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服飾全接觸

2021-02-23 彝族

在中國彝族最大的聚集區涼山彝族中流傳一首民歌這樣唱道:「紅裙黃裙你穿在身上,走在山崗很美麗,我穿在身上,走在山腳也很美麗;藍氈白氈你披在身上,走在山崗很美麗,我披在身上,走在山腳也很美麗」。彝族服飾以其獨特親和的款式,鮮豔不俗的色調,精美複雜的手工,自然流露的風採,完美展現出形體輪廓擴張與收縮產生出的節奏韻律感。這種美來自它和諧的色彩,深沉、寬博的基調,純正而內斂的表現力。就以涼山彝族年輕姑娘的服飾,從純美學的角度,在全國56個民族中也算是花中之蕊。
涼山彝族服飾種類繁多,款式複雜,色彩紛呈,是彝族古老服飾在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完善。除男女性別區分外,地區上有義諾、聖乍、所地、田壩之分;在功能上有常服、戰服、盛裝、獵裝、畢摩裝之分;年齡上有童裝、青年裝、中年裝、老年裝之分。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服飾民俗也不相同。大小涼山女子服飾以成年式「沙拉洛」為界分為童裝和成年裝;
義諾式
根據男式服裝的特色,義諾地區又被成為大褲腳區,男子以上裝緊身為美,衣服色調以黑色和藍色為主,雙袖和胸襟刻意繡飾,窄袖。褲以褲腳寬大為突出特點,因而俗稱大褲腳地區。女裝上衣為大襟右衽,有襯衫、罩衣、背心三種,以細條盤花為主,配有貼花和刺繡,襟袖鑲紅、黃、綠色的細條紋為飾。
依諾地區少女的衣領齊耳,領上飾以彩繪、挑花或貼上銀泡、銀片。流行於四川美姑、雷波、甘洛、馬邊、峨邊等縣和昭覺、金陽、雲南巧家、永善等縣的部分地區, 即操「依諾」土語,俗稱大褲腳的彝族地區。
男子服飾:
1、頭飾男子髮式多為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彝稱為「茲爾」,俗稱為「天菩薩」,為一種古老的裝束,象徵男子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彝稱為「茲體」,俗稱為「英雄髻」,青年男子的英雄結細如竹竿,長約20一30釐米;老年男子的英雄髻粗似螺髻,盤於額中。各地區纏法相同,均從右至左,死者反之。英雄髻有偏左偏右之分,傳說彝族先祖從滇、黔過往涼山時,曲涅系家支從左邊渡金沙江,古候系家支從右邊渡金沙江,故凡屬曲涅系家支的後裔英雄結偏左:古候系後裔則偏右。
2、衣飾上裝以緊身為美,多為黑或藍色,雙袖及胸襟均刻意繡飾,大襟右衽,窄袖。褲以褲腳寬大為突出特點,最寬達170公分。
3、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為古時系戰刀之用,今仍為涼山男子所喜愛,又稱之為「英雄帶」。青年男子外出時多挎方布包,用於盛物,包面及背帶多飾刺繡;中老年男子則多於腰前系一麂皮腰包。此外,男子還喜佩飾短刀、銀香盒及麝香包。
4、耳飾 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
5、手飾 腕戴銀鐲或銅鐲,手指飾有銀質戒指。
女子服飾:
1、頭飾 未婚女子頭頂數層藍布摺疊的長方形頭帕,上壓髮辮;已婚婦女頭帕層數加多;產育後婦女換戴荷葉形軟夾帽。一般頭帕都飾以刺繡,以花草圖案為多;荷葉帽頂及帽背則飾有圓形、角形銀片和線條紋繡。
