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我的大學四年收穫及工作感悟

2020-12-12 騰訊網

Java面試筆試面經、Java技術每天學習一點

Java面試

關注不迷路

作者:張一鳴

來源:https

01

我大學裡的三點收穫

2001年我考入了南開大學,起初大學的生活是讓人有點失落的,但慢慢地從安靜樸素的校園和踏實努力的氛圍中,我還是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大學期間我主要在做三件事情 ,一是寫代碼,因為我是搞技術的;二是看書,看了很多很多書;三是修電腦。

基於此,自己也有三點收穫:耐心,知識,夥伴。

第一點收穫: 耐心

有耐心,能獨處,並基於長期思考做判斷,而不為短期因素所幹擾,耐心地等待你設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發生,這對創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事實上,你經常想像的很美好,設計的也很完整,你也很努力,但你所期待的事情,經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生。這種耐心,絕對是在南開磨練出來的。

大學的時候我是怎麼面對枯燥的生活?

人物傳記是非常好的心靈雞湯。我讀了很多人物傳記,如果說有收穫,就是發現那些偉大的人,在沒有成為偉大的人之前,也是過著看起來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這些事情最後從點連成線,成就了他們。

我畢業後參與創立了酷訊、飯否、99房、到現在的今日頭條,每一段創業經歷,都挺寂寞的。現在回想,耐心非常重要,不僅是等待的耐心,還要有耐心做深入思考,還要有耐心地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夥伴。

第二點收穫: 知識

寂寞的大學生活,給了我人生最安靜的閱讀時光。我用別人打遊戲、打牌的時間,閱讀了各種各樣的書,或者說亂七八糟的書,包括各個專業的書,包括人物傳記,也有各種境內外的報刊雜誌。

當然,那時候,我也有困惑,覺得看的這些東西和思考的問題都很有意思,但在生活中沒什麼用。直到後來我進入網際網路行業並開始創業,各種各樣的知識才連成線,幫我理解行業、理解管理,更快地掌握不熟悉的領域,包括如何讓信息得到更有效率的組織和分發,從而改變各行各業的效率。

2011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地鐵上讀報的人、賣報的人越來越少,年初還有,年底幾乎沒有了,同時,2011年是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高峰,是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總和。

我想,這是信息傳播介質的變革,手機很可能會取代紙媒成為信息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又因為人和手機的對應關係,手機隨身攜帶,個性化推薦的需求一定會增加,於是我創辦了今日頭條。

第三點收穫: 夥伴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同伴。作為一個不怎麼參與集體活動的理工男,怎麼保持社交呢?主要靠修電腦和編程建網站……

後來,同學聚會,打招呼的方式基本是:hi,你的電腦還是我裝的。我裝過的電腦有幾十臺,當然大部分是女同學……不但要幫忙裝電腦還要經常保修。

沒錯,就像你們想像的那樣,修電腦為我帶來了人生重大的收穫——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

在校園裡,我接了不少外包的項目。包括我太太她們系的網站(當然是免費的)。

因為這門手藝加上兼職,大四的時候,我每月能有超過兩三千的收入,在當時,絕對是土豪。那時候,和同學一起泡實驗室,熬到半夜一兩點,會請大家集體去烤串。一周能吃2-3次。

當時和我吃燒烤的人很多是對編程感興趣,而且志趣相投的同學朋友,有我同一級的,微電子專業的,軟體工程專業的,還有師兄師弟,後來也相繼加入我創辦的公司,成為了我們公司的技術骨幹,也是創業夥伴。

02

我的工作感悟

2005 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一家叫酷訊的公司。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作第二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

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長很快?是不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

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術最好?是不是最有經驗?

