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病亡破百萬,疫情如何改變世界

2020-12-21 中工網

2020-09-30 10:44:38 來源:解放日報

政治緊張、協調缺失衝擊全球治理 大國關係將更趨複雜,區域經濟一體化仍會發展

全球新冠病亡破百萬,疫情如何改變世界

解放日報記者 廖勤

肆虐全球大半年的新冠疫情,終究還是來到一個「至暗時刻」。9月28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新冠疫情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死亡病例已超過100萬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其為「令人痛苦的裡程碑」。世界如何會遭遇「百萬+」的新冠之殤?這場疫情又將給世界帶來哪些深刻改變?

100萬可能被低估

從有關節點數據中可以發現,僅僅9個月時間,全球新冠死亡人數走出一條驚人的上行曲線。

1月末,當死亡人數還只是三位數時,似乎並未引起全球特別關注。之後,在3月13日上升至四位數、超過5000例時,一絲危險的氣息驟然擴散;不料短短一周後,到3月20日,這個數字就翻了一番突破1萬例;到4月初,死亡人數更是猛增5倍,達到5萬多人。緊接著又是一周之隔,4月9日,死亡人數翻倍,邁過10萬大關。兩個多月後,這條曲線攀升至一個更恐怖的高點,到6月末超過50萬例。而從50萬增至如今的100萬僅用時3個月。

美聯社稱,新冠在9個月內致死100餘萬人,殺傷力已遠超H1N1流感、愛滋病與瘧疾。2019年全年,全球69萬人死於愛滋病,40萬人死於瘧疾。2009年同樣被世衛組織定義為「大流行」的H1N1流感,最後造成全球57.5萬人死亡。目前,新冠的危害僅次於結核病——去年150萬人因結核病死亡。

在這100多萬死亡病例中,美國(超20萬)、巴西(超14萬)和印度(超9萬)佔到近一半。專家表示,真實數字可能還要高。世衛組織緊急情況計劃執行主任邁克·瑞安28日說,實際感染和死亡數字很可能被低估了。

世衛組織警告,在有效疫苗廣泛使用之前,死亡人數可能會達到200萬。

在死亡人數攀升之際,全球疫情形勢也不容樂觀。在各國此前看到疫情趨緩而逐步放鬆「封鎖」、重啟經濟後,又遭遇病毒的猛烈反撲。眼下,歐洲甚至被懷疑出現第二波疫情。不少國家重啟「封鎖」或限制措施。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目前,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近3330萬例。世衛組織官員28日表示,世界將不得不「與新冠病毒共處一段時間」。

苦難何以不能避免

100萬不是一個抽象的冰冷數字,它意味著100萬個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和我們一樣笑過哭過的生命的逝去,意味著100萬次的生離死別之痛,意味著100萬個家庭或社會關係紐帶的破碎與斷裂。

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大部分苦難本可以避免。」《紐約時報》寫道。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主任湯姆·英格斯比說,新冠疫情固然是非常嚴重的全球性事件,但是情況本不必如此糟糕。

在分析人士看來,之所以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與國際政治氛圍惡化、衛生危機治理缺陷等因素密切相關,以致未能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話說,新冠疫情是一次全面危機,它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暴發,疊加其他全球性威脅,以不可預測和危險的方式蔓延。全球準備不足,缺乏合作和團結互助也是造成數千萬人感染或死於新冠的原因所在。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晉繼勇指出,過去,在應對伊波拉、禽流感等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時,各國通力協作;但在此次疫情期間,卻較難看到大國之間的協調行動。個別國家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將疫情政治化,導致多邊主義受挫,大國關係倒退,衝擊了全球衛生治理機制,削弱了世衛組織的協調能力,導致全球無法採取積極的防疫行動。

從危機治理來看,這次疫情也是對各國和全球治理水平一次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一些國家認知缺失、共識缺失、協調缺失,應對動員能力低,醫療資源短缺,導致疫情持續加劇。在全球層面,也暴露出發現、監測、防控和救治體系的短板。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家瑪莎·納爾遜表示,防疫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需要各種因素共同起作用。這取決於醫療資源、警惕性、政治意願以及是否每個人都認真對待這一威脅。如果疾病被政治化,如果政府反應遲緩或不一致,如果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自行其是,未能制定明確而一致的策略,就更難實現有效防控。

所幸,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也看到希望的曙光。世衛組織稱,全球已有近200種新冠疫苗,處於臨床或臨床前試驗階段。其中,9種疫苗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儘管全球百萬人死於新冠疫情,但是美聯社稱,通過奮力挽救這些患者的生命,科學家們現在也更好地了解了如何治療和預防新冠,這將使其他數以百萬計的新冠患者有望存活下來。世界抗疫實踐也表明,只有更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有效,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更加從容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疫情如何重塑世界

