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新會公坑禾雀花,發源地+美麗傳說
據說,新會公坑的禾雀花是廣東禾雀花的發源地。
另外,新會公坑的禾雀花已有700年的歷史。古剎奇花,流傳不少神話故事。
相傳明代有一位雲遊僧,雲遊到小蓬萊山,見這裡翠林深幽,風景甚佳,就將一顆帶來的種子種在禪院前。種子發芽,生成藤蔓,長出酷似禾雀的花朵,便是現在禪院前的這棵禾雀花。這棵禾雀花花開得最為壯觀,成為傳統的最佳觀賞地。公坑漫山遍野的藤蔓都緣於這棵禾雀花。
又有傳說,一天,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雲遊到公坑寺,看見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飛到稻田裡偷吃稻穀。農夫拿著掃帚從這邊趕,禾雀飛到那邊吃;從那邊趕,禾雀飛到這邊吃。農夫眼巴巴地看著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種出來的糧食,痛心疾首,呼天搶地。而頑皮的禾雀反而嘰嘰喳喳地嘲笑農夫無能,互相打鬧雀躍。鐵拐李見此情景,覺得這群禾雀太頑皮、太過分了,便隨手從山邊址下一條山藤,使出法術,把禾雀全捆綁往,一串一串地掛在樹上,只準它們在青黃不接的清明前後飛出來。從此,這裡再沒有禾雀偷吃稻穀了,而公坑也多了一種禾雀花。
江門是觀賞禾雀花重要地但市花並非禾雀花
新會現在屬於江門市管轄,江門市種植的禾雀花不少,東湖公園就有不少觀賞者。清明前後,花開燦爛。此花綻開,如一隻只待飛之雀鳥,很是美觀。往年萬人觀賞,今年因為新冠肺炎患疫情影響,花事寂寞,辜負了禾雀花的情深似海,有點遺憾。
也許因為以上的原因,就有文章說禾雀花是江門的市花。
其實不對。江門市真正的市花是寶巾花,又名勒杜鵑、三角梅。它也是廣西梧州、廣東深圳、珠海等市的市花。而我本人也非常喜歡開得燦爛的勒杜鵑,在家裡也養了好幾種。
禾雀花的學術名稱叫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er),蝶形花科黎豆屬,又名、常綠木質大型藤本。該種生長迅速,蔓莖粗壯,葉繁蔭濃,莖長可達30米以上,其生命力頑強,能盤樹纏繞,越冠飛枝,攀石穿縫。其花序懸掛於悠長盤曲的老莖上,吊掛成串,每串二、三十朵,串串下垂。酷似無數白中帶翠,如玉溫潤的小鳥棲息在枝頭。
禾雀花外形奇特,花開四瓣,花託似禾雀頭,兩旁各有一粒似眼睛的小黑點,正中一瓣,彎弓似雀背,兩側花瓣似雀翼,底瓣後伸,是尾巴。遠看還以為真的是一群禾雀藏身花藤。這種「藤上奇花」———禾雀花,花瓣呈淡綠色,外形與禾雀極為相似,還有著各種惟妙惟肖的動作造型,受傷的時候還會「流血」———花瓣受損傷時會流出淺紅色的液體。
分布於廣東、廣西,喜溫暖溼潤氣候,耐蔭耐旱,畏嚴寒。禾雀花一般開花不結實,解放以來只有1961年結過豆莢。據老農說,禾雀花每30年結子一次。鮮花是鮮甜可口的時菜,曬乾可作清涼藥品。民間將本種用作通經絡、強筋骨草藥。種子含澱粉,有毒,不宜食用。
讀描寫禾雀花的詩詞有助于欣賞禾雀花
《公坑禾雀花》
是花是鳥總怡情,植物偏加動物名。
異日群芳重作譜,新翻花樣到天成。
自羽蹁躚似逸禽,迎風欲活古藤蔭。
怪他倦鳥歸來晚,錯認同群誤入林。
塵網重重遍大千,劇憐燕雀昧機先。
飛鳴畢竟嫌多事,合結出僧世外緣。
皎皎風姿不染塵,梅花為質雪為神。
杜鵑雖好終非類,除卻黃筌孰寫真。
《觀禾雀花》
清明雨滌景皆新,此處幽林最引人。
遠望玉簾垂野谷,近疑奇鳥聚虯根。
相呼翹首張嬌翼,見掐傷懷泣血痕。
莫怪柔腸千百轉,匆匆歡會即歸塵。
《禾雀花》
身披黃甲衣,貴氣甚清奇。
不慕大都市,山中聽鳥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