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美國黑人死於警察過度執法的案件引發了一場波及全球的為黑人爭取更多權利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翻譯為中文的意思就是「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關於這個案件的分析和這次運動的走向,已經有很多朋友從不同的角度做了分析和解讀,我今天不想繼續討論這個話題。看到這場已經波及全球的運動,我不禁想起近代史上那三場影響了整個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革命,今天,我想把這三場重要的革命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它們不同的原因與影響。由於這三場革命每一個都非常複雜,並且都影響深遠,每一次的革命都可以寫成一部厚厚的著作進行研究,所以我不可能詳細的涉及到這三場革命的方方面面,本文只是從我個人思考的角度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切入,見仁見智,歡迎大家討論。
英國光榮革命
革命前:
由於英國的大貴族基本上都在不久前的玫瑰戰爭中以自相殘殺的戰鬥方式死去,為後來出現的大批新貴族或者叫資產階級化的小貴族的崛起騰出了政治空間,這些小貴族和平民一樣從事工商業等經濟活動,他們沒有太多的特權,互相之間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所以很容易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王權的壓迫。
主要矛盾:
航海大時代帶來了英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新的富裕階層和新貴族快速成長,這個新的利益群體要求獲得政治上的權利和經濟政策上的自由。
英國王室在偉大的伊莉莎白女王去世後,接替女王的斯圖亞特王朝殘酷打擊新教徒,重新扶植天主教,實行血腥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激化了社會矛盾。
革命過程:
1688年6月,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託利黨人把詹姆斯二世罷黜。之後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的丈夫、在荷蘭執政的奧蘭治親王威廉來當英國國王。
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託貝登陸。詹姆斯二世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送回倫敦。後經威廉伉儷同意,詹姆斯二世流亡法國。
威廉三世畫像
瑪麗二世畫像
議會重掌大權後,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退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同時國會向威廉提出《權利宣言》。宣言譴責詹姆斯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指出以後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國王;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威廉接受宣言提出的要求。宣言於當年10月經議會正式批准定為法律,這就是著名的《權利法案》。
著名的權利法案
由於這場革命並未流血——「bloodless」,故稱「光榮革命」。
革命的結果:
光榮革命最終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國王的特權被取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獲得了自由。但是處在社會下層的民眾和小農的社會地位沒有改變,他們的權利和自由沒有得到保障。
《權利法案》籤署後,光榮革命的目的達到,革命就到此為止,沒有繼續革命,沒有繼續你死我活的廝殺下去,對被罷黜的國王詹姆斯二世也只是放逐到法國而沒有殺害。
當時革命沒有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底層民眾沒有得到平等權利和自由的問題,在後世逐漸得到解決。由於有了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鬥爭傳統,後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都是通過和平方式在議會鬥爭中完成的。
對後世的影響:
光榮革命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體,使英國走上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個開始了政治現代化的進程。從此,各個政治派別可以通過議會進行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將政治鬥爭保持在一個和平有序的狀態中,使英國社會獲得了穩定的制度保障。英國革命首次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從此有了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的典範。
其次,光榮革命推動了歐洲其他國家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有利於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打下了政治和經濟基礎。19世紀末期,中國的維新派在為改革而奮鬥的時候,就常常引用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作為楷模。
美國獨立革命
革命前:
獨立革命前的美國人大部分是英國清教徒或其後裔,其餘少數為歐洲其它國家如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移民或其後裔。他們在母國都一樣受到排擠和打壓,並且大多是比較落魄的社會底層,所以他們之間地位比較平等,沒有什麼貴族,也沒有人享受特權。
主要矛盾:
