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2020-12-13 是網絡知識的結晶

如果2020年臺劇第一名是《想見你》的話。

那2019臺劇第一名一定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目前9.5分,今年還會推出第二部,很是期待。

其實看完這部劇,幸好最後是happy ending,不然真的會難受死。

看完這部劇應該很多人都會反過來反思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某個角色,我又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呢?

這次的選角我非常喜歡,劇中飾演法律扶助律師的吳慷仁是我一直以為非常看好的男演員,在他演《下一站,幸福》的時候就非常覺得他不應該只是個男二。

他在首映結束後接受採訪的時候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不是邪惡的惡,也不是指邪惡跟善良的標準,其實,就是我們跟「自己」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主軸,看似好像想探討這樣的社會議題,包括在臺灣仍頗受爭議的廢除死刑議題,但細細品味之下,探討的確實是一份「愛」、而不是「惡」,來自家庭的、社會的「愛」。

故事的最後,看到王律師和林醫師走在一起的背影,我希望這是我們美好社會前進的方向。但是並沒有真正地結束,而是這些活著的家屬另一段開始,而這段路的開啟需要「對話」,挖掘出人性中並未泯滅的那份「愛」。

整部劇圍繞著4個家庭的故事展開,包括賈靜雯與溫升豪被害者家庭的痛苦、法扶律師吳慷仁與周採詩夫妻間的矛盾、曾沛慈與林哲熹姊弟間的牽絆,最震撼人心的就是陳妤與父母檢場、謝瓊暖,他們詮釋加害者家人們過著壓抑的生活,是一般社會大眾、戲劇腳本中很少見的題材,人們很容易會去關注、同情被害者家屬,但卻忽略了,加害者家屬其實也是輿論中的被害者。

新聞報導中,很容易將加害者動機與「家庭成長背景」做聯結,但這些家長真的做錯了什麼嗎?檢場與謝瓊暖深刻詮釋出「養出一個殺人犯」的痛苦,夫妻倆用不同方式承受,爸爸頹廢酗酒、母親卻是堅強生活,在媒體前代替兒子下跪、在被害者靈堂外痛苦躊躇不前,兩人詮釋起來都相當催淚。

吳慷仁飾演的法律扶助律師,是很多社會大眾都不解的工作,為何要幫罪該萬死的殺人犯做辯護?法扶律師是拿國家的錢,幫加害者辯護同時,也補足律法上的漏洞。

一個有理想的律師,滿腔熱血做著認為對法律有貢獻的工作,但是另一半能否理解呢?或許打著口號說「人權」時,妻子勉強能接受丈夫的工作;又但是,如果自己的小孩也差點陷入無差別殺人案的驚恐之中呢?在理想與家庭和諧之間,你會選擇多長的「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與溫升豪飾演的被害者家屬,劇中兩人的工作都是新聞媒體工作者,被外界視為「嗜血」的媒體,如何面對報導殺死兒子的兇手的相關報導?其實是很殘忍的。

更巧妙的是,陳妤飾演的加害者家屬,頂頭上司竟然是賈靜雯飾演的被害者家屬,後來被揭穿身份的那場戲也堪稱經典。

有時候,不是記者真的要「嗜血」,而是來自同業、長官、時間等各種壓力。對很多公眾人物來說,喜事、好事、作品要透過媒體宣傳,不好的事情也會透過媒體放送,甚至會被放大。甚至在吐槽記者、藝人的同時,那些惡毒評論的網民是否有想過,自己「與惡的距離」又是多少?

劇中吳慷仁最經常出現的一句臺詞:「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縱觀現代社會,沒錯,大家都有話語權,你可以和我有不同意見,但是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

