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稱視角遊戲在設計理念上與第一人稱視角遊戲的不同之處

2021-02-26 千猴馬的遊戲設計之道

我們玩過很多遊戲大作,都採用第三人稱視角,如《刺客信條》系列、《古墓麗影》系列、《怪物獵人》系列。最近幾年,包括一些傳統的第一人稱視角的遊戲,也開始逐漸推薦玩家使用第三人稱視角進行,如《上古捲軸》系列和《輻射》系列,雖然默認是第一人稱視角的,但是玩家在遊戲中可以隨時隨地切換到第三人稱視角。

那麼,第三人稱視角的遊戲,設計起來和第一人稱視角的遊戲有多大的區別?僅僅只是攝像機的位置不同了嗎?通常我們都認為第三人稱視角的FOV(Field of View,即玩家在遊戲的視野距離範圍,角度和距離組成的)更大,所以玩起來比第一人稱要自然。但其實我們靜心歸納一下就會發現——第三人稱視角的遊戲設計理念的確與第一人稱視角的有質的不同,但這些都與FOV無關,而這些不同就是:

精細化、具象化並不是因為「看得清」(拉近距離,或者說戴上眼鏡了所以「看得清」的意思),而是因為看明白了——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而不需要通過一個抽象的表達加上自己的腦補來搞明白。

(守望先鋒中玩家操作死神開大會切換到第三人稱視角,這樣玩家才能「看清」原來這是這麼酷炫的一個動作,如果保持第一人稱視角,玩家會以為自己被丟進洗衣機裡旋轉了)

第一人稱視角中,玩家所能做的動作僅僅是抽象地表達做了什麼,而幾乎無法表達怎麼做到的。所以第一人稱通常用來作射擊遊戲(FPS類遊戲),因為玩家玩射擊遊戲的時候「視角」的焦點在於朝哪兒打出了子彈,得到了什麼反饋(打中導致摧毀或者完全沒有打中子彈不知道飛哪兒去了),而開槍這件事情,本身就可以用槍口冒冒火花,槍身上抬來表現「子彈打出去了,並且產生了後坐力」這件事情;第三人稱視角動作是精細可見的,所以類似近戰格鬥,動作招式更多、且相對華麗的遊戲,通常採用第三人稱視角,這樣玩家才能看清角色具體打出了什麼動作,這不是抽象到槍口冒冒火花就能表達的過程,因此怪物獵人系列、魂系列、包括早年國產大作流星蝴蝶劍,都採用了第三人稱,因為他們需要玩家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樣的攻擊動作,而不是簡單地「甩了一刀」就完事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不同的價值的,都需要合理分配在合適的時間點才能得到好的結果。

(在第一人稱視角下,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動作來表達換彈夾,是因為只有換彈夾需要的時長是對遊戲有影響的,所以動作只需要抽象表達出這種「開火功能冷卻中」的感覺就足夠了,畢竟丟出去的彈夾不會砸傷人也產生不了噪音,所以往哪兒丟、用什麼動作丟、丟多遠都沒必要關心)

而一些基於第一人稱視角,但允許玩家轉化第三人稱視角的遊戲,如《上古捲軸》等,當玩家轉換到第三人稱視角的時候,也的確會發現同樣的攻擊方式會有不同的動作,但它們僅僅只是動作(視覺上)不一樣而已,邏輯上的效果是完全一致的。相比之下,怪物獵人之類的標準按照第三人稱設計的遊戲裡,重斬(慢而有力)和輕推(快速「佔便宜」)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攻擊方式,使用的時機也是完全不同的。

(儘管玩家為上古捲軸5做了很多戰鬥動作的mod,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他的攻擊方式依然只有重刀和輕刀2種,畢竟這是一個第一人稱視角為主的遊戲,而第一人稱視角能表現的近戰精度是極其有限的)

所以,從設計的角度出發,第三人稱視角允許我們設計出更精細的「打鬥細節」,這些「打鬥細節」並不是只有畫面表現不同這麼簡單的,還可以包括打擊方式、打擊力度、打擊部位、打擊速度、打擊時候動作等等等等更多更加細節的設計,因為這些行為所產生的主要反饋的一半,即玩家自己的角色在做出這些動作後會發生什麼變化(享受什麼好處、接受什麼懲罰)都是肉眼清晰可見的,這就有了信息去判斷是否該使用這樣的方法或策略。