2、衣飾 無論老幼皆穿大襟右衽衣,下著百褶長裙。女裝上衣有襯衫、罩衣、背心三種。青年婦女上衣以細條盤花為主,配有貼花和刺繡;中年服環身、襟袖貼青布寬邊並加嵌紅、黃、綠色細條紋為飾;老年服則寬衣博袖,只鑲以青布。童裙為兩節,成年後舉行換裙儀式,改穿三節成年裙,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一般裙長85釐米,裙擺甚為寬大,褶多在百褶以上。有白裙和彩裙,喜以紅、粉、黃、綠等色相間鑲接,色彩對比強烈,豔麗生輝。中老年長裙色調沉鬱。
3、佩飾 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闢邪。
4、領飾 彝女以頸長為美, 重頸部修飾, 佩以銀質領牌,並在領面上飾以銀泡、銀片, 或施以彩繡。
5、手飾 腕飾以銀鐲,指飾以銀戒;
6、耳飾 雙耳飾以銀質耳環,多為蓮花形、圓星形。過去黑彝女子常戴倒形花蒂式,下垂以用銀絲編成的細鏈5、7條, 每條之尾端垂有圓墜,搖曳別致。
聖乍式
男子,大襟右衽,領矮,以青,藍色為主。緊身窄袖,環肩,襟,擺,均用色布鑲飾細牙條花數道,褲腳寬約10釐米至100釐米,較依諾的大褲腳窄些,俗稱中褲腳。上衣身長齊膝。袖長過腕且窄,飾以雞冠,窗格和火鐮紋,底襟飾大塊蕨箕紋。袖籠及衣擺。鑲以一圈雪白的兔毛或羊毛皮為飾。
聖乍地區罩衣長及膝,袖長齊腕,袖口窄小,裡為紅布,穿時捲起袖口顯露紅色以示美觀。滾花以雞冠形、窗格形、火鐮形花為主,其獨有的一點是底襟滾以大塊蕨菜紋花樣,美觀大方。外套坎肩襟邊及衣擺均鑲以一圈白色兔皮毛,別具一格,所地地區女裝於罩衣外套一短袖大襟衣,長不過腰,衣上以羊角、火鐮紋貼花為主,還飾以鑲嵌、盤花等,風格粗獷又不失細膩。女子多穿百褶裙。聖乍,依諾地區裙子從腰至膝為直筒,膝以下分散成扇狀細密皺褶,中下部以豔色布一圈圈拼接而成,色彩耀眼。聖乍式流行於四川喜德、越西、冕寧等縣及西昌、鹽源、木裡、昭覺、金陽、德昌、鹽邊、石棉、九龍、滬定和雲南寧蒗、中甸等縣的部分地區,即操聖乍土語,俗稱中褲腳的彝族地區。
男子衣飾:
男子上衣分內衣、外衣、坎肩三種。內衣多為白布褂;外衣大襟右衽,領矮,喜用青、藍色布料。青年男子外衣緊身窄袖,環肩、襟、擺均用色布鑲飾細牙條花數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對襟、 大襟之分, 均較肥大,不飾花,扣袢較大。坎肩裝飾較重,—一般為中、青年趕集、聚會時穿用,勞作時也作墊肩用。男褲較依諾式為窄,寬約so一100釐米,觀之仍如裙。
女子衣飾
青年女衣身長袖窄。坎肩均為黑肩、環肩,襟邊飾花,特別是袖籠及衣擺均鑲以一圈雪白的兔毛皮為飾,別具一格。冕寧地區青年女子頭帕後端綴有一條約40釐米的飄帶,獨具風採。中老年婦女衣飾色調偏低,莊重而不失風韻。工藝飾花多以色布鑲嵌「雞冠牙」為主, 配色協調。姑娘頭飾多為長方形挑花頭帕,飾以精緻細密的挑花圖樣,上壓髮辮;中、老年婦女則戴荷葉圓帽。男女習用的擦爾瓦多染為青、藍二色,長約100釐米,底邊垂穗。環肩及襟邊、下擺或嵌紅、黃、綠牙邊;或用彩線盤繡連續花邊圖案,獨具一格。
所地式
男子,上衣以短小,素為美,短不過臍,常綴多排密集長絆銀扣,褲腳窄小。俗稱小褲腳。婦女,上衣多為衫外罩短袖大襟衣,衣短但不過臍,通身鑲飾渦紋,波紋,以貼花為主。兼施以盤花和鑲嵌,風格粗獷,古樸豔麗
所地地區白褶裙自腰便漸寬,至下擺四散開,多以純羊毛織成或用白、藍色布縫製,下部用紅、藍、白、黑等到拼合成皺褶。有一種裙全系純毛織成,為藍或紅色,質地厚重,色調和諧,經久而穿。行走時裙擺飄逸四散,色彩晃動,格外引人注目。三個地區都是生小孩後將帕換帽。聖乍、依諾地區換為荷葉形夾帽,所地地區技為竹架青布圓頂帽。也有用黑色長布纏頭的,布約3釐米寬,盤繞頭四周,盤出10釐米左右。所地式流行於四川布拖、普格縣及金陽、寧南、會理、會東、德昌、西昌、昭覺、鹽源、米易等縣和雲南元謀、華坪等縣的部分地區,即操「所底」土語,俗稱小褲腳彝族地區。
男裝:
本式男裝的明顯特點是褲腳很小,腰大、襠寬,穿著後形如馬褲。上衣以短為美,多不過臍,喜綴多排密集長袢銀扣,披精製羊皮擦爾瓦。蓄頂發,纏頭帕,但不扎英雄結。
女裝
本式女裝多於衫外罩短袖大襟衣,衣短不過臍,通身鑲飾渦紋或波紋傳統紋樣,以貼花為主,兼施盤花和鑲嵌,風格粗獷,古樸豔麗。裙多用羊毛織成,質地厚重,除裙腳為百褶以外,裙身皆無褶或少褶,穿起來更顯女性婀娜體態。披有象徵性小袖的披氈。青年女子頭飾以花線瑣邊的青布巾,摺疊聳立於額頂;少女有時戴犛牛毛氈笠。元謀女子戴高筒式黑帽,生育後換戴竹架圓頂大盤帽,發不外露、佩飾也有三角荷包和麝香包。
戰服
戰服為圓領、 右衽、短袖:緊腰。面料多用氆氌或毛織品鑲拼,內襯一層棉花。通體密衲,堅實厚重,可御刀、箭。鎧甲系用生皮製成的漆繪護身服,分前胸、後背兩片。每片又分上下兩截,上截前後各由五塊硬皮片組成,用以護胸;下截將300多長方形小皮塊用皮條綴聯成片,狀似短裙,可以護腹。其彩漆紋多寓意防矛避箭,保護穿甲人平安、勝利。
飾品:動人的歌謠
少女成年之前一般梳單辮,行成年禮後分為雙辮。並在頭上戴頭帕,將雙辮盤繞於頭帕上固定,依諾地區帕為數層藍布摺疊而成,平直的壓於頭頂,聖乍地區頭帕帶夾層,裡面紅色,外面表層挑繡各種花紋,精美細緻,戴時喜使用粗大的假髮辮固定。所地頭帕式樣獨特,是一條花線鎖邊的青菜地色寬布條,戴之前,先將一長條塞草布袋立於頭頂,髮辮盤於其上,再用繩纏繞固定。最後折戴頭帕,帕面立於頭頂,兩邊在後合攏打結,聖乍、依諾地區的耳飾是兩端紅、中間黃,並垂線穗的密臘珠串或珊瑚串;所地則多戴銀鏈珠或銀質花飾耳環。這些耳環一般都較大,或垂於肩際,或倒懸著插入髮辮兩側,搖多姿。除此之外,少女們常配三角形荷包,針線包,口弦等於衣服上作裝飾。荷包呈三角袋形,包面飾以各種花紋,下垂一排細長箭頭開五彩飄帶,色彩繽紛,用於裝針線,菸葉等雜物,口弦是彝族的一種樂器,因其小巧玲瓏,可掛於衣襟上作裝飾用,少女通常還戴銀鐲或銅鐲,手指戴金、銀馬鞍形戒指或飾百紅珊瑚的戒指,古樸大方,過去還流行在手腕,手臂處刺墨色紋樣的作裝飾,也有避邪的作用。中老年婦女服色單調,常用青、深藍、黑等暗色,一般無花紋,只認不同於底色作邊飾,款式也無大的變化。
服飾:流動的音符
女性服飾在顏色搭配上有雷波、美姑一帶的黑紅,冕寧、越西一帶的灰白,昭覺一帶的藍黑,布託、普格一帶的紅黃主調系列;縫製上有刺繡、盤花、貼花、補花、挑花、鑲嵌、滾邊、盤扣、綴銀、留穗等工藝,方法手段不一而足。
彝族男女都外披「瓦拉」和「佳使」。「瓦拉」形似鬥篷,用羊毛捻線手工織成,織紋有「陰單」、「斜紋」兩種。織幅寬約30釐米,每件一般13幅,顏色有藍色、藏青、黑色和本色——灰色、白色。聖乍地區的「瓦拉」將邊緣鑲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領子接青布,線繩收領,下邊有30釐米長的繩穗。不過,依諾地區的「瓦拉」就沒有繩穗。「佳使」用羊毛擀成,薄如銅錢,每6釐米折一皺摺。「佳使」分單層和雙層,單層30折左右,雙層八九十折,上邊以毛繩收為領,顏色有白色、藍色、藏青、黑色,單層為常裝,雙層為盛裝。
涼山彝族服飾打扮的倫常次序,自然而清晰:男孩四五歲開始在頭頂前留一小塊頭髮,稱為「子爾」,俗稱「天菩薩」,這是男性第一個頭飾標誌。「天菩薩」不能被外人惡意觸摸、戲弄。男童左耳耳垂穿孔,稍長即戴耳環。成年男子則戴上下襯有紅珊瑚珠的黃色大蜜蠟珠。男子大多頭上纏青、藍色棉布或皺紗頭帕,頭帕前偏左額裹一細錐狀,稱為「子帖」,俗稱「英雄結」。男女上衣都為右衽或對襟開,男子一般用淺藍、深藍、藏青色或白色棉布做上衣,衣領相連。聖乍、依諾男子的上衣前襟、項背、袖口挑有各式花紋,下裝以淺藍、深藍、藏青色為主。男子褲腳的大小可以區分居住範圍,如布託、普格、寧南、會理等所地地區,褲腳之小以致不能提到小腿肚,俗稱「小褲腳」;冕寧、喜德、和越西、昭覺、西昌的部分褲腳有兩三尺,俗稱「中褲腳」;美姑、雷波和甘洛、昭覺的部分,褲腳周長有兩米,被稱為「大褲腳」。男子上下裝顏色搭配一般是上青下藍,上白下藍或上青下灰,所地地區男子上下裝同料,以素色為主,只在領口、袖頭、褲腳扎花。所地男子服飾注重盤扣裝飾,如上衣衣襟右側、胸肩,以金屬為盤扣,彩邊扣攀長達10釐米,密度排列,碩大閃亮。
