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做好內容後,是需要給自己的內容選擇一個合適的發布平臺,不同的內容形式對應著不同類型的平臺。
目前的自媒體平臺,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圖文類的平臺。
在圖文類的平臺裡,目前主流的是微信公眾號,其次是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跟今日頭條儘管都是以圖為主,但兩者的文化調性和內容推送機制是有很大區別的。
像公眾號是實打實的,一點點的發展起來的,之所以能夠成為圖文類領域的頭部自媒體平臺,跟微信的產品理念是分不開的。
在張小龍的主導下,微信公眾號給了自媒體寫作者最大的自由度。只要你不做違法違規的行為,基本上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種自由度讓微信公眾號內容的創新成為了可能。再加上微信本身支付體系的完善,微信公眾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
目前圍繞微信公眾號,有做內容的創作者,有做廣告的品牌主,有給公眾號主提供各種差異化服務的第三方創業公司。微信公眾號已經從一個單純的內容發布平臺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了。
儘管目前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迅速崛起,但在變現方面還是沒有微信公眾號更加的成熟。很多做短視頻內容的博主也傾向於將粉絲引流到公眾號然後再去做轉化。
但早期的公眾號僅僅是一個封閉的訂閱平臺,所以常常需要內容創作者從外部導流,如果自己不去做引流宣傳,那麼自己寫的內容有可能就會石沉大海。
和抖音、快手以及今日頭條這種靠算法驅動的平臺相比。在粉絲的獲取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好在如今的公眾號平臺也開始進行個性化推薦了,放開了微信的公域流量,但因為也是剛開始,所以個性化推薦的增量並不是特別的明顯。
今日頭條的崛起主要靠內容的智能化推送,以前的今日頭條只是一個看新聞的app,而且受制於內容推薦算法的束縛,早期今日頭條上的內容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都是一些粗製濫造博眼球的垃圾文。除了一些鄉下的叔叔伯伯空閒的時候會刷刷外,年輕人很少會用今日頭條。
但奈何中國還是農村的叔叔伯伯佔大多數,所以導致今日頭條一躍成為新聞資訊類的頭部app,也是在今日頭條之後,字節跳動開始一步步崛起。
後期字節跳動為了改善今日頭條的內容生態,曾花了不少錢把很多知乎上的很多大v挖到了今日頭條上去,而且還給內容創造者大量的補貼和獎金。
到現在今日頭條的內容生態已經有所改觀了。並不像之前一樣都是一些標題黨,和微信公眾號的自發生長不同,今日頭條的內容氛圍是純靠錢砸出來的。
而且和微信公眾號相比,今日頭條的曝光量更加大一些,對於新手來說,今日頭條很容易起量,但今日頭條的粉絲價值沒有公眾號的高,而且商業生態不如公眾號的完善。因為今日頭條和抖音是同一家公司,而抖音又是短視頻的頭部,之前抖音已經嘗試推今日頭條的文章,所以從長遠來看,今日頭條的發展前景也還是不錯的。
除了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圖文類的自媒體帳號還有百家號、大魚號、企鵝號、網易號、搜狐號、B站等,其中B站是以視頻為主,文章的閱讀量都不是很高,只是一個陪襯。
其他自媒體平臺早期發展的時候,有大量的補貼,很容易掙到錢,現在基本已經沒有補貼了,而且粉絲的商業價值也很低,有和沒有基本差不多,但權重比較高,發的內容很容易被百度等搜尋引擎收錄,適合於發內容做品牌曝光,不適合深耕。
第二類是視頻類的平臺。
