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孫子首回大陸,解決2件頭疼事,一是兩蔣移靈,另一個是啥

2020-12-26 騰訊網

1996年1月,蔣介石的愛孫蔣孝勇,伴隨反胃和吐血症狀,意識到身體要出毛病了。

去榮民醫院瞧後,被診斷得了不治之症惡性腫瘤。思想一番激烈的鬥爭後,他拿起電話。

故意輕鬆的語氣告訴美國求學的兒子蔣友柏,「身體檢查出不太好的徵兆,大夫想打開我的肚皮看看裡面怎樣的情況。」

一個越洋電話過去,蔣友柏饒大半個地球,火速奔回臺北,祈禱著,一定是醫生弄錯了。

術後醫生跟病人家屬說「癌細胞擴散了,剩的時間不會很長。」48歲的蔣孝勇要做的事太多了。

大兒子蔣友柏還在大學念書,19歲的二兒子畢業典禮,還能堅持到那一天嗎?6歲的小兒子蔣友青,還那樣的小,生日派對裡沒了爸爸的身影,將是多麼失望。還想回大陸看看,也算替祖父蔣介石和父親蔣經國完成了心願。

順便請北京的老中醫給自己瞧瞧,據說大陸的中醫在治療癌症方面不錯。

化療、放療後,病情稍微好轉些,蔣孝勇說:「歸鄉路再難走,這一遭也要走啊!」

此願望的背景是,兩蔣浮棺至今未下葬,暫厝臺灣慈湖蔣家寢陵,等時機成熟,到大陸下葬。

蔣介石後代想回大陸,相關部門始料不及!令人欣慰的是,雖說不公開,可大陸方面很歡迎。

並周道妥當給蔣孝勇安排好醫院,還有回奉化老家等行程。因首次大陸行牽涉問題廣,官方未公開。

蔣孝勇的兒子蔣友柏在個人傳記中,對此一行有詳細的記述,「北京治癌、和曾祖父蔣介石、祖父蔣經國移靈,兩件非常難實現的事,我和父親心裡很清楚結果,可還是無怨無悔的來了,能在父親生命的盡頭,能一家人一起回一趟久別幾十年的故鄉,第一次的大陸行我們倍感珍惜。行途中,悲喜交加,如打翻了五味瓶。」

大陸為留住蔣家第三代唯一男丁的生命,可謂盡心盡力。

若能有奇蹟發生,對蔣家、對兩岸關係,乃至祖國統一,有超越救死扶傷的非凡意義。

老中醫給蔣孝勇開了藥方,陳皮、沙參、茯苓……

蔣孝勇僅是看著這樣的藥方,心裡便很溫暖了,中國厚重博大的醫學,很親切的藥名!

蔣友柏回憶說,「中藥,不要說喝了,即便聞著就覺得難以下咽,令我不解的是,父親雙手捧起藥,喝的一滴不剩,臉上看不到絲毫的苦,說藥裡蘊含有久違祖國的氣息,那是他們祖孫三代夢寐以求的氣息。」

終究已散開的癌細胞,是凡人無能為力的。蔣孝勇在北京醫院沒有堅持一個療程,就急於奔赴此行的其他心願去了。

數月後,在臺北去世,臨終前,他說了一句感動華夏人的話:「蔣家人永遠是中國人,炎黃子孫的後代!」

此話背景是,在臺灣政界舉步艱難的蔣家第三代第四代,已移民加拿大。

到了加拿大,蔣孝勇很擔心孩子們沒了語言環境,不願碰中國文化了,他買來金庸小說,鼓勵孩子們讀。

在他的引導和薰陶下,蔣友柏在後來的事業中,滲透著中國文化。泉下有知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該是很欣慰了。

當年敗退臺灣的老蔣,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子孫後代對故土的掛念、嚮往和依賴如此的迫切。

