬梓撰寫的一部反映明清時期知識分子和讀書人生存狀態的古典小說。書中描寫了在古代科舉制度統治之下的眾多文人形象,他們或醉心科舉、執著功名;或故弄風雅、欺世盜名;或助紂為虐、欺壓百姓;或潔身自好、超然不群。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範進中舉」的故事。
  • 酷暑難耐,煮一杯清茶散散心
    茶為君子之水瓷為君子之器夏日之交一杯清茶嗅一口芬芳品一絲清涼
  • 今生只對你一個人心動,一杯清茶,一本書,我在等風也等你
    可現在我現實了,你卻說,我太過冷血,太過於理性,人生,究竟該怎麼做才是對?回想起當初,你離我遠去時的場景,看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伸出了手,渴望呼喚你的名字,把你從遠方拽過來,可是,已經遠去的人啊!你再也聽不見我的聲音,夜深人靜,守著一盞孤燈,整夜無眠。一段情緣,這時光當中,成了最深刻的記憶。
  • 一個人,一杯茶,一本書,一縷陽光,一種人生
    一個人這樣靜靜的坐著,沏上一杯茶,在氤氳的茶香裡想一些事情,只是不曾想起什麼。忽然喜歡上了獨處,一桌,一椅、一茶杯、一個人,就這樣靜靜的發呆。- 2 -有時候更喜歡一個人,隨手一杯咖啡,一盞茶,享受生活帶給我的一縷清閒。一個人,一杯茶,一個下午,一顆靜心,以旁觀者的身份與世界對話,我想這便是最好的時光最好的我們。
  • 安溪開茶節一杯清茶敬天地神人
    4月28日,主題為「一杯獻給世界的中國好茶」的2020安溪開茶節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正式開啟。此次開茶節由安溪縣西坪鎮人民政府、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魏蔭茶業有限公司主辦。敬茶祖祈茶福 一杯清茶敬天地神人有別於其它茶類,安溪鐵觀音總趕在春天的尾巴,姍姍開茶,似乎要用更多的時間孕育最好的茶韻,不負了盛名。
  • 飲一杯人生的下午茶
    如果有可能,我一定會飲一杯下午茶的。我並沒有小資情結,也並不刻意追求生活的精緻與雅趣,只是覺得應該在這段時光裡好好享受輕鬆。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如果讓我剪一段時光,我必定是要剪下午這一段的。剪,是一種心境,就像從花枝上剪下花朵一樣,時光之剪上留有縷縷芬芳,可以讓人輕鬆愉悅起來。光線飽滿的午後,我從短暫的小睡中醒來,感覺神清氣爽,於是準備淨手煮茶。
  • 《儒林外史》中的君子與小人,朋友有難時,看得最清楚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除了以主角和配角分類外,其實還可以這樣分類:第一類為君子、第二類為小人、第三類非君子亦非小人。如果從數量上來看,第三類人物一定是最多的,書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範進、嚴監生、杜慎卿,都屬於這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