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梗」,你玩得轉嗎?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前沿 | 網絡「流行梗」,你玩得轉嗎?

  編者按:如今,「玩梗」成為年輕人的流行文化,各種網絡流行用語信手拈來。「中青校媒」日前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可以接上超過4句網絡流行語。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導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如何契合受眾特別是年輕人的需求,創新話語體系,提升報導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此,我們邀請新聞一線編輯記者和新聞學界資深人士,分享交流利用網絡流行語、創新融媒話語體系的精彩觀點和獨到見解。

  「流行梗」的正確打開方式

  路濱琪

  當前,我國網民數達9.04億。網絡的普及使得熱點信息、爆點語言得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傳媒介質呈現在網民面前,「流行梗」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一些膾炙人口的網絡用語被大量網民接納並使用後,傳播擴散速度超乎尋常。恰當使用、利用網絡流行語服務於新聞宣傳工作,對新聞媒體創新話語體系、滿足受眾需求有著良好成效。

  在網絡領域,「梗」泛指約定俗成的,代表某種特殊含義並能引起知情網友共鳴的相關概念,往往包含了某個特定語境下的笑點或妙趣。日常對話交流、短視頻內容、還有各大綜藝節目、電商界面等,均能見到「梗」的身影。當一個「梗」真正地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被用戶廣泛應用於各種交流情境時,我們便可稱此類網絡熱詞為「流行梗」。

  使用「流行梗」可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通過手機閱讀已經是最普及的信息獲取渠道,採用根據讀者喜好、通過算法分析進行推薦是傳媒業的基本業態,考慮受眾喜好、增進他們對內容的接納度是當務之急。

  近期,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圍繞「六穩六保」這一宏大主題,推出「新職業練習生Vlog」創意融媒體欄目。

  「練習生」是當下娛樂圈對正在培養的新人的一種稱呼,近年來以「練習生」為主題的綜藝欄目擁有海量年輕觀眾。「新職業練習生Vlog」欄目巧用「練習生」一詞,契合了年輕受眾的喜愛,大家對這個詞有天然的親切感。

  錄製過程中,記者借鑑綜藝欄目、真人秀的攝製思路,採用深度體驗模式,通過優質內容吸引讀者、提升主題,聚焦中國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第一人稱感受中國社會百態。

  如果想讓受眾從心裡接受你的作品,那麼呈現出的內容一定要和大家腦海中想的是一回事,設計的痕跡不宜太重,記者以外賣小哥的身份,使用了最接地氣的「聊天式採訪」,少講官話,多聊點大家平時刷抖音、看微博常能聽到的詞,對作品的群眾基礎百利無害。「騎上我心愛的小摩託」「是包裹先動的手」「吃飯第一名」「酸了」「夜點心778(吃吃吧)」……這些出現在《新職業練習生Vlog|網約配送員》中的流行語就非常口語化。

  掃描二維碼,可觀看《新職業練習生Vlog丨網約配送員》

  在「新職業練習生Vlog」融媒體欄目中製作使用「流行梗」時,遇到不適合語言表達的「梗」,用字幕進行升華也是個好方法。

  在《新職業練習生Vlog|核酸檢測員》一期中,報導融入當下的流行元素,本來是比較嚴肅的主題畫面中出現了「慢吞吞」「小心翼翼」「what?(問號臉)」「我太難了」等「流行梗」,大大彌補了嚴肅主題雖然立意高遠,但往往面孔高冷的問題。

  掃描二維碼,可觀看《新職業練習生vlog丨核酸檢測員》

  而在致敬教師的《新職業練習生Vlog|在線學習服務師》作品中,也大量使用了「流行梗」,如「誰在叫我?」「正確的打開方式」「小路拍了拍你」……

  掃描二維碼,可觀看《新職業練習生Vlog | 在線學習服務師》

  無論是從切入點、敘述邏輯還是內容表達、細節等方面,都展現時下流行元素融入主流媒體新聞宣傳中的良好效果。在新聞產品中巧妙地融合時下流行元素,觀眾對內容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以及對網絡「流行梗」產生的共鳴,讓人覺得既親切又真實。

