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家長們總會擔憂孩子在學習上花的時間真的有效嗎?能真正學到東西嗎?不會在書桌前坐了一天,其實學的東西還沒有別人高效學習1個小時的多吧?這其實是很多家長現在心裡都會存在的憂慮。
就像我們常說的,早上學習最為有效,雖然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說早上學習就一定有效,關鍵是要用對方法。
那麼如何讓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做到長期有效呢?
01利用PBL學人文,在興趣中傳授知識
眾所周知,興趣是孩子學習最好的啟蒙師,也是一切探索的原動力。在小學、初中這個階段的孩子本就處在叛逆期,如果家長老師硬逼著孩子坐上書桌開始學習的話,只會適得其反,說不定孩子會一邊玩手機一邊學習,事倍功半。
因此,
將PBL和人文串起來的教育方式
是應對無心學習的孩子最好的方法。
以培養實踐和解決問題能力為教育理念核心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項目制教學法)近年來極其受到社會的青睞,綜合理論和實踐並將人文課程的教學主題演變成一個個項目,利用Fun Facts(有趣的冷知識)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後,由老師帶領學生將知識跟生活緊密結合,學生主動對知識的背景進行調查、探索、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像是PAGE的外教老師在教學第一章節《揭開公元前的神秘面紗》帶著孩子學習「古埃及」課題時,學生就需要研究古埃及相關的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的文獻。在研究過程中,從選定Research研究主題、收集主題素材,到準備可以作為課堂展示的作品,需要在課後進行大量的閱讀、搜索、分析和梳理。為此,學生為了找資料找答案,閱讀就跨越了多門學科:文學方面,閱讀了著作《尼羅河頌》;歷史與藝術方面,從古埃及人信奉的自然社會秩序達到永恆和靜態,解釋了古埃及建築的設計……老師不僅讓同學們把自己當成古埃及某一個城市長大的小孩,以第一人稱視角,寫一篇「我在……的一天」,再現該文明的真實生活和衝突,還需要與同一個小組同學一起協作完成研究research報告,做presentation展示。
用這種PBL人文的教學方式,直接就能激發出孩子學習的興趣、探索知識的興趣,這樣,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愛上學習,並且在興趣的驅使下,在學習的過程中達到最高的效果。
02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
孩子不愛學習這件事除了在教學方式上做出改變之外,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在思想上改變。培養孩子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精神,才能「根治」。現在高速發展的時代,科技信息不斷地在更新,孩子們必須擁有接受新事物、探究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因此,從低齡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探究性自主學習能力非常重要,這直接關係到了未來孩子學習的效果和「時效」。
作為孩子的引路人,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無論對錯;塑造孩子思想上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培養孩子們的實踐能力。要知道,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任何階段的學習上都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學生覺得所學知識過於枯燥乏味而導致的無心學習的時候,家長們不妨試試將這些知識和現實生活、時事結合起來探討,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的任何想法都是值得鼓勵的,不管是否完善、周密、正確,因為此時的批評可能直接會澆滅孩子學習、探索的熱情。
比如說PAGE的外教老師在教學當代問題的部分時,就會讓學生去獨立調查比如說種族歧視在現在社會有哪些例子,在對知識做進一步探究的時候,學生會了解到BLM(Black Lives Matter)的起因經過,甚至還想探究為什麼在現代社會中種族歧視還會如此嚴重,對歷史上發生的種族歧視案例更進一步鑽研,在討論當代時事發生的事件時,學會利用相關歷史來舉證。
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養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讓孩子知道「如何問為什麼」。這種探究的精神一旦養成,孩子不自覺的就會去不停地學習、汲取知識,做到自主學習。
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能讓孩子
長期甚至終生都熱愛學習
並且學習效率極高
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