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自己有哪些特質。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工作時,從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工作的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

記得在2007年底,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才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今日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03

我的創業初心

我很尊敬Elon Mask ,他不僅創辦了TESLA ,而且還創辦了一家叫Space X的公司,目標是革新太空科技,終極目標是人類能夠在其他星球生活。

Space X現在是全世界第一家私人向太空發射火箭並實現回收的公司,儘管在前沿領域裡不斷探索的過程非常艱難,身後甚至連跟隨者都沒有,但Elon Mask一直相信:只要理論上能夠成立,理論上可以做到最好,那就應該去努力實現它。

我特別欣賞這種追求卓越和領先的勇氣。年輕人創業,就是要去創造新的技術,做那些理論上存在但還沒有實現的東西,給世界帶來根本性的進步。

創業,有人想的是要賺筆錢,有人想的則是要做件事,我覺得自己是後者。

如果你偶然發現青黴素能消炎,你是先考慮用它去救人還是賺錢呢?應該都是先想到救人。我也是一樣。到了這個時代,有個性化的方式來推薦信息,我就想把它做出來。

如果我想賣掉這家公司,現在就可以拿到一大筆錢。但我奮鬥的目標不是賺錢和享樂,支撐我的是自我實現,希望有更多的創造體驗,更豐富的人生經歷,希望遇到更多優秀的人。

現在的創業環境和以前相比已經非常好了,創業能取得多大的成果,最重要的是,你到底願意做多大的事情。年輕人關鍵是立志高遠,享受拼的過程,不自滿,不懈怠。要把成功的目標,設定的儘可能遠。

04

我眼裡優秀年輕人的五個特點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繫。跟你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順便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特點: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

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

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個特點: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

比方說,今日頭條剛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

如果對此持懷疑態度,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相關的東西。

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個特點:不甘於平庸。

走入社會後的年輕人,應該設定更高的標準。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了,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當初的預期。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呢?

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得到買經濟適用房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

如果不甘於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這很重要。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個特點: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

在這裡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傳遞)的感覺始終不好。

他們覺得其他同事做得不如他們,其實不是: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裡面 TOP20% ,但他們覺得自己是 TOP1% 。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另一個例子是,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統計一下數據,做一下用戶反彈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家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不推諉,只要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

他去了那家公司後,把一個用戶量不足 10 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越做越好。由於是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鍊。

第五個特點:對重要的選擇要有判斷力。

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所左右。比如,原先有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公司。