  在媒體創意融合上,新華社的創意可謂層出不窮。

  近來隨著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而走紅的「爬山梗」就被充分利用到了我們的新聞報導中。演員秦昊為新華社珠穆朗瑪峰登頂紀錄片拍攝創意預告短視頻,「一起爬山嗎」「你看我還有機會嗎」等一出,立刻引來網友們紛紛點讚,稱讚新華社的創意真是「5G衝浪」,跟上了時下最流行的速度。

  在新華社助力武漢復甦的「直播帶貨」和「直播帶崗」活動、新華社客戶端專場直播答題中,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主持人,現場直播的熱度更缺不了「流行梗」的存在。將「流行梗」作為主持人口播、串場詞等內容穿插在直播中,如「熱乾麵加油!」「為你爆燈」「寶寶們」「買它買它」「我為武漢胖三斤」等一些熱詞貫穿到主持工作中,許多在線網友一瞬間就捕捉到這個梗,並在直播間熱烈討論,對國社主辦的活動更是不停「打call」。眾多網友表示: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新華社,創意滿滿、亮點紛呈,凸顯品味和內涵,很「潮」!

  無論是諧音梗的「櫻為你」、歌曲名稱梗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新華社自創的「剛剛體」,還是「人間值得」「真 追星現場」「穩中帶皮」「乘風破浪」「團寵」「又雙叒叕」等多種「流行梗」內容常常出現在新華社的報導中。

  「流行梗」不僅豐富了網友們的日常交流,新聞產品中的流行梗拉近了網友與主流媒體之間的距離,網絡梗的使用也成為了新聞媒體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藍海。

  誠然,中央媒體在使用「梗」這個問題上,務必要把握好分寸,萬不可授人以柄,要將「利」最大化,同時避免調性出問題。

  創造主流新媒體話語體系,未來我們仍需摸著石頭過河,但也會激流勇進。新華社的報導會一如既往有高度、溫度、寬度和深度,同時也會順應時代大潮、跟上時代浪潮,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傳播正能量。(作者系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打破正能量傳播圈層限制的鑰匙

  王海

  去年底,青蜂俠照例開始策劃年終盤點視頻。因為同時趕上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收尾,因此決定加推一部十年盤點短片。2019年和10年代大事多,喜事多,成就多,變化多,同時各大媒體的各種盤點也會密集推出,如何能讓青蜂俠的盤點脫穎而出,打破圈層,成為全網正能量爆款,是我們策劃的主要著力點。

  最後,兩位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同事的想法被採納,我們決定以「梗」為點,以「情緒」為牽,融入正能量,導向大事件,形成記憶點。最終形成的兩部作品風靡全網,不僅各大權威和主流媒體紛紛轉發,而且在網際網路各個層面都受到歡迎。很多觀眾看第一部時淚流滿面,看第二部時笑到前俯後仰。

  《準備好紙巾了嗎?240秒回顧2019催淚瞬間,看到最後紅了眼眶》是年終盤點。這部作品使用的催淚梗網民都很熟悉,如小夥逆行被罰的「我壓力好大」、女司機找不到家的「我怎麼辦」、男子陪客戶醉倒地鐵站的「寶寶,我沒有用」,用「成年人的崩潰」和網民瞬間共情。

  2019盤點被人民日報微博等平臺轉發

  但負能量梗的集合不是盤點的本意,盤點隨即切入「身邊人的溫暖」畫面。這部分集合了2019年火遍全網的若干普通人的溫暖和喜悅畫面。然後是「保駕護航的感動」以及「所有人都在為你的幸福而努力」。

  短片由「個人」到「國家」層層推進,通過由「心酸得哭」到「溫暖得哭」的剪輯邏輯,實現了「哭過笑過,繼續前行」的核心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短片設置了一個首尾呼應的巧思,使用了一位曾經爆火的「雀躍跳」農民工大叔的「人活著就是要開心」,首尾各放一遍,開頭看時頗感心酸,結尾再看時心底生出感動和希望,強化了整個視頻完成由悲傷到溫暖、奮鬥的基調轉換。