但是脫離網絡世界,鍵盤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你是否有想過你的話語,你鍵盤敲下的每個字,可能成為『兇器』而縮短了你『與惡』的距離。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耳朵想先和大家,聊聊最近發生的5個悲劇。圍觀者見死不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害怕自己受到傷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別人不管我也不管……這些耳朵都能理解。但是就像一位網友說的:那麼多人,兇器就一塊石頭。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值得如此高分,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世界,讓你直面人性,殘酷至極。該劇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描述了受害者與加害者家屬在案發後的生活與心理狀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推薦)去年大火的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只有10集的臺劇,雖然集數少!但真的沒有廢話全程精彩,讓我想要好好地寫一下觀後感。不僅心裡永遠有一個天彥的位置,又可以抱有希望樂觀地一直生活下去。這才是最好的狀態。
  • 《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
    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你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你是別人眼中的樣子嗎?你知道自己帶有幾種人性?我們想要相信,世上有些壞事是自己永遠不會做、不屑做的。我們想要相信,世上有些好事是自己當然會去做、樂於做的。可是我們怎麼能這麼肯定?我們有哪些界限?我們有界限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圍繞一次無差別殺人案來展開。殺人者李曉明,在一個電影院中對著觀眾瘋狂開槍,造成大量死傷。宋喬安和劉昭國夫婦是這樁無差別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他們兩人都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喬安在電視臺、昭國在報社。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HBO出品,豆瓣9.4分,真沒有唬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基本上可以鎖定年度最佳臺劇的席位。無差別殺人案,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職場風雲,家庭矛盾,關於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麼地真實,並且撼動人心。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世界上的罪惡差不多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的,沒有見識的善良願望會同罪惡帶來同樣多的損害。人總是好的比壞的多,實際問題不在這裡。但人的無知程度卻又高低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美德和邪惡的分野。而最無可救藥的邪惡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無知:自認為什麼都知道,於是就認為有權殺人。殺人犯的靈魂是盲目的,如果沒有真知灼見,也就沒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愛。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告密羅織經》:我們與邪惡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人性之善惡是一個古老的哲學話題,孟子曾立足於「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光明面,提出了性善論;而比他稍晚的荀子,則指出每個人都有「好利」、「疾惡」以及「耳目之欲」的本能,認為追求利益、厭惡他人和充滿欲望乃是人性之所在,倘若不及時用禮義來教化人心,那麼人與人之間必將相互爭鬥。
  • 極限網紅墜樓事件落幕: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有些人為何如此冷漠自私?有一個高贊答案這樣回答: 因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身邊常常有這樣一類人,在面對他人陷入困難時,他們明明可以選擇表露善意,卻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危難之上。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當我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悲劇都沒有贏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難處,並且我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永遠沒有人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劇中的人究竟犯了什麼錯,致使了這麼多悲劇的發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剛播出三集,就拿下豆瓣9.3的評分,直至大結局評分還上升到9.5,到底是哪部神劇如此深受網友喜愛呢?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那些隱秘的角落
    法律人羅翔在他的《圓圈正義》中說,正義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概念,有其自在屬性,並非人主觀設計。人們離正義或者邪惡有多遠,一個人行善或作惡,那份敬畏之心如何養成如何守護?包括來惠利案件真相大白後,緊跟著出現的令人咋舌的"兩噸水伺候"、"化糞池警告"之類的貌似戲謔實則惡臭的網絡梗,背後又是怎樣的一群人,甚至一大群人?今天人們的悲歡是如何相通的?
  • 東野圭吾: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過上平凡人的生活,不忍受別人的白眼?這是直貴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問題,可惜現實卻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選擇逃避。只是,問題還是那個問題,逃避只是掩耳盜鈴的自我安慰,提心弔膽的日子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生活隨時可能會被打亂。《信》是東野圭吾第四次入圍直木獎的作品,是很東野圭吾的一本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我們在為保護自己的種群而戰時,我們感到光榮,感到偉大,這是否是一種集體求生欲的體現?為什麼不同情那些同樣在為家國而戰的敵人,為什麼不會和他們共鳴?因為會輸,會死。哪怕我們的靈魂深處知道,我們有共同的祖先,我們血脈相連。同樣的,當英雄戰士凱旋歸來,他在我們眼裡會是多麼光芒萬丈!可是誰又知道,午夜夢回時他眼前四濺的鮮血,耳旁人們的尖叫啼哭。仿佛是靈魂在被現實和生存壓迫時,不得不讓步而發出的哀嚎。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網傳「滴滴司機」直播性侵女乘客,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被此類案件刷新對「惡」的認知,也記不清是第幾次意識到女性、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生存環境是何等的艱難。前不久才看到郭麒麟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自曝曾被一個大叔「偽性侵」的經歷,他稱當時大腦一片空白,事後也沒有告訴任何人。之所以稱為「偽性侵」,是因為郭麒麟認為自己沒有幫助他一起完成性侵的行為,所以不算。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我們習慣了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習慣了垃圾收拾好交給廢品收購者,習慣了雨天開車慢行避免濺溼路邊的行人...這些簡單的舉手之勞,都源於善,那麼人性的惡,究竟是什麼?小朋友都知道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當世的我們啊,是不是丟掉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