9個月來,疫情既讓微觀的生命個體付出代價,也讓整個世界發生巨變,而世界的變化最終也會反饋到個體身上。

有觀點指出,由於新冠病毒自身的強傳染性及當前處於高度全球化時代,與過去數次疫情相比,新冠疫情將在更大程度上改變世界。

最近十多年來,全球經歷了SARS、MERS、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但是似乎沒有像新冠疫情這樣如此徹底打破世界的運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各國「封鎖」、交通停擺、企業停工、學校停課、餐館影院關閉、出入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聚會有人數限制……

世界主要經濟體此前公布的二季度經濟數據跌幅均創歷史紀錄。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全球主要經濟體遭受的損失將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4倍。而經濟衰退的背後是倒閉和失業潮,以及可能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還有觀點認為,新冠疫情的深遠影響尚未完全顯現,對世界的重塑還在路上。

對於全球秩序,一些學者認為新冠疫情將成為重塑世界秩序的契機。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史蒂芬·沃爾特曾在《外交政策》雜誌上刊文指出,由於歐美的應對相較亞洲國家遲緩,新冠病毒將加速力量和影響力從西方向東方轉移。

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甚至認為,疫情過後,世界將由新秩序主導,國家之間的鴻溝雖在加深但仍需合作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

對於經貿格局,美國《華爾街日報》預測,新冠病毒將使全球化程度降低。一些政府利用這場危機設置貿易壁壘,吸引製造業回流。

聯合國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到今年年底可能有多達2.65億人面臨飢餓。全球30年來的減貧努力也將受到重創,新冠病毒可能使全球5億人口陷入貧困。

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夏立平教授認為,新冠疫情將加速百年未有之變局,也會影響國際力量對比,但是國際秩序仍處於量變之中,西方學者所謂的力量轉移或者新秩序有誇大之嫌。不過,新冠疫情確實將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包括政治上,大國關係將更趨複雜;經濟上,生產供應鏈會出現重組,未來會更多與政治、安全掛鈎,但是考慮到疫情後需要恢復經濟,一些國家需要外部市場,區域經濟一體化仍會繼續發展;技術上,疫情將促使人工智慧、網際網路技術加快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

疫情是否以及如何重塑世界,時間會給出答案。對人類而言,更重要的是站在100萬這個「痛苦的裡程碑」前,能否痛定思痛,汲取經驗教訓,儘快打贏這場戰疫。

「有時候,在歷史的至暗時刻,人們才會有勇氣思考明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施泰納說:「我認為我們正處於那個時刻。」