2006 年、2007年的時候,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

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

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相關焦點

  • 張一鳴美國往事
    沈南鵬在某次演講中說:「我認識張一鳴的時候,心裡也是打了一個盹,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具有巨大的風險,沒有人包括在美國都沒有人做過。但是張一鳴認為這樣的產品有它的空間,可是我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在他第一次融資的時候,我沒投。」
  • 來聽榜樣分享大學四年收穫與體會
    我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20屆畢業生高昊,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大學四年的收穫與體會。奮鬥是青春永恆的主題。「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時代,做新時代的奮鬥者」。回顧四年的大學生活,我在各類學生活動中感受責任與成長,在學風建設中收穫知識與汗水,在集體生活中分享愛與喜悅,我也始終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師大人而不斷奮鬥著。
  • 大學入學後,你對未來的大學四年生活有哪些規劃?
    大學階段的確是輕鬆一些了,但如果真的把大學四年的時光用「玩」的眼光來看待,最終只能導致自己青春年華中寶貴的四年時光被白白荒廢掉——當別人都學有所成時自己還停留在原地,當別人都各有成就時自己還一無所獲。因此說到底,給自己的大學四年生活制定好一個完整的規劃,非常有利於我們很好地利用好大學四年的寶貴光陰。
  • 大學四年,女生的四種變化,從生活到感情,不由讓人浮想聯翩!
    大學四年,女生的四種變化,從生活到感情,不由讓人浮想聯翩!「大學就像一個小型社會」,這一觀點你會認同嗎?大學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地方,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感受。在高中生看來,大學是一個令人嚮往而又神秘的地方。
  • 為什麼第一份工作至少要做四年?
    上班的理由往往只有一個,掙錢(對不起我沒有辦法選擇)但工作的地方卻可以選擇……聽起來很酷,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總想著找到一份100分的工作總是在不停的跳槽中作為專業的HR,實在不忍我一定要給你們傳達一個觀念,那就是:別瞎跳!特別是對於剛入職的各位萌新們來說。
  •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立志高遠,享受拼的過程
    張一鳴,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200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軟體工程專業,曾參與創建酷訊、九九房等多家網際網路公司,歷任酷訊技術委員會主席、九九房創始人兼CEO。2012年,創辦字節跳動。
  • 張一鳴: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平庸
    張一鳴後來回憶,「我找到了《推薦系統實踐》這本書的作者,問他要一本電子版看看。他說書還沒出版,不肯給我。我只能網上找資料,自己想像著寫出了第一版的推薦引擎。現在他已經加入我們公司。」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有沒有後不後悔當初的決定,如果他當時把電子版給張一鳴,要求一點點股票,也許現在也像28歲的「字節跳動」員工郭宇那樣,去擁抱山間清泉與峽谷的風,感受春秋冬夏了。可惜,世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張一鳴的一個下屬,跟他一直在討論國際化,然後說下周要去印度調研。張一鳴說,「他在印度過海關的時候被攔住了。我說為什麼?
  • 《第二次二十歲》:四年後,他們還是他們,我已經不是我
    三十多歲上大學,穿著高中校服去Club跳舞,在大學舞臺上跳HIPPOP。很搞笑,很感動,然後笑過之後,就沒什麼了,我不理解。現在,四年以後,再次看這部劇,情節一模一樣,故事裡的他們也還是他們,我卻已經不是我了。四年前,從沒在意過年齡的變化。而現在,簡單算了一下,發現就算自己能活80歲,人生的1/4以上也已經遠去。
  • 當張一鳴躲在遊戲群裡當監工
    能看出,張一鳴應該很生氣。「Keep eyes and ears open」,他的飛書籤名很符合他這段話給人的人設——睜大眼睛、豎起耳朵,暗中觀察員工每天是否在認真工作。這不就是每個擔心員工不好好工作、對不起自己發的每一張人民幣的老闆的真實想法嗎?有網友戲稱這是「中國遊戲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然後,在這個顯示有2251名成員的遊戲群裡,一個員工@了張一鳴,他說:「等了半天沒有人回復,那我就坦誠清晰一次吧。