英國為了維護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了一系列針對北美殖民地的高額稅收的法令。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北美的歐裔殖民者們強烈反抗。因為他們所在的殖民地區在英國議會中沒有代表席位,所以他們喊出了「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同時,北美歐裔殖民們抵制並中斷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1766年,英國議會被迫廢除印花稅法,但是第二年又開始對殖民地急需的商品(玻璃製品、紙張、鉛、顏料、茶、糖、朗姆酒、鐵、棉花等)開徵高額關稅。殖民地重新斷絕與英國的商貿往來,並通過加勒比海將這些商品走私進來。
在此背景下,北美各地歐裔殖民們對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展開激烈的討論,主導觀點認為宗主國無權向海外殖民地區直接徵稅。激進者甚至認為英國議會遠在歐洲,對海外殖民地區沒有立法權。
而對英國政府來說,為維護自身在北美洲殖民地的主導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四個法案《唐森德條例》受到的批評更是引起英國本土政府的不安,導致英國政府向波士頓調兵,在人口只有16,000人的波士頓駐紮接近7,000名英國士兵。這更讓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認為宗主國不懷好意,想剝奪他們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利和自由。
初建立時期的美軍軍服
革命過程:
1775年4月19日清晨5時左右,英軍在萊剋星頓遭遇當地民兵,英軍突然開火,民兵猝不及防,死傷十多人。隨後民兵與英軍在正式交火,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正式打響,結果英軍損失73人,而當地民兵則損失293人。8月23日英王宣布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運動為非法,並聲言「寧可不要頭上的王冠,也決不會放棄戰爭」。12月22日,英國當局正式調派近50,000英軍鎮壓殖民地。
1775年6月15日,大陸會議舉行,並決定把殖民地居民組建成正規的大陸軍,即為美軍。而喬治·華盛頓則為大陸軍總司令,發行紙幣,接管英國對殖民地行使的國家行政管理等主權。同日,美軍成功奪取英軍的提康德羅加要塞。北美獨立戰爭全面展開。
華盛頓率領美軍採取持久作戰以消耗英軍的策略,與英軍展開長期的作戰。
1775年6月邦克山戰役後,大陸會議呼籲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和平解決殖民地問題,但是英國政府仍堅持以軍事鎮壓殖民地。1776年初,潘恩在美國出版《常識》一書,出版三個月內就發行了十多萬冊,書中譴責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並支持北美十三州獨立,此書大力鼓舞了美國人民,於是大陸會議在1776年7月2日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
1778年2月,法國正式承認美國,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英國為了阻止他們同盟,於是廢除強制法令和茶稅法,並派遣和平使者前往費城。但美國已經批准與法國的條約。1778年6月,法國對英國宣戰,1779年6月西班牙與法國締結聯盟,以法國同盟者的身份出資金援助反英戰爭。1780年12月荷蘭也加入了美國陣營,支持法國對英宣戰。英國在國際社會被眾列強孤立。英、美雙方力量趨於平衡。
戰爭進行到第8年,1782年英國議會被迫同意議和,1782年11月30日,英美兩國籤署《巴黎和約》的草案,1783年9月3日,美國成為美洲首個獨立國家。
革命的結果:
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獨立,民眾獲得了自由。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得以確立,雖然當時的平等只是白人之間的平等,不包括黑人和土著,但是這種觀念的確立為後來的黑人平權運動和婦女平權運動等各種平權運動鋪平了道路。
美國獲得獨立後,革命的目的達到,革命立即停止,不存在繼續革命的必要。
美國的革命先賢們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他們的思考方式有濃厚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從費城制憲會議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這一點。
出席費城制憲會議的55位代表,其中三十一位受過各種高等教育,大多數是學者或科學家,甚至在這些人中有兩位大學校長,三位大學教授。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各個殖民地政府中任過職,有著財務、行政、法律方面的具體經驗。這些人從自己的實際的行政經驗中體會到,人性是不完美、多變的,指望一場革命能使人人成為聖人是幻想。
油畫《籤署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情景》
美國決定聯邦命運的制憲會議,是由各個殖民地推舉出的代表反覆討論、爭執、投票、妥協而完成的。一切都是在平靜的氣氛中,爭吵再激烈也都不失君子風度。在整個會議的所有辯論中,代表們經常引用歷史先例來支持自己的立場。這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英國歷史,特別是光榮革命。代表們都想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結果,但也知道留給對方足夠妥協的空間。大會主席華盛頓每天端坐會場,安安靜靜地聽代表討論,沒說過一句話來施加自己的影響。會議的結果是制訂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憲法:《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因此這次會議也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最終美國獨立革命獲得了一個永恆光明的結果,美國也因此成為人類文明的燈塔。
1937年發行的美國郵票,圖案是與會代表籤署憲法
法國大革命
革命前:
法國大貴族擁有很多特權甚至私人武裝,貴族和王權之間沒有理性溝通談判的傳統,沒有形成過英國自由大憲章那種對王權進行限制的法律文件,爭權奪利大多是武力解決。所以他們不接受妥協和讓步,只接受更強的武力。
另外法國大貴族自認為血統高貴,看不起平民階層,拒不接受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這個價值觀念,平民當中即使有人通過努力當了大官或成為了富豪依然被貴族排擠和蔑視,但是其實這個時候很多平民階層通過工業生產和商業經營,已經有了挑戰貴族權威的經濟實力。