編輯:李學平

相關焦點

  •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
    不少人關心:這場尚未結束的疫情,對世界將帶來怎樣的改變?如何在更廣泛的時空坐標下看待中國的抗疫?圍繞這些話題,我們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從空間維度看,金融危機主要是全球化的金融市場遭受衝擊,而疫情已蔓延至211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勞工組織說,這不再只是一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還是一場嚴重的就業市場和經濟危機。近日,《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託馬斯·弗裡德曼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我們新的歷史分界線:「新冠前世界」與「新冠後世界」》。
  • 「洞見」朱鋒:新冠疫情會如何改變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有可能形成四個階段的「衝擊效應」,分別是「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和民生危機」「社會危機」。疫情對世界的改變才剛開始,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心理和知識準備。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文章來源於「環球時報」。
  • 冠病疫情衝擊市場 新加坡淡馬錫與GIC 今年投資額雙位數下滑
     《聯合早報》12月25日報導:冠病疫情衝擊全球投資市場,新加坡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今年作出的投資額均出現雙位數下滑。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數據平臺(Global SWF)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顯示,今年來兩家公司的投資交易次數比去年多,但交易總額卻下滑。
  • 疫情將如何永遠地改變世界?這份報告提出了十點思考
    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疫情將對我們的世界產生重大的、永久的改變。6月2日,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疫情與變化的世界》專題研究報告,報告就疫情將如何改變世界提出了十點觀察與思考。通過這份報告,我們或許可以更好地了解未來的世界走向。
  • 被越戰越勇工作組視為后冠病增長引擎 醫療科技業產值可達上千億
    《聯合早報》11月20日報導:新加坡在應對冠病疫情過程中確認了醫療科技領域的重要。聯合領導工作小組的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透露,近期會設立醫療科技領域行動聯盟,探索與體外診斷相關的發展機會。這一領域未來能帶來上千億元的生意,創造約4000份新工作。
  • 疫情究竟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這份報告給出了10點觀察與思考
    來源:經濟日報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疫情將對我們的世界產生重大的、永久的改變。6月2日,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疫情與變化的世界》專題研究報告,報告就疫情將如何改變世界提出了十點觀察與思考。通過這份報告,我們或許可以更好地了解未來的世界走向。
  • 東京爆舞臺劇群聚感染《花樣少年少女》男星確診冠病
    山本裕典爆出確診冠病,目前身體狀況還算穩定,依照醫院指示接受治療。日本冠病疫情持續延燒,今驚傳32歲《花樣少年少女》日本男星山本裕典被爆確診,震驚粉絲。傳工作人員確診冠病·《侏羅紀世界3》復工又叫停《侏羅紀世界3》首日復工即爆出有工作人員確診冠病,所幸主演基斯帕拉特並無大礙。
  • 解有抗體之謎.麥當娜招認曾染冠病
    解有抗體之謎.麥當娜招認曾染冠病61歲的美國歌手麥當娜(Madonna)日前在IG開直播,自爆檢驗後發現自己身上已經有新冠病毒抗體,之後還出門參加好友派對,不但無視隔離令,還惡搞把攝影師好友的生日蛋糕改名冠病蛋糕。
  •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 將為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
    中新網7月27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目前已有超1600萬人確診,64.8萬人因此喪生。新冠疫情將給世界經濟留下持久的印記,帶來永久性的變化,給人們重要的教訓。對於經濟而言,在疫情期間,許多經濟體採用了德國的「短工」補貼政策。這項政策減少了工人們的工作時間和工資,政府會補償工資的不足。同時,通過保持企業和工人之間的聯繫,為經濟快速復甦做了更好的準備。而加強這些政策的執行,使其成為經濟復甦方法中永久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遠程辦公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
  • 「好書推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與世界秩序
    新冠肺炎疫情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已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一方面,它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並持續地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產業鏈受到嚴重衝擊使全球經濟陷入了可能長期衰退的危機,這種危機又顯著地投射到金融領域,導致諸多國家股市多次熔斷,國際石油價格和黃 金價格暴跌,相關國際經濟和金融機構不斷下調本年度經濟預期。
  • 全球新冠死亡人數超100萬,疫情下經歷「至暗時刻」的各國民眾
    根據官方數據作出統計,截至格林威治標準時間9月27日晚上22時30分,全球累計3301萬8877人感染冠病,其中100萬零9人病亡。 隨著病毒蔓延到其他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在3月11日宣布新冠病毒大流行。
  • 不少國際知名服飾品牌 疫情下減少全球店面
    《聯合早報》6月12日報導:冠病疫情形成骨牌效應,不少知名服飾品牌如ZARA和GUESS因遭受冠病疫情拖累,接連選擇關閉部分門市店面。美國服飾品牌公司蓋爾斯(Guess Inc)周四(6月11日)宣布,未來18個月計劃關閉全球約100家門店,這些店面分布在北美和中國地區,佔銷售網絡的9%。該公司全球共經營1141家門店,並與合作夥伴和分銷商另外經營540家零售店。西班牙服飾品牌公司Inditex也宣布在2021年底前關閉全球1200家店面。
  • 獅城新聞|新加坡私人診所投入資源 增加冠病檢測數量 |香港巴黎蘇黎世並列全球外派人員最貴城市 新加坡降至第四|
    香港巴黎蘇黎世並列全球外派人員最貴城市 新加坡降至第四新加坡不再是全球最昂貴的外派人員居住地,巴黎和蘇黎世今年取代新加坡和大阪
  • 2020年刊預覽|疫情之下的世界新公民
    2020 年註定是一個在21世紀裡,因全球共同面對疫情與極端民粹主義的挑戰而被載入世界史冊的年份。在當今以逐利為一切目標的自私橫行時代,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站在世界公民的視野去思考和探索。今年的年刊我們將用「新世界公民」的視角,思考疫情之下,人類生存空間的巨大變化與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發展可能。我們希望能用更廣闊、更全局的視角,探討疫情對於我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在此框架中,我們梳理了三個重點。首先,是情感與價值觀的再確立。
  • 全球專家展望新冠疫情「第二年」的世界
    原創 美國動態 上海美國研究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擴散一年後,被疫情重塑的全球秩序輪廓開始顯現。《外交政策》期刊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頂尖專家,展望了疫情「第二年」及以後的全球秩序與趨勢。
  • 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大爆發改變了全球打招呼的見面禮節
    新冠狀病毒的大流行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相互交往的方式,因為身體接觸會傳播病毒,結果以肢體接觸表示問候的文化也成了受害者。但是,世界各地的人們為適應這種新狀況的方式顯示,我們人類並沒有因此失去見面說「你好」這樣的衝動。見面問候看似簡單不過,但其實含有深意,言語和非言語的問候可以幫助我們界定與他人互動的界限。
  • 新冠給世界帶來十大改變
    新冠肺炎病毒堪稱100年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不僅導致8000多萬人感染和180多萬人死亡,還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國「趣味科學網」最新載文,總結出新冠給世界帶來的10大改變。
  • 外企頭條丨新冠疫情流行,如何影響全球消費者?
    全球同此疫情,消費者的行為不僅在當下發生了改變,而且還將在疫情過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這樣的變化。請看詳細報導↓↓↓福萊國際TRUE全球智慧中心近日發布了一份題為《新冠疫情思維:疫情流行期是如何影響全球消費者》的全新報告。
  • 交通模式改變令需求變旺 疫情重塑全球自行車產業
    參考消息網8月4日報導 據英媒觀察,全球疫情為自行車產業帶來了改變。交通模式改變後,自行車受到青睞。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日報導,對於業內最重要的兩位人物——日本自行車零件製造商禧瑪諾的執行長島野容三和臺灣巨大集團董事長杜繡珍——來說,情況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