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陶濤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文 | 陶濤
摘要:RCEP的直接意義是為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打開了大門,為全球產業鏈向區域化方向調整做好準備。
11月15日,歷經8年艱苦曲折的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正式籤署。雖有印度退群,RECP15個成員國的總人口數、GDP總額、對外出口規模和利用外資規模仍均佔全球總量30%左右,RECP將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消息甫出,舉國歡欣。在充斥著各種危機、變局的2020年歲尾,一份增強合作而非斷鏈的協議為全球化帶來了曙光和信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遭受疫情衝擊,經濟陷入萎靡。在此期間,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旨在與中國供應鏈脫鉤的消息和措施不斷傳來,這不禁令人擔憂,全球化就此逆行了嗎?中國如何應對全球產業鏈變局?
RCEP如約籤署緩解了人們的擔憂。首先,亞太地區與中國緊密的經貿關係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疫情危機之下,穩定自己的供應鏈、儘快恢復經濟需要更密切的經貿合作。中國不會與全球的產業斷鏈、脫鉤。
其次,儘管日韓作為美國的同盟國不斷受到來自美國的警告,澳大利亞也與中國貿易關係惡化,但是RCEP如約籤署,說明地緣政治沒有緊張到放棄經貿合作的地步,甚至反而得到了某種形式的緩和。
再次,中國一向倡導的區域經濟合作關係終於達成,表明中國的意願符合各成員國的經濟利益,區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將使所有成員獲得更多分工收益。筆者以為,從應對當下的全球化逆流而言,RCEP的直接意義是為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打開了大門,為全球產業鏈向區域化方向調整做好準備。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離岸外包的方式組織跨國生產。跨國生產持續、快速擴張,逐漸形成了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全球化。中美兩國是全球產業鏈中最為活躍、最有分量的參與者。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化趨勢開始調整。最主要的原因是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反思和反全球化措施。一些觀點認為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發達國家去工業化造成了國內消費與投資失衡、貿易失衡以及收入分配失衡等結構問題;全球化加劇了國內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並削弱了美國在知識、技術方面的壟斷地位。於是美歐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實施優惠措施吸引製造業回流本國。與此同時,由於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步和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資本、服務和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生產流程整合和供應鏈智能管理在減少生產環節的同時,降低了勞動力需求。這就縮小了發達國家與中國等生產國在加工成本上的差距,吸引自動化程度高的生產線回流歐美。於是,全球產業鏈呈現出跨境鏈條縮短、向本區域集中的趨勢。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跨境生產鏈和供應鏈的風險,尤其是跨境生產集中在某一國家的風險,因此將加速全球產業鏈向區域產業鏈調整這一變局。而東亞區域合作的市場和制度環境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
全球產業鏈發展受惠於WTO框架下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全球經貿規則,區域產業鏈的形成則需要促進區域一體化的市場和政策環境。一般是區域內主要成員國籤署不同等級的貿易協定,緩和或掃清成員國之間要素和商品流通壁壘,制定有利於自由、公平、便利交易的經貿規則。歐洲走在區域一體化的最前沿,在上世紀90年代就建成了統一的大市場,區域內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可以自由流動。之後實現貨幣政策一體化,啟用歐元,建成經濟一體化聯盟。高度的區域一體化促進了歐盟各成員國的緊密分工與合作,形成了以德國為主導的區域性產業鏈。在北美,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1992年籤署北美自由貿易區,開啟了北美的區域一體化進程。2018年,為主張美國利益,美國總統主導三國重新籤署美墨加自貿區協定,取代原來的北美自貿區協定,提高了部分協議規則的標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促進了美加墨三國的分工合作,形成以美國為核心的區域產業鏈。
同樣是全球三大經濟中心的東亞,分工合作的緊密程度不亞於歐美和北美,卻始終沒有達成區域性合作協議。區域內最早建立的自貿區是東協,之後區域內三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日本和韓國先後與東協籤署了自貿區協議,但中日韓三國始終沒有成功達成自由貿易協議。這就意味著,東亞還沒有形成一個自由、統一的大市場。相較歐盟和北美,東亞區域內的產業分工和供應網絡面臨著更多的障礙和更高的成本。
隨著發達國家產業鏈回流、全球產業鏈向區域化方向調整,東亞構建一個統一大市場,促進區域內更加自由的分工合作體系,提高整體競爭力變得更加必要且迫切。RCEP首次將中日韓納入一個統一的區域協定,將大大提高東亞區域一體化水平。隨著區域內要素和商品流動的壁壘逐步削弱、掃平,規則和標準逐漸統一,更多的產業、企業、個人可以在更加自由、便利、公平的東亞區域內尋求新的機會。這將為身處全球化變局的中國產業調整戰略、重新布局提供機會。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北大國際經濟觀察》
作 者 簡 介
陶濤
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世界經濟專題」、「日本經濟」和「中國對外經濟」等課程。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全球價值鏈、日本經濟。在《世界經濟》、《管理世界》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多部專著和教材,主持多項省部級以及機構院所研究課題。
供稿:陶濤
美編:山竹
原標題:《北大經院學者 | 陶濤:RCEP將為東亞區域產業合作做好準備》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