這無疑離不開蔣家的家風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孫子臨死前回老家溪口探親,臨走前說的話讓人感慨
    4月25日這天,蔣介石帶著親信部隊逃往臺灣臨走前有人問他「總統什麼時候再回來?」蔣介石沒有回答,只是向大家伸出三根手指。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意思,蔣介石這一去直到去世都沒有再回來大陸。中國人都講落葉要歸根,大陸始終成了蔣介石晚年的心結,就像臺灣詩人余光中寫的《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蔣介石生前告訴宋美齡:除了老家,大陸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安葬他
    「去蔣化」也在這時大肆放縱,蔣介石的雕像遭到人為的毀壞,例如潑油漆,更有甚者還將其腦袋也砍去了。面對這種情況,蔣家後人也是痛苦不已,但是絲毫沒有辦法去阻止這一切。蔣孝勇,蔣經國最小的兒子,看到祖父雕像被人破壞,痛言道:這對於死者來說,跟死後鞭屍有什麼區別!
  • 蔣介石孫子來大陸探親,在祖母墓前哭著說了五字,令人感慨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小孩子見不相識,笑問客從哪裡來?」《回鄉偶書》是賀知章從小就背的,這首詩表達了遊子漂泊在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就我們大家而言,年少時志趣相投,可到了年老時愈加覺得家鄉情意濃烈,說到底也只有家鄉才是最後的歸宿。
  • 蔣介石後代刻意隱瞞身份回大陸故居,一個小細節,被管理人員認出
    1996年春,蔣介石生前最愛的孫子,48歲的蔣孝勇查出食道癌晚期,這個春天,將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抹綠。 蔣孝勇有一個未了心願,不多的時日裡,他想回大陸奉化溪口掃墓。 開始,家人不斷勸他放棄回大陸,腫瘤不斷惡化,經不起長途跋涉的遠行。
  • 蔣介石的孫子回溪口,買票進入不搞特殊,臨走說的兩句話令人感慨
    1949年1月21日至4月25日,這是蔣介石在家鄉的最後一段時光。蔣介石已經有了預感,大陸是無法繼續待下去了,於是在家鄉的最後一段時間裡,慰問族人、祭拜祖先親人、飽覽家鄉風景等成為日常生活主要內容。4月25日,蔣介石離開了家鄉。
  • 一波三折,捉蔣放蔣,西安事變是如何和平解決的?
    根據前蘇聯解密資料和有關當事人的回憶,早在1936年11月5日,張學良就跟時任紅一方面軍和軍委參謀長的葉劍英討論過捉蔣的問題,但肯定的是,在12日事變之前,遠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並沒有預知,更沒有參與這件事。事變一發生,張學良立即致電當時還在保安的中共中央,希望聽取中國共產黨的意見。稱蔣已被扣留,"望紅軍全部集中環縣,以便共同行動"。
  • 蔣介石的舅父,名片上赫然6個字,看了沒人敢惹
    1957年5月至7月,香港《南洋商報》著名記者、愛國人士曹聚仁,秘訪北京,就臺灣回歸大陸政策為兩岸牽線搭橋。這也是曹聚仁晚年做的一件大事。僅在1950年代,曹聚仁就訪問北京11次。經過多次商談,解決臺灣問題的「一目四綱」思路越來越清晰。
  • 9月18日,蔣介石在幹啥?
    「對粵」所為何事呢?原來在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與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因政見分歧而進行協商,在會談中胡出言不遜,蔣一努之下將其軟禁於湯山,這下闖了大禍,引起國民黨的分裂。1931年5月,汪精衛、孫科與粵系、桂系等頭面人物齊聚廣州,另立國民政府,與南京對立。
  • 24年前,蔣介石的孫子回溪口祭祖,返程前說了一句話令人感慨不已
    一時間,牆倒眾人推,老蔣無奈之下,只得由前臺退到了幕後。他在老家溪口安裝了大功率電臺,對手下親信將領進行遙控指揮。先是安排湯恩伯把銀行的金條和銀元裝船運往臺灣,接著又著手布置長江防線,妄圖和我軍做最後一搏。
  • 蔣介石撤離大陸時說了一句話,李宗仁回憶錄中曾提及
    蔣介石的確不想離開,可形勢比人強,由不得他繼續身居高位。文告公開發布後,司徒雷登的顧問傅涇波打電話給李宗仁,請他用適當的形式及時「勸告」蔣介石。李宗仁有了美國人的支持,授意駐守在長江中遊的白崇禧逼蔣下臺。不久,南京的大街小巷傳出了這樣一條消息,如果蔣介石不下野,白崇禧將退出武漢地區!1月19日,內外交困的蔣介石召集孫科、陳立夫、張群等人商討對策。
  • 蔣介石向美國提出的反攻大陸GT-5計劃破滅記
    蔣介石向萊特和臘斯克發出試探敗退臺灣後,蔣介石一直十分關注大陸的政治、經濟動態,一有風吹草動,便在臺灣掀起反攻大陸的浪潮。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大陸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及「大躍進」和反右傾鬥爭的失誤,加之蘇聯「老大哥」的背信棄義和中印邊境衝突,這一連串的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使國民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 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明知不會被殺,為何還寫下三份遺囑?