彝族男子上身還斜挎一條「都他」,亦稱「英雄帶」。「都他」用牛皮編織,上漆,鑲綴象牙圓片,常掛匕首或佩戴長刀。許多人還在胸前佩飾刺繡精美,裝有麝香,外面以野豬牙或是白熊爪、虎爪裝飾的香包,香包既可預防蛇蟲叮咬,也是吉祥的護身符。
彝族女性幼小蓄髮,梳單辮於腦後,八,九歲時將單辮盤在頭頂,辮尾綴紅色棉線;未成年前兩耳掛紅綠小珠、小顆海貝。這個年齡的小姑娘清純可愛,無憂無慮,正是「可支布而而」(耳穿貝珠滿眼晃)的時候。到少女時舉行「沙拉洛」,就是常說的「換童裙」儀式。這時,將少女的單辮梳成雙辮並交叉盤在頭帕上。聖乍地區姑娘戴紅裡青面雙層繡花頭帕,俗稱「瓦蓋」;依諾地區是將一、二米藍布或青布折成數層頂於頭上;而所地地區的姑娘,將一條青色長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其狀如倒扣橫船。彝族年輕女性生小孩後,要將帕換帽,聖乍、依諾地區換成荷葉形帽,所地地區則換成竹架青布圓帽,昭覺、金陽地區也有用黑布纏頭的。女性衣裳袖口和下擺有彩繡花飾,褂子右衽或對襟開,衣襟、項背彩繡花飾。領子不連衣服而單設,多用紅色或藍色嗶嘰刺繡,戴領牌。彝族女性著百褶裙,童裙紅白兩色,潦草簡單;姑娘以紅、黃、綠、白色布料或絲綢搭配;老年青、藍色為主。根據布料寬窄和顏色的搭配,可以看出地區審美習慣。不過,布拖一帶的年輕姑娘更愛著「達紅乍尼」羊毛裙。羊毛裙厚實高雅,裙腰橫間織就紅、藍、黑、白條紋,下擺青色;裙腰上部桶狀窄長,中部百褶四散,釋放成喇叭狀,姑娘穿著行走時裙擺跳動,輕盈飄逸。因紅色特別搶眼,常讓小夥子觸景生情,動情而歌:「穿達紅乍尼的姑娘走過土坎了……」
銀器:為彝族女人生輝
在涼山彝人的生活中 ,銀器的使用僅次於漆器。凡漆器有的種類,銀器都有,如:餐具、酒器、馬具等。銀器餐具、酒器造型與漆器餐具、酒器的造型大體相同,餐具中除小巧的銀碗、銀杯外,較大的銀盤、銀盆比較少見。跟漆器中的酒器一樣,銀器中的酒器也較為豐富,紋飾也大致相同。然而,彝族銀器的表現象徵還是在首飾方面。
彝族人說:「彝人飾頭,藏人飾腰,漢人飾腳」, 彝族人把更多的銀子用在了打扮自己。銀制首飾十分豐富,如頭飾、項飾、胸飾、背飾、手飾,甚至還有腳飾,女人成為享受這些財富與榮耀的幸運兒。
彝語稱頭飾 「曲哦韋」
彝族女性以白銀打制銀珠,銀珠如指頭大小,有的大銀珠上再粘結小銀珠。將銀珠串連成串,搭配多串珊瑚紅珠,過頭頂從左向右綰結。盛裝打扮則戴鳳冠,冠頭黃金打造,其餘銀體,紋飾精美豪華。鳳冠下垂的銀鏈飾有魚、新月或球珠造型,銀光閃閃的流蘇恰好遮住女性的眼睛,若隱若現,使得更加神秘而美麗。
耳飾叫「呢子呢吾」
彝族男性少用銀飾,且只飾左耳,男童穿耳後戴銀耳環。成人後,戴上下飾有紅珊瑚珠掛穗的黃色大蜜蠟珠,簡單而醒目的配飾恰到好處,使彝族男子英俊而陽剛。所地一帶的男子掛一條銀絲編成的四方體銀鏈,銀鏈長約三寸。彝族女性兩耳戴金、銀耳環和琥珀耳牌,其中銀耳環常見。耳環如花籃狀,籃體呈凸點紋飾,邊緣鑿孔垂銀穗,穗頭飾魚、新月形銀片,耳環配掛飾有細粒紅珊瑚珠的琥珀耳牌。
項飾稱「勒珠勒給」
彝族女性上衣不與領子連接,領子和銀領牌形成單獨的服飾部分。領子以紅嗶嘰呢作襯底,用小顆的銀泡綴成幾何形圖案,領子前面用銀領牌盤扣。銀領牌長方形,四周線條壓邊,縱向中線凸起一排丘狀圓點,兩邊橫道狀鏤空,打制圈點飾紋。女性佩戴銀領牌很出彩,它把女性的臉撐託得高揚,顯得尊貴而高傲。
