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彝族最大的聚集區涼山彝族中流傳一首民歌這樣唱道:「紅裙黃裙你穿在身上,走在山崗很美麗,我穿在身上,走在山腳也很美麗;藍氈白氈你披在身上,走在山崗很美麗,我披在身上,走在山腳也很美麗」。彝族服飾以其獨特親和的款式,鮮豔不俗的色調,精美複雜的手工,自然流露的風採,完美展現出形體輪廓擴張與收縮產生出的節奏韻律感。這種美來自它和諧的色彩,深沉、寬博的基調,純正而內斂的表現力。就以涼山彝族年輕姑娘的服飾,從純美學的角度,在全國56個民族中也算是花中之蕊。
涼山彝族服飾種類繁多,款式複雜,色彩紛呈,是彝族古老服飾在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完善。除男女性別區分外,地區上有義諾、聖乍、所地、田壩之分;在功能上有常服、戰服、盛裝、獵裝、畢摩裝之分;年齡上有童裝、青年裝、中年裝、老年裝之分。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服飾民俗也不相同。大小涼山女子服飾以成年式「沙拉洛」為界分為童裝和成年裝;
義諾式
根據男式服裝的特色,義諾地區又被成為大褲腳區,男子以上裝緊身為美,衣服色調以黑色和藍色為主,雙袖和胸襟刻意繡飾,窄袖。褲以褲腳寬大為突出特點,因而俗稱大褲腳地區。女裝上衣為大襟右衽,有襯衫、罩衣、背心三種,以細條盤花為主,配有貼花和刺繡,襟袖鑲紅、黃、綠色的細條紋為飾。
依諾地區少女的衣領齊耳,領上飾以彩繪、挑花或貼上銀泡、銀片。流行於四川美姑、雷波、甘洛、馬邊、峨邊等縣和昭覺、金陽、雲南巧家、永善等縣的部分地區, 即操「依諾」土語,俗稱大褲腳的彝族地區。
男子服飾:
1、頭飾男子髮式多為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彝稱為「茲爾」,俗稱為「天菩薩」,為一種古老的裝束,象徵男子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彝稱為「茲體」,俗稱為「英雄髻」,青年男子的英雄結細如竹竿,長約20一30釐米;老年男子的英雄髻粗似螺髻,盤於額中。各地區纏法相同,均從右至左,死者反之。英雄髻有偏左偏右之分,傳說彝族先祖從滇、黔過往涼山時,曲涅系家支從左邊渡金沙江,古候系家支從右邊渡金沙江,故凡屬曲涅系家支的後裔英雄結偏左:古候系後裔則偏右。
2、衣飾上裝以緊身為美,多為黑或藍色,雙袖及胸襟均刻意繡飾,大襟右衽,窄袖。褲以褲腳寬大為突出特點,最寬達170公分。
3、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為古時系戰刀之用,今仍為涼山男子所喜愛,又稱之為「英雄帶」。青年男子外出時多挎方布包,用於盛物,包面及背帶多飾刺繡;中老年男子則多於腰前系一麂皮腰包。此外,男子還喜佩飾短刀、銀香盒及麝香包。
4、耳飾 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
5、手飾 腕戴銀鐲或銅鐲,手指飾有銀質戒指。
女子服飾:
