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冬,除了更想冬眠外,很多人身體似乎也發生了些奇怪的變化……
手瘋狂的乾燥掉皮,倒刺也多了。
這是個啥子毛病哦~不停地塗護手霜也不管用,難道「蛇精」附體?
而且,每當媽媽看到手掌脫皮,就會脫口而出:「你最近肯定沒好好吃飯,缺維生素了吧?」
被迫當兔子的小亮當時就坐不住了,脫皮跟維生素哪裡來的關係?
常表現為:雙手表面掉落白皮,伴或不伴有瘙癢,大多數都可自愈,是春夏或秋冬時多發性問題。
根據目前的物質生活條件來說,缺乏維生素是比較罕見的,且缺乏維C也極少會表現為手部脫皮這類情況,所以不要手部脫皮就認為是要補維A、B、C這些,維生素表示,這鍋我不背!
但是!如果你挑食、偏食,不喜歡吃果蔬等,時間久了就有可能導致身體所需各種營養和元素不均衡,也可能會出現手部脫皮現象。
這個時候均衡營養,合理飲食就能改善這種情況。
更重要的是,人的身體需要新陳代謝,總有新的皮膚(謀朝篡位)隨時等著替換舊皮膚,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掉皮的面積不大且不痛不癢,都屬於正常的皮膚代謝哦~
因為秋冬天氣乾冷,皮膚感受著溫度跟溼度的降低,皮脂腺的分泌功能直線下降,這樣一來,表皮中的水分流失速度會加快,沒有足夠的皮脂滋潤皮脂膜,就容易引起乾燥脫皮等皮膚問題。
而且汗腺分泌功能也隨之減弱,缺少汗液,角質層含水量下降,皮膚缺水也會變得比較幹硬。(所以皮膚保溼要做好,護手霜擦起來~)
除了跟換季有關的脫皮問題,還有下面5種手部脫皮疾病,如果出現相應情況,也要注意輕重程度擦藥就醫喲~
比較常見於秋冬季,因為皮膚表面的油脂分泌減少,再加上日常過度清潔,接觸刺激性比較強的溶劑,且沒有做好保溼,比較常見的就是今年抗疫期間的醫護人員,另外老年人和乾性皮膚人群也容易出現該症狀。
這種情況不需要特殊治療,主要與年齡、環境等多重因素有關,日常多多注意保溼,手部多塗抹護手霜,身體則可塗抹身體乳。
雖然學名看著複雜,但是看圖後就會初步了解病症。
主要表現為:手部多次掉皮,皮膚容易變薄,磨擦後手指會發紅,常雙手或雙腳一齊發作。
這個病症一般不會出現瘙癢情況,皮膚表面會出現乾涸性水皰(米粒大小),像個小白點一樣,然後這個點一天天膨脹,向外擴張,最後自己破掉或被撕掉。
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大多數在2-3周自愈,如果手部出現不適,可以外用溫和潤滑劑,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或者尿素乳膏,嚴重的情況可以外用維a酸乳膏,低濃度角質剝脫劑等。
這個病原因不詳(感覺說了個寂寞),通常在溫熱天氣容易加重,有時會出現多汗,但多汗並不是常見的特徵。不是細菌、也不是真菌感染,一般來說不需要做細菌、真菌方面的檢查,不具有傳染性。
常見的臨床特徵為:紅斑、丘疹、水皰、乾燥、脫屑,還常伴有瘙癢的症狀。
日常儘量避免接觸一些刺激性物質(鹼性偏強的廚房洗潔精、洗衣粉、洗手液、香皂等),如果是洗衣刷碗建議帶個手套,(我不是給你們偷懶找藉口!)接觸的水溫不要太燙,同樣是洗手後勤擦護手霜喲。
輕度的手部溼疹可以外塗激素藥物來緩解症狀,症狀比較嚴重的患者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系統使用激素藥物。
這個小亮周圍不少人得過!!
經常是雙手手掌、手指側面及指端,手背、足底會出現,同時長出米粒至玉米粒大小的紅色水皰,還伴有不同程度的灼熱感和瘙癢感,挑破後流出的液體偏透明感。
(被迫挑手皰的小亮發言:最好不要自行挑破,又疼又癢~)
這種情況主要是去除可能誘發的因素(情緒緊張、氣候溼熱等),在日常生活中儘量用溫水(溫和清潔劑)洗手、少使用肥皂,洗手後應擦乾並馬上使用保溼霜、護手霜。
如果瘙癢嚴重,可以外用激素藥物。
「癬病」真是一種讓人討厭的「東西」。
剛開始是一隻手被感染,然後接著雙手感染,腳部感染(沒錯!還會有腳癬…)
這個由皮膚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最開始是一個小小的厚壁水皰,等破了後就從小片狀轉向一整片,發展迅猛。
手癬患者冬季脫皮比其他脫屑疾病嚴重,除了脫屑外,像紅斑、水皰,炎症等症狀同樣比較明顯,癢的更加明顯,如果手癬嚴重的話,還會影響指甲!
遇到「疑似」手癬的皮膚問題,最好去醫院進行真菌檢查,如果真菌檢查陽性就可以確診為手癬,一定一定要遵醫囑用藥!
雙12活動火熱進行時
滿200-25上不封頂
希川科顏潔面乳/慕斯上新價
〔參考文獻〕
[1]郭金竹, 李林峰. 門診溼疹皮炎患者中幹皮症的調查[C]// 中華醫學會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 2010.
[2]樂光熙. 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的治療[J]. 人民軍醫, 1982(2):80-80.
[3]劉璇. 含抗菌藥物的激素軟膏治療手部溼疹的臨床療效觀察[D].
[4]鄭結成. 手部溼疹的臨床評估與病因學研究. Diss. 2016.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於2020年12月11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進行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封面圖源:blu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