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腫瘤患者最常見的一種伴隨性症狀,發病率高達60%以上,約一半患者為中重度疼痛。高發病率、高疼痛度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和抗腫瘤治療效果,70%的腫瘤患者因未得到有效鎮痛治療飽受困擾。這一症狀靠忍可不行,有痛還得治!
WHO三階梯疼痛治療指南使用20年以來,完全的緩解癌痛仍較難實現。噁心、嘔吐、便秘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癌症患者有時難以耐受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導致藥物治療的失敗或者終止。因此,「多模式鎮痛」的理念在近年來受到廣泛推崇,通過將藥物、介入治療、神經調控、精神療法、理療等多種方法巧妙的聯合應用。
在原來疼痛三階梯療法的基礎上,目前國際上已將疼痛治療修正為四階梯療法。每一階梯都可以聯合藥物同時治療,急性痛和輕度痛可選擇低階梯的療法,慢性痛和中重度疼痛可選擇高階梯的療法。
面對癌痛時,是否一定要按照「四階梯療法」一步步「爬」呢?其實不然。直接「跳」到高階梯,或者從高階梯開始,有效控制後再返回低階梯都是可以接受的,即所謂的「雙向」通路。治療階梯的開始點主要取決於患者的需求以及其對既往治療方案的反應。在第二階梯開始使用弱阿片類藥之前直接「跳躍」到第四階梯,反而能夠縮短疼痛持續時間,潛在的限制了阿片類藥的使用以及使阿片類藥相關不良反應最小化,最終產生更好的預後。
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老觀念:有痛忍一忍,介入治療是癌痛治療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只有到最後關頭才可以使用。癌痛作為腫瘤病程中的伴隨症狀,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如流水一樣不斷發展變化的病理狀態。介入治療的發展延長了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減少阿片類藥物帶來的過度鎮靜、呼吸和循環抑制等不良反應,從而為終末期患者提供一個能夠與家人良好交流和互動的機會來度過人生中最後的時光。
我們還有多種武器用於治療癌痛,比如區域阻滯麻醉技術、神經毀損阻滯術(射頻神經切斷術、神經根切斷術)、神經調控、植入式鞘內輸注系等,分別適用於各種癌痛和慢性頑固性疼痛等。
攻克癌症之路是坎坷的,徵服癌痛之路亦是艱辛。最大程度減輕癌症患者疼痛就是為每一個生命帶去尊嚴。
張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