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擎 | 《革命之路》中的愛欲與政治

2021-03-03 在土星的標誌下

「浪漫主義」一詞既可以用來描述感情生活,也可以用來形容政治運動,同樣十分貼切。因為兩性關係與政治生活具有一種高度的結構相似:兩者都始於某種人生理想,都會有制度性的「常規狀態」(婚姻和政體),也都內在地蘊含著革命的潛力——或出於對苦難不公的抗爭,或出於對平庸無聊的反叛——走向顛覆制度的「反常規狀態」(解體與變革)。而電影《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正是蘊含了這雙重意義,它是一個關於婚姻生活的故事,但同時意味深長地指涉政治。這部作品也因此而耐人尋味。

當然,僅僅出於片名的「象徵性暗示」就去執意探尋其政治含義,會有「過度闡釋」之嫌。但原作者的一段告白明確無誤地支持這種闡釋。這部電影根據理察·亞芝(Richard Yates)196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改編。亞芝在1972年的一次訪談中吐露了他的政治意旨:這部小說「更多的是作為對1950年代美國生活的一種指控。因為在五十年代,整個國家存在著一種對遵從性(conformity)的普遍欲求,即盲目地、不惜一切代價地拼命依附於安穩與保障……這一切困擾著很多美國人,他們感到這是對我們最好的和最勇敢的革命精神的徹底背叛。而主人公愛普爾·惠勒(April Wheeler)身上所體現的正是這種精神。我用這個書名的意思就是要表明,1776年的革命之路已經在五十年代走入絕境」。或許,只有從「革命精神」之生死的角度來解讀,才能領會作品的寓意。

在美國東部的小鎮上,有一條名為「革命」的郊區小路。住在「革命路」上的惠勒(Wheeler)一家幾乎是1950年代「美國夢」的縮影:丈夫弗蘭克(Frank)在紐約一家大公司擁有穩定的工作,妻子愛普爾(April)做家庭主婦,照看兩個孩子,時而參加業餘戲劇演出。一家四口享受著衣食無憂的中產階級生活。但是,這個標準的幸福生活卻潛伏著危機:日復一日的常規生活吞噬了夫婦間曾經的激情,而他們最初的鐘情恰恰是發現彼此「與眾不同的激情」。

在妻子的動議下,丈夫應和著,兩人籌劃了一個家庭「革命」計劃——拋棄眼前的一切,辭去工作,賣掉房子,全家到巴黎去,開始全新的生活!他們為這個計劃激動,此後的日子浸潤在夢想的光澤之中。同事和鄰居在驚訝中讚嘆他們的勇氣,背地裡卻懷疑他們的冒險「太不現實」,而這種懷疑更像是在竭力迴避觸碰自己甘於平庸的懦弱。只有一個從精神病醫院出來的瘋子數學家由衷地為他們的巴黎革命計劃叫好。然而,革命陣營不久就分裂了。丈夫是搖擺的機會主義者。在一個難得的晉升機會來臨之際,他退縮了,開始向他曾強烈抨擊的現實妥協,並試圖用各種託辭勸說妻子放棄革命——「巴黎」太過冒險,而且未見得比這裡好多少。最終,「巴黎」成為妻子一個人的夢想,一個狂熱革命者的孤獨希望。夫婦之間開始爭吵,面目猙獰、情緒癲狂。最後一個清晨平靜得出奇,但這是絕望的預兆,而絕望正是死亡的前奏……

一場流血的夭折的革命,這是婚姻的悲劇,也象徵著政治的悲劇。在影片中,「巴黎」正是浪漫主義革命的意象。的確,沒有什麼地方會比巴黎更勝任這個象徵符號了。這個浪漫之愛與激進政治的聖地,是激情與靈感的不竭源泉,是夢想者的精神故鄉,是「生活在別處」的寄託。但同時,巴黎也可能是蠱惑人心的幻影,是「左翼幼稚病」的幻覺,是烏託邦引導的一場噩夢。一個人對於「巴黎」的態度就是其(對愛情與政治)立場的最終檢驗。導演門德斯(Sam Mendes)明確站在「巴黎」這一邊。電影對女主人公愛普爾·惠勒傾注了巨大的同情,她反抗平庸的勇敢和不可抑制的激情,散發著奪目的生命光彩,她的悲劇命運也令人動容嘆息。問題是,我們每個人如何面對心中的「巴黎」?我們的「革命之路」究竟通向哪裡?