(在怪物獵人中,每一個動作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有獨特的硬直、判定範圍、動作等。玩家使用動作以及動作的組合進行狩獵,而遊戲的過程也會清晰地「告訴玩家」,這個時候做這個動作是對的還是錯的——這就是第三人稱擁有的、第一人稱所不具備的特色)

這並不是說「閃避技巧」和「平臺技巧」不能出現在第一人稱的遊戲裡,只是當這些技巧出現在第一人稱遊戲中時,他們應該最多最多只是一個添頭,而不能成為玩家「賴以生存」的必修課。

所謂「閃避技巧」,最基本的是利用跑位直接規避一些傷害情況,更深入的設計就是通過使用「翻跟頭」、「快速後撤」等看起來就很酷,效果也非常舒服的「快速反應」動作臨機應變來規避掉傷害。

(側撲射擊歷來都是馬克思佩恩的標誌,玩家通過這個動作可以獲得子彈時間用以更好的瞄準對手,更重要的是可以躲避掉敵人的子彈)

在第一人稱中,最常見的規避方式是FPS遊戲的找「掩體」,「掩體」的設計在視角的動作型遊戲,尤其是遠程作戰的遊戲中,都是存在的——即找到一個好的地形,讓子彈被地形所阻擋而避免傷害。之所以大多FPS非常強調這個,因為這是FPS遊戲裡唯一合理的規避傷害手段。之所以說是唯一合理的,因為只有這個規避手段,是玩家可以清晰感覺到自己做對了的。即使是Doom系列、虛幻競技場系列等敵人子彈因為移動速度慢而有機會躲避的遊戲裡玩家也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才能判斷出打過來「這樣做」的子彈是否真的能躲避掉。

(牆角、窗口、也許是一輛車,這些能擋住子彈的掩體,就是你在第一人稱視角遊戲中找到的最好「防禦方式」,因為走到這後面來降低被擊中的機率,是玩家在「防禦」這件事情上能做的唯一操作了,其他的任何規避方法,都不能直觀的看到效果,從而判斷做法是否有效,除非已經非常有經驗了,甚至總結出了遊戲中一些存在的「漏洞式技巧」)

但是在第三人稱中就不同,因為玩家的視野中不僅有飛行的子彈,還有自己的角色,有了參照,就非常容易做到躲避。而基於這個基礎,若設計一些「翻跟頭」之類的躲避技巧,在第一人稱中,依然很難感受到——首先我並不知道我自己能翻到那兒,要知道這一點我至少對遊戲要有了上百小時的熟悉時間;其次翻了跟頭能不能躲避掉、為什麼沒能躲避掉,這是沒法直觀獲得答案的,因為「看不見」。而在第三人稱中,這就是顯而易見的效果——你按下了翻跟頭按鈕,角色做出了翻跟頭的動作(甚至一些角色是在地上打個滾,而另一些是手撐地翻跟頭,甚至還有更酷炫的傢伙是直接臨空側翻的)你是看得見的,而是否因為翻跟頭躲避掉了攻擊,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種快感——我極其精準地翻跟頭,在被命中的一瞬間躲避掉了來自敵人的攻擊——甚至一些第三人稱遊戲中還加入了類似Just dodge等對於「及時閃避」進行額外獎勵的設定,進一步增加反饋帶來的快感。而這些都是第一人稱視角完全沒法做到的(強行做出來玩家也感覺不到)。

(刺客信條奧德賽裡,通過精準的閃避博得反擊最佳時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遊戲技巧,而要玩家能夠精準的閃避,取決於敵人和自身的位置、動作等信息。如果是第一人稱視角,玩家就很難判斷出位置關係,以及閃避後自己的落點,就無法體會到這些有趣的對戰內容)