1、頭飾 未婚女子頭頂數層藍布摺疊的長方形頭帕,上壓髮辮;已婚婦女頭帕層數加多;產育後婦女換戴荷葉形軟夾帽。一般頭帕都飾以刺繡,以花草圖案為多;荷葉帽頂及帽背則飾有圓形、角形銀片和線條紋繡。
2、衣飾 無論老幼皆穿大襟右衽衣,下著百褶長裙。女裝上衣有襯衫、罩衣、背心三種。青年婦女上衣以細條盤花為主,配有貼花和刺繡;中年服環身、襟袖貼青布寬邊並加嵌紅、黃、綠色細條紋為飾;老年服則寬衣博袖,只鑲以青布。童裙為兩節,成年後舉行換裙儀式,改穿三節成年裙,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一般裙長85釐米,裙擺甚為寬大,褶多在百褶以上。有白裙和彩裙,喜以紅、粉、黃、綠等色相間鑲接,色彩對比強烈,豔麗生輝。中老年長裙色調沉鬱。
3、佩飾 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闢邪。
4、領飾 彝女以頸長為美, 重頸部修飾, 佩以銀質領牌,並在領面上飾以銀泡、銀片, 或施以彩繡。
5、手飾 腕飾以銀鐲,指飾以銀戒;
6、耳飾 雙耳飾以銀質耳環,多為蓮花形、圓星形。過去黑彝女子常戴倒形花蒂式,下垂以用銀絲編成的細鏈5、7條, 每條之尾端垂有圓墜,搖曳別致。
聖乍式
男子,大襟右衽,領矮,以青,藍色為主。緊身窄袖,環肩,襟,擺,均用色布鑲飾細牙條花數道,褲腳寬約10釐米至100釐米,較依諾的大褲腳窄些,俗稱中褲腳。上衣身長齊膝。袖長過腕且窄,飾以雞冠,窗格和火鐮紋,底襟飾大塊蕨箕紋。袖籠及衣擺。鑲以一圈雪白的兔毛或羊毛皮為飾。
聖乍地區罩衣長及膝,袖長齊腕,袖口窄小,裡為紅布,穿時捲起袖口顯露紅色以示美觀。滾花以雞冠形、窗格形、火鐮形花為主,其獨有的一點是底襟滾以大塊蕨菜紋花樣,美觀大方。外套坎肩襟邊及衣擺均鑲以一圈白色兔皮毛,別具一格,所地地區女裝於罩衣外套一短袖大襟衣,長不過腰,衣上以羊角、火鐮紋貼花為主,還飾以鑲嵌、盤花等,風格粗獷又不失細膩。女子多穿百褶裙。聖乍,依諾地區裙子從腰至膝為直筒,膝以下分散成扇狀細密皺褶,中下部以豔色布一圈圈拼接而成,色彩耀眼。聖乍式流行於四川喜德、越西、冕寧等縣及西昌、鹽源、木裡、昭覺、金陽、德昌、鹽邊、石棉、九龍、滬定和雲南寧蒗、中甸等縣的部分地區,即操聖乍土語,俗稱中褲腳的彝族地區。
男子衣飾:
男子上衣分內衣、外衣、坎肩三種。內衣多為白布褂;外衣大襟右衽,領矮,喜用青、藍色布料。青年男子外衣緊身窄袖,環肩、襟、擺均用色布鑲飾細牙條花數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對襟、 大襟之分, 均較肥大,不飾花,扣袢較大。坎肩裝飾較重,—一般為中、青年趕集、聚會時穿用,勞作時也作墊肩用。男褲較依諾式為窄,寬約so一100釐米,觀之仍如裙。
女子衣飾:
青年女衣身長袖窄。坎肩均為黑肩、環肩,襟邊飾花,特別是袖籠及衣擺均鑲以一圈雪白的兔毛皮為飾,別具一格。冕寧地區青年女子頭帕後端綴有一條約40釐米的飄帶,獨具風採。中老年婦女衣飾色調偏低,莊重而不失風韻。工藝飾花多以色布鑲嵌「雞冠牙」為主, 配色協調。姑娘頭飾多為長方形挑花頭帕,飾以精緻細密的挑花圖樣,上壓髮辮;中、老年婦女則戴荷葉圓帽。男女習用的擦爾瓦多染為青、藍二色,長約100釐米,底邊垂穗。環肩及襟邊、下擺或嵌紅、黃、綠牙邊;或用彩線盤繡連續花邊圖案,獨具一格。