  • 張一鳴被員工「回懟」,上班閒聊不影響工作效率!
    今天工作很空閒嗎?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張一鳴似乎有點不滿意員工閒聊,因為試玩原神在Lark(飛書)搜到並加入遊戲交流群,幾天下來發現:早上10點開始到現在,這個群已經大幾百條消息了,連續幾天都是這樣活躍。
  • 大四學姐:大學四年,我到底經歷了什麼?
    時光荏苒,回首我的大學四年,不禁感嘆萬分。剛進入大學時,說實話,我個人對法學這個專業根本沒有什麼了解。然而由於我還沒開始學習這兩門課,為了增加面試通過機會,我提前學習了相關重要法條,緊緊圍繞公司所需的法律知識,努力增加自己的面試砝碼。在實習過程中,我十分享受每天的工作任務,雖然簡單,但我卻不敢掉以輕心,爭取每一件事情都盡心盡力,抓住各種可以學習的機會,雖然我接觸的專業工作不多,但還是積累了很多專業經驗,收貨慢慢,漸漸讓我產生了當一名優秀合格的公司法務的目標。
  • 一槍不鳴張一鳴?錚錚鐵骨張一鳴?|艾問人物
    2020年7月26日,美國科技網站the Information主編Jessica Lessin在專欄中回憶了她6年前第一次見張一鳴的場景。2014年,在矽谷的Facebook總部,國內科技媒體「極客公園」和the Information共同舉辦了一場中美網際網路公司交流活動。那是張一鳴第一次來美國。
  • 大學懺悔錄——假如時光倒流四年
    迷迷糊糊過了四年,原來我不是在上大學,而是被大學上了。加入時光可以倒流,我會更加努力!畢業,莫回首,桑田不復有; 風在飛、雲在嘯、雄鷹般的時光在咆哮;請一切從零開始,請一切以明天為標 ;棄從舊碼頭、換上新船票 ;明天會更好!
  • 當張一鳴蹲在遊戲群裡暗中觀察
    在這張廣為流傳的截圖中,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在一個公開的「原神!」群裡譴責員工上班時間「非常專注地聊遊戲」,關鍵是「連續幾天都在遊戲群裡這麼活躍」,這讓他感到「非常意外」,於是他問道:「好奇,一大早到現在就在群裡聊天的同學/部門是今天工作很閒嗎,這很常見嗎?」
  • 畢業季|聊聊我在二外的四年
    英語學院 英語專業 崔晟洋在二外的四年我過的很精彩,當要離開的時候最多的就是不舍,我記得兩年前我大二,當時跟大四學長拍畢業照,我跟他們說畢業快樂,他們說謝謝,但最不想聽到的就是這句話。四年過的真的很快,很多事情還沒做,一轉眼就畢業了,我希望不要再有人像我們這屆一樣遺憾的畢業。臨別之際很多話想說卻無從表達,只希望咱們學校和我們英語學院越來越好。英語學院 英語專業 荊鵬祺對我來說,大學四年的快樂源泉,毫無疑問是二外的足球場。在這裡,遇到了許多有趣的人。
  • 2008-2012,張一鳴在豆瓣書影音為字節跳動埋下的5個彩蛋
    張一鳴顯然就是那個在即刻享樂的關頭選擇克制、以期獲得兩顆棉花糖的人。大學四年,除了上課,他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碼代碼和幫別人修電腦上,避開淺顯的娛樂;畢業後,沒有跟風進入當時最熱門的的銀行IT崗(給北京戶口),選擇去小型網際網路公司研究信息檢索分發技術;創業後,也願意長久保持低空飛行的姿態,避免過早地被資本裹挾。
  • 從140斤到100斤,浙大這位女生的四年,是在自律中進步的四年
    畢業季來臨,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本科生餘澤清的四年大學時光,即將畫下句點。已本校保研的她,也將在不久後迎來新的起點。保持自律,收穫成就感餘澤清在本科期間,學業優秀,獲得多項獎學金,目前已本校保研,未來將在光電學院計算全息方向繼續深造。而談起大學期間最有成就感的事,餘澤清說起的是自己健康減肥成功的經歷。
  • 大學整容院:四年後,懂了潮流,也留下了故事.
    今天呢,吹波糖就不吐槽啦~ 這次請來了吹波糖身邊的12位好友,跟大家一起聊聊大學四年,是什麼改變了我?我的大學四年很孤僻,但我覺得值得。和老花開始於2011年9月8日,一起後才知道原來他喜歡我很久了,一直在默默地等。後來他說,「我就知道你是我的」。之後的五年裡,他畢業工作,我出國半年進修,再到我畢業工作,我們還是感情如初。
  • 張一鳴的三次危機
    決定做短視頻的同一年,張一鳴在接受《財經》雜誌專訪時被問到如果有一天頭條遇到大困境,會不會賣掉公司。 張一鳴表示他從來沒說過絕對不賣公司這種話。「我說的是——我們有機會把頭條做成一個平臺型公司,所以我不會賣公司。我沒有選擇擁抱巨頭,但我不是』為了不擁抱而不擁抱』。
  • 扎克伯格向左,張一鳴向右
    接近張一鳴的人士稱,張一鳴在今年年初組織結構調整自己親徵海外業務的時候其實是知道兇多吉少的,但張一鳴還是選擇了盡情向前,這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定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張一鳴在公司內外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