目前視頻主要有長視頻和短視頻兩種,早期抖音和快手是短視頻的頭部,B站算是長視頻的頭部。但後期各個視頻平臺的視頻內容的長度都開始拉長,現在抖音、快手也是可以髮長視頻的。今年微信也在視頻上發力,推出了視頻號。背靠微信幾億日活的視頻號跟B站、抖音、快手基本構城了視頻平臺的頭部。
如果做視頻內容建議從這幾個平臺著手,其中視頻號和B站的內容偏向嚴肅,B站的社區氛圍很濃厚,粉絲的粘性也比較高,官方也經常發各種補貼,邀請用戶做內容。而視頻號因為是今年剛推出不久,很多領域還缺乏頭部,所以佔坑成功的概率比較大。
而抖音和快手的內容都偏娛樂,因為是沉浸式的瀏覽,很多內容都是短平快的。兩者的用戶重合度都比較高,但社區氛圍差異性比較明顯,抖音的內容偏向於精緻化,顯得更加高大上一些,而快手的內容更加真實和接地氣一些。相對應的快手的粉絲粘性要比抖音的高,變現效率也高於抖音。粉絲的商業價值要比抖音大。
除了視頻號、B站、抖音、快手之外,還有愛奇藝號,像微博和知乎現在也開始主推視頻了,微博開了自己的微博視頻號,而知乎一直在對視頻內容做補貼,現在有很多人在知乎上通過搬運視頻來賺取平臺的補貼收益,一個月差點的也有兩三千。
微博因為之前一直是圖文類,現在推出的視頻號熱度遠沒有微信視頻號高,前景還有待觀察。而愛奇藝號則一直不溫不火,同樣不建議深耕,作為一個附帶就好。
視頻自媒平臺除了國內的這些,國外的youtube熱度也比較高,但因為受網絡限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youtube,如何說B站是水滴,則youtube就是大海。
youtube面對的用戶是全世界的人,所以相對用戶的體量也很大,youtube視頻播放的廣告費比國內的要高很多,一千的播放可以賺取3—6美金,折合人民幣21—48元左右。而且YouTube的後臺數據也很完善,可以很好的幫助內容創作者改善優化自己的內容。
目前有很多國內外的創造者純靠youtube的平臺廣告費為生。過的也比較滋潤。也有很多做跨平臺搬運的,把國內平臺上的內容搬運到youtube上或者把youtube上的內容搬運到國內的視頻平臺。
作為新手來說,有條件的可以去做youtube,沒有條件的建議做視頻號和B站,抖音和快手當做輔助。相比抖音和快手,視頻號和B站還算早期,對於新人來說,只要內容好,還是很容易起量的。
第三類是興趣類平臺。
這一類沒有按照內容的形式來劃分,主要根據平臺的特性來劃分了,主要有豆瓣、知乎、微博、喜馬拉雅、簡書。其中豆瓣是影評書評網站,文藝氣息很濃厚,文章類的熱度不怎麼高,但興趣小組很活躍。
知乎是問答型的平臺,很適合做引流和打造個人IP,因為知乎平臺上的內容含金量都比較高,所以也可以當做素材庫和內容製作的選題庫。
微博以短文字為主,一直是熱點話題的發酵地,但近幾年因為商業化太過,也遭致了很多的非議。
喜馬拉雅是音頻類平臺的頭部,音頻類還有蜻蜓FM,但用戶量沒有喜馬拉雅多,如果你喜歡播音,喜歡做音頻內容,可以考慮喜馬拉雅。
簡書是一個文章類的平臺,以輕內容為主,早期靠簡書出名的人也比較多,社區氛圍也比較濃厚,後期逐漸沒落,淡出公眾視野。去年簡書也趁了波區塊鏈的熱度,開發了自己的平臺幣,想要通過區塊鏈來實現重新的崛起,但目前來看,似乎沒有任何作用。到現在簡書基本已經處於被忘卻的狀態,很少有人會關注。但因為簡書的權重比較高,內容同樣很容易被百度等搜尋引擎收錄,所以也可以作為品牌曝光使用。
到此自媒體的所有平臺也差不多捋完了。後續也許會有新的平臺湧現,但頭部平臺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轉來轉去肯定還是那幾家。
建議在做的時候選擇一個主要平臺,進行垂直深耕,其他平臺做內容分發。不建議同時重運營多個平臺,因為每個平臺的規則都不一樣,社區氛圍也不一樣,對應的內容種類和調性都不太一樣,只有聚焦才能對平臺產生手感,如果精力分散,很容易哪個平臺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