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鷹組合主創吉克曲布與歌手譚維維交流彝族音樂文化。
吉克曲布和學生「小青蛙」組合練歌。
「山鷹」近照。
當年,「山鷹」一鳴驚人時。
吉克曲布暢想打造彝族品牌的世界音樂。
1993年,「山鷹組合」成立。三個抱著吉他,留著長發,來自大涼山的年輕人,組成了中國第一支少數民族原創音樂組合,《走出大涼山》《七月火把節》等歌曲廣為傳唱,中國流行音樂自此開始,增添了獨具魅力的涼山色彩。
27年後,在涼山州西昌市的工作室裡,「山鷹組合」主創「老鷹」吉克曲布,抱著吉他,撥動琴弦,哼唱的,依然是大涼山的歌謠。
從當年走出大涼山,到如今回到大涼山,這個青澀的長髮年輕人,鬢角已有了白髮。
作為涼山第一代彝族流行音樂歌者,吉克曲布將涼山的高山、河流、人物,甚至藍天白雲都寫成了歌,亦被稱為「彝族流行音樂教父」。如今,他正致力於涼山民族音樂的傳承與保護,在涼山打造彝族音樂基地。
從「山鷹組合」開始,上世紀90年代至今,「彝人製造」、吉克雋逸、吉傑、莫西子詩、海來阿木……越來越多的大涼山歌者走出大涼山,登上耀眼舞臺,將涼山的歌,唱給世界聽。
A
走出涼山
「山鷹」一鳴驚人,彝人音樂全國走紅
吉克曲布的工作室,位於大涼山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內。閒暇時間,他喜歡倒上一杯茶,戴上墨鏡,懶懶地斜坐在編曲室的椅子上,抱一把吉他,輕彈哼唱。「涼山彝族音樂,一大把都是在這兒誕生的。」一曲彈畢,吉克曲布突然有些感慨:時間,過得太快。
1992年,吉克曲布在昭覺縣的一座礦山上班,因思念母親,寫了人生中第一首母語歌曲《想媽媽》。歌寫好後,他和朋友找來一臺錄音機,自彈自唱,將歌錄了下來。沒想到,這首歌很快就傳遍了昭覺縣的大街小巷。
經過朋友介紹,吉克曲布認識了瓦其依合和奧傑阿格,三人遂成立了「金絲鳥」藝術團,找了12名伴舞演員,開始在本地演出。吉克曲布回憶,當時,藝術團走的是「鄉村路線」,沒想到會發行正規的唱片。
關心彝族文化發展的涼山州原副州長巴莫爾哈,為他們取名「山鷹組合」。鷹是彝族人的圖騰,巴莫爾哈希望,他們能像山鷹一樣,飛得更高更遠。
1994年,「山鷹組合」在貴州畢節參加杜鵑花節,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著名音樂製作人陳小奇,之後與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籤約,推出了他們的第三張專輯《走出大涼山》,而這也是「山鷹組合」的第一張國語專輯,有主打歌《走出大涼山》《七月火把節》等,發布後很快走紅。
其實,《走出大涼山》這首歌,在他們的創作中已有彝語版,叫做《心想事難成》。「當時創作這首歌曲,是因為我和父親吵架了。」吉克曲布的父親並不支持兒子唱歌,而是希望他能夠當公務員或者工人,父子為此意見不合。
彼時,吉克曲布留著一頭長髮,「周圍的人都不喜歡,說這種裝扮唱歌跳舞是『二流子』行為。」「差一點,我就沒能當成歌手,因為全部的人都反對。」吉克曲布說,他為毅然辭工的事「和父親吵得不可開交」。父親一怒之下,將吉克曲布的吉他摔了,6根弦只剩下3根。他抱著斷弦的吉他,衝到了樓頂上,用剩下的3根弦,聲嘶力竭地唱道:如果我能心想事成,我要到北京,去看那堵老牆;我如果能心想事成,我要坐上飛機,我要去看宇宙……
讓吉克曲布意外的是,「山鷹」的一鳴驚人:3個彝族青年紮實的唱腔和不羈的造型,結合來自大涼山的原創音樂,令人耳目一新,《走出大涼山》專輯,銷量達到了80萬張。
「山鷹」當年有多火?吉克曲布回憶,當時他們的唱片銷量,是太平洋影音的第一梯隊;全國各地歌迷寫來的信,幾個大麻袋裝起來,看都看不完。
B
回到家鄉
走紅之後「隱退」,創作屬於涼山的歌
「山鷹組合」的成功,像一粒種子,埋植於大涼山無數青年音樂人的心田,激勵他們走出大山。
1996年,曲比哈布、曲比哈日、倮伍阿木3人,組成了「黑虎三人組」,開始了自己的歌唱生涯。次年,三人發行了彝語專輯《傳說中的英雄》,在涼山和雲南引起極大反響。1998年,三人前往北京籤約公司,更名為「彝人製造」。2000年,他們的首張國語專輯《彝人製造》一炮打響,摘得當年的多個流行音樂獎項,並在此後幾年,幾乎一年發布一張專輯。世紀之交,來自大涼山的「天菩薩組合」、吉狄康帥、沙瑪沙軍等一批彝族歌者,也走出大山,獲得了成功。
出人意料的是,1997年合約到期後,「山鷹組合」沒有選擇續約,而是在這一音樂黃金時代「隱退」,回到了涼山。他們開始走進大山深處採風,抱著錄音機,給村民唱歌,也請村民唱歌給他們聽。每次下鄉,錄製的磁帶都是一大包。
3年採風下來,3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有了質的變化:彝族人的音樂文化、家鄉的變化該怎樣去表達?
