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其實你並不孤獨,這個世界需要每一個內向的人

2020-12-26 嘉木hou

內向者和外向者是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個世界需要內向者,也需要外向者。 ——西爾維亞·洛肯

也許說起內向的人,人們的第一印象大多數是平時說話不多,放假總是整天宅在家裡,一邊刷著電視劇,一邊嚼著爆米花,偶爾實在懶得不想出去,一個外賣足以滿足他們。

儘管內向者群體在全世界的性格各異的人們中間佔到50%的份額,但是也掩蓋不了這一半的內向者人士被大眾忽視的事實。提起內向者,也許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可以用一個「宅」字來概括。他們對內向者的感覺無非就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辭,木訥呆滯。

其實我想說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固有印象,完全是出於人們的定勢思維。因為一直以來,人們對「外向者和內向者的區別」這一命題的判斷依據總是以說話多少來決定。

當一個人在交談過程中發表自己觀點的時候滔滔不絕的時候,基本可以斷定這是一個外向者,反之,當一個人在多人談話過程中很少發言,甚至不怎麼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基本可以斷定這是一位內向者。

但是殊不知外向者和內向者之間不止是這一點區別,相比外向者的開朗活潑,內向者也有很多人們沒有發現的優勢。

假如你是一個外向者看了西爾維亞·洛肯的《內向心理學》這本書以後,我相信你會對內向者有更深刻的認識。

《內向心理學》中的一些觀點會帶領你重新了解內向者群體,同時它也使你看到你身邊的內向者的一些平時不太突出但在關鍵時刻起重要作用的優勢。

又或者正在看這本書的你是一位內向者,《內向心理學》中講到的內向者的優勢會讓你認識到其實每一個內向者都是被沙土掩蓋的金子,平時也許被過往的人們忽略,但是一旦陣風吹過,那麼再也無法掩蓋金子的閃閃光亮。每一個內向的你會意識到其實自己並不孤獨

一、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

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這世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型人格。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測試,他們把內向和外向的程度用一個性格分數測試表來表示。從1開始是內向到100分的外向。當把這個測試表給一個隨機的人群進行選擇時,結果大多人對於自己的分數給到了中間值。

所以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而佔絕大多數的而是那些介於內向和外向型性格中間的「中向性格」。

世界上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屬於中向性格,所以才會有時而感到自己與外界格格不入是個局外人,時而覺得這個世界真奇妙,讓人和人的距離能夠這麼的靠近。因為自始至終都沒有絕對的內向和絕對的外向。

二、不同的「充電方式」決定到底內向還是外向

當我們知道了人的性格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之說後,那麼內向和外向到底是以何種方式來定義的呢?

說到內向和外向的定義方式,我們不得不說起一個詞彙「充電方式」。

「充電方式」更通俗地來講也就是每個人本身獲取能量的方式。不論你處於性格分數測試表中的哪個階段,內向型和外向型選手的最大不同在於獲取能量的方式。

外向者獲取能量的方式更多地是藉助與外界,比如和一群人k歌,逛街,玩冒險的遊戲。通過這些可以積極刺激大腦的事情來達到為自身補充能量的目的。

而不同於外向者,內向的人獲取能量的方式更多地會選擇遠離外界,與自己相處。比如星期天宅家看電影,聽音樂,以及獨處、冥想,或是睡覺。

內向者一般不喜社交,而相反地外向者在社交中往往如魚得水。因為「內向者在社交中耗費能量,外向者卻在社交中獲取能量。」

雖然人人都需他人的陪伴,但是內向者的需求相比外向者就沒有那麼強烈。西爾維亞·洛肯認為內向者把和他人的相處、交流當做一種需要耗費自身能量的「投資行為」。所以在投資過程中,內向者更加珍惜自身的能量,生怕被浪費,所以在社交中內向就會表現地沒有很強烈的社交欲望。他們需要從環境中抽離出來,他們需要更多的獨自思考的時間。

而外向者則相反,他們需要從社交中獲取能量,來保持自身的活躍度。往往在社交過程中,外向者會表現得很愉悅。

所以在相同的環境下,內向者不想耗費能量去進行他們眼中的無用社交,從而會與外界保持距離。而這樣的結果就是讓人們形成定勢思維——內向者就是不會和人交流,不擅長與人交往,甚至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知道其實是自己多年以來固步自封的觀點蒙蔽了自己。

