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宜居宜業、樂享樂活,
不少楊浦市民發覺
身邊的「小確幸」越來越多,
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今年,濱江公共空間新建1個「楊樹浦驛站」,區域新增2個普惠性託育點,新建2家「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新增3個居住證快速辦理服務點,完成10000戶居民住宅老舊燃氣立管改造,50家區域婦女之家的增能升級,為47個住宅小區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等實事項目均已完成。
疏解周邊家庭育兒痛點
民辦格林雙陽幼稚園內,寬闊的室內活動室被合理的分隔成多個功能區,溫馨的環境,豐富的遊戲,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今年,本區政府實事項目之一「新增普惠性託育點」已完成,民辦格林雙陽幼稚園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開設託育點,民辦格林雙陽幼稚園特意開闢了一間室內活動室,供萌娃們學習玩樂。同時,園內還配備了獨立的盥洗室、餐廳、臥室,所有的設施都是根據低齡幼兒的身高製作的。今年9月該處託育點已正式對外招生,可提供託育名額20個。
記者了解到,今年本區共增設2個普惠性託育點,共計提供託育名額40個,除民辦格林雙陽幼稚園外,還在隆昌託兒所增設普惠性託育點,有效緩解「入託難」問題。
「愛心接力站」溫暖上線
在楊浦區平涼路街道,有這樣一處地方,不大卻很溫馨,裡面空調、微波爐、醫藥箱、飲水機等物品一應俱全,路過的環衛工人、快遞員、交通警察等戶外勞動者都願意進來喝口水休息一下。這裡就是位於吉林路60號的平涼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除了休息區, 「愛心接力站」還設置了親子工作室、心理疏導室、愛心媽咪小屋三個單間,可謂是一站式解決職工煩惱。
據了解,平涼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是區總工會今年的實事項目之一,從今年6月份正式開放至今,已成為周邊職工和居民的「網紅地」,很多居民也會利用閒暇時間過來休息娛樂,此外,平涼路街道總工會工作人員們發現很多人進來之後無處存包,又重新布置了一個背包寄放處。「我們會根據職工們的訴求對設施進行完善。」工作人員介紹說。
楊浦區總工會今年共建成2家「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另外一家是位於黃興路566號的區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控江分中心。現在也已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楊浦區20個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已經全面上線,歡迎所有疲乏的、有需要的戶外工作者,都進來歇歇腳。
楊浦濱江又添新成員
11月2日,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點又添新成員,楊樹浦驛站的「旗艦站」——電站輔機廠站正式建成開放。
電站輔機廠站以「百年記憶、魅力濱江」為主題,在電站輔機廠原址上興建,外表採用了鋼架構外包型全玻璃通透式建築構式,整體面積800平方米,共有三個樓面。
一樓主題是「濱江驛站」,積極為市民遊客提供諮詢接待、休閒閱讀等各類服務。二樓主題是「濱江客廳」,主要展示楊浦「三個百年」發展變遷和「三區聯動、三城融合」創新實踐。三樓主題是「濱江書房」,設置「四史」學習教育閱讀專區,提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史」教育等相關書籍。
紅色傳承生動呈現、功能融合形成品牌、為民服務零距離。電站輔機廠站採用「移動屏」等技術手段,融合展現了楊浦百年工業、百年大學、百年市政「三個百年文明」發展歷程,集中展示了從「工業楊浦」到「知識楊浦」再到「創新楊浦」的轉型升級之路。
創新開設「騎行濱江」互動體驗區,讓市民遊客在騎行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楊浦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的華麗變遷。緊密結合「四史」學習教育,推出「大家微講堂·社區政工師」濱江課堂。 推出「標準化+個性化」的黨群服務新模式,更好地契合群眾生活、觀光、旅遊需求。
如今,在5.5公裡的楊浦濱江岸線上,一共有7個這樣的黨群服務平臺。
城市建設管理「優」無止境
城市建設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惠民生、辦實事更是「優」無止境,實事項目既要建成、建好、更要長久推進。記者了解到,2020年是「居民住宅老舊燃氣立管改造」項目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三年。前兩年已提前完成三年計劃的24653戶改造,今年區建管委又進一步自我加壓、再完成10000戶,工程主要分布在控江路街道、長海路街道、殷行街道和長白新村街道,在優化管道工藝提升耐腐蝕性的同時,新增「戶外走廊表」、「原表位室外排管」等優化方案,同步加裝快速斷氣閥門。通過三年持續改造,基本實現楊浦區內老舊隱患燃氣立管改造全覆蓋。
此外,楊浦區50家區域婦女之家完成增能升級,如開展骨質疏鬆防治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成立「楊浦區骨健康媽媽聯盟」。園區婦女之家服務項目之「品香識女人」職場女性成長項目共開展6場茶香、6場禪香、6場花香和2場芳療活動,參與人數達360人,並開展兩場園區青年交友活動,參與人數達60人。
新增3個居住證快速辦理服務點,其中平涼、四平、新江灣三個服務點已於6月底全部完成居住證快證業務對外受理工作,7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放。另外還有47個住宅小區新增了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
楊浦正在變得
更宜居、宜業、宜樂、宜遊
希望每位楊浦市民
都能擁有滿滿幸福感
楊浦區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字:王歆瑜
攝影:高靚
部分圖片為資料圖
編輯:奚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