也許,悲劇並不是註定的。令人遐想的是故事的另一種可能走向:假如弗蘭克·惠勒並沒有得到那個晉升機會,或者,假如他面對「體制的誘惑」沒有動搖,最終和妻子一起踏上奔赴巴黎的革命之路,那又會怎樣?會終結於「王子和公主從此開始了幸福的生活」嗎?還是陷入「娜拉出走之後」的困局?

當時的主人公只有猜測。但歷史告訴我們,「革命之路」會將他們帶入1960年代的狂飆歲月。他們或許會在「五月風暴」中走上巴黎的街頭,加入抗議示威的人流。或許,會像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電影《戲夢巴黎》(The Dreamers)中的幾個年輕人那樣,「深度探索」生命的「詩意」,領略最為極端的感官體驗。或者,如果有足夠耐心,他們無需親身前往巴黎,因為後來「巴黎」來到了美國,開啟了世界性的激進運動。那又會是怎樣的情景?他們會像是李安在電影《冰風暴》(The Ice Storm)中所描寫的那對夫婦嗎?或者別的什麼?

無論電影有多少可能的結局,歷史的發展卻是:1960年代的激進運動退潮了,「巴黎」返鄉了,失去了象徵性的光環,蛻變為一個簡單的「地理」名稱,然後是保守主義的強勁回潮。放縱不羈的感情「回歸家庭」,左翼革命再次落入晚期資本主義文化和制度的宰制之中。如果惠勒夫婦生活在1990年代,那麼導演門德斯的另一部作品——他的電影處女作《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或許提供了再好不過的寫照:他們的中產階級生活可能變得更為壓抑、可憐、卑微而絕望。因為「巴黎」已經來過了,幻滅了,「革命之路」似乎走向了絕境,而夢想仍然無處安放。

誰斷送了革命?或者革命本身就是一場無疾而終的「戲夢」?我們就此可以「告別革命」而心靜如水了嗎?

愛情與政治之間的結構性相似並不是表面的。在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的論述中,我們可以讀出兩者在存在論意義上的親緣性:兩性關係與政治生活都是「愛欲」(Eros)的表達與安置,愛欲之「解放與壓抑」的衝突是文明的永恆主題,同時發生在私人生活與政治生活中。

就是在小說《革命之路》發表的那一年,馬爾庫塞為《愛欲與文明》寫下「1961年標準版序言」。文章指出,他提出「非壓抑性生存」這一概念,旨在表達一種向文明的「新階段」過渡的可能,就是要在精神上和物質上「解放迄今為止一直受到禁忌和壓抑的本能需要及其滿足」。但馬爾庫塞的理想並不是力比多的直接簡單的釋放,而是他所謂的「非壓抑性升華」——「性衝動,在不失其愛欲能量時,將超越其直接的目標」,將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各種關係「愛欲化」。而在「1966年政治序言」中,他更為明確地呼籲「愛欲化」的政治鬥爭:「在今天,為生命而戰,為愛欲而戰,就是為政治而戰。」文明對於愛欲的禁忌是弗洛伊德的論題,但在馬爾庫塞的批判中,現代資本主義的文明產生了「額外壓抑」,形成一種新的控制形式,使現代人成為一種「單向度的人」。

對於現代文明類似的思慮與憂患,在韋伯對現代性「鐵籠」的論說中、在阿倫特對經濟事務侵吞「政治行動」而出現的「社會」的反思中、在福柯對微觀權力與技術治理的診斷中,都有所表述。問題是真實而深刻的,只是出路何在?卻一直朦朧不明。

也許,無論是愛情還是政治,愛欲的所有「實現」方式都不得不落實在某種制度的形態中,但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意味著某種桎梏,都有「安頓」與「逃離」這兩種反向的「圍城」效應。我們永遠會面對「平平淡淡才是真」與「轟轟烈烈才是真」這兩個至理名言。那麼,是否要打破枷鎖走向革命?這不僅取決於客觀的現實狀況,也取決於每個人對現狀的闡釋與判斷。如果是兩性關係問題,那至多是風花雪月的哀傷。但如果言及政治,那麼會是攸關千萬人的福祉甚至身家性命的大事。

許多信誓旦旦的「思想創新」,可能是新希望,也可能是新夢幻。也許,永遠存在著第三條道路:在平凡中眺望遠方的巴黎,反觀此刻的庸碌與乏味,在憤怒出離的衝動中,再看看眼前的草木與餐桌上的食品,並思考「改良」的可能,更想一想「娜拉出走之後」的嚴峻問題。然而,第三條道路總是脆弱的,它要求審慎、耐心、智慧以及長程的視野。這在美學上毫無吸引力,既無風雅,也不夠浪漫。而更深刻的指責在於,這不只是美學趣味與心理氣質的問題,而是一個正當的政治問題。因為所有折中主義的「第三條道路」的話語,都可能成為「維持現狀」的藉口託辭。

