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昆明宜良縣目前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16.62萬畝,年綜合總產值超過40億元,是雲南最大的觀賞苗木生產地和集散地,也是國內首個「中國花卉苗木之城」。然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大苗企苗農的賣苗收入大幅度減少。
昨天(4月4日)中午,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席捲宜良。記者在該縣南羊鎮桂香苗圃採訪時,主人劉偉看著8釐米左右的香樟容器苗被吹倒不少,並沒有急著扶正。心寬體胖的劉偉說到疫情對苗木行業的影響,依然有些焦慮。他說:「苗木行業受疫情的影響很大,因為綠化工程都停了,因此苗木銷售大幅度減少。往年春季,差不多有10多萬元的收入,而今年到現在,只有兩萬多元。」
雲南欖蓉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是雲南最大的百子蓮容器苗生產商,不僅品種豐富,而且品質優越,因此產品暢銷全國各地。記者在採訪時看到,成片的百子蓮容器長勢喜人,亭亭玉立的花箭粗壯肥碩,含苞欲放的花蕾飽滿圓潤。而在一年之計在於春的這個黃金銷售旺季,總經理訾雲偉卻說銷售收入幾乎為零。他說:「疫情期間,公司產品銷售完全停了。三月下旬復工復產後,才撥雲見日,銷售市場開始慢慢打開。」
記者在宜良縣南羊鎮雲南花境園藝有限公司看到,這家專門從事國內外新優地被引種、研發、生產的企業,在100多畝的生產基地中種植的細葉芒、狗尾草、矮蒲葦等70多個品種的觀賞草容器苗姿態優雅,株叢豐滿。公司總經理錢建良告訴記者,自疫情發生以來,基地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至少減少了40%,主要原因和劉偉的說法如出一轍。「受疫情影響,綠化工程項目暫停導致訂單減少,銷量較往年呈現斷崖式下滑。」錢建良說。
錢建良告訴記者,苗木生產的季節性很強,春季應該開展的分栽上袋工作無法展開,將影響全年的生產計劃,這種影響除將導致今年的產量至少減少20%以上外,而後續的影響有可能會持續2—3年。
按照錢建良的說法,目前宜良縣苗企苗農幾乎全部復工復產。但工人緊缺成為一個繞不開的難題。他說:「現在大家都在爭搶工人,所以我已將工人工資每天增加了五元。」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年初發生的雪災導致宜良縣2000多畝生產大棚坍塌。因此大棚恢復建設成為當前宜良苗木行業復工復產的重要工作。錢建良需要恢復的生產大棚達3000多平方米,投資約15萬元。他告訴記者:「因為大棚建設的承包商人手緊張,每天忙的不可開交,因此我的大棚三天前才開始重建。估計一周後就將建成投入生產使用。」
記者發現,鑑於雪災導致受損嚴重的慘痛教訓,受訪花農苗企目前重建的大棚都比原來的大棚牢固了許多。錢建良說他原來為圖便宜,大棚鋼管壁厚只用1.2毫米,而現在的選用的是1.5毫米的。「雖然每噸鋼管由原來3000多元增加到4000多元,但這種鋼管建設的大棚質量可靠,加上拉杆、橫檔都進行了加固,因此今後再不擔心大棚垮塌了。」
觀賞苗木產業不僅是宜良縣的一張亮麗名片,也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面對疫情的影響,訾雲偉認為要調整心態,以樂觀心態面對現實,只有通過調整經營理念和模式,強化內部管理和產品品質提升,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及新媒體優勢,加強產品宣傳推廣,拓展市場領域,才能逆境突圍。
工人們在苗圃基地上苗裝車
公司員工在測試新建大棚的穩固性能
雲南欖蓉公司復產後的鳶尾花開正豔
宜良苗企復工後進行苗木嫁接
推薦閱讀:
河北:疫情防控期間各類自然保護地一律不得對外開放
廣東省林業局檢查指導森林防火和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
習近平: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
疫情防控 復工復產兩手抓 漳州水仙花原產地保護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來源:中國園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