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都是大美女。
特別是我拍檔Lily,烏黑長髮明眸善睞、性感嘴唇大長腿。春天暖和的時候穿一雙小老鼠造型的毛茸茸的單鞋(我也要去買一雙),配上她嫻靜內斂的氣質和不經意的甜美一笑,真是讓人喜歡的不得了。
我們辦公室裡總是和樂融融、笑聲鶯鶯。和她們在一起經常讓我覺得很治癒,可以精神滿滿的工作。我們經常氣氛 熱烈的討論各種話題,大家都無所顧忌的暢所欲言,只有Lily話不太多,一邊聽一邊笑,所以我一直以為只有Lily是內向的那個。
不然呢?內向不就是不愛說話、不善表達、容易害羞、把想法都藏在內心的人嗎?
直到有天我們一起做了性格測試,才猛然發現我是唯一那個外向的人。
這個測試簡單到只有一個關鍵問題:
當你覺得壓力大或者沒有力氣的時候,怎樣的方式會為你補充能量和精力呢?
A. 通過與別人的交際獲得能量。比如你在工作或者學習了一天以後,和朋友出去玩兒,和大家一起運動(踢球打球),或者聚會派對等等。
B. 通過閉關,在獨處中補充元氣。比如一個人看會兒書或者和閨蜜一起散步(不是嚴格到必須一個人,重要的是並不需要多說話)。
你是蓄電池還是風車?
所以,內向和外向者的根本性區別在於,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注1)
外向者更像是一個風車,由外界推動獲得能量然後自己轉動起來。
而內向者是個自給自足的電池,靜止的時候充電,再自己放電。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絕對的外向或者內向,只能說更偏重哪個方向。(如果你對自己的性格想要有更多了解,我個人推薦你MBTI測試)
你們內向者的大腦與外向者是不一樣的。
根據大腦生理學,內向者的大腦皮層中的血液量要多一些,血液通道更長一些,並且控制大腦的神經傳輸器中分泌的乙醯膽鹼也多一些。
這決定了,內向者在收到外界刺激後,需要更多時間思考和反應(俗稱,你們反射弧長)。你們在注意力、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上,更勝一籌。
而主導我們外向者的是多巴胺。和你們追求平穩不同,我們擁有更多好奇心、追求變化、渴望稱讚,並且更依賴於外界的刺激。(注2)
最近在暖圈圈(暖心理APP版塊)裡面很多朋友都說到,因為自己是內向的人而產生了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很苦惱,希望自己變得開朗一些、人緣好一些。
你是孫悟空還是六耳獼猴?
我不想和你們撕逼,畢竟,我的座右銘是,做一個NICE(耐撕)的人。
但是你造嗎,首先你要搞明白,內向不等於不善溝通、不善言談、朋友圈子小等等。我有個朋友,他是某年度大學生團體辯論賽冠軍隊的隊長,他的測試結果也是內向。哦,對了,還有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總統歐巴馬等等,他們也都是內向者。
所以,你的問題是因為自閉、太宅、不善交往、特別害羞、自卑還是高度敏感?不要把什麼原因都往內向上面推。就像六耳獼猴和孫悟空,你覺得看起來是一樣的,但其實是兩隻猴呢~
你真的是內向性格嗎?如果你是內向性格,你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因為你的性格本身嗎?
每個人對自己的最大義務,就是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內向的人,和人交往時,比較含蓄和內斂。這不代表TA一定不善於社交,外向的人也有不善社交的,好的社交模式並沒有標準樣本。就像我和Lily,我們很不同,可是彼此欣賞和支持對方。
因為,在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沒有完美的人和事。這個世界需要天和地,陰和陽,男人和女人,外向和內向,各種不同的元素。這種「互補」的機制,造就了這個多彩繽紛的世界。你可以是一個內向的人,同時自信開朗、有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人緣好。就像我的同事們一樣。
發現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願望,並且試著去找出解決方法,開始行動,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你有哪種優勢和劣勢?
內向的性格是有劣勢的,如同外向性格一樣,同時又各有優勢。德國知名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婭呂肯總結了內向者的十個優勢和劣勢。
(注意,並不是每一個內向者都擁有這十種優勢或者劣勢,需要你對自己進行具體的分析。)
比如說,內向的人中很多都是獨立的人。這代表了他們更有主見,不容易被別人的看法左右,更能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可以通過獨處自我充電而不必依賴於外界的補給。注意力集中,讓他們更能專心的投入。在與人交往中,這種投入就是對談話對象的關注和傾聽。而一個好的傾聽者很難不受人歡迎。
從小我們經常聽到揚長避短這個詞,告訴我們,要發揮自己性格中的優勢,同時克服或者避開自己的劣勢。其實我並不完全贊同這種觀點。每一個劣勢,或者我們內心的障礙,都是我們內心訴求的表達。比如優勢中的謹慎,代表了深思熟慮和考慮周全,如果這一特質轉到另一個極端,就會變成過於小心翼翼,變成了害怕,優勢就變成了劣勢。獨立的另一個極端也許是避免接觸,移情能力也許會變成易受刺激等等。
於是你會看到,沒有完美的性格,也沒有完美的人。我們性格中的每一個特質,都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披荊斬棘所向披靡,也會傷人傷己流血不止。你所需要做的,是更加的貼近自己,了解自己,擁抱自己的陽光和陰影。
如果你做到了,請你告訴我,你的世界有什麼不一樣,好嗎?
本文主要參考了《內向是一種優勢》,作者西爾維婭呂肯。
注1:西爾維婭呂肯 2015
注2:以上結論分別源於美國醫生黛布拉詹森1999年以及羅特2007年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