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堂論金瓶梅》:以慈悲心觀世情人心

2021-01-15 鳳凰網

 

書名:《秋水堂論金瓶梅》

作者:田曉菲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

作者簡介:

田曉菲(筆名:宇文秋水)

1971年生人。5歲習古詩,少年時期,古今中外,閱讀頗豐。14歲破格入北大,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1991年獲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柯蓋特大學,康耐爾大學教書。2000年受聘於哈佛大學東亞系執教至今。曾有小說、散文、文學評論、詩集發表、出版;又有譯作《後現代主義與通俗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江蘇人民出版社)。秋水堂乃田曉菲在波士頓居所書齋之名。

內容簡介:

秋水(作者田曉菲的筆名為宇文秋水,編者注)的論《金瓶梅》,要我們讀者看到繡像本的慈悲。與其說這是一種屬於道德教誨的慈悲,毋寧說這是一種屬於文學的慈悲。即使是那些最墮落的角色,也被賦予了一種詩意的人情;沒有一個角色具備非人的完美,給我們提供絕對判斷的標準。我們還是會對書中的人物做出道德判斷——這部小說要求我們做出判斷——但是我們的無情判斷常常會被人性的單純閃現而軟化,這些人性閃現的瞬間迫使我們超越了判斷,走向一種處於慈悲之邊緣的同情。

內容節選:

第六十一回西門慶乘醉燒陰戶,李瓶兒帶病宴重陽/(第六十一回韓道國筵請西門關,李瓶兒苦痛宴重陽)

在這一回裡,《金瓶梅》的作者初次給我們顯示出「罪與罰」的震撼力。他的筆,一直透入到罪惡與墮落最深的深處,同時,他給我們看到這些罪人盲目地受苦,掙扎,可憐。

和一般人所想的不同,《金瓶梅》不是沒有情,只有淫。把《金瓶梅》裡面的「淫」視為「淫」的讀者,並不理解《金瓶梅》。這一回中,西門慶與王六兒、潘金蓮的狂淫,既預兆了七十九回中他的死,而且,無不被中間穿插的關於瓶兒的文字塗抹上了一層奇異的悲哀。

人們也許會覺得,在西門慶與王六兒、潘六兒的兩番極其不堪的放浪雲雨之間,夾寫他和心愛之人瓶兒的一段對話,格外暴露了這個人物的麻木無情。然而,我卻以為這是作者對西門慶的罪孽描寫得極為深刻,同時卻也是最對他感嘆悲憫的地方。與其說西門慶麻木和無情,不如說他只是太自私,太軟弱,不能抗拒享樂的誘惑:因為自私,所以粗心和盲目,而他的盲目與粗心加速了他所愛之人的死亡。正是因此,他的罪孽同時也就構成了對他的懲罰。

我們看他這一天晚上,從外面回來後進了瓶兒的房。瓶兒問他在誰家吃酒來,他答道:「在韓道國家。見我丟了孩子,與我釋悶。」一個月前,韓道國的妻子王六兒頭上戴著西門慶贈她的金壽字簪子來給西門慶慶賀生日,全家大小無不知道了西門慶和她的私情;而金壽字簪子,本是瓶兒給西門慶的定情物,瓶兒看在眼裡,怎能不觸目驚心?至於以「丟了孩子」為藉口——孩子不正是瓶兒的心肝寶貝,孩子的死不正是瓶兒心頭最大的傷痕麼?然而丈夫的情婦以自己的孩子的死為藉口把丈夫請去為他「釋悶」,這樣的情境,委實是難堪的。

