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恩施恩施十大名吃
1鳳頭姜鳳頭姜,因其形似鳳頭而得名,主產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品質優良、風味獨特,鮮子姜無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適中、美味可口。遠銷東南亞市場。 來鳳縣誌記載,來鳳栽培鳳頭姜的歷史已有300多年,因其形似鳳頭而得名。其姜柄如指,尖端鮮紅,略帶紫色,塊莖雪白。
2葛仙米走馬葛仙米早在1500年前就被人們認識,據《本草綱目》記載:「葛仙米,生湖廣沿溪(今湖北鶴峰走馬鎮地轄)穴中石上,遇大雨衝開口,此米隨流而出。土人撈取,初取時如小鮮木耳,紫綠色,以醋拌之,肥綠可食,土名開仙菜,幹則天仙米,晉葛洪隱此乏糧,採以為食,故名『葛仙米』」
葛仙米
3合渣合渣,又名懶豆腐。恩施土家人對合渣有著深厚的感情,特別是在兵荒馬亂之年,由於糧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傳有「辣椒當鹽,合渣過年」的民諺。在恩施,合渣的吃法很多,其中張關合渣是製作合渣火鍋的典型。
土家合渣
4柏楊豆乾柏楊豆乾色澤金黃,美味幽長,綿醇厚道,質地細膩,無論生食還是熱炒,五香還是麻辣,均有沁人心脾回味無窮之感。經質量技術監督、衛生防疫等部門檢驗,產品符合國家標準,內含豐富蛋白質、多種維他命及鈣、鋅、鈉、硒等多種微量元素,保質期可達8個月以上,有「固體豆漿」之美稱。
5榨廣椒榨廣椒,也稱為鮓尖椒,鮓金椒,酸面,面果子,是湖北省宜昌、恩施地區漢族、土家族的特色小吃。榨廣椒是以鮮紅辣椒醬和苞谷面(玉米面)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因為罈子內氣壓有可能將壇蓋衝開進入空氣,也可能因吸水過多變稀走味。拌好後的椒小七裝壇後讓其充分發酵,大約3周後就可取出烹製。一般是在鍋中焙熟後與土家臘肉或肥腸一起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澤微紅,酸辣味十分特別。還可用椒小七作蒸肉、扣肉底料、伴料,這樣做出來的蒸肉不油膩,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它與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叫做椒小七糊。
榨廣椒
6蓴菜福寶山蓴菜又稱馬蹄草、蕁草、水葵。是一種高等多年水生植物,葉片呈橢圓形,正面綠色,背面暗紅色,葉柄細長。福寶山蓴菜相傳為古代神山所賜,是水中一珍,自晉代以來為歷朝皇宮御案之貢品,皇室宮宴之佳餚。
7土家油茶湯土家油茶湯是一種似茶飲湯質類的點心小吃,香、脆、滑、鮮,味美適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傳統的非常鍾愛的風味食品,故有民諺曰:「不喝油茶湯,心裡就發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來硬邦邦」。
土家油茶湯
8恩施臘肉土家人家家都興餵年豬,主要是圖過年時有肉吃,過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製作成臘肉,不僅便於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臘肉放在鍋裡烹煮,香飄十裡,勾人食慾,是土家人平時招待客人擺在席上的主菜。
恩施臘肉
9年肉相傳,年肉濫觴於一場戰亂。有一年除夕前,土家山寨突遭軍隊攻入,土家人正在熱火朝天地做團年飯,做夢也沒有想到在這樣的日子會罹此大難,紛紛拋家舍業,拖兒帶女四散奔逃。部分逃進深山石洞的人雖然僥倖脫離了虎口,但飽受凍餒之苦。幸好有一長者於倉促中帶出了一大塊熟豬肉,於是大家每人都分得了一小片肉,這才和著眼淚熬過了這個悽惶的年關。戰亂平息後,為了記取這次血的教訓,土家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應蒸幾大塊熟肉,以防再次遭受類似的禍患。以後相沿成習,年肉便進入了土家人春節菜譜。年肉的特點是色澤純美,晶瑩滑軟;肥瘦適當,油而不膩;男女均適,童叟皆宜;客人既飽口福,又能體察民俗。
10社飯社飯自古有之,是中國土家、苗、侗族等少數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吃社飯,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進行,民間習慣稱為「過社」、「攔社」等。戊日屬土,所以這天是祭祀土地菩薩的日子,人們以祈年景順利,五穀豐登,家運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