所謂「平臺技巧」,簡單的說就是像馬裡奧一樣,在多個平臺之間跳躍,而平臺不僅有靜止不動的,還會有高低起伏的、按軌道行動的、踩上去就會碎掉的等花頭。這些高超的跳平臺技巧本身是好玩的,但是如果你做在一個第一人稱視角的遊戲裡,他就不見得好玩了。原因還是第一人稱不同於第三人稱,缺乏一個「我自己」的「標記」,因此玩家無法很直觀地在充滿困難的地形之間移動這個「標記」。當一個FPS遊戲中,玩家可以熟練的在平臺之間跳躍的時候,這個玩家對於這個遊戲應該已經至少有了幾十個小時的熟悉了,這樣才能很好地「習慣」自己的角色能跳多高、跳多遠、哪些是跳得上去的、那些是跳的過去,而這些設定,在第三人稱遊戲中,玩家只需要自己親手操作過一兩次(不到5秒的時間)就能掌握。所以「平臺技巧」對於第一人稱只能做成一個「可選的、通向額外獎勵的挑戰」,至少是在遊戲初期不能作為核心遊戲技巧(除非有類似丟出抓鉤飛過去或者開個傳送門直接傳送過去等機制來幫玩家完全克服跳躍技巧帶來的難度),但是在第三人稱中就可以。

(如果跑酷遊戲改成第三人稱視角,其難度就會高得讓人髮指,因為知道自己在哪兒,知道自己距離的挑戰多遠,這些都是極其重要的信息)

(而類似激戰2這樣的網遊中的跳跳樂,難度是比較高的,如果用第一人稱基本是玩不了的,畢竟你在跳的時候怪也沒閒著,怪物的騷擾也是「平臺跳躍」玩法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

所以,當我們利用好這些特徵來進行關卡設計的時候,可以讓關卡的元素變得更加有「實際意義」,而不僅僅只有「掩體」和「狙擊點」才是有實際意義的,比如在MH系列中,從第MH4開始就有了利用地形高低差「騎龍」的技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利用地形做設計產生出來的技巧:

在怪物獵人中,利用地形高低差可以騎到龍身上,用小刀猛刮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玩家必須要知道的信息包括:「我在那兒」(自己與怪物、地形精確的位置關係),「我什麼時候攻擊龍可以騎上去」(即精準的判斷出招時間點),「我騎上去以後幹了什麼」(不僅是我發動了怎樣的攻擊,怪物針對這些攻擊產生了什麼反饋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當怪物還會掙扎著反擊的時候,我要產生一些對策)——這些信息,只有在第三人稱的視角下,才能第一時間給清楚,而動作遊戲節奏是非常快的,如果第一時間(即視覺瞬間)不能給出一些信息,那這些信息就跟不給是一樣的。

而要求閃避技巧,更加是第三人稱視角遊戲相對於第一人稱的一個「特權」。利用閃避技巧,最基礎的是一次衝撞+一次閃避,即敵人會對玩家位置發出衝撞,這其實跟子彈打過來沒什麼區別,重要的是玩家抓緊時機閃避一下。而通常在第三人稱視角遊戲中,「衝撞」這個事情本身是有「上下文」的,因為只衝撞1下,這是小怪做的事情,Boss都是會連續衝撞的,在連續衝撞期間,玩家若要保證不被擊敗,就需要合理安排閃避技巧——閃避技巧並不是簡單地躲避掉一次攻擊,而是在第一次躲避之後,到達一個好的位置以至於還可以靈巧地躲過第二下、第三下——就跟打桌球一樣,桌球高手打完一桿,並不單單是能把目標球送進袋裡,同時還會為下一桿「做足準備」。所以連續衝撞是一個非常好的「挑戰設計」,在怪物獵人中我們熟知的轟龍,就是以「連環龍車」(即霸道地來回衝撞,仗著自己是龍,塊頭極大衝撞力極猛,就像一個歹徒開著大卡車要撞死我們一樣)而出名的:

(玩家需要合理的閃避或者跑位來躲避一次衝撞,並且迎接立即就會到來的下一次衝撞,轟龍調頭的速度可比大卡車快多了)

這種設計必須給出玩家「我所在位置」、「怪物所在的位置」、「地形情況」、「怪物可能衝撞到達的位置以及下一次衝撞可能的軌道」這些信息,這樣玩家玩起來才能感受到自己用策略戰勝了「挑戰」,而不是靠「碰運氣」來躲避。但是在「信息無法給足」的第一人稱視角下,即使是簡單的一次衝撞,都不是那麼容易躲避的,畢竟你很難判斷出自己是否避開了可能被衝撞到的位置。