如今西門慶要與瓶兒睡。瓶兒道:「你往別人屋裡睡去罷。你看著我成日好模樣罷了,只有一口遊氣在這裡,又來纏我起來。」從前以往,每次瓶兒推西門慶走,總是特意要他趨就潘金蓮,今天卻只是朦朧叫他「往別人屋裡」去睡——在金蓮的貓嚇死了瓶兒的孩子之後,金蓮已是瓶兒的仇人了。然而西門慶坐了一回,偏偏說道:「罷,罷,你不留我,等我往潘六兒那邊睡去罷。」自從西門慶娶了瓶兒,每當西門慶稱呼金蓮,總是按照她在幾個妾裡面的排行以「五兒」呼之,但此時偏偏以其娘家的排行「六兒」呼之,不僅無意中以金蓮代替了對瓶兒的稱呼,也仿佛是潛意識裡和王六兒糾纏不清的餘波。兩個「六兒」加在一起,何啻戳在瓶兒心上的利刃。於是瓶兒說了自從她來西門慶家之後惟一一句含酸的怨語:「原來你去,省得屈著你那心腸兒。他那裡正等得你火裡火發,你不去,卻忙惚兒來我這屋裡纏。」西門慶聞言道:「你恁說,我又不去了。」李瓶兒微笑道:「我哄你哩,你去罷。」然而打發西門慶去後,一邊吃藥,一邊卻又終於不免落下淚來。

這一段文字,是《金瓶梅》中寫瓶兒最感人的一段。而作者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居然有魄力把它放在西門慶和兩個「六兒」狂淫的描寫中間。這樣一來,西門慶和兩個女人的雲雨之情,被瓶兒將死的病痛與無限的深悲變得暗淡無光,令人難以卒讀。本來,無論如何顛狂的做愛,都並無「孽」可言——即便是西門慶和王六兒的關係,雖然是通姦,但因為丈夫韓道國的鼎力贊成和王六兒詐財利家的動機而大大減輕了西門慶的罪孽。然而,在這裡,因為有瓶兒的微笑、嘆息和落淚,我們恍然覺得那赤裸的描寫——尤其是繡像本那毫無含蓄與體面可言的題目——仿佛一種地獄變相,一支在情慾的火焰中搖曳的金蓮。

很多論者都注意到繡像本的回目雖然往往比詞話本工整,但是也往往更色情。我則認為,這種詞語的赤裸並非人們所想的那樣是「招徠讀者」的手段,而出於小說的內部敘事需要,在小說結構方面具有重要性。在這一回的回目中,「燒陰戶」固然是「宴重陽」的充滿諷刺的好對,而西門慶之「醉」對照李瓶兒之「病」,也別有深意。西門慶的「醉」,不僅是肉體的,也是精神的和感情的。他醉於情慾的熱烈,而盲目於情人的痛苦;於是他不加控制的淫慾成為對瓶兒——書中另一個罪人的處罰,也成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痛苦的間接媒介。瓶兒的「微笑」,包含著許多的寬容,許多的無奈與傷心。在她死後,當西門慶抱著她的遺體大哭「是我坑陷了你」的時候,她那天晚上的溫柔微笑未始不是深深鐫刻在西門慶黑暗心靈中的一道電光,抽打著他沒有完全泯滅的良知。西門慶思念瓶兒,他那份持久而深刻的悲哀是讀者始料未及的。正是這份悲哀,而不是他的早死,是西門慶快心暢意的一生中最大的懲罰。

