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此話耳熟能詳,成了口頭禪,勸自己,也勸別人。
可是,為什麼要還呢?還什麼呢?既然要還,那就必須先得有借。有借,才能有還。
我們每個人,出來混,就是一輩子,借什麼了?
首先是借得一期的壽命,也就是長短不同、貧富有別、貴賤迥異的一段人生。這個借得的一期壽命,當然要還,必然要還。還,就是離世,生命來於塵土,最終歸於塵土。還沒有誰敢借不還,因為生命並不操之在你。
其次,我們這一期生命的過程中,一切的名、利、關係,都是暫時借來,供生命延續的。生命終結,當然就還了。還沒有誰能帶走這一切。
如果我們用心細緻觀察,生命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種時時發生的、無形的借與還,只是我們粗枝大葉地,不覺知而已……
別人表揚你,你很高興。這「高興」的情緒,是向表揚你的那個人借來的,日久時長,「高興」消退、消失,即為還了別人。
別人侮辱你,你很憤怒。這「憤怒」的情緒,是向侮辱你的那個人借來的,天長日久,「憤怒」變軟、清涼,即為還了別人。
所以說,借來的東西,不管好的、不好的,還了,就會一身乾淨,一心清靜。
我們現在很大的問題是:借來的東西,不願意還,或者,忘記還。
其表現就是:對借來的東西咀嚼不已,回味無窮。
其狀態就是:時時刻刻,活在過去。身心沉重,笨拙,愚鈍。
有人也許會問:常常受人表揚而高興,難道不好嗎?怎會身心沉重、笨拙、愚鈍呢?
答:既然有「受人表揚而高興」的高調,勢必有「無人表揚而無聊」的失落。這失落,比平平淡淡地無人撩撥情緒的感覺更煩惱、更沉重。把自己的情緒吊在他人變幻不定的情感反應上,不是愚笨,又是什麼?!
所以說,趁生命還在,趁呼吸還在相續,時時刻刻記得,及時還掉有形、無形的借來之物。
還,就是放下。
放下之前,先看破。慧眼覺察,我們當前的身心世界,哪些是暫時借來的,哪些是永恆的。這個真的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