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區情況了如指掌的街道幹部;
跟街面商戶、鄰裡打成一片的社區主任;
為居民打掃衛生、讀報紙的社區副書記;
居民突發急症及時趕到的社區工作人員......
「長安格」裡有心安、「尚德街坊」不一般
這是西一路街道「長安格」裡
「尚德街坊」的真實寫照
「吃飯了沒?這有包子帶上吧」「今兒又去誰家轉?要幫忙叫上我」「有啥需要幫忙的儘管說」......在前往興樂社區特殊人群家中回訪的路上,沿街商戶、過路居民紛紛向西一路街道興樂社區主任、網格長王冬打著招呼。基於前期對轄區企事業單位、個體經營戶、居民院落提供的環境治理、秩序維護、物業維修、反映訴求等各類服務,興樂社區很快建立了分區分片、責任到人,區分單位、差異服務的網格化治理體系。
「社區裡大型醫院、學校較多,居民成分也比較複雜」,王冬介紹,根據轄區實際情況,興樂社區在收集網格信息之初便分出了企業、居民兩種表格,還為不同的企業、群眾設立了特色標識,並將獨有表格、特色標識與網格工作日誌、社區民情圖等結合起來,建立了一目了然的社情民意庫。哪家情況如何、哪家去過幾次、哪家還需要幫扶,進院入戶遇到的問題跟著網格員工作日誌回到社區以後,該問題涉及的同類人群社區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例如一些困難戶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網格員在了解、解決後會將相關信息存檔並反饋到社區,所有的網格員去其他困難戶時也會關心類似的問題。」
而在推進轄區企事業單位網格化治理方面,興樂社區採取了「自治+協作」的管理辦法,即在每個企事業單位內任命專屬網格員負責單位內網格工作,並積極予以配合。「醫院、學校等人員密集情況複雜,由社區大包大攬並不合適」,為了讓轄區企事業單位積極配合網格化治理工作,興樂社區將企事業單位周邊、家屬院作為推進網格化治理工作的重點,還通過網格化治理工作體系動員了大量志願者到企事業單位開展志願活動,周邊環境好了、職工生活溫暖了、孩子上放學路上不用太操心了,單位工作壓力輕了。就這樣,興樂社區轄區裡的企事業單位越來越支持網格化治理工作,並積極投入到志願活動當中。
一邊是興樂社區主任王冬入戶回訪,另一邊,興盛社區副書記馬衛麗正前往轄區獨居老人朱阿姨的家中探訪。興盛社區管轄的27個院子裡絕大部分都是家屬院老樓,老年人口密度很大,養老服務是興盛社區網格化治理中最典型的工作。「我們根據老人的不同情況建立了不同的數據收集臺帳」,馬衛麗介紹,興盛社區將轄區內的老年人口主要分為與兒女同住、老人同住、患病老人、獨居老人、孤寡老人、貧困老人等幾大類別,並根據類別不同確立了具體的入戶次數。「以孤寡老人為例,每兩天就必須要入戶一次。」
「來啦閨女!別忙活著掃地了,咱倆好好嘮嘮嗑」,剛到朱阿姨家裡,馬衛麗便忙活著打掃衛生。由於工作繁忙,朱阿姨的子女一周回不了家幾趟,馬衛麗每次來都會幫朱阿姨做一些家務。「我年齡大了眼睛看不太清,她每次來都給我讀報紙,分享社區裡的事,溫暖的很!」朱阿姨笑著說。
為患病、貧困老人申請補貼,經常看望獨居、孤寡老人,在網格化治理的數據大背景下,一個養老棘手難題的攻克解決便意味著一類老人的相同問題得到解決。除此以外,興盛社區還組織了多次愛心義剪、義務診療等志願活動,精準滿足老年人需求,社區老人也愈發相信網格員隊伍,甚至在發生危難之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們。
據興盛社區居民李師傅回憶,9月1日中午他覺得身體不適趕忙撥通了社區副主任李靜的電話,「我當時心臟病犯了,沒有力氣說話」。危機時刻,李靜趕忙跑到了李師傅家中餵他吃下了救心丸並送到醫院,急診、掛號、打針、輸氧,李師傅所有的住院手續都由社區安排妥當。正是先前紮實的網格化治理工作讓群眾非常信任,避免了悲劇發生。「至今我特意留下的一把家門鑰匙還在網格員手中。」李師傅欣慰地說。
年長的是長輩叔伯、同齡的是兄弟姐妹、年幼的是侄子侄女,在由點及線、以線帶面、面面相攜、面面俱到的良性循環中,小到下水、燃氣等問題解決了,居民紛紛參與到網格化治理當中;大到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不僅有著落甚至有盼頭了,紛紛參與到志願服務之中。自新城區推動網格化管理工作以來,西一路街道充分發揮前期基層治理經驗豐富的巨大優勢,以明確分區、細化職責為土壤;將資料採集、分類統計做主幹,把人員撒出去、把群眾攏起來,形成了以「尚德街坊」網格員隊伍為枝葉的一整套「長安格」體系。
下一步,西一路街道將結合地區流動人口多、企事業單位密集、金融商貿繁密的實際情況,以目前採集到的網格化治理數據為依託,進一步完善「長安格」體系,紮實推進網格化治理工作開展。
來源:新城區融媒體中心
文字:君鐸/ 責編:亦辰/ 校對: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