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2020-12-13 品詩賞詞

古詩中有很多反映歸隱山林的作品,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東晉的陶淵明,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棄官掛印、回歸自然。他還寫了很多飲酒詩,過著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農耕生活。

再如盛唐才子王維,早年勤奮苦讀、努力工作,晚年則半官半隱,還經常在竹林山崗中吟誦詩篇,生活也是十分愜意。下面介紹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隨園雜興

清代:袁枚

花自帶春來,春不帶花去。

雲自共水流,水不留雲住。

我欲問其故,無人有高樹。

樹下閒思量,春與雲歸處。

袁枚少有詩才,24歲進士及第,後來在各地擔任縣令長達7年,卻始終沒得到升遷。詩人惆悵滿懷,卻無人可述。乾隆14年,在33歲的袁枚買下隨園的第二年春天,他辭去江陵縣令的官職,歸居隨園。

詩人在此寫了《隨園雜興》,描寫隨園的景致和自己的感觸,表現了他對隨園退居生活的熱愛和滿足。

詩的大意是:是花帶著春天來,春天並不帶著花兒去。是雲跟著水一道流,水卻無心留雲住。我想問這是為什麼,這裡無人、只有高樹。我在樹下悠閒地思量,何處才是春天和雲的歸處。

這首詩意象簡單,除了春花、高樹,還有行雲與流水。春花代表那些美好的事物,更寄託著人們對溫馨甜蜜往事的回憶。但是春花也容易凋謝,禁不住狂風暴雨,甚至還會有遊客的催折。

流水則象徵著愁情,詩人們有時也藉此表達歲月易逝。而行雲也漂浮不定,行蹤難覓,常常用於傳達一種超脫、悠閒的境界。

作者先提到報春花,人們看見一片繁花似錦,到處奼紫嫣紅,自然就知道春天已經來臨。花開就會花謝,而春天並不會立刻離去。等到夏木陰陰之時,人們才意識到春去夏至,詩人說「春不帶花去」,雖然有些惜春的感慨,但並無太多的惆悵。

因為大自然豐富多彩,雖然春姑娘走了,花兒也都謝了,可是陪伴詩人的還有行雲與流水。行雲有意,而流水無情;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其中道理在於個人感悟。

詩人身體停留在隨園,也沒有高樹可以讓他登高望遠,但他的心卻如行雲一般起伏不定,更希望飄飛到遙遠的地方,那裡沒有憂愁和煩惱,只有快樂和吉祥。

這樣想著,詩人反而覺得沉靜下來,細細地思考起很多平時不太關注的問題,也感悟到一些看似微妙的道理。他想知道「春與雲歸處」,此刻的詩人仿佛一位天真的孩子,遇到問題就希望打破砂鍋問到底。

其實這樣的問題還是朦朧一點更顯浪漫,所以行文至此就戛然而止,也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

這首詩純用白描手法,描寫眼前景色,平淡如話,詩味醇濃,表現了主人公恬淡閒適的心態。陶淵明的作品看似恬淡,其實內心卻渴望建功立業;王維的作品,似乎更傾向於出世精神。