所地式
男子,上衣以短小,素為美,短不過臍,常綴多排密集長絆銀扣,褲腳窄小。俗稱小褲腳。婦女,上衣多為衫外罩短袖大襟衣,衣短但不過臍,通身鑲飾渦紋,波紋,以貼花為主。兼施以盤花和鑲嵌,風格粗獷,古樸豔麗
所地地區白褶裙自腰便漸寬,至下擺四散開,多以純羊毛織成或用白、藍色布縫製,下部用紅、藍、白、黑等到拼合成皺褶。有一種裙全系純毛織成,為藍或紅色,質地厚重,色調和諧,經久而穿。行走時裙擺飄逸四散,色彩晃動,格外引人注目。三個地區都是生小孩後將帕換帽。聖乍、依諾地區換為荷葉形夾帽,所地地區技為竹架青布圓頂帽。也有用黑色長布纏頭的,布約3釐米寬,盤繞頭四周,盤出10釐米左右。所地式流行於四川布拖、普格縣及金陽、寧南、會理、會東、德昌、西昌、昭覺、鹽源、米易等縣和雲南元謀、華坪等縣的部分地區,即操「所底」土語,俗稱小褲腳彝族地區。
男裝:
本式男裝的明顯特點是褲腳很小,腰大、襠寬,穿著後形如馬褲。上衣以短為美,多不過臍,喜綴多排密集長袢銀扣,披精製羊皮擦爾瓦。蓄頂發,纏頭帕,但不扎英雄結。
女裝:
本式女裝多於衫外罩短袖大襟衣,衣短不過臍,通身鑲飾渦紋或波紋傳統紋樣,以貼花為主,兼施盤花和鑲嵌,風格粗獷,古樸豔麗。裙多用羊毛織成,質地厚重,除裙腳為百褶以外,裙身皆無褶或少褶,穿起來更顯女性婀娜體態。披有象徵性小袖的披氈。青年女子頭飾以花線瑣邊的青布巾,摺疊聳立於額頂;少女有時戴犛牛毛氈笠。元謀女子戴高筒式黑帽,生育後換戴竹架圓頂大盤帽,發不外露、佩飾也有三角荷包和麝香包。
戰服
戰服為圓領、 右衽、短袖:緊腰。面料多用氆氌或毛織品鑲拼,內襯一層棉花。通體密衲,堅實厚重,可御刀、箭。鎧甲系用生皮製成的漆繪護身服,分前胸、後背兩片。每片又分上下兩截,上截前後各由五塊硬皮片組成,用以護胸;下截將300多長方形小皮塊用皮條綴聯成片,狀似短裙,可以護腹。其彩漆紋多寓意防矛避箭,保護穿甲人平安、勝利。
飾品:動人的歌謠
少女成年之前一般梳單辮,行成年禮後分為雙辮。並在頭上戴頭帕,將雙辮盤繞於頭帕上固定,依諾地區帕為數層藍布摺疊而成,平直的壓於頭頂,聖乍地區頭帕帶夾層,裡面紅色,外面表層挑繡各種花紋,精美細緻,戴時喜使用粗大的假髮辮固定。所地頭帕式樣獨特,是一條花線鎖邊的青菜地色寬布條,戴之前,先將一長條塞草布袋立於頭頂,髮辮盤於其上,再用繩纏繞固定。最後折戴頭帕,帕面立於頭頂,兩邊在後合攏打結,聖乍、依諾地區的耳飾是兩端紅、中間黃,並垂線穗的密臘珠串或珊瑚串;所地則多戴銀鏈珠或銀質花飾耳環。這些耳環一般都較大,或垂於肩際,或倒懸著插入髮辮兩側,搖多姿。除此之外,少女們常配三角形荷包,針線包,口弦等於衣服上作裝飾。荷包呈三角袋形,包面飾以各種花紋,下垂一排細長箭頭開五彩飄帶,色彩繽紛,用於裝針線,菸葉等雜物,口弦是彝族的一種樂器,因其小巧玲瓏,可掛於衣襟上作裝飾用,少女通常還戴銀鐲或銅鐲,手指戴金、銀馬鞍形戒指或飾百紅珊瑚的戒指,古樸大方,過去還流行在手腕,手臂處刺墨色紋樣的作裝飾,也有避邪的作用。中老年婦女服色單調,常用青、深藍、黑等暗色,一般無花紋,只認不同於底色作邊飾,款式也無大的變化。
服飾:流動的音符
女性服飾在顏色搭配上有雷波、美姑一帶的黑紅,冕寧、越西一帶的灰白,昭覺一帶的藍黑,布託、普格一帶的紅黃主調系列;縫製上有刺繡、盤花、貼花、補花、挑花、鑲嵌、滾邊、盤扣、綴銀、留穗等工藝,方法手段不一而足。