  掃描二維碼,可觀看《準備好紙巾了嗎?240秒回顧2019催淚瞬間,看到最後紅了眼眶》

  《回憶滿滿!21世紀10年代網絡流行語,哪句最戳你?》更是密集用梗,包括「給力」「HOLD住」「元芳,你怎麼看」「你懂的」「洪荒之力」「真香」「我太南了」等等。這部短片在全網有數千萬的播放,很多網民留言,很有共鳴,雖然在爆笑中看完,但不僅喚起了他們對人生十年成長曆程的回憶,也加深了他們對家國奮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認識和思考。

  掃描二維碼,可觀看《回憶滿滿!21世紀10年代網絡流行語,哪句最戳你?》

  在網際網路傳播平臺化、去中心化以及移動化和視頻化的時代,傳統媒體和機構媒體在信息傳播渠道中的比重降低,普通網民和網絡平臺公眾號成為信息生產和傳播的一支力量。在傳播態勢劇變的背景下,媒體如何做好重大主題和正能量傳播,是已經面臨的重大考驗。

  新聞短視頻青蜂俠由中國青年網孵化,從創辦開始,就以自媒體的外表和心態,以正能量傳播的內核,跳入短視頻大海,與「草根」同臺,與「狼」共舞,不斷打破重大主題和正能量傳播的信息繭房和圈層限制,其中一個重要操作就是了解梗、會用梗。

  青蜂俠團隊的年輕人

  2019年,青蜂俠在自有平臺全年播放295億次,日均播放8000萬次,成為中國青年報社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重要載體,成為開展重大宣傳報導和輿論鬥爭工作的重要抓手。

  「梗」相當於網絡暗號,是同一圈層的標識。用「梗」不是目的,用「梗」可以取得身份認同、拉近距離,成為「自己人」。所以說,好的新媒體產品中的「梗」,是打破圈層限制的閥門,是打開網際網路上相關文化群體各自信息繭房的鑰匙,是做好重大主題和正能量傳播的可以選用的一個工具。(作者系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青蜂俠負責人)

  避免負能量玩梗的漩渦

  吳煒華

  以一種輕鬆隨意、漫不經心卻又接地氣的語態來借鑑、引用「網絡流行語」,成為中國網絡新世代的表達自我、解讀文化的一種新常態。

  「中青校媒」在全國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的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可以接上超過4句網絡流行語。

  造「梗」、玩「梗」、轉發「梗」也已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中最活躍的文化行為之一。因語言不規範出現的「雨女無瓜」「青結」,因二次元文化出圈形成的「佛系」「社畜」,因簡單重複而大熱的「666666」「奧利給」等。

  玩梗遠遠不止於對「網絡流行語」的模仿與再造。今天的網絡流行梗,從早期的網絡新詞的搬運、表情符號的意義新解,發展到更為複雜多樣的圖片惡搞與鬼畜視頻的生產;從曾經的網絡亞文化走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在「梗」文化的變異和放大的同時,年輕人網絡語言表達、網絡行為模式和社會交往的方方面面都深受其影響。

  「梗」由網絡空間與社會現實相互催生,吐槽、幽默、自嘲式的「網感」化表達看似淺白、無意義、甚至有時語義不通,但卻又折射出一定時期內社會大眾的文化心態、集體情緒與社會輿情的流動。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需要時刻保持新聞語態的敏感度和新鮮性。如何應對層出不窮的梗言梗語,識「梗」、玩「梗」和融「梗」——也即對網絡流行梗的辯證融合——成為當前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又一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好的新聞報導要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全媒體時代的「四力」,首先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走進現實社會的基層,能夠觸達網絡空間最底層的腳力;更需要擁有能深刻理解「梗」文化所放大的事件、現象與熱點的眼力。

  網絡流行梗不斷更新迭代,喧囂塵上,以一種病毒式傳播的速度迅速霸屏,在大量簡單重複的複製粘貼和轉發的助推下成為一日網紅、一周爆款。在網絡流行梗亂花迷人眼的同時,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更需警惕過度放大的傳播迷思和價值取向的偏差。