相關焦點

  • 金瓶梅:世人只知武大郎形象醜,殊不知,他的內心比外貌更醜
    個人覺得沒有任何的爭議和懸念,不管是《水滸傳》的施耐庵還是《金瓶梅》的蘭陵笑笑生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人見他為人懦弱,模樣猥蕤,起了他個渾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俗語言其身上粗糙,頭臉窄狹故也。只因他這般軟弱樸實,多欺侮也。(節選《金瓶梅》)但是呢?
  • 《金瓶梅》中的清明節:死與生的交織
    《金瓶梅》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書中提到了很多中國傳統節日,如中秋節、端午節、元宵節、中元節、重陽節等。其中,對於元宵節和清明節的描寫尤多。田曉菲在《秋水堂評金瓶梅》中曾提到:「《金瓶梅》之前,大概還沒有哪部小說如此恣肆地暢寫清明節」,可見清明節在《金瓶梅》中的重要地位。
  • 中國這部最有名的「成人小說」要我們慈悲為懷
    《《秋水堂論金瓶梅》》原版後記文/田曉菲
  • 《金瓶梅》的世界裡滿是飲食男女,人間煙火中有世人看不見的慈悲
    中國的傳統文學中,最容易令人誤讀的書,大概就是《金瓶梅》。若說《金瓶梅》是一本「淫書」,估計很多文學大家、社會名流都要跳出來,怒斥「爾等何敢」、「豎子不學無術何至於此」……就連我們印象中,最是嫉惡如仇的魯迅先生,也是《金瓶梅》的忠實擁躉,說其「無以至上」。
  • 正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即是佛、法即是道
    假使信仰觀音,要了解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所以自己也要學習這個精神。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前修耳根圓通,成就三十二應身,名「正法明如來」。所以真正的觀音就是耳根圓通、如來自性、安住正念、安住正定、大慈悲心。我們信仰觀音,就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習耳根圓通。所謂「觀音」,就是聽音、聽法這個心,這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
  • 楊林夕:女性·符號·情慾——論《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
    西門慶死後, 她毫不在意, 不思悔改, 反而淫心日熾, 那言行不一的表演仍在繼續。林太太有類似暗娼的行為, 卻沒有其目的:她不是為了以色漁利, 而是追求肉慾的歡愉。戴敦邦繪《金瓶梅人物》·吳月娘所以為人妻者首先要不妒。喜歡聽宣卷、經常與三姑六婆來往的吳月娘對此類故事肯定耳熟能詳、爛熟於心 。吳月娘是 《金瓶梅 》中女性傳統道德的化身, 她是西門慶的正妻, 其「秉性賢能, 夫主面上百依百順」。
  • 李桂奎:《金瓶梅》研究的「互文性」轉移及其勝境原創
    主要有王利器《〈金瓶梅〉之藍本為〈水滸傳〉》(載徐朔方、劉輝編《金瓶梅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蔡國梁《從〈水滸傳〉到〈金瓶梅〉》(載其《金瓶梅考證與研究》一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魯歌《略論〈水滸傳〉與〈金瓶梅〉之關係》(載《貴州師大學報》1988年第3期)等。
  • 福利來了,秋水堂智能納米微針晶片:全效護理 煥膚升級
    福利來了,秋水堂智能納米微針晶片:全效護理 煥膚升級 時間:2019-04-19 11:19:07 作者:王佳 來源:中國網 用過秋水堂第一代納米微針晶片的姐妹們福利來了!
  • 劉相雨:論《金瓶梅》中的喪葬活動及其文學功能
    《金瓶梅》不但寫了人物的出生,也寫到了人物的死亡。目前,學術界大多注意到了《金瓶梅》中喪葬活動的民俗價值和意義[①]。但是,對於《金瓶梅》中喪葬活動的文學功能及其價值,則研究較少[②]。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並就教於諸位方家。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網圖其實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佛道三家都有,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老子的「慈愛之心」以及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等等,在這三家文化之中,對慈悲之道研究得最出名的恐怕還是佛家,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叫做「上以智求佛法, 下以悲憫眾生」