由於法國大貴族壟斷了國家的權力,文人被排擠在政治之外,毫無實際政治經驗的文人們只能發揮想像力。他們毫無限制地進行哲學思辨,論述社會的起源,政府的本質,和人類的原始權利。由於這些文人的財產、人身、或自尊等方面多多少少受到過某種法律,政治慣例,官員個人的侵害和剝奪,但是他們又看不到任何醫治的藥方,所以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要麼全盤忍受,要麼全盤摧毀。由於這些文人作家佔據了輿論的領導地位,所以他們的這些思想成為後來法國大革命崇尚暴力走向極端的理論基礎和民意來源。
主要矛盾:
貴族和平民之間巨大的階級鴻溝不可彌合,漸進改良之路被堵死,激進革命不可避免,人民大眾一旦被動員參與進來,革命的血腥暴力趨向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革命的過程:
法國大革命的過程非常慘烈,有黨派鬥爭,也有革命陣營的分裂和互相欺壓,有國內的反革命叛亂,也有國外的反革命幹涉,也出現了9月屠殺那樣的暴民私刑,還有以革命領袖羅伯斯皮爾為首的恐怖統治。整個革命過程血雨腥風,個人自由遭到無情踐踏。法國人民在這場革命中承受了慘重的犧牲。
法國大革命期間各個不同派別的辯論,可以用你死我活來形容。經常有議員發表完自己的言論,下臺就被抓起來關進監獄,甚至送上斷頭臺。吉倫特派、山嶽派、雅各賓派互相爭鬥廝殺。吉倫特派的核心人物羅蘭夫人,由國民公會下命令而被逮捕,而國民公會卻是在衝進會場的暴民威脅下,通過逮捕她的命令。所以,為了結束專制、追求自由而奮鬥的羅蘭夫人,在斷頭臺上留下了那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法國大革命這種傾向暴力的傳統,導致革命不可避免地走向專制和專橫。最開始的專制是議會專制,一切都由議會說了算,議會通過的就是法律,並且立刻會執行。當革命進行到需要動員民眾的時候,又搞起了群眾專制,這種群眾專制類似於中國的土改運動,群眾有什麼要求就按群眾的要求辦,群眾的要求就代表天然的合理和合法。法國大革命這種盛行的專制主義傾向為後來拿破崙實行個人的獨裁專制鋪平了道路。
法國大革命過程中一直嚴重的壓抑個人的自由,當然這也是專制之下的必然結果。個人自由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礎,個人自由一旦被破壞,政治民主也就不復存在。
革命的結果:
法國大革命的初衷是政治上要推翻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建立起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社會層面上要建立一個人人機會平等並且財富相對均等的大同社會,文化層面上要建立一個每個人都成為大公無私並擁有高尚愛國情操的共和主義的新人的社會。
法國大革命最終沒有實現革命者們希望達到的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文化革命,建立一個完美社會這個目標。法國大革命充滿了一種平等主義的夢幻和民族再生的狂想,這種非理性的特質導致了法國大革命註定走向失敗,事實上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最後以走進拿破崙的專制統治而告終。
法國大革命樹立了一種人人生而平等並且始終平等的錯誤觀念。現代一般認為,起點的平等,機會的平等是可以實現的,而要求結果的平等,財富的平等是既不公平,也缺乏正當性的。這種觀念為後來的不斷革命埋下了火種,甚至近年黑人和穆斯林在法國不斷地遊行示威要求得到更多照顧也和這個觀念的流毒脫不了關係。中國革命中的打土豪,分田地,均財富也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
對後世的影響:
通過對平等觀念的不懈追求,法國大革命不但搗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為人民主權在法國的實現開闢了道路,也以空前的力度在世界上高揚了民主的正當性,開啟了全球性的政治民主的新時代。
很多現代政治思潮都是在法國大革命當中萌生的,比如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民族主義,女權主義,也包括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理論,所有這些政治思潮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承認人民主權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相較於英國光榮革命和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來得更加徹底,更加激進,也更加血腥,更加殘暴。革命中產生的最激進的雅各賓主義的理念構成了後來的希特勒法西斯主義和史達林的共產集權主義的根源。
法國革命中產生的分裂還促成了左派和右派這個政治劃分方式的產生,這個左右派的劃分方式雖然一直在演變,但是它造成人民之間因政治觀點不同的撕裂與分裂的根源,就是始於法國大革命。
法國革命對中國革命也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中國長期以來只接受法國革命中的左派觀點。因為中國人一直有一種革命崇拜情結,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暴力革命都得到正面評價,中國人民總是從這些暴力革命中挖掘正面意義並賦予那些領導者以英雄形象,從而為下一次暴力革命的正當性鋪平道路。
通過對這三次革命不同特點以及歷史影響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認為,英國光榮革命和美國獨立革命雖然都不夠徹底,留下了一些問題沒有解決,比如底層人民的權利問題和土地問題,甚至美國留下的黑人問題還引發了美國南北內戰。但是,由於這兩次革命當中的矛盾雙方都有妥協的傳統,能夠在重要議題上給對方做出適當的讓步,最後都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革命也在得到一定成果後結束鬥爭,雙方繼續和平共處。比如英國議會和英國國王和平共處直到現在,美國和英國成為邦交國直到現在。
而法國大革命當中,由於革命設定的目標太過美好和超前,與現實社會幾乎格格不入,而參與各方又沒有形成和平鬥爭相互妥協的傳統和習慣,導致革命必然會走向極端,以推翻專制為目標的革命反而結出更加專制的果實,實在是一個令人扼腕的結局。
以上為我個人的一點思考,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由於本公眾號沒有留言功能,無法和讀者朋友通過留言溝通,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加入我的微信群一起討論溝通,謝謝。如果喜歡本文,歡迎轉發收藏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