  比如曾經被某電商用作廣告語的「媽媽再打我一次」,某期刊吐槽健康碼的「良民證」,某社交媒體頻現的「化糞池警告」,某遊戲社區流出的「祖安文化」,都以一種語言暴力的形態,挑戰新聞倫理、歪曲歷史和消解社會新聞嚴肅性,被眾多網友轉發引用之後,形成負能量玩梗文化的漩渦。

  新聞工作者需要快速反應,即時跟蹤,但不隨意跟風玩梗。有腦力來辨識良莠,有筆力巧妙融梗,不斷創造出適應新知識、新領域和新視野的新聞語態,為當前的年輕人喜聞樂見,呼喚起當代年輕人文化共鳴與認同,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做到育新人、興文化。

  對網絡流行梗的吸納創新,需要注意對網絡流行梗時間性、適度性、規律性的認知與把握。

  時間性,是應時而變,審時而動。政務平臺如「貴人服務」「深i您」,緊跟諧音梗的大熱趨勢,圈粉無數。度是程度,是篩選。

  適度性,是善於鑑別,去蕪存菁。「驚雷」成為眾人模仿的音樂梗之後,並不需要一群新聞主播急匆匆地開啟自拍,在主播臺上跟唱驚雷。「穩住,我們能贏!」被人民日報青創營的年輕人在《史上最牛創業經》中成功玩梗,三年來,已成為新聞傳播教案中的經典案例。「四川觀察」的短視頻號被戲稱「四處觀察」,是網友的惡搞梗融入新聞短視頻中;因網友的催更梗而重構新聞敘事人的虛擬人格,在「四川觀察」中更是時有可見,反而勝過刻意玩梗、自我萌化的同質化處理。

  網絡流行梗的規律性,則是對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工作者網絡素養能力提升的綜合考量。梗的橫空出世,每每以忽略和挑戰科學的語言規範和常識性的文化禁忌而流行於世,辨識其語言規律、文化深層含義和傳播規律,方能做到從容自信,運用自如。

  技術與產業融合、消費與生產融合、文化表達和新聞敘事的融合已經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造就了全新的融媒體平臺,對網絡流行梗的辯證融合與創新吸納,是新聞工作者提升新型傳播環境中的「四力」、推進媒體深融的新方向。(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趙光霞、燕帥)