  • 慈悲心要如何修出來?
    都會說慈悲心,時時刻刻將慈悲心掛在嘴邊,我慈悲,他慈悲;這個慈悲,那個慈悲。但都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因為這些不是平等的心。現在很多人發慈悲心是這樣的。對窮人發慈悲心,對富人不發慈悲心;對恩人發慈悲心,對仇人不發慈悲心;對有困難的人發慈悲心,對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不發慈悲心;對無權無勢的,平凡的人發慈悲心;對有權有勢的人不發慈悲心。
  • 柔軟心、慈悲心、平常心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世上很多事,當你心大了,事就小;當你心小了,事就大;當你心沒了,事就消。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學會修心,修的柔軟心、慈悲心、平常心,眼裡有星辰,身邊有清風,心中有暖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腳下的路就是一條通坦的人生之路。
  • 慈悲心
    母親總是心懷憂慮,你們到底是一家人,你心又軟,將來他們說兩句好話,指不定你又被哄回去了,留我一個人夾在中間當惡人。我自認為是一個金口玉言的人,不知怎地,母親就認定了我是一個心軟耳根子軟的人。我知道你,她幽幽嘆道,你話說的越狠,越是對他們有留戀呢,真要沒感情,都不會生氣咧!你的心比你以為的要軟和。我的心軟和嗎?我也不知道。
  • 隨想:《金瓶梅》
    從吳月娘(大娘)到潘金蓮(五娘),從孟玉樓(三娘)到李瓶兒(六娘),從李嬌兒(二娘)到孫雪娥(四娘),從李桂姐(妓女)到吳銀兒(妓女),從應伯爵到謝希大,從王六兒到韓道國,從春梅到陳敬濟,甚至從太師蔡京到太監……這些人看著都好熟悉,熟悉到突然照見了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熟悉到麻木,麻木到成了習慣,習慣到成了道理。突然很慚愧,原來我們也變成了淡化普世價值觀的另一代人。
  • 王增斌:《金瓶梅》文學估值與明清世情小說之流變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從此種意義而論,《金瓶梅》的問世,如同西方小說首開風氣的笛福、理查遜、菲爾汀的作品一樣,方標誌中國現實主義小說(真正意義上的小說)的真正開始。積多年對明清兩代小說創作的閱讀,筆者在拙著《明清小說考論》一書(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5年10月版)《前言》中曾提到:《金瓶梅》誕生後,中國長篇小說主體發展歷程——世態人情小說,宣告開始。
  • 一顆慈悲心,足以慰風塵.
    只有擁有一顆感知幸福的心和感恩萬物的博大胸懷,才能在風塵中擁有真正的輕鬆與快樂!佛說,慈悲心是對事與物的不忍之心。當身處逆境,不去抱怨命運的不恭,當歷經磨難,不去怨天尤人,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善待出現在生命裡的一切。
  • 論《金瓶梅》裡的配角們之西門慶正妻吳月娘
    今天,我們聊聊《金瓶梅》裡的配角們。先說西門慶的正妻吳月娘。這個人物,評點《金瓶梅》的張竹坡說她是「奸險好人」,奸險怎麼還能是好人?這兩個矛盾的詞,怎麼會在一個人身上共存? 其實,放下這兩個詞的道德判斷,深挖下去,恰恰是吳月娘的生存策略。
  • 馬君毅:崇禎本《金瓶梅》「語-圖」互文關係初探
    [3]小說開篇便寫西門慶與九位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狐朋狗友結拜兄弟的事件,既然是兄弟結義,那麼在結拜時就自然要排座次、論先後。這本來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正如當眾人齊聲推西門慶為首時,他客氣謙讓地說應敘齒排輩。但對於這十「兄弟」來說並沒那麼簡單,還是應伯爵「如今年時,只好敘些財勢,那裡好敘齒」一語道破機關。但西門慶又不能當仁不讓,所以只好惺惺作態,假裝「謙讓再三」。
  • 十念法,我們的慈悲系止於心
    而素有念佛每天,都有很多的夾雜,但是不能夠中斷,日日積累,好培養出自己的清淨心。念佛號念經書,都有很多的作用。而我們的生命中,總是會有很多的雜念,尚且不求一念無雜,但求用心細心地努力盡心念佛。而我們在生命中,最簡單的就是十念法,不求一絲一毫的功德,但是我們通過十念法,可以得到其中的利益。為什麼說十念法好呢?
  • 紅樓夢與金瓶梅有什麼共同點?紅樓夢一主角的原型是西門慶
    《金瓶梅》是《紅樓夢》的祖宗,沒有《金瓶梅》就寫不出《紅樓夢》——毛澤東1961年12月20日講話毛主席這番論斷極為著名,事實上只要細讀過《紅樓夢》與《金瓶梅》的讀者,都能感受到兩本書中存在的某種隱秘聯繫,那麼,二者間究竟有沒有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