說到換裝,我們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奇蹟暖暖》之類的換裝類遊戲的換裝。當然,更換外觀是換裝的核心元素之一,這很重要。而就這點來說,第一人稱視角的換裝,自己是看不見效果的,也許在遊戲裡安裝了鏡子,或者更多的劇情給主角鏡頭才能看到自己換裝的效果;第三人稱視角時,玩家換裝之後的效果是清晰可見的。也許多人遊戲中,我們可以說第一人稱換裝還能「穿給別人看」,但事實就是無論你怎麼換裝,都不會想現實中那樣——你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就有人忍不住地想多看你幾眼;在遊戲裡想多看你幾眼的只有敵人的子彈。

(無主之地系列作為FPS遊戲,玩法中是真的有換裝的,玩家還可以收集各種好看的外觀,我剛換了一套很酷炫的,你看出來了嗎?反正我自己是沒看出來)

所以在設計角色換裝、改變造型這件事情上,第三人稱相比第一人稱是有絕對優勢的——因為非常直觀,很多時候我們「打扮自己(的角色)」,為的就是讓(玩家)自己玩起來更加舒心——喜歡美女的選個美女角色打扮得美美的玩起來多少會有些帶勁;就像喜歡詭異穿著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角色)打扮的讓自己看著就想笑——這些都是遊戲可以給用戶帶來的樂趣。而如果一個第一人稱遊戲有換裝玩法,多少會給人一點「就是想做收費」、「就是沒有元素了硬湊點收集元素」的彆扭感,畢竟「效果」自己看不到。

當然光是看到外觀變化,不僅僅是為了美的,很多時候還是對遊戲性有幫助的。比如能起到提示意義——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玩家角色攜帶了不同武器的時候,背後背的武器形象會發生變化,這就可以最直觀地提醒玩家帶了什麼、沒帶什麼,畢竟在很多遊戲裡不同的武器還是不同功能的工具。除了武器之外,比如「噴氣背包」、「降落傘」等工具是否帶了,也都可以從角色外觀上透露給玩家。

(雖說打開背包或者人物裝備信息什麼的界面一看也能看到,但是如果直觀的從角色身上就能看到,而非通過UI表達,那麼玩家做出判斷的時候也會更簡單直白,自然也就會覺得遊戲細節做得更好)

除了攜帶的工具可以清晰可見,玩家的「狀態」也可以通過角色的動作直白地告訴給玩家。比如早年的生化危機中,玩家角色生命值偏低時,會保持負傷的動作;很多潛行類遊戲中,玩家角色是否下蹲(進入潛行姿態)可以直接看角色的姿勢就能看出來;更有一些「飛簷走壁」的動作,只有第三人稱才表達的好,比如只狼裡丟抓鉤飛出去、比如流星蝴蝶劍裡飛簷走壁、比如刺客信條爬牆。雖然有些可以用hud表達,但是用hud畢竟是彆扭的、不直觀的。

(蹲伏即潛行,相比第一人稱視角下需要用一個圖標在HUD或者UI中顯示,來的直接有效的多了,而且潛行本身對於這類遊戲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失誤而導致沒潛行就行動甚至最終讀盤是非常不愉快的事情)

所以,利用好這些玩家可見的元素,可以大幅度提高遊戲的品質,不僅僅是表現細節上的(從外觀可以看出攜帶的工具);還有用戶體驗上的,包括且不限於更簡單直白的接受一些信息(如是否在潛行等),進一步降低玩家對於UI和HUD的依賴度。

第三人稱視角和第一人稱視角的區別,並不是簡簡單單只是一個可視範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給出了玩家更多對於遊戲玩法來說極其重要的信息,比如玩家正在做的動作、玩家與地形的關係、玩家與怪物的關係等重要的信息,也正是因為這些信息對玩家透明了,所以才能依賴於他們作出很多好玩的玩法和關卡設計。