而袁枚比較早就離開了仕途,可謂心如止水。他完全沉浸於悠閒浪漫的想像之中,其中的快樂是前兩位詩人無法享受的!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的一首小詩,閒適恬淡,卻美到讓人心醉
    品讀那些優秀的詩篇,不僅可以放鬆心情,增加人們愉悅的感受,而且也能從中獲得知識,提高藝術鑑賞能力。一首田園詩作,表現出天地日月的永恆,與青山蒼松的壯美;一曲相思篇章,淺吟低唱,又互訴衷腸。作者看似自作多情,其實也不知有多少讀者,為之暗暗落淚。
  • 範仲淹的一首七律,開篇就閒適恬淡,尾聯更令人嘖嘖稱讚
    北宋一位文學家也同樣遭遇了很多坎坷,卻寫下一首詩表達他的豁達胸襟。下面介紹範仲淹的一首七律,開篇就閒適恬淡,尾聯更令人嘖嘖稱讚。郡齋即事宋代: 範仲淹三出專城鬢如絲,齋中瀟灑勝禪師。這首詩創作於北宋景佑三年,當時詩人正擔任饒州的知州,郡齋是他起居之所,有一天他閒來無事,記錄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詩人坐在齋中沉思默想,憶起他自從入仕後,這一路走來確屬不易,時而被人陷害,時而途中遇險,總算曆盡千辛萬苦,來到這饒州。雖然此處比不得京城繁華,也無法得到皇帝的寵幸,卻少了一些煩惱,又多了一點自由。
  • 61歲的袁枚寫下一首唯美的詩,短短的20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碎
    其實作為一位傳統的文人,袁枚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追捧,無非是他有著過人的才情,寫下的詩歌也是別具一格,不僅很抒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苔》,這首詩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不過裡面的兩句詩相信很多人一定聽過:「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兩句激勵了無數的青年,詩人也是告訴了我們,儘管我們很渺小,但是一樣可以活得轟轟烈烈。
  • 一首古詩不太知名,但其中典故不少,狠狠諷刺了歌功頌德的文人們
    孔子評價《詩經》的功能在於「興觀群怨」,這裡的「怨」就是指的諷喻詩,就是表達出詩歌乃至於古代文學的批判和諷刺功能。其實對於這些古代詩人來講,他們不見得一定要在詩歌當中表達出多麼強烈的批判性,只需要客觀反映社會現實就可以了。
  • 耶律楚才的一首五律,筆調輕鬆,恬淡閒適,尾聯令人遐思
    下面介紹耶律楚才的一首五律,筆調輕鬆,恬淡閒適,尾聯令人遐思。西域河中元代:耶律楚才寂寞河中府,西流綠水傾。衝風磨舊麥,懸碓杵新粳。春月花渾謝,冬天草再生。優遊聊卒歲,更不望歸程。元代著名詩人耶律楚才是契丹族,三歲喪父,隨母讀書。他學富五車,並深得成吉思汗的讚賞,後來跟隨其南徵北戰、並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中年以後,詩人厭倦了終日奔波,卻喜歡清靜的生活。他的很多作品清新樸實,卻令人愛不釋手。
  • 白居易的兩首五言詩,恬淡悠閒,不知不覺讀了三遍
    白居易喜歡喝酒,晚年更經常邀請親朋共飲。大家都熟悉他的飲酒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還有「白衣居士紫芝仙,半醉行歌半坐禪。」這些都反應了白居易晚年忘記得失,盡顯閒雅與淡泊的情懷。下面介紹白居易的兩首五言詩,恬淡悠閒,不知不覺讀了三遍。
  • 讀詩有方法,掌握以下5點,讓你的孩子從骨子裡散發詩詞美
    幾季下來,我們都深深被古詩詞裡的韻味所驚豔,看著舞臺上那麼自信從容朗讀詩文的孩子,我們不禁會想:「我家孩子閱讀的古詩也不少,為什麼沒有舞臺上那些孩子從骨子裡散發的詩詞美呢?詩詞並不是只要簡單的多讀幾句就能夠擁有詩意,擁有美感,而是一個長期積累和不斷完善,加深自己理解的過程,很多孩子讀詩詞只為應付考試,只需要簡單默寫背誦。
  • 樂高搭古詩|一首寫風的古詩,對仗工整易上口,詩中藏謎有趣味,最容易記啦!
    卻在某一天碰撞出火花結果,令人驚喜將樂高與古詩詞融合小孩子記得又快又牢快樂搭建,輕鬆學習賞析背誦,其樂無窮詩詞的魅力,不僅在於語言文字的優美,更在於詩中以簡短的話語今天我們用樂高搭建法來背誦一首膾炙人口的詠物詩。風唐·李嶠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我們先來了解下這首詩的作者吧!
  • 如何理解袁枚在隨園詩話裡的勸誡
    問題: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前言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看看《隨園詩話》裡袁枚是怎麼說的?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 孩子半天背不出一首古詩?3位名人老爸來幫忙,背詩百首並不難
    我家孩子之前讓他背一首古詩,可真是「要了命」啊!每次一首古詩我都要讀讀上好幾十遍,可是我家孩子依然「左耳朵進,右耳朵冒」,半天背不出一首詩。老公不理解我為什麼非要孩子背古詩!我讓孩子背古詩,可並不是為了攀比和顯擺,我實在是為孩子未來的語文學習感到擔憂!
  • 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就算沒有讀過他的《長恨歌》,也是聽過名字,畢竟《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體詩。當人們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時,有人十分清醒,他就是袁枚。很多人知道袁枚,是因為美食,袁枚的《隨園食單》的確是一本美食著作,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袁枚的其他身份——清中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他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評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值得一讀。