    隨後蔣介石被送押至西安綏靖公署新城大樓,後遷居張學良公館。蔣被扣押期間,他一度想到了死,甚至想自殺,在一天之內,寫了寄其妻宋美齡、兩兒蔣經國和蔣緯國與全國國民三份遺囑。人們皆知蔣介石在西安事變時寫有遺書,但從未有人看見過,即使2004年4月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對外公開的《宋子文西安事變日記》,其中雖然提到遺書事,但沒有具體內容。
  • 臺灣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獲得通過,蔣介石仙逝有靈,會怎麼看?
    集黨政軍一身的蔣介石,蔣公,一心一意發展臺灣的各項事業。曾經一度高呼「光復中國大陸」「統一中華」,但是由於蔣介石奉行的政策: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策,在社會主義中國面前為舊事物,舊勢力。舊事物和舊勢力本身的階級局限性,註定了蔣介石光復大陸,一定不會成功(蔣介石代表的利益集團的人員規模相對於五六億的中華兒女畢竟是九牛一毛!)。
  • 蔣介石企圖聯合蘇聯反攻大陸,並進入商談階段,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然而,蔣介石政府終是爛泥巴扶不上牆,軍事上節節失利,最後還是一敗塗地被趕到了臺灣。然而,依靠美國幫助自己反攻大陸卻是蔣某人的一廂情願。美國所謂的支持臺灣,僅僅是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使其維持生存,成為在西太平洋上自己的安放的一枚棋子和一隻看門狗,製造「兩個中國」並存的局面。
  • 1954年5月,蔣介石離開溫州南麂島再沒有回大陸
    蔣介石最後離開浙江的時間,過去有兩種說法,一是說:1949年1月,蔣介石宣布下野後回到浙江奉化縣溪口老家,直至4月25日離開,在寧海海邊登上「太康」號兵艦,從此再沒有登臨浙江。二是說:1950年4月28日,蔣介石又一次踏上舟山的土地,這是他一年內(指1949年5月7日至1950年4月28日)第四次到舟山,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踏上浙江地域。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夠準確。根據史料記載,1949年10月30日磐安縣解放,從而宣告浙江大陸全部獲得解放。但此後,至1955年2月,浙江沿海仍有眾多島嶼被國民黨殘部佔據。
  • 「兩蔣」時期臺灣當局南海政策的歷史演進
    危機過後,蔣介石認為大陸武力統一臺灣可能性在不斷攀升,倍感「武統」的巨大壓力,其南海政策制定也發生一定變化。例如,臺灣防務部門發布海軍在巡視南沙過程中的處理辦法,包括發現大陸漁船,民船要進行抓捕,經過審訊獲取情報後,認為確實有必要的,要將其押回臺灣本島進行進一步偵訊,如果有拒捕行為,臺軍可立即擊斃。
  • 日記中的蔣介石情感:擔憂無後
    (1931年12月27日) 「餘九死一生,不顧嗣子,不顧身命乃由共黨手中以救回黨國與民眾,而今日所得之結果如此,是理所當然耳。以聖賢立身救人不望當世之報酬,惟有犧牲自身以成其志而已。」(1931年12月28日) 蔣介石抬出聖賢和報國等等大道理自勉,恰恰可看出可能「無後」之事對其刺激之深。
  • 蔣介石真實的情史家事:生命中有4個女人
    1921年11月30日,就在給毛福梅寫下「休書」後的第二天,已趕赴香港的蔣介石給姚冶誠寫了一封信:「冶誠:前示緯兒兩函,想已收到……在家無事,請每星期寫一封信寄來。蔣介石獲悉後,兩天內連發3封電文,指導宋美齡如何演講。他在2月12日的第一封信中說: 「蔣夫人: 對美國會講演,照來電所述之意甚妥。此外應注重各點,略述如下: 一、中、美兩國傳統友義(誼)過去一百六十年間,毫無隔閡之處,是世界各國歷史所未有之先例。
  • 逃離大陸前,蔣介石下的最後一道命令
    人們無法體會蔣介石當年敗走大陸時的心情,但從他離開大陸前下的最後一道命令看,蔣介石毫無疑問是懷著憤怒之情離開的。「炮轟劉文輝公館。」這是蔣介石乘飛機去臺灣前,在飛機上給西南行政長官胡宗南下的命令,也是他在大陸下達的最後一道命令。
  • 蔣介石是如何在廣東發跡並得到孫中山信任的?
    孫中山唯恐蔣介石「舊病」復發,擅離職守,特地在10月29日給他一信,勸他與陳炯明合作,同舟共濟,並大大地誇獎了蔣的軍事才能,說:「計吾黨內知兵事而能肝膽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篤誠與執信比,而知兵則又過之」。同時孫中山對蔣介石的缺點也給予委婉的批評:「兄惟性剛而嫉俗過甚,故常齟齬難合」。孫中山的信可謂語重心長,期望殷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