相關焦點

  • 林俊傑的歌詞成網絡流行的梗,你知道是哪兩句嗎?
    你們還記得一個特別的梗嗎?那就是娛樂圈網癮最深的林俊傑,在上春晚之前與知名職業選手打遊戲,玩到一半,林俊傑便和隊員說:「你們先玩會兒,我上個春晚唱首歌,我就回來。」相信這個梗你們都還記得吧?那是有許多網友調侃林俊傑是一個被音樂耽誤的遊戲少年,也有許多網友調侃:遊戲中有人跟你說上春晚唱歌,不要以為他是在吹牛逼,那可能就是林俊傑了。林俊傑是一個天才音樂少年,他在音樂領域的才華不言而喻,他的歌聲可以說是影響了一代人,給80、90後的年輕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歌聲。他的每一首歌都非常受聽眾們的歡迎,就算是現在這個時代聽其他的歌都覺得很好聽。
  • 2018網絡流行梗,盤點讓你笑哭的幾大瞬間
    這裡是仙仔小玩!2018年馬上就要過去了回想這一整年的網絡流行梗真香、skr、來了老弟……通過「沙雕」網友的火眼金睛,一些網絡流行梗層出不窮,甚至現在的你還正在脫口而出。是不是又控制不住嘴角瘋狂上揚了?話不多說控制好嘴角一起回顧今年的網絡流行梗吧!
  • 網絡流行語進生活 「玩梗」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
    從初中開始逛貼吧、天涯,到後來微博、豆瓣、b站,鄒淼淼平均每天花費在手機和網絡上的時間不算少。最新的熱點她總能時刻追蹤,各種網絡流行用語也能信手拈來,「玩梗」已經貫穿在她日常的生活中。「當我們還在沉思如何跨越語言障礙進行交流時,一個由『梗』構成的交流飛地,正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平』。」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視頻研究中心在《〈一剪梅〉國外爆火:玩梗背後的「表達失語症」》一文中提到,「1976年,進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首次在著作《自私的基因》提出『meme』一詞。通俗來說,『meme』就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梗」,造梗、玩梗都是『meme』複製變異的外在形式之一。」
  • 有一說一梗,「盤點」你可能知道的網絡流行梗
    網絡上流行的梗太多了,可能你在網上無意說的一句調侃的話,最後可能變成一個梗。就拿此次的疫情,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來舉例,國民憤怒對吃野味的人譴責,就產生了以下幾種梗:「有蝠同享」,「我為啥這麼閒?這事兒還要從一隻蝙蝠說起」等等。
  • 「梗」流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梗流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在進入正文之前,咱們先做個小測試。 你知道奧利給、一起爬山吧、腳趾摳出三室兩廳、茶藝大師是什麼意思嗎?你是否知道他們的出處?如果你都能答上來,恭喜你成為網絡衝浪十級選手。
  • 諧音梗、真香梗、打工人梗…品牌玩梗最為「致命」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品牌想要高效觸達用戶就要讓自身更有意思,不管是用創意增加吸引力,還是借「梗」貼近流行文化,越來越多品牌抓住年輕人的好奇心和喜歡玩梗的心理,扎堆玩起了梗營銷。
  • 網絡中的那些梗(你都明白嗎)
    網絡上最近經常出現許多的梗,很多人不明白這個梗是什麼意思,出處是哪裡,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1、到點了上號這個梗主要是指到時間了,該上網易雲帳號了,也就是之前說的「網抑雲時間」到了。因為網易雲的評論區常年看到抑鬱感傷的評論,沮喪段子和不少的真情流露。
  • 2018年最流行網絡用語,這些梗你都收到了嗎?
    因其與「si ge」諧音,所以經常被與口頭語一起用,比如「笑skr人了」,「胖skr了」,「你真skr小機靈鬼兒」等。5.土味情話。這一梗其實由來已久,是「土味文化」的一個小分支,今年爆火也是由於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在節目花絮裡邊練習生土味情話大比拼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這一詞隨之就火了起來,各種情話比拼也火爆網絡,如「你知道我為什麼感冒了嗎?因為著涼了?
  • 從馬來西亞神劇到《別那麼驕傲》,風靡網絡的「性轉梗」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能冷靜處理如廁危機,面對心愛男生的肉體忍得住狼血,從前一段在網上引發熱議的「馬來西亞女尊神劇」到這部《別那麼驕傲》,將性轉梗運用得當,或可為一部劇增添許多亮點,但必須指出的是,性轉背後有著比搞笑或搞基更深遠的內涵,我國當前的影視作品還遠遠沒有觸及到。性轉,顧名思義,就是性別轉換。具體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完全的肉體性別轉換。
  • 當你玩「梗」的時候,你真的知道你在想什麼嗎?
    本次小炒將以最近在網上流行的由馬保國事件形成的「梗」為切入口,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和討論。1文化現象的傳播及場景性最近「混元功法掌門人」馬保國的一段視頻在網上迅速走紅,其中「不講武德」,「耗子尾汁」等「名場面」成為最新流行的「梗」。