「曲波嘎」指胸飾背飾
彝族女性的胸飾、背飾純銀打造,造型紋飾大致相同,其中胸飾較為普遍。一副胸飾長約二至三尺,重達五六斤,由扣環相連的六至八件獨立飾件組成。佩戴時,上件套在脖頸,正中有一半月形主體,其餘左右對稱下垂胸前腰際。胸飾的每個飾件垂有筒穗、銀鈴,半月上的圖案豐富,有太陽、月亮、星星、蛙蛇、等精美圖案,有些飾件上對稱再掛半月、飛鳥、長命鎖。胸飾工藝精細,圖案形象突出、誇張、立體感強。
手鐲戒指彝語叫「洛古洛比」
有黃金的白銀的,白銀的最生活化,也最有代表性。手鐲一般兩隻,可一手戴一隻,也可兩隻都戴在左手。手鐲為固定圓形,多中空,內圓平滑無飾紋,外圓呈魚背形。沿脊背中線有一圈珠頂圓錐體裝飾,兩側鏤空雕花或壓制紋飾,有的在空心的手鐲裡放進銀粒或細珠,晃動時「沙沙」作響。戒指男女皆可配戴,但款式有別。男式指環圓形,向外有花蕾形戒座,中間鑲嵌紅綠寶石。女式戒指長條菱形或橢圓形,如盾牌狀,外沿壓邊,中間有凸點和鏤空花紋,精緻可愛。戒指,男性戴左手無名指上,女性除拇指、食指外都可以戴。白銀首飾光澤柔和,華而不俗,無論貴**人適應。所以不僅是彝族人自己,也深受其他兄弟民族,特別是女性同胞的喜愛。

相關焦點

  • 涼山彝族古候.曲溼指路經頌唱《涼山彝族的指路經》
    彝族和漢族一樣,都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但彝族比漢族對這件事看得更重,其處理方式也更為精細而周到。在涼山彝族那裡,祖先的魂靈是要回歸祖界的。這個祖界的地理位置,是古侯、曲涅兩個家支體系遷徙至涼山各地的一個共同的出發地,彝家稱其為莫木古爾,即雲南昭通。
  • 打造音樂基地 彝族歌者把涼山唱給世界聽
    作為涼山第一代彝族流行音樂歌者,吉克曲布將涼山的高山、河流、人物,甚至藍天白雲都寫成了歌,亦被稱為「彝族流行音樂教父」。如今,他正致力於涼山民族音樂的傳承與保護,在涼山打造彝族音樂基地。2003年,專輯《憂傷的母語》,則是對彝族文化傳承的一種呼籲……其間,他們的創作大都關於故鄉,關於大山,關於民族,是唱給涼山的歌。和吉克曲布一樣,作為「山鷹組合」曾經的一員,「彝族歌王」奧傑阿格說,他最初開始接觸音樂,也是從一把吉他開始的。「我們經常開玩笑講,一把吉他,就改變了我們這一群人;一把吉他,就改變了涼山音樂的現狀。」
  • 實拍四川涼山婚禮,哥哥背著新娘「送」進山寨,網友:彝族姑娘太美了
    網友實拍,四川涼山彝族山寨的一場婚禮,真是讓人大開眼界,用民族服飾裹成一團的新娘,被自己的哥哥背著送到新郎家的山寨。 掀開蓋頭的那一剎。 網友們驚呼:太漂亮了。
  • 涼山彝族「四十八甲」運動始末
    根據古老的諺語「彝族四十八家支,白彝數不清,黑彝十二家」, 認為即使是黑彝和白彝奴隸真正動刀功槍打起來,從人員比例上來看也是幾十個或幾百個白彝對付一個黑彝,在人員比例上佔絕對優勢,何況當時很多自彝家庭己擁有一定數量的槍枝彈藥。
  • 彝族圖騰文化的歷史演進與當代流變,值得一看漲知識
    今川滇交界處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有著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群—涼山彝族。涼山彝族的歷史溯及以往已有千百年,這漫漫年歲裡,彝族在涼山這片富有古老文化和絢麗文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彝族信仰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這從他們的圖騰種類中有著大量的動植物的圖案中可以看出。從彝族圖騰文案中所反映出來可以看出涼山彝族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和 中國大多數民族一樣是對鬼魂的信仰,而對祖先的崇拜多體現於圖騰文化上。涼山彝族圖騰文化與涼山彝族一起經歷了歲月的變換,長存至今。從母系社會到如今社會主義社會,從封閉開始慢慢走向開放。