彝族男女都外披「瓦拉」和「佳使」。「瓦拉」形似鬥篷,用羊毛捻線手工織成,織紋有「陰單」、「斜紋」兩種。織幅寬約30釐米,每件一般13幅,顏色有藍色、藏青、黑色和本色——灰色、白色。聖乍地區的「瓦拉」將邊緣鑲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領子接青布,線繩收領,下邊有30釐米長的繩穗。不過,依諾地區的「瓦拉」就沒有繩穗。「佳使」用羊毛擀成,薄如銅錢,每6釐米折一皺摺。「佳使」分單層和雙層,單層30折左右,雙層八九十折,上邊以毛繩收為領,顏色有白色、藍色、藏青、黑色,單層為常裝,雙層為盛裝。
涼山彝族服飾打扮的倫常次序,自然而清晰:男孩四五歲開始在頭頂前留一小塊頭髮,稱為「子爾」,俗稱「天菩薩」,這是男性第一個頭飾標誌。「天菩薩」不能被外人惡意觸摸、戲弄。男童左耳耳垂穿孔,稍長即戴耳環。成年男子則戴上下襯有紅珊瑚珠的黃色大蜜蠟珠。男子大多頭上纏青、藍色棉布或皺紗頭帕,頭帕前偏左額裹一細錐狀,稱為「子帖」,俗稱「英雄結」。男女上衣都為右衽或對襟開,男子一般用淺藍、深藍、藏青色或白色棉布做上衣,衣領相連。聖乍、依諾男子的上衣前襟、項背、袖口挑有各式花紋,下裝以淺藍、深藍、藏青色為主。男子褲腳的大小可以區分居住範圍,如布託、普格、寧南、會理等所地地區,褲腳之小以致不能提到小腿肚,俗稱「小褲腳」;冕寧、喜德、和越西、昭覺、西昌的部分褲腳有兩三尺,俗稱「中褲腳」;美姑、雷波和甘洛、昭覺的部分,褲腳周長有兩米,被稱為「大褲腳」。男子上下裝顏色搭配一般是上青下藍,上白下藍或上青下灰,所地地區男子上下裝同料,以素色為主,只在領口、袖頭、褲腳扎花。所地男子服飾注重盤扣裝飾,如上衣衣襟右側、胸肩,以金屬為盤扣,彩邊扣攀長達10釐米,密度排列,碩大閃亮。
彝族男子上身還斜挎一條「都他」,亦稱「英雄帶」。「都他」用牛皮編織,上漆,鑲綴象牙圓片,常掛匕首或佩戴長刀。許多人還在胸前佩飾刺繡精美,裝有麝香,外面以野豬牙或是白熊爪、虎爪裝飾的香包,香包既可預防蛇蟲叮咬,也是吉祥的護身符。
彝族女性幼小蓄髮,梳單辮於腦後,八,九歲時將單辮盤在頭頂,辮尾綴紅色棉線;未成年前兩耳掛紅綠小珠、小顆海貝。這個年齡的小姑娘清純可愛,無憂無慮,正是「可支布而而」(耳穿貝珠滿眼晃)的時候。到少女時舉行「沙拉洛」,就是常說的「換童裙」儀式。這時,將少女的單辮梳成雙辮並交叉盤在頭帕上。聖乍地區姑娘戴紅裡青面雙層繡花頭帕,俗稱「瓦蓋」;依諾地區是將一、二米藍布或青布折成數層頂於頭上;而所地地區的姑娘,將一條青色長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其狀如倒扣橫船。彝族年輕女性生小孩後,要將帕換帽,聖乍、依諾地區換成荷葉形帽,所地地區則換成竹架青布圓帽,昭覺、金陽地區也有用黑布纏頭的。女性衣裳袖口和下擺有彩繡花飾,褂子右衽或對襟開,衣襟、項背彩繡花飾。領子不連衣服而單設,多用紅色或藍色嗶嘰刺繡,戴領牌。彝族女性著百褶裙,童裙紅白兩色,潦草簡單;姑娘以紅、黃、綠、白色布料或絲綢搭配;老年青、藍色為主。根據布料寬窄和顏色的搭配,可以看出地區審美習慣。不過,布拖一帶的年輕姑娘更愛著「達紅乍尼」羊毛裙。羊毛裙厚實高雅,裙腰橫間織就紅、藍、黑、白條紋,下擺青色;裙腰上部桶狀窄長,中部百褶四散,釋放成喇叭狀,姑娘穿著行走時裙擺跳動,輕盈飄逸。因紅色特別搶眼,常讓小夥子觸景生情,動情而歌:「穿達紅乍尼的姑娘走過土坎了……」
