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凌雲斯在珠江街出生、長大,父母是以前轄區內國企的職工。她曾見證老一輩間互幫互助的同事情、鄰裡情,這家老人獨自在家身體不適那家趕緊給送去了醫院,這戶包了粽子給街坊鄰居都分一些……她希望年輕人能維持這份情誼,不要把祖輩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給浪費了。
2009年1月,25歲的凌雲斯正式成為了珠江街的一名社區工作者。此前的一年多時間裡,她嘗試過其他職業,但最終她還是想把在大學期間學到的社區管理知識運用到從小生長的這片土地。
起初她接觸的工作和學校裡學習的專業知識相距甚遠。珠江街的前身是珠江華僑農場,2008年10月30日正式撤銷珠江管理區建制,掛牌成立街道辦事處。凌雲斯來到社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告訴居民:「以前的農場現在改成街道了,你所在的社區是福生社區,福生社區的範圍是從這裡到那裡,以後辦事您就跑社區居委會就行啦。」
一開始遇到的難題是凌雲斯以前沒有想到過的。登記居民情況時,總是出現「不認識」的字,費了好大勁、諮詢走訪以後凌雲斯才慢慢建立起一本特殊的字典:女字旁加一個「太」字,這個字居民想表達的是「娣」;光字旁一個「夭」字,這個字對應的是「耀」字;英雄的「雄」字,居民會寫成「洪」……這些知識,她在課堂上都從未學過,是憑自己一點點摸索累積出來的。
今年春節期間,凌雲斯和社區的其他小夥伴又投身到一線防疫工作中。直到四月底,她才稍微鬆口氣。這段時間裡她「拋下」老公孩子,吃住都在珠江街,有時身體不適,她也會以社區工作為優先級處理。
「為什麼能在社區堅持工作12年?」凌雲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因為在社區工作更簡單,可以直接看到群眾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不理解、支持和認同她都能直接感受到。「我時常對居民說,我寧願你們有意見當面對我說清楚,我可以想辦法改進,也不願意你們私底下積攢著不滿不發聲。」凌雲斯的工作街坊們看到眼裡。年長的街坊也喜歡和她聊天,把她當自家晚輩一樣,給她講述了很多珠江街過去的故事,讓她對僑民文化、知青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12年來,凌雲斯既作為本土居民,在見證南沙的飛速發展與大力建設,同時,她自己也作為一名社區服務者,為居民提供細緻周到的服務。如今,南沙正奮力推動「三區一中心」建設全面上臺階。這裡既是她實現職業理想的地方,也是給予她發展「紅利」的家鄉。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林春萍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黎旭陽 耿旭靜 通訊員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