對於「愛欲」的言說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會飲篇》,其中蘇格拉底轉述狄歐蒂瑪的說法,愛欲並不是欲求美,而是欲求在美的身體或靈魂中「生育繁衍」,由此凡人可以達到永恆與不朽,「愛欲是奔赴不朽」。然而,在《理想國》之中,蘇格拉底也談論過「愛欲的癲狂」——突破一切節制與審慎,奔赴不朽,導致暴政。「巴黎」永遠是一個選項,無論在想像之中,還是在實踐之中。

如果擁抱「巴黎」的生活是不可存活的,那麼沒有「巴黎」的世界則是毫無生機而不可承受的。我們永遠會處在「安頓」與「出走」的緊張之中。這不是因為我們保守或激進,是左派還是右派,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這是我們存在的地平線。於是,我們記起亞里斯多德的教誨:在政治與倫理行動中沒有公式化的原則可循,我們需要一種「實踐智慧」(phronesis)。巴黎在哪裡?又何以前往?這是極為深刻的政治問題。只是審慎的人們會記得,我們當下身處的此刻此地,恰恰是彼時彼處曾經的「巴黎」。

本文發表於《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09年3月29日。

相關焦點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②丨「身份政治」的歧義性
    在前一篇商榷文章中,我討論了「(反)政治正確」這個論述框架本身為什麼是一個思維陷阱。今天這篇,我將討論四位老師對談中的另一大主題: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現今歐美公共領域對「身份政治」這件事也有很多爭論,支持與反對的都有。
  • 劉擎:愛國是如何成為一種「美德」的?
    劉擎(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多年前的一名學生畢業後到中學任教,最近剛擔任高一年級的班主任,興致勃勃地組織學生搞演講比賽。 針對這種觀點,政治哲學家沃爾澤曾以父母對子女之愛來作對照分析,相當具有啟發性。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幾乎都有情不自禁的愛,是一種近乎本能的、非理性的偏愛。但這本身並不構成我們反對父母之愛的道德理由。
  • 潘綏銘:為什麼性革命總是發生在政治革命之前
    恩格斯寫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確提倡廢除一夫一妻制,所以至少在1848年共產主義剛剛產生的時候,「共產共妻」的概念的幽靈是在人們思想中遊蕩的。  20世紀來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發生了第一次性革命。  這次性革命表現在對傳統改革的突破,人們厭倦了溫文爾雅、矯揉造作的愛情。有人提出「帝國毀於革命,革命興於床上」,認為「性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導,性解放了,人才能解放。
  • 愛欲是最好的上師
    免費訂閱 點上方藍色字 我家法王佛在《無量壽經》中有云:「人生於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去」,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六道輪迴的因果
  • 媒·眼看|以媒介變革為契機的「愛欲生產力」的解放——對中國網絡...
    摘要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動因是一場以媒介革命為契機的「愛欲生產力」的解放,草根讀者的文學消費權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創作能量也被極大激發。在網絡文學內部發生的相關論爭中,支持「精英文學觀」的人大多懷有樸素的知識分子的責任意識:文學總該有所承擔,不應純粹以消遣為目的。這種責任意識延續了「五四」新文學傳統。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陳獨秀明確反對「文以載道」,文學革命在「破」的一面,主張「文」與「道」分離,使文學具有獨立價值,而非代聖人立言;但在「立」的一面,又令其承擔新文學的啟蒙價值觀。
  • 王英|大公無私:新中國革命改造中的愛情與家庭
    三、革命改造之旅早在革命初期,中共二大就曾經通過《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申明婦女解放是要伴著勞動解放和政治解放進行,只有無產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們才能得到真正解放。[18]女性在原有社會秩序中是最易受壓迫的一群人,在生活裡受到侮辱和欺凌,於是起來反對父親、丈夫、婆婆等舊勢力。
  • 浪漫四月,重溫劉擎、王嫣的經典愛情詩——《四月的紀念》
    《四月的紀念》是劉擎、王嫣於1985年創作的經典愛情詩。劉擎和王嫣是一對戀人,這首詩便是寫於30多年前,他們的戀愛之初。愛情屬於青春,也屬於春天。於是,當這對風華正茂的才子佳人相遇在人間四月,一首青澀中飽含浪漫的詩歌便應愛情而生。
  • 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之極簡比較
    對後世的影響:    光榮革命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體,使英國走上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個開始了政治現代化的進程。從此,各個政治派別可以通過議會進行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將政治鬥爭保持在一個和平有序的狀態中,使英國社會獲得了穩定的制度保障。
  • 愛欲是一種苦,念〈楞嚴咒〉就是要銷去愛欲(宣化上人)
    愛欲是一種苦,念〈楞嚴咒〉就是要銷去愛欲我們還有這口氣在,就要對人好,可是不應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得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