  • 《崩壞3》:撿到鬼的寶才策劃教你如何玩流行梗!
    驢子梗是再也過不去了。「你……究竟是兔子還是驢?」這句話無論是對阿米婭還是八重櫻都同樣適用。當然,問完之後你也會同樣產生疑問「我……到底是艦長還是博士?」我跟你說你不要亂來啊,我艦長就算臉黑!黑到底!從天台上跳下去!也不會屈服於區區一句咒……面對紅桃皇后麗塔的威逼利誘,本艦長寧死不屈!「你打算用這些水晶收買我嗎?
  • 六學家是什麼梗 網絡上流行的六學家為什麼突然火了
    鬥玩網(d.chinaz.com)原創:最近無論是在微博還是在各大網絡論壇上都流行起來一個梗——六學家!看的一些網友是有點懵,六學家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莫名其妙的火起來了?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說說六學家是什麼梗。
  • 我的世界:用6張網絡圖片告訴你,MC老玩家的玩「梗」能力有多強
    俗話說:「玩梗一時爽,一直玩梗一直爽!」 十多年來,我也算是玩過大大小小很多的遊戲了,幾乎小夥伴們玩過的比較有名氣的遊戲,我也都八九不離十的玩過一陣。但要說「梗」最多的遊戲,還真就非《我的世界》(以下簡稱MC)莫屬了,這個沙盒遊戲可以說是渾身是「梗」。 那麼,今天我就用幾張網絡PS的圖片,來和小夥伴們聊一聊MC老玩家的玩「梗」能力到底有多強。
  • 玩梗正當時|品牌如何才能玩轉「梗營銷」?
    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品牌在營銷時,也熱衷玩「梗」。「梗營銷」的由來在天津方言裡有「哏」這個詞,用來形容滑稽且有趣的動作,我們現在所說的「網絡梗」「流行梗」其實就是「哏」的諧音。年輕用戶具有天生愛娛樂的特性,網絡上層出不窮的「梗」對他們更具吸引力,「梗營銷」擁有強大的滲透力和生命力。舉個例子,Vans推出的王安石詩詞聯名款,玩的就是「諧音梗」,最終的營銷效果也非同尋常!
  • 七成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 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
    「淡黃的長裙」「無語子」 超七成受訪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玩梗」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  鄒淼淼一直認為自己是潮流最前線的「衝浪女孩」。從初中開始逛貼吧、天涯,到後來微博、豆瓣、b站,鄒淼淼平均每天花費在手機和網絡上的時間不算少。最新的熱點她總能時刻追蹤,各種網絡流行用語也能信手拈來,「玩梗」已經貫穿在她日常的生活中。
  • 「玩梗」品牌最好命?
    「一起爬山」、「網抑雲」、「爺青結」……「玩梗」逐漸成為網絡生活中的流行符號。前不久,《中國青年報》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高校大學生中,有超過七成的人願意主動「玩梗」,超過半數的人喜歡通過「玩梗」與朋友產生共鳴。與此同時,「玩梗」也逐漸成為備受網友歡迎的品牌營銷手段。我們為什麼對會玩梗的品牌有天然的好感?
  • 自黑、內涵、蹭熱點……「玩梗」品牌最好命?
    投稿來源:藍鯨渾水「一起爬山」、「網抑雲」、「爺青結」……「玩梗」逐漸成為網絡生活中的流行符號。前不久,《中國青年報》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高校大學生中,有超過七成的人願意主動「玩梗」,超過半數的人喜歡通過「玩梗」與朋友產生共鳴。
  • 你是「列文虎克」嗎?|這個網絡流行梗到底是什麼意思
    從去年開始,「列文虎克」作為一個網絡流行詞彙突然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和彈幕中活躍起來。「你就是列文虎克」、「不愧是列文虎克」、「列文虎克女孩」、「列文虎克式看劇」……「列文虎克」似乎可以作為一個名詞,也可以是一個形容詞,那麼這個梗到底是什麼意思?
  • B站流行彈幕引熱議,「前方高能」已經過時,這些新梗你知道嗎?
    彈幕可以讓我們看到觀眾最真實的感受,也能夠了解當下最火熱的「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在這段時間內,B站上比較流行的最新彈幕。「正道的光」經常刷B站的小夥伴們,一定對「正道的光」不會陌生。現在這個梗火了之後嗎,在不同的視頻中也有了不同的表達含義。「好活當賞」這個梗出自烽火戲諸侯的小說《雪中悍刀行》,主角的口頭禪是「技術活,當賞」。現在多指於「幹得好,老哥!」,視頻比較有趣、做得不錯等,經常能夠在B站的彈幕中看到一排排的「好活當賞」。
  • 2020年你見證過哪些奇奇怪怪還很火的網絡流行梗?
    網絡時代,流行語成了一種趨勢,像去年的「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盤他!」「品如的衣服」「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好海哦」等等等等這些,都給大家帶了不少歡笑。那麼盤點今年流行的網絡梗有哪些?而你喜歡的哪一個,反感的又是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