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0月11日電(記者王朋)眼下正是甘肅馬鈴薯收穫季。與普通碩大的馬鈴薯不同,定西市安定區一間種薯繁育大棚裡收穫的馬鈴薯,大小如鵪鶉蛋,重量在2克至20克之間。
「這一粒粒小馬鈴薯是用脫毒馬鈴薯苗移栽生產的種薯『原原種』。」定西馬鈴薯研究所負責人李進福說,與普通種薯不同,「原原種」經過一次繁育變成「原種」,「原種」經過一次繁育才成為農民普遍種植的種薯。
9月25日,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定西馬鈴薯研究所負責人李進福在查看收穫的馬鈴薯「原原種」。新華社記者 王朋 攝
別看馬鈴薯不大,「身價」可不低。李進福介紹,普通種薯論斤銷,「原原種」按粒賣。「一粒能賣0.5元,一畝溫室大棚年產達25萬粒。」
生產「原原種」的門檻也高。脫毒的試管馬鈴薯苗對溫度、溼度要求嚴格,所需的土壤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椰糠,這種土壤只有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才能生產。
據定西市有關部門統計,定西共有有資質的種薯生產企業26家,年產「原原種」10億粒,是國內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生產的「原原種」除了供應內蒙古、四川、貴州、河北等省區,還出口至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國家和地區。
9月25日,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馬鈴薯種植基地,人們正在收穫馬鈴薯。新華社記者 王朋 攝
定西馬鈴薯的「能耐」還有很多。記者從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定西積極探索馬鈴薯主糧化,研發出馬鈴薯饅頭、馬鈴薯麵條、馬鈴薯餅乾等上百種主食產品,馬鈴薯精澱粉、馬鈴薯全粉等主食產品年加工能力達50萬噸。定西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馬鈴薯製品加工基地和主食產品集散中心。
過去,定西的幹部群眾開玩笑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三寶」實為一物,玩笑中透著一股產業難發展的辛酸和無奈。如今再提「三寶」,定西的幹部群眾卻透著一股自信。
「依靠馬鈴薯產業,我家今年準能脫貧。」安定區香泉鎮園區村村民田海車說,她家種了2畝馬鈴薯,畝均純收入超過1200元。她還在鎮上的一個馬鈴薯種植基地務工,一年收入至少2萬元。
正值西北秋收時節,記者在田海車工作的馬鈴薯種植基地看到,馬鈴薯打秧機將莖葉粉碎後,馬鈴薯收穫機便駛入田裡將馬鈴薯挖出來,人們緊隨其後撿拾馬鈴薯。
田海車介紹,當地馬鈴薯種植和收穫都已機械化,農機的使用還帶動了村裡撂荒地復耕和土地流轉。「很多村民流轉了自家土地,和我一樣在企業務工。」她說。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梁仲科介紹,馬鈴薯產業已成為甘肅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2018年初至2019年底,甘肅通過馬鈴薯產業脫貧的貧困戶約2.4萬戶、9.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