  • 天津市領導連續兩個周末觀看革命電影,回顧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
    《決勝時刻》講述了1949年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到北京香山「進京趕考」,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勇氣,運籌帷幄、英明指揮、乘勝進擊,徹底結束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精心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充分展現了中共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 《奇葩說》第七季強勢回歸,官宣新任導師楊冪與劉擎引起廣泛關注
    在這其中作為經典脫口秀對抗綜藝《奇葩說》在近日迎來了第七季的正式官宣,本季節目中繼續採用辯論的形式,在選手們幽默風趣的話語和搞笑的爭鋒相對語言對戰中,讓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歡笑。 在近日《奇葩說》第七季正式官宣了本期的導師陣容,不太意外的就是有著馬東,蔡康永,薛兆豐組成的老牌導師陣容,讓大家意外的則是楊冪和劉擎的加盟。
  • 「愛欲」與「性慾」,還傻傻分不清?
    由此可見,在希臘,愛欲(愛神、愛)是創生的原動力,是最根本的生命原則,是本體性的東西。其次,愛欲是人渴望恢復原始統一狀態的衝動。柏拉圖借阿里斯多芬之口援引上古傳說指出,人本來是完整的,那時,他們精力健旺,高傲自大,冒犯了神。神降下天罰,將人從中一分為二。人渴求完整,而只有愛能使人「回復到我們原來的完整一體」。恢復完整也就是恢復人的天性,使人「如其本然」。
  • 愛欲之潮襲來時
    十九歲的那一年 流浪和我有約定 尋找一個理想的地方 盼望有人告訴我 一個方向在遠方 能夠遠離誘惑不安沒有欲望 自由解放 不再盲目的追求 告別愛欲糾纏(fly away)三十歲的那一年 悲傷與我有約定 尋找不到理想的地方 在欲望的國度中 我們都是饑渴的人 不能遠離誘惑不安愛欲(二十三歲生日的《9999滴眼淚》是從遙遠的地方寄過來的,真正意義的第一本升書,其他都是借的。
  • 愛欲是生死之根,念"楞嚴咒"就是要銷去愛欲(宣化上人)
    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得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
  • 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宣化上人)
    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我們還有這口氣在,就要對人好,可是不應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宣化上人生死愛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的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
  • 民國初年政治上的倒退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建立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尋求出路屢屢碰壁的背景之下的,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終於建立了中華民國,可是並不令人滿意,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政治制度上的倒退——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權。
  • 少女革命:時尚與文化的百年進化史
    《少女革命》是一部以少女出發的百年史,寫的不只是少女的傳奇故事,更嘗試建立少女的另翼史觀。七○年代的女性主義者說,女人是女人,不是少女。少女幾乎是從一開始便註定被排除在女性主義大論述之外。可是,如果女性主義有三波,那麼,少女革命也該有三波。少女革命的三波逃逸於女性主義的大歷史之外,以身體、以情慾、以陰性,開創一條不同於正統女性主義的革命之路。
  •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價值維度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以國家為中心的理念,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為國家獨立和富強提供強大的精神保障。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新中國奮鬥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包含了打破舊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機器的革命任務和追求。
  • 雨花英烈生前創作革命歌曲、2020年度12本好書推薦、「江南之路...
    4月初,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推出的「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 專題網頁上線,在埋葬在南京雨花臺的1519位已知姓名的雨花英烈中,首次向社會集中展示6位雨花英烈生前創作的17首歌曲,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讓人們了解到雨花英烈創作紅色歌曲的動人史實。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紅色音樂是號角也是精神旗幟。
  • 當家庭遭遇革命
    僅從教育來看,傳統家庭控制著教育資源,家長往往是知識的權威,同時也主導著知識的代際傳遞。而科舉的廢除和西方新學的興起,使傳統家庭失去對教育資源的掌控,下一代的知識更新足以挑戰甚至顛覆家長的認知,這或許成為撼動家庭根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