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針即將指向深夜十一點,在返場曲《大波蘭舞曲》的餘韻中,漫天的彩色氣球從保利劇院的天花板上傾瀉而下,熱情的觀眾歡呼雀躍。這一刻,將永遠珍藏在中國愛樂樂團音樂家們的記憶深處。
昨晚,為期11天的第二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圓滿閉幕。本場音樂會也為中國愛樂樂團補辦了遲到近五個月的二十歲生日。
「當時,我們就是想辦一個中國最好的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團長李南說。2000年初,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建團的想法初具雛形,與李南懷著同樣熱忱的演奏家們很快應召而來,5月25日,他們就拉響了中國愛樂的第一聲。「這是一支誕生在改革潮流裡的樂團。」樂團發起人、顧問鄧榕說,比如,中國愛樂採用全員聘任制,這在當時的國內樂團中從無先例。它的誕生加速了中國交響樂發展,引領著樂季策劃、藝術家邀約、跨界融合等領域的風潮。世界交響樂的格局也從此被撬動,英國《留聲機》雜誌曾經將中國愛樂評為「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交響樂團」之一。
二十年的輝煌始終伴隨著荊棘。最初,外界風評毀譽參半,樂團曾一連幾個月發不出工資,也沒有獨立的排練廳和演出場所,直到現在,中國愛樂仍然租用著北京展覽館的一間展室作為排練廳,但「愛樂」的精神不滅。「這二十年,幾乎沒有人跳槽。」樂團藝術總監餘隆既感動,又自豪。昨晚的音樂會開始前,他特地邀請三十餘位創始團員起身,與觀眾們相見。歲月在大家的髮絲上添了痕跡,也化作了此時眼角的一滴熱淚。
早在去年九月,中國愛樂就公布了二十周年慶典音樂會的計劃,但因疫情被擱置。這場名為「我們生於2000」的音樂會重要性不言自明,樂團卻沒有邀請「大師」或「名家」助陣:於明月、林瑞灃、劉珅、歐陽娜娜、鞠小夫,五位年輕的音樂家都出生在2000年,是中國愛樂的同齡人。
昨晚,在餘隆的指揮下,他們與樂團合作了馬勒、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作曲巨匠的經典樂章,其中,林瑞灃演奏的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格外驚豔,流暢輕巧,又飽含激情。在熱烈的掌聲中,林瑞灃三次登臺謝幕。駐團作曲家鄒野改編的《致敬2000》也是音樂會的一大亮點,二十年中許多對中國愛樂有著特別意義的旋律,在23分鐘的曲長中被巧妙銜接,比如《生日歌》峰迴路轉,接上了華格納的《唐豪瑟》序曲,而後者,正是當年樂團奏響的第一聲。
「選擇年輕人,是因為我們也曾經受前輩提攜。」餘隆說,「我們應該儘快把舞臺交給年輕人,給他們成長的空間。」延續了幾百年的古典音樂,從來離不開一代代「愛樂」者的薪火相傳。二十年,中國愛樂樂團在引領,也在傳承,這亦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精神內核。自2001年中國愛樂樂團首次登臺音樂節開始,兩者間的合作從未中斷。本屆音樂節「年度藝術家」大獎,也在昨晚被授予中國愛樂樂團。
(原標題:第二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晚閉幕,讓「愛樂」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