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播出三集,就拿下豆瓣9.3的評分,直至大結局評分還上升到9.5,到底是哪部神劇如此深受網友喜愛呢?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不得不說是一個很新穎的角度。
所謂無差別殺人,指的是沒有目的、隨心所欲的殺人。這部劇關注的不是殺人本人,而是犯罪行為引發的後續連鎖反應,在這種連鎖反應中,加害者親屬、被害者親屬、被害者與加害者的身份並非是固定的,也就是說,當加害者變成受害者,當受害者變成加害者……這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對於犯罪,人們直觀的反應是殺人償命,關注的是犯罪者是否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很少會去關注罪犯殺人的內在原因,關於殺人動機我們一般都草率地歸結為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者這個人是天生的變態、精神病。
《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到最後,你可能也會跟我一樣發出以下一系列的疑問:
為什麼李曉明殺人後,他的家人要被社會這麼排擠?
他的家人做錯了什麼?是將他帶到這個世界上嗎?
可是,對於一個新生命,誰又能夠在其出生時就預判到他長大後會做什麼呢?
是沒有好好教育他?可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往往不及他所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同齡人的話等那麼深刻。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以前就覺得說,小孩子生病啊,吃不飽,沒錢付帳單這樣,就覺得那日子過得很悽慘了。可是後來才發現說,再大的折磨和悲哀都比不上自己變成殺人犯的媽媽。
前一句是殺人犯李曉明母親在王律師找她出面時說的話,後一句是李媽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話。
這兩句特別讓人心酸。可憐天下父母心,當自己的孩子犯了錯,李爸爸和李媽媽只能變賣家裡的財產去賠償受害者,儘管車水杯薪;他們下跪鞠躬道歉,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真誠的道歉,雖然不一定能得到原諒。
可是媒體並不願意報導他們的歉意和實際行動,也沒興趣了解他們在遭受社會輿論打擊之後的悲慘生活。媒體只是熱衷挖掘邊邊角角的八卦消息,試圖找到李曉明的變態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聯,因為吃瓜群眾想知道的就是這一切,為了迎合受眾,大部分的媒體就成了無良媒體。
為了獲得流量而肆意放大甚至歪曲事件的真實性,以偏概全地報導那些能夠博得關注的素材,媒體的這些做法跟幫兇又有什麼區別呢?
更別說網絡上那些自持正義的鍵盤俠們,一個個言辭激烈、義憤填膺,仿佛只有無處不在地討伐李曉明及其家人,才足以懲罰殺人犯的罪惡,才足以慰藉受害者的悲慘遭遇,才足以避免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於是,僅憑媒體對事件的片面報導,大眾盲目斷定李曉明家人也是這場無差別殺人案的加害者。網絡輿論其實同樣殺人,而且殺人於無形。
當今已是文明社會,我們應該更注重人權和法治精神。《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對人權與法治精神的探討也發人深省。
當殺人犯的辯護律師走出法庭,就被庭外的圍觀人群潑了一身的糞便,這種過激的行為代表的還是正義嗎?冷靜下來想想,難道一個被貼上殺人犯親屬標籤的人,就連作為個人的權利都沒有了嗎?連做人的尊嚴也沒有了嗎?
這也是本劇最深刻的地方——保持冷靜,保持獨立的思考,才能讓我們不至於也成為「作惡」的一份子。
此外劇中還探討了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轉變」,也就是天使與惡魔之間的微妙距離。
比如身為受害者家屬的喬安(賈靜雯飾演),由於失去了兒子,導致精神受到嚴重摧殘,性情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她在對待犯錯誤的下屬時,竟然用最傷人的言語去攻擊對方,面對即將生產的孕婦也絲毫不講情面,用盡全力去苛責每一個人,以此宣洩心中的負面情緒。一步一步地,從受害者不知不覺變成了一個害人的「惡者」。
也許是在告訴人們,人性是複雜的,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善惡有時候只在一念之間。因此,反思人性,往往比憤怒更重要。
把這部劇推薦給大家,也是希望大家都能更努力地去守護好心中的善,更堅決地抵制人性中的惡。
作者:胥楓
編輯:半夏微晴
原創文章,轉載請私信授權且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