相關焦點

  • 第三人稱還是第一人稱視角好? 遊戲視角設計不只是FOV那麼簡單
    我們玩過很多遊戲大作,都採用第三人稱視角,如《刺客信條》系列、《古墓麗影》系列、《怪物獵人》系列。
  • 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射擊遊戲,為什麼沒有「第二人稱」射擊遊戲
    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射擊遊戲,為什麼沒有「第二人稱」射擊遊戲。作為遊戲的玩家,我們都知道,遊戲分類裡,所謂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就是以玩家的主觀視角來進行射擊遊戲,也就是說整個屏幕就是玩家的視線,這類遊戲是非常多的,像是:《使命召喚》、《勝利之日》、《光環》、《孤島驚魂》、《半條命》、《戰地》等等。
  • 一款第一人稱視角動作跑酷遊戲
    世上的遊戲千千萬,有許多好玩的遊戲由於缺乏宣傳,所以不被廣大玩家所熟知。在這裡小白每天會為大家推薦一款評價很高但是不太出名的遊戲~《鏡之邊緣》(Mirror's Edge),是一款由瑞典EA DICE遊戲工作室開發、美國藝電發行的第一人稱動作遊戲,遊戲從跑酷運動中獲得靈感,以「第一人稱」和「動作跑酷」的結合為主要特色。
  • 為什麼我的世界傾向於第一人稱視角,而絕地求生卻傾向於第三人稱
    哈嘍,大家好,我是神魚,今天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我的世界》傾向於第一人稱視角,而《絕地求生》卻傾向於第三人稱。《我的世界》和《絕地求生》都是最近很流行的遊戲,《我的世界》主要為生存,屬於沙盒遊戲,比較開放;而《絕地求生》屬於射擊遊戲,主要就是跳傘跑毒開槍。
  • 遊戲中最怪異的生物,是第一人稱遊戲裡的「你」
    比如在玩家看不見的角度,模型不用非常注重準確性了,哪怕握槍的手指不符合人體的構造,但只要從玩家的角度看來是好看的就可以了,這也是一種常見的遊戲設計理念。第一人稱遊戲中,玩家就像是安裝了義肢一樣,獲得信息的渠道受到了限制,只能通過視覺了解遊戲角色處於什麼狀態、在做什麼,而手是玩家唯一能夠參照的部位。因此,第一人稱遊戲的動作設計都集中在手臂上,讓手臂持續出現在視野中,明確的告訴玩家當下角色是在衝刺、換彈還是格擋。
  • 《csgo》第三人稱視角指令是什麼 第三人稱視角指令介紹
    導 讀在csgo遊戲中,玩家可以輸入sv_cheats 1開啟遊戲作弊,然後輸入cam_command 1(cam_command 2為還原成第一人稱),最輸入thirdperson_mayamode
  • 第三人稱視角究竟是怎樣的體驗?
    格羅斯曼所發現的「所羅門悖論」現象,引出了我們所要討論的第三人稱視角。了解第三人稱視角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二人稱視角。第一人稱視角,就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周圍的一切,是關於「我」的思維。第二人稱視角是從「你」的角度看問題,體現的是一種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而我們所說的第三人稱視角,則是關於「他」的思維,是以一種局外人的態度來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
  • 第一人稱視角不止射擊遊戲,這6款RPG你也值得擁有,自由度還超高
    第一人稱這種視角,往往出現在射擊遊戲當中,因為這種視角比其他的視角更有畫面衝擊感,雖然有著「3D眩暈症」等缺陷,但是已然無法阻止遊戲愛好者的喜愛。而隨著遊戲的發展,第一人稱也開始平凡出現在RPG遊戲中,它們劇情故事代入感會高於其他視角很多。
  • 一款玩法新穎的的第三人稱視角戰棋策略遊戲
    世上的遊戲千千萬,有許多好玩的遊戲由於缺乏宣傳,所以不被廣大玩家所熟知。在這裡小白每天會為大家推薦一款評價很高但是不太出名的遊戲~《莫德海姆:詛咒之城(Mordheim: City of the Damned)》是一款由Focus Home 發行的回合制策略RPG,遊戲以《戰錘》世界為背景,玩家將帶領戰團進行血腥的廝殺。
  • 寫網絡小說,為什麼大多數用第三人稱視角,而不用第一人稱?
    如果寫小說主角視角為第一人稱「我」,那麼這部作品將會受到很大限制。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小說採用第三人稱,而不用第一人稱。那麼第一人稱寫作到底有哪些方面的限制呢?畢竟第一人稱視角,故事主要圍繞主角已知的事情展開故事講述,這樣的故事必定是已經發生了的,對未知的事情無法預測,這也就限制了這部作品的發展,即便作者想像力再好,那麼這部作品所要講述的故事也沒有多麼複雜,特別是人物複雜,這是根本辦不到的。
