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20年臺劇第一名是《想見你》的話。
那2019臺劇第一名一定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目前9.5分,今年還會推出第二部,很是期待。
其實看完這部劇,幸好最後是happy ending,不然真的會難受死。
看完這部劇應該很多人都會反過來反思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某個角色,我又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呢?
這次的選角我非常喜歡,劇中飾演法律扶助律師的吳慷仁是我一直以為非常看好的男演員,在他演《下一站,幸福》的時候就非常覺得他不應該只是個男二。
他在首映結束後接受採訪的時候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不是邪惡的惡,也不是指邪惡跟善良的標準,其實,就是我們跟「自己」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主軸,看似好像想探討這樣的社會議題,包括在臺灣仍頗受爭議的廢除死刑議題,但細細品味之下,探討的確實是一份「愛」、而不是「惡」,來自家庭的、社會的「愛」。
故事的最後,看到王律師和林醫師走在一起的背影,我希望這是我們美好社會前進的方向。但是並沒有真正地結束,而是這些活著的家屬另一段開始,而這段路的開啟需要「對話」,挖掘出人性中並未泯滅的那份「愛」。
整部劇圍繞著4個家庭的故事展開,包括賈靜雯與溫升豪被害者家庭的痛苦、法扶律師吳慷仁與周採詩夫妻間的矛盾、曾沛慈與林哲熹姊弟間的牽絆,最震撼人心的就是陳妤與父母檢場、謝瓊暖,他們詮釋加害者家人們過著壓抑的生活,是一般社會大眾、戲劇腳本中很少見的題材,人們很容易會去關注、同情被害者家屬,但卻忽略了,加害者家屬其實也是輿論中的被害者。
新聞報導中,很容易將加害者動機與「家庭成長背景」做聯結,但這些家長真的做錯了什麼嗎?檢場與謝瓊暖深刻詮釋出「養出一個殺人犯」的痛苦,夫妻倆用不同方式承受,爸爸頹廢酗酒、母親卻是堅強生活,在媒體前代替兒子下跪、在被害者靈堂外痛苦躊躇不前,兩人詮釋起來都相當催淚。
吳慷仁飾演的法律扶助律師,是很多社會大眾都不解的工作,為何要幫罪該萬死的殺人犯做辯護?法扶律師是拿國家的錢,幫加害者辯護同時,也補足律法上的漏洞。
一個有理想的律師,滿腔熱血做著認為對法律有貢獻的工作,但是另一半能否理解呢?或許打著口號說「人權」時,妻子勉強能接受丈夫的工作;又但是,如果自己的小孩也差點陷入無差別殺人案的驚恐之中呢?在理想與家庭和諧之間,你會選擇多長的「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與溫升豪飾演的被害者家屬,劇中兩人的工作都是新聞媒體工作者,被外界視為「嗜血」的媒體,如何面對報導殺死兒子的兇手的相關報導?其實是很殘忍的。
更巧妙的是,陳妤飾演的加害者家屬,頂頭上司竟然是賈靜雯飾演的被害者家屬,後來被揭穿身份的那場戲也堪稱經典。
有時候,不是記者真的要「嗜血」,而是來自同業、長官、時間等各種壓力。對很多公眾人物來說,喜事、好事、作品要透過媒體宣傳,不好的事情也會透過媒體放送,甚至會被放大。甚至在吐槽記者、藝人的同時,那些惡毒評論的網民是否有想過,自己「與惡的距離」又是多少?
劇中吳慷仁最經常出現的一句臺詞:「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縱觀現代社會,沒錯,大家都有話語權,你可以和我有不同意見,但是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
但是脫離網絡世界,鍵盤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你是否有想過你的話語,你鍵盤敲下的每個字,可能成為『兇器』而縮短了你『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