這3年「蟄伏」後的感悟,吉克曲布總結為: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應該怎麼辦?
此時,時間已進入新千年。2002年,「山鷹組合」發布第六張專輯《漂人》,裡面有一首《大小涼山》,就體現了對故鄉的眷戀和思考。2003年,專輯《憂傷的母語》,則是對彝族文化傳承的一種呼籲……其間,他們的創作大都關於故鄉,關於大山,關於民族,是唱給涼山的歌。
和吉克曲布一樣,作為「山鷹組合」曾經的一員,「彝族歌王」奧傑阿格說,他最初開始接觸音樂,也是從一把吉他開始的。「我們經常開玩笑講,一把吉他,就改變了我們這一群人;一把吉他,就改變了涼山音樂的現狀。」
2006年,奧傑阿格打造的「太陽部落」組合,拿下「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銀獎。四個年輕帥氣的小夥,被點評專家譽為國內「最美和聲」。
2009年,吉克曲布打造的「南方葉子」組合,亮相央視「星光大道」,技驚四座,獲得好評如潮。
C
文化傳承
建音樂基地,將涼山的歌聲唱給世界
午後,陽光透過玻璃,吉克曲布的工作室,三個年輕人正圍坐在一起練歌。他們是吉克曲布的學生、「小青蛙組合」的成員,專注於彝族原創音樂。
組合成立不久,歌曲還不多,但他們已經有了不少粉絲。現場,三人合唱的一首彝語歌曲《阿依木呷》,曲風清新,節奏歡快,婉轉動聽,吉克曲布也在一旁坐下,打著拍子。
近年來,吉克曲布選擇留在涼山,繼續從事音樂創作。他的學生們,包括吉克雋逸等一批又一批的彝族新生代歌手走出了大涼山,閃耀舞臺。
2012年,《中國好聲音》舞臺上,吉克雋逸憑藉一首《不要怕》,讓全國觀眾記住了這個來自大涼山的女孩。彝族音樂和彝族歌者,再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2014年,《不要怕》的原創者、來自涼山的民謠歌手莫西子詩,一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裡》,讓涼山這片歌者輩出的土地,聚焦了更多的目光。
到2020年,涼山歌手海來阿木創作的一首《點歌的人》,火遍大街小巷,成為抖音神曲。
吉克曲布認為,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如今,越來越多的涼山歌者,能夠站上更大的舞臺,唱更多的涼山歌曲,令人欣慰。
作為涼山州政協委員,吉克曲布也一直在致力於彝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從涼山的發展來看啊,變化特別大。」吉克曲布說,特別是近幾年,通過精準扶貧,改變天翻地覆。今年,涼山所有的貧困縣,都將脫貧摘帽。
吉克曲布一直有所思慮:物質生活滿足之後,要警惕文化的荒漠化。他認為,在涼山脫貧奔康過上幸福生活的同時,也應該把精神文明建設和彝族文化傳承重視起來,要讓涼山的民族文化充滿立體感。
在文化傳承方面,吉克曲布看來,現在也好,未來也好,彝族音樂的可挖掘性很大。「這麼多年來,我們涼山音樂廣受歡迎,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每個縣的音樂風格都不一樣,所以涼山盛產音樂。」吉克曲布說,他之所以選擇從北京回到涼山,就是想要在涼山打造一個彝族音樂基地,培養更優秀的歌者,讓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彝族音樂的魅力,將涼山的歌,唱給世界聽。
吉克曲布構想著,打造彝族品牌的世界音樂。「民族音樂做好了,它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一直在推廣、挖掘、整理,希望出一些更好、更能與世界接軌的作品。」
每年11月的彝族年,吉克曲布都會自己出錢,舉辦一場彝族年音樂晚會,將大涼山走出去的著名彝族歌手齊聚一堂。吉克曲布說,今年是十周年的演出,已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雙決」報導組涼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