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和你的媽媽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哪一個?」
「先救哪個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我掉進水裡,我媽媽一定會奮不顧身的救我」……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或許她永遠不會帶兩個孩子來到河邊抓魚。
近日,河南新蔡縣一名母親帶著兩個兒子在岸邊抓魚,其中一個孩子不慎落水,母親為救孩子也滑入河中,路過的快遞員看到母子二人在河中掙扎,立即上前救助,孩子被救了上來,母親卻瞬間沉沒了。隨後救援隊將母親打撈起來,但母親已無生命體徵。孩子在父親懷中痛哭:「媽媽,我錯了……」
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讓人倍感痛心。作為一位母親,當看到自己的孩子遭遇危險,會不顧一切奔向前,即使她自己也不善水性,卻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每年約有372000人死於淹溺,意味著每天每小時有40人因淹溺而喪失性命。在美國,每年有4000人因淹溺死亡。發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1-4歲的兒童。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7000人因淹溺死亡,而在青少年意外傷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屬於頭號殺手。2016年10月,我國發布首個淹溺急救指導性文件《淹溺急救專家共識》。
文件建議,有關部門應根據水源地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淹溺預防措施,包括安置醒目的安全標誌或警告牌,救生員要經過專業培訓。應對所有人群進行淹溺預防的宣傳教育。如有可能,應從兒童期儘早開始進行遊泳訓練;在人群中普及心肺復甦術可大大提高淹溺搶救成功率。
當發生淹溺事件,第一目擊者應立刻啟動現場救援程序。首先應呼叫周圍群眾的援助,有條件應儘快通知附近的專業水上救生人員或110消防人員。同時應儘快撥打120急救電話。第一目擊者在專業救援到來之前,可向遇溺者投遞竹竿、衣物、繩索、漂浮物等。不推薦非專業救生人員下水救援。
家長在日常教育中,也應教會孩子外出時遠離水源,如遇他人落水應保持鎮定採取有效措施,並對孩子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
1、大聲呼救
碰到有人溺水,不要慌亂,要第一時間尋找大人幫忙,同時撥打110報警,如果有多個同伴在一起,要派出一人去尋求大人幫助。
2、尋找漂浮物
尋找身邊的漂浮物拋向溺水者,如救生圈、木板等;如果沒有漂浮物,也可以在書包裡裝滿礦泉水瓶拋給溺水者。將身邊的樹枝等遞給落水者,或把衣服打成繩結拋給落水者,救人時趴在降低重心,以免被拉入水中。
對於未成年人,不具備下水救人的能力,切勿盲目下水救援。
3、監護人看護
家長或看護人,決不能將兒童單獨留在浴缸、浴盆或開放的水源旁。家長要專心看護孩子,不要在看護孩子的過程中走神,如玩手機,要保持與孩子觸手可及的距離。
4、監護人教育
家長或看護人,應教育孩子遠離野生水源,即使在遊泳池,也要穿戴好安全的防護措施,不要在水中嬉戲打鬧,讓孩子學習遊泳,以及心肺復甦知識。
*參考資料「
[1]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16年12月第25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