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一直以為堅持真蜂蜜,堅持品質就可以了,但後來才發現消費者對蜂蜜的相關知識究竟匱乏到什麼程度,還有些別有用心的評價、不負責的說法不斷誤導著消費者,我後來才發現需要不斷重視這一塊,不單是要注重品質,還要注重知識的普及,這條路,走的漫長。
很多人把蜂蜜放進冰箱一兩天就問咦?蜂蜜是不是假的,怎麼我放在冰箱溫度這麼低還不結晶呢?
蜂蜜結晶是要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進行的,大多蜂蜜在13-14℃時最容易結晶,要是低於此溫度,蜂蜜的粘稠度會大大的提高,蜂蜜結晶的速度就會變慢。蜂蜜的結晶是一種自然物理現象,有快有慢,不可人工幹預。
還尤為需要注意的是蜂蜜結晶要因蜂蜜種類的不同而情況也不同。比如洋槐蜜不易結晶,結晶速度很慢,在溫度特別低時會有結晶,所以不易結晶的蜂蜜並不代表不結晶。中國南北氣候氣溫相差都很大,在廣東沿海一帶的洋槐蜜不結晶,而北方地區冬天低溫時間長,洋槐蜜也會結晶。油菜蜜則很容易結晶,觀察發現油菜蜜放置一周就開始結晶,所以蜂蜜結晶還要看蜂蜜的種類,不同種類的蜂蜜結晶速度不同,有時候甚至同一種類的蜂蜜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條件下結晶速度也會不同,有的結晶多,有的結晶少,有的開始結晶,有的還沒怎麼結晶,蜂蜜結晶有一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也是個自然現象,對品質無任何影響。
所以說,將蜂蜜放進冰箱中,溫度過低,反而不易結晶,這個是需要糾正的,而且蜂蜜的品種是不易於結晶的,有些蜂蜜結晶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需要區分。
蜂蜜結晶是越細膩越好嗎?結晶顆粒粗就是摻白糖的嗎?
回答:肯定不是的
有些消費者吃過結晶非常細膩的蜜,但是一吃到結晶有顆粒感的蜜了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咦?這是不是白糖?
其實蜂蜜結晶的狀態千差萬別,結晶顆粒有粗有細、有軟有硬。有從上面開始結晶、從底部開始結晶的、也有上下分層一起往中間包抄結晶的、還有均勻的結晶。
蜂蜜結晶的多樣性是指蜂蜜的結晶顆粒有粗細不同和軟硬之分。蜂蜜國標中將蜂蜜的結晶分為「粒粗」、「粒略粗」、「粒細」和「細膩」四種。在養蜂過程中觀察到的更是多種多樣,有粒粗如沙,有細膩似脂。消費者不怎麼接觸這塊就非常容易產生誤會。像五倍子、山花蜜結晶顆粒較粗,油菜蜜、洋槐蜜結晶較細膩綿軟。
蜂蜜的結晶,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蜂蜜的濃度。蜂蜜的濃度越高,結晶越緊密,蜂蜜濃度低,含水量高,這時不易完全結晶,往往會形成下邊結晶,結晶也比較疏鬆,但是這個需要和天熱時蜂蜜受熱出現一些融化導致蜂蜜裝瓶同時有液體和結晶體的情況分開。即便是同一種蜜,同一年份生產的,不同的貯藏方式其結晶的形態都有所不同的。
世間蜂蜜種類太多,花不同,各種蜜的結晶狀態也都不一樣,說句心裡話,就現在這個局面,還真沒人會往蜂蜜裡直接加白糖,這不是傻麼?還有客戶說往蜂蜜裡加水的,往蜂蜜裡加水絕對是自己打自己臉,因為加水會導致蜂蜜發酵壞掉的,所以網上有太多的錯誤的言論在傳播著,導致直接給消費者帶來很多誤導,
是什麼樣那就是什麼樣,這個是最該堅持的。我們需要堅持純正,也需要消費者一些維護的,不然只有一方努力,還有一方不斷誤解,市場很難規範起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