銀器:為彝族女人生輝
在涼山彝人的生活中 ,銀器的使用僅次於漆器。凡漆器有的種類,銀器都有,如:餐具、酒器、馬具等。銀器餐具、酒器造型與漆器餐具、酒器的造型大體相同,餐具中除小巧的銀碗、銀杯外,較大的銀盤、銀盆比較少見。跟漆器中的酒器一樣,銀器中的酒器也較為豐富,紋飾也大致相同。然而,彝族銀器的表現象徵還是在首飾方面。
彝族人說:「彝人飾頭,藏人飾腰,漢人飾腳」, 彝族人把更多的銀子用在了打扮自己。銀制首飾十分豐富,如頭飾、項飾、胸飾、背飾、手飾,甚至還有腳飾,女人成為享受這些財富與榮耀的幸運兒。
彝語稱頭飾 「曲哦韋」
彝族女性以白銀打制銀珠,銀珠如指頭大小,有的大銀珠上再粘結小銀珠。將銀珠串連成串,搭配多串珊瑚紅珠,過頭頂從左向右綰結。盛裝打扮則戴鳳冠,冠頭黃金打造,其餘銀體,紋飾精美豪華。鳳冠下垂的銀鏈飾有魚、新月或球珠造型,銀光閃閃的流蘇恰好遮住女性的眼睛,若隱若現,使得更加神秘而美麗。
耳飾叫「呢子呢吾」
彝族男性少用銀飾,且只飾左耳,男童穿耳後戴銀耳環。成人後,戴上下飾有紅珊瑚珠掛穗的黃色大蜜蠟珠,簡單而醒目的配飾恰到好處,使彝族男子英俊而陽剛。所地一帶的男子掛一條銀絲編成的四方體銀鏈,銀鏈長約三寸。彝族女性兩耳戴金、銀耳環和琥珀耳牌,其中銀耳環常見。耳環如花籃狀,籃體呈凸點紋飾,邊緣鑿孔垂銀穗,穗頭飾魚、新月形銀片,耳環配掛飾有細粒紅珊瑚珠的琥珀耳牌。
項飾稱「勒珠勒給」
彝族女性上衣不與領子連接,領子和銀領牌形成單獨的服飾部分。領子以紅嗶嘰呢作襯底,用小顆的銀泡綴成幾何形圖案,領子前面用銀領牌盤扣。銀領牌長方形,四周線條壓邊,縱向中線凸起一排丘狀圓點,兩邊橫道狀鏤空,打制圈點飾紋。女性佩戴銀領牌很出彩,它把女性的臉撐託得高揚,顯得尊貴而高傲。
「曲波嘎」指胸飾背飾
彝族女性的胸飾、背飾純銀打造,造型紋飾大致相同,其中胸飾較為普遍。一副胸飾長約二至三尺,重達五六斤,由扣環相連的六至八件獨立飾件組成。佩戴時,上件套在脖頸,正中有一半月形主體,其餘左右對稱下垂胸前腰際。胸飾的每個飾件垂有筒穗、銀鈴,半月上的圖案豐富,有太陽、月亮、星星、蛙蛇、等精美圖案,有些飾件上對稱再掛半月、飛鳥、長命鎖。胸飾工藝精細,圖案形象突出、誇張、立體感強。
手鐲戒指彝語叫「洛古洛比」
有黃金的白銀的,白銀的最生活化,也最有代表性。手鐲一般兩隻,可一手戴一隻,也可兩隻都戴在左手。手鐲為固定圓形,多中空,內圓平滑無飾紋,外圓呈魚背形。沿脊背中線有一圈珠頂圓錐體裝飾,兩側鏤空雕花或壓制紋飾,有的在空心的手鐲裡放進銀粒或細珠,晃動時「沙沙」作響。戒指男女皆可配戴,但款式有別。男式指環圓形,向外有花蕾形戒座,中間鑲嵌紅綠寶石。女式戒指長條菱形或橢圓形,如盾牌狀,外沿壓邊,中間有凸點和鏤空花紋,精緻可愛。戒指,男性戴左手無名指上,女性除拇指、食指外都可以戴。白銀首飾光澤柔和,華而不俗,無論貴**人適應。所以不僅是彝族人自己,也深受其他兄弟民族,特別是女性同胞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