  • 袁枚:會吃會玩還會賺錢,哪個文人比我活得瀟灑?
    這時,嬌妻已經一覺醒來,頓感被窩冰涼,一看他還在讀書,於是馬上一把奪過油燈,發出嗔怒:「幾更天了,還讀什麼書!」書生無奈,只好順勢吟出一首詩: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盡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
  • 讀詩 《凱風》:中國寫母愛最早的一首詩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與77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編者按:今天是母親節,首先在此祝福全天下的母親。三書將與大家分享一首寫母愛的古詩——《詩經·邶風·凱風》。這也是中國文學中寫母愛最早的一首詩。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我最初知道把「騎」讀作「jì」是上初中語文時學到的一首詩。過華清宮[唐]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過這的確如噎在喉,因為本詩中的騎是名詞,特指一人一馬,沒有複數的性質,如果讀作qí含義就產生了變化,詩意也就產生了變化,而詩意是詩的靈魂,因此我們不能輕率地把jì讀作qí。
  • 多勻點「詩味」 作者:唐興禮
    多勻點「詩味」前段時間,我有幸聆聽了幾堂很有特色的古詩教學課,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精巧的設計,嫻熟的語言,猶如捏麵團一樣駕馭多媒體的手藝,讓我這個課堂教學的「低能兒」,狠狠地震撼了一把。詩味是詩歌的永久的底蘊。可在這「不管你是白貓黑貓,還是本地貓進口貓,只有拿出好成績才是好貓」的無煙戰場中,古詩教學過多地增添了「實戰」的痕跡,刀砍斧剁,悠揚的詩味變得支離破碎。孫悟空,只有六小齡童版的美猴王,才是最正版的答案。古人常說:「文章不厭百回讀」。從古至今,語文教學都強調多讀,詩歌尤其如此。
  • 正讀倒讀均可,甚至一首詩有40種讀法,一起領略迴文詩的魅力!
    迴文詩,也寫作"愛情詩"、"迴環詩",據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釋義是:"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迴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回文體"。唐代上官儀說,"詩有八對",其七曰"回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這種措詞方法。
  • 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為你讀詩 · 第579期
    關注Be My Guest「為你讀詩」公眾微信每晚十點,一位特別來賓「為你讀詩」圖為美國印象派畫家朱利安·奧爾登·威爾的作品《信》。星星變奏曲作者:江河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裡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 古詩童趣: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古詩童趣: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童年時光,天真無邪、爛漫可愛、無憂無慮。童年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童年是一首美妙動聽的歌曲,天然純樸的童心是古代詩人們歌詠的永恆主題,描寫童年趣事最多的是垂釣、牧牛、放風箏、捕蝴蝶、捉知了等場景,讀起來讓人們倍感親切,興味悠然,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一詩,勾畫了一幅兒童採蓮圖。
  • 夏至已至,品味古詩中的半夏時光
    夏天是生長最重要的時候,萬物繁花漂亮、競相生長,如果它們的生長有聲音,交織在一起,那必是一首最自然、和諧的曲子。而夏至就是這首曲子的高潮之處,它可以如夏雨般狂放豪邁、如夏花般絢爛多姿,如夏夜般靜謐浪漫……夏至如約把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帶來,這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我們親近自然、走進自然最好的機會。夏至已至,來品讀幾首描寫夏至的古詩,享受這絢爛的半夏時光吧!
  • 袁枚這首20字的小詩,寫的其實就是我們普通人的人生
    文|丁十二2018年,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在山村支教老師梁俊和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的演繹下,袁枚一首沉睡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火遍全國。這首小詩就是《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實際上,在古詩詞中,出現「苔」的並不少,更不是只有袁枚才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