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美國出品,作者:王燚。
近些年,幾乎每個北歐國家都在「輸出」一種生活哲學,比如:
宜家的斯託桑沙發(宜家宣傳這款沙發採用定製墊套,且坐墊採用進口彈簧,柔軟且舒適,能帶來極致舒適);
來自挪威的著名戶外品牌飛耐時;
來自丹麥的熱詞「hygge」,(該詞位列柯林斯詞典2016年度榜單第三位,大概是指舒適和滿足的感覺,是最近全世界對於丹麥生活方式的狂熱追求);
還有最近開始流行的瑞典單詞「lamgo」(原以為恰恰正好、不多不少)
都在宣揚一種北歐人的「中庸之道」。
雖然每種哲學都有其個性特點,核心思想都是生活中無與倫比的快樂,比如做飯時用蒔蘿調味、精緻地做飯,把家變成「現代藝術博物館」,將生活的速度降到像安靜的冷杉樹。
快節奏、精力充沛的紐約人VS悠閒的斯堪地那維亞人
瑞典作家Niki Brantmark說:「其實大家都可以慢一點生活,現在的人們都太瘋狂,幾乎7天24小時在工作。」
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之一Harper Design告訴《紐約時報》,「「Lagom」實質上就是一種簡化生活,將有限的時間有效地做事情。」
然而生活在紐約,一切都很複雜!你要獨自穿過有瘋子的賓州車站,成群的蟑螂在尋找落腳之處;紐約像一股洪流,蠻橫無理的朝你洶湧襲來,在紐約的生活從不停歇、不循規蹈矩,還有點「神經質」。
與北歐的悠閒自在的文化相比,什麼是紐約的「生活藝術」呢?
穿成啥樣都沒人管你
來自北歐的「Hygge」提倡穿舒適的毛衣和羊毛襪,「Lagom」堅持色調統一、簡單中性的服裝。在紐約,你可以隨便穿上短裙,在身上塗上閃粉,或者將鬍子編成法式辮子的樣子。沒有人在乎。你想哭的時候,可以假裝在打電話,或者進了地鐵信號不好。
紐約是一個可以包容你穿任何你想穿的,做任何你想做的地方,只要那樣你更舒服。
風一樣的步伐
一般的紐約街道上,都會有很多專注的遊客——很多來自北歐國家,在街上悠閒地漫步,有些就呆呆地站在那裡,像堵塞在水坑裡的垃圾一樣停在十字路口。
而紐約人走路的方式完全不同。他們走得風馳電掣,沒有時間與路上奇怪的人有什麼眼神接觸。飛奔去A號線也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下一班25分鐘之後才來。作為一個北歐人,一旦開始嘗紐約人的走路方式,回去之後你會發現除了自己,每個人的節奏都不對。
自然與糞便齊飛
可以說紐約是一個非常「親切自然」的地方,總有些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你只看到大樓前的灌木叢嗎?實際上這是一棟藏著數百隻的老鼠的公寓樓。在街角看到了鴿子?再往前走一步,它會將直接飛到臉上,在你的肩膀上拉下糞便。
每天早上打開窗戶,你能聞到昨天晚上萬寶路香菸和窗外哈德遜河清晨的黴味。而太陽升起,一切又變得明朗。
「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
睡眠對紐約人至關重要,因為真的太珍貴了!紐約人的夜生活很豐富,去Cumming俱樂部玩到清晨4點,熬夜看《怪奇物語》直到清早聽到鄰居的鬧鐘穿過薄牆都是很正常的事。
總有人昏昏沉沉地報告工作,然後向同事抱怨他有多麼疲憊。有時為了解決這種惡性循環,他們會去諮詢專家或者大夫——有些紐約人會兩者都去,試圖理解和解決自己造成的睡眠問題(雖然是徒勞的)。
「吃得比豬差」
很多紐約人每天都在一樣的粗糧飯和廉價三明治中「尋求寧靜」。會假裝它是美味的,稱讚味道很衝的檸檬蔥味的油醋汁,以及其中又硬又粗糙的穀物。兩口吃完後,就會像吝嗇鬼埃比尼澤·斯克魯奇一樣彎腰趴在辦公桌,感受著胃裡的充實和靈魂深處的空虛。
去過紐約的人,第一印象也許就是紐約地鐵站,老舊不堪、讓人不適,對於文中「吐槽」的環境、食物,等等生活方式都有所共鳴。但是紐約也散發著自己的魅力,例如時代廣場站長長的地下通道的橫梁上寫著一首小詩:
睡過頭了
累得像狗
如果遲到
會被開除
不必煩惱
不必難受
不如回家
重頭再來(圖片來自於:假裝在紐約的微博)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紐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