  • 《賽博朋克2077》第三人稱視角BUG 主角成恐怖化身
    《賽博朋克2077》第三人稱視角BUG 主角成恐怖化身 2020-12-19 09:36  3DMGAME
  • 團競新模式爆料|第三人稱視角開啟 熱血團戰一觸即發
    第一人稱視角與第三人稱視角的區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主要區別就是射擊體驗和視野上的變化。第一人稱更加考驗特種兵在雙方遭遇時的反應能力和技術,因為第三人稱相比第一人稱有著更寬廣的視野範圍,所以遭遇戰相對較少,更多的是卡視野的伏擊戰。
  • 賽博朋克2077開車怎麼切換第三人稱視角
    賽博朋克2077開車怎麼切換第三人稱視角?很多玩家不是很清楚,本次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賽博朋克2077開車切換第三人稱視角方法,希望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  加速W,剎車S,向左轉A,向右轉D,依序切換視角Q。
  • 吃雞遊戲中的5種視角:第一,第三,第四,後背和駝背!
    在和平精英遊戲中有兩種視角,分別是TPP視角和FPP視角,平時我們在說到視角的時候喜歡說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或者是第一視角,第三視角,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準確的來說應該是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
  • 第一人稱跑酷遊戲:可能會暈,但體驗的窒息感與衝擊感絕無僅有
    要說跑酷這一概念從何時起在遊戲領域被人們所熟知,要追溯到2008年由EA出品的第一人稱跑酷遊戲《鏡之邊緣》。起初,很多人對於跑酷這項極限運動都有著不小的興趣,但無奈縱使《鏡之邊緣》擁有優秀的劇情以及強大的美術設計,但還是因為第一人稱視角的緣故令不少玩家望而卻步。
  • 刺激戰場:第一人稱視角不會玩?幾招教你立馬適應!
    在刺激戰場這個遊戲當中,我們普遍默認的是第三人稱視角玩遊戲,很少使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其實第一視角比第三更容易身臨其境的感受周圍環境的變化,但是第一視角由於視野受限,隨之兩者在打法上和戰術上也有非常多的不同,今天就教大家幾招在第一人稱視角打遊戲的技巧。
  • 這遊戲也沒那麼差!「我」看賽博朋克2077第一人稱及下架問題
    目前反對第一人稱視角的理由普遍有三點:①第一人稱設計難以展示各類花樣技能②第一人稱視野容易引發玩家暈3D現象③第一人稱相比第三人稱缺少沉浸感似乎普遍主機遊戲或者主要玩大型3A的玩家都更喜歡這類遊戲上第三人稱視角,這是晴天最直接的感觸,因此不少人都覺得CDPR在《賽博朋克2077》裡採用第一人稱視角,且除了比如開車等場景外無法切換第三人稱的設計是一步昏棋,認為他們做錯了。
  • 推薦8款第一人稱動作射擊類遊戲
    《狂怒2》該作品是一款採用開放性世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其中遊戲世界背景,採用廢土風格,當中還包括非常科幻的元素,玩家在當中還可使用駕駛載具,在這個模式下是第三人稱模式,不過也可以切換第一人稱,而且載具都具備武器系統,玩家可以在遊戲世界中搜集零件,升級載具性能,以及武器性能等,還可以搶奪敵人的載具,開回自己的領地,改造後成為自己的收藏品
  • 外媒評選2020十大第三人稱遊戲:《對馬之魂》獲第一
    《賽博朋克2077》採用了第一人稱視角,雖然帶入感很強,但並不是每個玩家都能接受。很多玩家玩久了會感到暈。
  • 《刺激戰場》一分鐘了解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的區別
    《刺激戰場》今天迎來了全新版本「火力對決「,新版本最大吸引力莫過於吊了玩家好久胃口的第一人稱視角,小編體驗後也沒有過多失望,整體還是挺不錯的,但玩上幾把後就會發現,原先第三人稱模式的很多戰鬥技巧在這完全派不上用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兩種遊戲模式給大家做個區別對比,讓大家對第一人稱模式有一個更深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