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2021-01-12 鳶飛九天

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古代人的服裝大多都為裙袍,這就不僅讓人感到疑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古人究竟有沒有褲子,如果沒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著什麼呢?

眾所周知,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褲子,那倒還有幾分涼爽。但是到了冬天,如果古代人依舊只穿裙袍,他們又是依靠什麼來禦寒的呢?當冬日的寒流來襲之時,當代人都有棉衣、羽絨服來取暖,古代百姓到底是依靠什麼衣物來禦寒呢?

中國古代人的智慧一點不比當代人差,雖然在古代的史書中看不到褲子這一說法,但是根據出土的文物,以及保留下來的傳世文獻可知,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發明了穿在腿上的褲子。

現代人之所以覺得古人沒有褲子,是因為古時候的褲子叫法,與當代完全不同。古代的褲子,被稱之為「絝、」「袴」,《說文·系部》中對於「絝」的解釋為「脛衣也」。

古代人們所穿的褲子,並不分男女,而且這種褲子與現代的褲子完全不同,這種「脛衣」沒有腰,也沒有褲襠,只是用繩子系在脛上,保護膝蓋以下的部分。這種褲子的問世,在當時就是為了保護脛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冬天起到保暖禦寒的作用。不過,因為這種褲子的形式特殊,所以膝蓋以上部分是沒有保暖衣物來保護的。這種衣物在當時非常昂貴,只有富家子弟才穿得起,因為在當時的中國棉花並沒有普及,這種冬日裡用來禦寒的「絝」都是用蠶絲製造而成,「紈絝子弟」也是由此而來。

犢鼻袴

當然,這種衣服畢竟保暖的位置有限,尤其是大冬天,襠下更是涼颼颼的,只保暖兩條小腿,實在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從春秋戰國發展到兩漢時期,有襠的褲子就出現了,《史記》中記載這種褲子被稱之為「犢鼻袴」,但是這種褲子與前文中所提到的「脛衣」是完全分開的,它是專門穿在襠部的種三角褲。

到了魏晉南北朝,才真正出現了可以禦寒保暖的合襠褲。《梁書·諸夷傳》中有記載:「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袴」,雖說採用的還是原來的叫法,但是根據出土的文物可知,這一時期的褲子都是合襠褲。

大口褲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受到了遊牧民族生活文化的影響,穿褲子在民間開始流行開來。這一時期的褲子做得比較寬鬆,而且兩個褲腳十分肥大,在當時稱之為「大口褲」。

最初的時候,大口褲僅供行軍作戰的士兵使用,後來人們發現穿著這種褲子工作生活遠比原來的那些傳統衣裳上要更加方便得體,這種褲子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尤其是到了冬日,為了增加褲子的保暖性,衣物都是用獸皮製作而成。

