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母親節。在這裡,月涵先祝天底下所有的母親,母親節快樂。
說起母親節,國際上公認的是母親節是起源於美國。1906年5月9日,美國費城的安娜·賈薇絲的母親不幸去世,她很傷心,就組織了母親的追思活動,而且還鼓勵很多人用類似的方法來感激母親。後來在1913年5月10日,美國威爾遜總統籤署公告,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久而久之,母親節就成為了全國各地的節日。
但今天月涵想和大家說的是,我們民族自己的母親節,暫且叫它「中華母親節」。
這個不同於我們今天要過的母親節,它是在每年農曆的四月初二。為什麼是這天呢?因為這天是孟子的生日。其實,把這天定為「中華母親節」是很多學者的主張。學者們認為,孟母堪稱中華母親節的形象代表,可以彰顯母親的偉大。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生兒育女是為人母的開始。現在我們有這樣一個說法,每次生日都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把孟子的生日定為以孟母為形象代表的母親節,也有雙重含義,不光是給自己慶生,也是感恩母親。
那說完了母親節的由來,母親這兩個字,確實承載了很多人的情愫。接著月涵再和大家聊一聊「母親」這個稱呼的前塵往事。
說起母親,我們現在最常叫的稱呼就是「媽媽」了。媽,這個詞最早記載在《廣雅》這本書當中,原話是「媽,母也。」 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媽」最早的叫法是「母」。「母」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商朝的甲骨文上,像是「女」字加上兩乳,象徵女人,後來才出現了「母親」的稱呼。
在秦漢的時候,記載說,「父為考,母為妣。」在當時,對媽媽的叫法是「母」和「妣」這兩種。但是,「妣」這個字在唐代之後就不再泛指母親了,而是指去世的母親。
除了母親、媽媽這兩種叫法,我們熟悉的就是「娘」「娘親」了。
我們先來看看「娘」這個詞兒是怎麼來的。娘這個字當成母親的代稱,是開始於隋唐時期。在元代的史料中,有關於「娘」這個說法的由來。說的是「娘字,俗書也,古無之,當作孃。」當時「娘」這個詞不光有母親的意思,男扮女裝的人、保養好的中年婦女、妓女歌女等都會稱為「娘」。可以看出,「娘」這個字在當時並不能上大雅之堂,是個俗字。
除了這些稱呼,還有個記載是「姐本蜀人呼母之稱。」這是說在四川地區,姐這個字也是母親的稱呼。在南北朝時期,母親還被叫做「家家」,或者叫做「阿家」。
今天,正值母親節,希望每個人都能和自己的母親說一句節日快樂,送一個暖暖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