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啟蒙少兒英語階段,在老師教孩子認知和學習過程中;比如學英語口語,並不是只動嘴就能學會。因為平時說話是基於具體的實踐活動;而產生的需要表達的情感和需求。所以語言和實踐是分不開的,這就是說,學英語口語,如果不能付諸於語境,語境不結合在具體實踐中,就是機械的記憶和背誦。所以教孩子學英語,啟蒙階段,更多孩子讓孩子懂得如何在語境中去表達口語。平時家長怎麼教孩子呢,語言和行為是一致的,還不會的時候,就教孩子多做;培養孩子動手動腦能力,有時候孩子喜歡問,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主動去尋找答案。
有一次,爺爺領著孫女在超市買東西,大概4-5歲,小孩子在超市問服務員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善於問,看到認識的就說出名字;看到不認識的就主動熱情地詢問,不厭其煩。在孩子接觸到的事物,通過觀察和判斷就了解了事物的外形特點,然後詢問名字,就把名稱和事物的特性結合起來,就是認知;這種認知就是學習。如果這個名稱換成英語的單詞,就是老師在課堂上教英語單詞的形式了。如果將孩子詢問的過程,換成英語口語的話,就是培養孩子訓練表達能力的過程。
學習的過程,是跟老師模仿;也在培養孩子善於分享的習慣。老師教孩子的過程就是分享的過程,孩子學會了之後也會分享給家長,所以教孩子學英語,要善於教;而不只是為了讓孩子認知和記住詞彙。就像平時教孩子說話,家長總是在具體事物面前來認知的,並不是單個詞彙,單個詞彙的學。英語啟蒙學習,為什麼要從口語表達開始呢;學會了口語表達,或善於口語表達的孩子,總是自信的,也是有語感和英語思維的。能知道在什麼時候,聽到什麼口語,能如何回答,回答什麼句子。前期的學習是靠記憶,在互動中提升記憶效果;在溝通中鍛鍊孩子隨機應變,靈活應用的能力。這無不是學習英語的好方法。在培訓和學習中,老師教孩子,培養孩子樂於參與教學活動的心態;就要教會孩子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尋找到樂趣的地方。就像孩子看動畫片,總會有讓孩子津津有味的地方。
教孩子學英語的時候,遇到了問題是明顯的;孩子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所以這個時候培養孩子學習能力是相對比較輕鬆的。也是善於引導和掌握孩子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學習能力比知識掌握技巧更重要,就像孩子掌握了走路的能力,走到哪裡,如何走都是可以根據情形來變化的。有時候,家長很少說孩子走過多少公裡路,而是能去哪裡了。教孩子學英語聽說讀寫,很少說孩子聽過多少句子,說過多少口語,閱讀過多少讀物,寫過多少單詞;更多在於通過詞彙,語法,句型等來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記憶多少單詞有什麼用呢。記憶詞彙是基礎,通過記憶來練習是有必要的,老師和家長教孩子練習過程,是為了讓孩子能獨立練習,並學會自我提升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