  • 習慣法與《婦女權益保障法》的衝突與協調 ——以涼山彝族為例
    ,涼山彝族自治州習慣法的大量規定都是為保障男性的社會統治地位而設,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觀念,這使得彝族婦女的社會地位較低下。積極協調彝族習慣法與《婦女權益保障法》的衝突,保護彝族婦女的權益,對於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尤為重要。【關鍵詞】習慣法 《婦女權益保障法》 衝突 協調 涼山彝族彝族習慣法與《婦女權益保障法》衝突的表現基本原則上的衝突。《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
  • 昭覺•中國彝族服飾之鄉之魅||【彝韻•新風】2018「昭覺杯」中國彝族服飾創意設計大賽(現場圖加視頻欣賞)
    驕傲,自豪,時間流經現在——穿過時代大潮的洗禮,穿在身上的歷史,定格在中國彝族服飾之鄉昭覺。8月6日,一年一度的火把節,谷克德,大雁棲息的家園,【彝韻•新風】2018「昭覺杯」中國彝族服飾創意設計大賽在此舉行,霓裳過處,美目顧盼,那些穿在身上的美麗衣裳,成為一個個充滿生命的立體符號,書寫著彝族服飾的魅力和底色,傳承著彝族歷史的輝煌和內斂。
  • 2020北京時裝周——彝族彝繡衍生品發布會
    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師品牌聯合涼山州彝繡企業及彝繡傳承人共同打造80餘款帶有彝族刺繡的服裝服飾、箱包、首飾等產品,於2020年9月19日,以時尚新姿態,亮相北京時裝周,&34;韻新風 · 涼山印象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發布會順利開展。
  • 央視聯合拼多多涼山開啟扶貧直播 400萬網友圍觀副州長做彝族燉雞
    7月19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長楊卉,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委副書記、縣長黎平,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喜德縣工作小組組長、縣委常委、副縣長黃禮泉,中央廣播電視臺總臺記者、喜德縣魯基鄉中壩村第一書記劉超陸續走入搭建在中壩村田間的直播間,向平臺消費者推薦喜德縣跑山雞、苦蕎茶、蜂蜜等扶貧產品。
  •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在京舉辦
    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師品牌聯合涼山州彝繡企業及彝繡傳承人共同打造80餘款帶有彝族刺繡的服裝服飾、箱包、首飾等產品,於2020年9月19日,以時尚新姿態,亮相北京時裝周,&34;韻新風 · 涼山印象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發布會順利開展。
  • 首屆涼山非遺創新設計大賽開始報名啦!
