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10:44:38 來源:解放日報
政治緊張、協調缺失衝擊全球治理 大國關係將更趨複雜,區域經濟一體化仍會發展
全球新冠病亡破百萬,疫情如何改變世界
解放日報記者 廖勤
肆虐全球大半年的新冠疫情,終究還是來到一個「至暗時刻」。9月28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新冠疫情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死亡病例已超過100萬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其為「令人痛苦的裡程碑」。世界如何會遭遇「百萬+」的新冠之殤?這場疫情又將給世界帶來哪些深刻改變?
100萬可能被低估
從有關節點數據中可以發現,僅僅9個月時間,全球新冠死亡人數走出一條驚人的上行曲線。
1月末,當死亡人數還只是三位數時,似乎並未引起全球特別關注。之後,在3月13日上升至四位數、超過5000例時,一絲危險的氣息驟然擴散;不料短短一周後,到3月20日,這個數字就翻了一番突破1萬例;到4月初,死亡人數更是猛增5倍,達到5萬多人。緊接著又是一周之隔,4月9日,死亡人數翻倍,邁過10萬大關。兩個多月後,這條曲線攀升至一個更恐怖的高點,到6月末超過50萬例。而從50萬增至如今的100萬僅用時3個月。
美聯社稱,新冠在9個月內致死100餘萬人,殺傷力已遠超H1N1流感、愛滋病與瘧疾。2019年全年,全球69萬人死於愛滋病,40萬人死於瘧疾。2009年同樣被世衛組織定義為「大流行」的H1N1流感,最後造成全球57.5萬人死亡。目前,新冠的危害僅次於結核病——去年150萬人因結核病死亡。
在這100多萬死亡病例中,美國(超20萬)、巴西(超14萬)和印度(超9萬)佔到近一半。專家表示,真實數字可能還要高。世衛組織緊急情況計劃執行主任邁克·瑞安28日說,實際感染和死亡數字很可能被低估了。
世衛組織警告,在有效疫苗廣泛使用之前,死亡人數可能會達到200萬。
在死亡人數攀升之際,全球疫情形勢也不容樂觀。在各國此前看到疫情趨緩而逐步放鬆「封鎖」、重啟經濟後,又遭遇病毒的猛烈反撲。眼下,歐洲甚至被懷疑出現第二波疫情。不少國家重啟「封鎖」或限制措施。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目前,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近3330萬例。世衛組織官員28日表示,世界將不得不「與新冠病毒共處一段時間」。
苦難何以不能避免
100萬不是一個抽象的冰冷數字,它意味著100萬個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和我們一樣笑過哭過的生命的逝去,意味著100萬次的生離死別之痛,意味著100萬個家庭或社會關係紐帶的破碎與斷裂。
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大部分苦難本可以避免。」《紐約時報》寫道。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主任湯姆·英格斯比說,新冠疫情固然是非常嚴重的全球性事件,但是情況本不必如此糟糕。
在分析人士看來,之所以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與國際政治氛圍惡化、衛生危機治理缺陷等因素密切相關,以致未能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話說,新冠疫情是一次全面危機,它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暴發,疊加其他全球性威脅,以不可預測和危險的方式蔓延。全球準備不足,缺乏合作和團結互助也是造成數千萬人感染或死於新冠的原因所在。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晉繼勇指出,過去,在應對伊波拉、禽流感等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時,各國通力協作;但在此次疫情期間,卻較難看到大國之間的協調行動。個別國家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將疫情政治化,導致多邊主義受挫,大國關係倒退,衝擊了全球衛生治理機制,削弱了世衛組織的協調能力,導致全球無法採取積極的防疫行動。
從危機治理來看,這次疫情也是對各國和全球治理水平一次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一些國家認知缺失、共識缺失、協調缺失,應對動員能力低,醫療資源短缺,導致疫情持續加劇。在全球層面,也暴露出發現、監測、防控和救治體系的短板。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家瑪莎·納爾遜表示,防疫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需要各種因素共同起作用。這取決於醫療資源、警惕性、政治意願以及是否每個人都認真對待這一威脅。如果疾病被政治化,如果政府反應遲緩或不一致,如果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自行其是,未能制定明確而一致的策略,就更難實現有效防控。
所幸,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也看到希望的曙光。世衛組織稱,全球已有近200種新冠疫苗,處於臨床或臨床前試驗階段。其中,9種疫苗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儘管全球百萬人死於新冠疫情,但是美聯社稱,通過奮力挽救這些患者的生命,科學家們現在也更好地了解了如何治療和預防新冠,這將使其他數以百萬計的新冠患者有望存活下來。世界抗疫實踐也表明,只有更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有效,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更加從容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疫情如何重塑世界
9個月來,疫情既讓微觀的生命個體付出代價,也讓整個世界發生巨變,而世界的變化最終也會反饋到個體身上。
有觀點指出,由於新冠病毒自身的強傳染性及當前處於高度全球化時代,與過去數次疫情相比,新冠疫情將在更大程度上改變世界。
最近十多年來,全球經歷了SARS、MERS、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但是似乎沒有像新冠疫情這樣如此徹底打破世界的運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各國「封鎖」、交通停擺、企業停工、學校停課、餐館影院關閉、出入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聚會有人數限制……
世界主要經濟體此前公布的二季度經濟數據跌幅均創歷史紀錄。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全球主要經濟體遭受的損失將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4倍。而經濟衰退的背後是倒閉和失業潮,以及可能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還有觀點認為,新冠疫情的深遠影響尚未完全顯現,對世界的重塑還在路上。
對於全球秩序,一些學者認為新冠疫情將成為重塑世界秩序的契機。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史蒂芬·沃爾特曾在《外交政策》雜誌上刊文指出,由於歐美的應對相較亞洲國家遲緩,新冠病毒將加速力量和影響力從西方向東方轉移。
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甚至認為,疫情過後,世界將由新秩序主導,國家之間的鴻溝雖在加深但仍需合作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
對於經貿格局,美國《華爾街日報》預測,新冠病毒將使全球化程度降低。一些政府利用這場危機設置貿易壁壘,吸引製造業回流。
聯合國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到今年年底可能有多達2.65億人面臨飢餓。全球30年來的減貧努力也將受到重創,新冠病毒可能使全球5億人口陷入貧困。
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夏立平教授認為,新冠疫情將加速百年未有之變局,也會影響國際力量對比,但是國際秩序仍處於量變之中,西方學者所謂的力量轉移或者新秩序有誇大之嫌。不過,新冠疫情確實將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包括政治上,大國關係將更趨複雜;經濟上,生產供應鏈會出現重組,未來會更多與政治、安全掛鈎,但是考慮到疫情後需要恢復經濟,一些國家需要外部市場,區域經濟一體化仍會繼續發展;技術上,疫情將促使人工智慧、網際網路技術加快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
疫情是否以及如何重塑世界,時間會給出答案。對人類而言,更重要的是站在100萬這個「痛苦的裡程碑」前,能否痛定思痛,汲取經驗教訓,儘快打贏這場戰疫。
「有時候,在歷史的至暗時刻,人們才會有勇氣思考明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施泰納說:「我認為我們正處於那個時刻。」
編輯:李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