大口褲

不過用狐裘、貂皮動物皮毛所製成的這些褲子,可謂是千金難求,也只有貴族富人穿的起。很多時候窮苦人家穿的都是用粗麻製成的褲子,保暖性確實很差。

到了唐宋年間,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人們開始將棉花填充到褲子中進行保暖,其實這就是棉褲的雛形。其實現代人所穿的衣物,是古人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古代並不是沒有褲子,只是各個時期叫法不同罷了。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秋褲,人們如何過冬
    #歷史小知識#系列導語:秋褲又名裘褲,是過冬時穿在棉褲裡面用來保溫和抵禦寒冷的褲子秋褲的保暖程度僅次於保暖褲,據考證秋褲起源於北美,是1915年出現並開始生產的褲子。那麼,在華夏古代沒有秋褲的時候,人們是如何過冬的呢?棉袍是古代人們普遍的禦寒之物。它上衣、褲子一體的長衫。分內外兩層,裡面填充棉花等保暖材料,禦寒性能非常好。
  • 古代每當寒冬將至,沒有暖氣沒有羽絨服,古人如何保暖呢?
    每當快進入臘月的時候,現代人都會窩在空調房中不出門,人們可能會想沒有空調該如何度過這漫長的寒冬?可是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棉花也直到元朝才傳入中國,甚至還沒有全球變暖,那古人是如何度過這漫長的冬天,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了。在春秋時期就有一種燎爐被用於保暖。
  • 古代人是如何禦寒過冬的?看完這些,古人的智慧實在太令人佩服了
    現在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一月份了,正值整個冬天最冷的時候,對這種冷到刺骨的冬天,現在人禦寒的方式可謂是越來越多樣化了,這也得益於社會在進步,我們有足夠的方法去對抗冬天,例如北方最常見的暖氣,隨身貼著暖寶寶,各種羽絨服等等,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各方面都不完善的古代,古人在面對這麼冷的天氣的時候,是如何去抵禦渡過冬天的
  • 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宋朝以前沒棉被,到了冬天,古人禦寒的手段自然也是千奇百怪。就拿宋朝來說,雖然沒有棉花,老百姓也買不起皮襖,但有個姓王的人居然想到用紙做棉襖,而且也能保暖,所以當時也被人稱「王紙襖」。宋曾慥《集仙傳》:王先生隱王屋山 ,常衣紙襖,人呼王紙襖。
  • 宋代之前還沒有棉被,古人冬天如何禦寒?佩服古人智慧
    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新制布裘》 在白居易的《新制布裘》一詩中,真情實感地描述了富人優裕的生活狀態,新製作的布裘十分保暖,即便在寒冷的冬夜蓋著它入眠也不會被凍醒,渾身溫暖如春,一覺到天明。可是這只是富人的生活狀態,對於窮人來說便是「百姓多寒無可救」的悲涼。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
  • 寒潮來襲,古人如何禦寒?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沒有空調暖氣電熱毯的古代,古人們也不會讓自己凍著的。 不信嗎?看一看這些有名的古畫,繪聲繪色地記錄了古人禦寒過冬的情景,是不是很有趣也頗有些借鑑意義呢?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最開始種植是在公元前5-4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時期傳入到中國,當時只有邊疆地區有種。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
  • 保暖有方!原來古人這樣禦寒!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沒有空調暖氣電熱毯的古代,古人們也不會讓自己凍著的。不信嗎?看一看這些有名的古畫,繪聲繪色地記錄了古人禦寒過冬的情景,是不是很有趣也頗有些借鑑意義呢?
  • 古代沒有指甲鉗,古人是如何剪指甲的?
    可是,古代沒有指甲鉗,古人們是如何修剪指甲的呢?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段子,就是提問,失去了一隻手的楊過,是如何剪指甲的,這個答案後來眾說紛紜,當然金庸也無法解釋,但是在古代,剪指甲是生活必須要做的,雖然中國古代有個觀念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指甲和頭髮是例外,是一定要剪的。
  • 「大中華尋寶記」沒有暖氣的古人奇葩禦寒方法~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古時候,沒有空調、沒有暖氣的古人,會用什麼奇葩的方法抵抗寒潮呢?【01「辣眼睛」的花椒塗牆法】花椒我們都知道,吃了能讓人體發熱發汗。機智的古人也想到了用花椒來禦寒,但不是吃,而是塗牆!在漢代的皇宮中,會用花椒搗成的泥塗在四周牆壁上保溫。再掛上錦繡壁毯、羽毛幔帳,或鋪上豪華的西域毛毯,就成了所謂的「椒房殿」。
  • 宋朝前還沒有棉被,那古人冬天睡覺怎麼禦寒?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它的原產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宋朝前並沒有棉花的記載,在漢唐期間,中國只有能夠填充枕頭的木棉,並沒有能夠織布的棉花,就連漢字也只有帶絞絲旁的「綿」,《宋史》關於棉花是這麼記載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由此可見大概是南北朝宋初期時候傳入中國的,然而在宋朝前,古人並沒有棉被,那麼他們究竟是怎樣禦寒的呢?
  • 古人的褲子叫做脛衣, 沒有襠部很辣眼睛, 看古人如何避免尷尬
    今天小編要講的話題,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說的就是,古時候人們的穿著,大部分人應該知道,古代雖然說有褲子,但是他們的褲子,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 中國古代沒有棉花時,是靠什麼保暖的?真是佩服古人智慧
    中國古代沒有棉花時,是靠什麼保暖的?真是佩服古人智慧古代不比現代,當時的取暖方式還不夠完善,而且也沒有現在的棉花,那麼古代沒有棉花,古人晚上睡覺都用什麼保暖呢?一般現代人都買不起。棉花是從宋元時期也開始傳入中原地區的,而且那個時候人們還把棉花當作是一種觀賞植物,並沒有把它用來取暖。在古代的人們都喜歡打獵,打獵不僅可以獲得食物,為自己的身體提供能量,而且,獵物的皮毛還可以製作成幫助人們禦寒的東西。所以,古時候的人們,有錢的家庭都會購買一些動物的毛皮,製作成被子一樣的東西,晚上睡覺的時候蓋在身上,這可比棉花的被子要暖和多了。
  • 在沒有種植棉花之前,古代窮人冬天如何禦寒的?大多很可憐
    在沒有種植棉花之前,古代窮人冬天如何禦寒的?大多很可憐 進入了冬季,天氣是一天比一天寒冷,我們出行在外可以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禦寒,回到家中又有暖氣和厚厚的棉被供我們取暖,但在我國古代,最初是沒有棉花這種植物的,一直到了北宋才引進了棉花,而且古代的冬天比現在要冷得多,那在沒有種植棉花之前,古代窮人冬天是如何禦寒的?大多很可憐。
  • 揭秘古代沒有安全套和避孕藥,那古人怎麼避孕?
    但是,由於古代婦女參加體力勞動比較頻繁,所以依然難免「見紅」。此外,因為中國向來崇尚節儉,使用過的布條還是會經過清洗後重複使用。 現在的女人應該好好感謝衛生棉的發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人」。 2.古人沒有保險套和保險套,如何避孕呢?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懷孕,會命太監把那女子倒掛起來,用藏紅花來清洗下體。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漲點知識|天寒地凍,古人有哪些取暖神器用來禦寒?
    小雪節氣已過,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現代人有暖氣、空調、暖寶等取暖裝備,古人又是怎麼禦寒取暖的呢? 古人冬季禦寒服飾:裘皮、棉衣
  • 古代女子沒有衛生巾和胸衣怎麼過?古人的智慧,讓人大開眼界
    不過,您仔細想下,古時候壓根就沒有粉底,沒有睫毛膏,沒有沐浴露,沒有女用剃鬚刀,沒有衛生巾……還有,她們「大姨媽」來的時候怎麼辦啊?天哪,古時候的女人是怎麼過的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1.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們穿內褲嗎?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