    布拖彝族自古喜愛銀飾製品,他們製作的銀首飾高貴典雅,實現了服飾、銀飾與人體的完美結合。2009年,銀飾製作技藝(彝族銀飾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彝族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以羊毛和羊皮製作袈什、瓦拉、毛裙、氈帽、氈襪等服飾的習俗。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工序複雜,費工費時,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亮相2020北京時裝周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廣大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金色索瑪花》今晚接檔《裝臺》亮相央視一套,講述涼山彝族同胞的...
    作為由總臺出品且唯一一部在涼山全程拍攝、講述涼山脫貧攻堅故事的電視劇,《金色索瑪花》圍繞駐村第一書記萬月、州委副書記陳儀和村主任古達及其家中「三朵金花」等核心人物的故事展開,展現了涼山彝族同胞在脫貧攻堅戰中艱苦奮鬥,一步步走向富裕幸福的過程。
  • WEEK UP搶鮮看|從阿克拉到涼山,文化元素永不落幕
    創始人曲木王紅帶著一腔熱血、對彝族文化的熱愛與傳承,走出了一條屬於這個民族的新式道路,彝族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相信著萬物皆有靈性,彝魅將彝族所崇尚的元素融為一體,將服飾中的靈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傳統、時尚、創新相結合,不僅體現出彝族最樸素的根基,也展現了現代藝術的萬物皆可融合的特性。
  • WEEK UP 搶鮮看 | 從阿克拉到涼山,跨越時空的文化元素永不落幕
    創始人曲木王紅帶著一腔熱血、對彝族文化的熱愛與傳承,走出了一條屬於這個民族的新式道路,彝族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相信著萬物皆有靈性,彝魅將彝族所崇尚的元素融為一體,將服飾中的靈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傳統、時尚、創新相結合,不僅體現出彝族最樸素的根基,也展現了現代藝術的萬物皆可融合的特性。
  •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公路管理局局長李樹斌:
    這個地處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小縣城,不通鐵路、高速公路,出入只能依託國省幹道,尖峰時段公路晝夜行車量可達1萬餘輛次,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為保障這條出川入滇和會理、會東縣脫貧攻堅的主動脈的暢通,李樹斌傾注了無數心血。
  • JI.LInN 藝術首飾驚豔亮相「彝」韻新風·涼山印象發布會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武警四川總隊涼山支隊彝族幹部布哈:梭梭拉打村的「倔」幹部
    對於四川省大涼山腹地的梭梭拉打村村民來說,武警四川總隊涼山支隊政治教導員布哈的到來,讓這個彝族村寨變了模樣。昭覺縣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四川省深度貧困縣。身為梭梭拉打駐村扶貧幹部,布哈知道自己肩上沉甸甸的擔子,要帶領1779名鄉親徹底脫貧。
  • 消費品精品展|涼山館:以「火」為名 「燃情」精品展
    魅力涼山展館,火的圖騰無處不在「魅力涼山館以火焰為主體造型,表達出了涼山人民的奔放和熱情。」今日,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正式開幕,魅力涼山展館一亮相,就吸引了現場關注的目光。彝族銀飾的確,魅力涼山展館的「這團火」有點意思。
  • 2020年四川涼山西昌突發山火19人犧牲,一支彝族群舞《輓歌》敬英魂!
    就在2019年的這個時候,四川涼山木裡,因為森林火災,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4名地方幹部群眾英勇犧牲。 今天,帶著悲痛的心情與大家一起回顧一支為緬懷在去年木裡火災中犧牲的消防英雄,所編創的彝族群舞《輓歌》,以此舞寄託生者對英雄的感激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