三、應該如何平衡自己?打破內向的枷鎖,衝出故步自封的自己

《內向心理學》中告訴我們世上本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之分,都是那些固步自封的想法,讓人們對內向的人充滿偏見。其實內向和外向最大的不同也只在於「充電方式」的不同。這兩種性格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每一個外向的人世間久了都需要從環境中抽離出來,和自己獨處,重新審視自我。

所以內向的你並不孤獨,世界上有很多最開始被冠以「內向者」帽子的人,最後都幹出了驚人的事跡。所以請每一個認為自己很內向的人千萬不要放棄,珍惜每一個美好的瞬間,和感到舒服的人打交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內向——外向的曲線上找到自己的舒適區,那時候我相信你已經不在乎自己是否內向了。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性格老實內向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改變
    前幾天有一個讀者來找我談心,她說自己最近特別糾結,問我:我需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她覺得自己太老實內向了,有點兒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 所以她下定決心進行改變,覺得只有自己變得主動積極了,對方才能夠愛自己,其實這種說法是極其錯誤的。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老實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改變。
  • 心理學:內傾型性格將會成為主流,性格內向的人並不需要社交
    所以外界往往會主動去定義他們,比如說:內向的人不容易交往、內向的人不好就業、內向的人往往有心理疾病等等。 其實這些看法都是典型的刻板印象,是一種外人對內向的人的誤解。 心理學領域認為,性格內向的個體是一類喜歡僻靜、樂意獨處並且不喜歡與人交往的人。
  • 心理學:越是性格內向的女人,越是讓人著迷
    長久以來,我們都有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外向型的人更佔有優勢、更適合這個群居性的人類社會。同樣地,在男女關係中,人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活潑開朗的外向型女孩更討男人歡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學告訴我們,性格內向的人同樣擁有著外向人所不具有的寶貴的人格品質。
  • 其實我並不內向,只是不擅長對不親密的人開朗
    」確實,內向本來就不是缺陷,而是性格的一種,只是認為它是缺陷的人多了,它就成了缺陷。內向,並不代表孤獨國慶回去參加表哥的婚禮,姑媽就和一些親戚一唱一和地說希望剛剛參加工作的表妹能開朗點、活潑些之類的話語。
  • 《內向心理學》:如果你正在被內向困擾,那麼這正是你需要的書
    他們的培訓不過是建立了一個看上去合理的框架,所有人都必須做出框架裡的表現才更合適,他們在竭力去渲染一種外向的學習氛圍,而這種方式,並不適合包括她在內的很多內向者。可惜的是,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人發現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內向者在這樣的培訓場裡備受折磨,卻依然無法取得好的成績。於是她發現,培訓場裡正缺少針對內向者的優勢與需求量身定製的溝通訓練。
  • 《內向心理學》:成功不只屬於外向者,內向者也有不可取代的卓越
    書籍的出版,榮譽的獲得,這都源於她多年專為性格內向者,做的諮詢工作和內向者性格的研究,與此同時,她用她的專業態度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邁向成功。我們可以從《內向心理學》中找到內向者同樣可以獲得成功的理論依據,並且你也可以從書中聽見一個真誠的聲音,那就是,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你。
  • 《內向心理學》:忠於自我,內向的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直到有老師向我推薦了西爾維婭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如何安靜地發揮影響力》(以下簡稱《內向心理學》),我才知道,在社交中萌生退意其實是完全合理的需求,它能幫助精疲力竭的我重新找回能量。因此,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內向與外向的特質,並擁有靈活轉換的空間,每個人都能夠在這條曲線中找到自己的舒適區。那麼,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嗎?在認識了內向的許多重要特質之後,現在該是你為自己定位的時候了。
  • 內向其實是你的優勢
    比如你在工作或者學習了一天以後,和朋友出去玩兒,和大家一起運動(踢球打球),或者聚會派對等等。B. 通過閉關,在獨處中補充元氣。比如一個人看會兒書或者和閨蜜一起散步(不是嚴格到必須一個人,重要的是並不需要多說話)。 你是蓄電池還是風車?所以,內向和外向者的根本性區別在於,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
  • 《內向心理學》:內向的你,可以安靜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內向的人,真的沒有優勢嗎?內向的人,真的需要變得外向嗎?對於上述疑問,《內向心理學:如何安靜地發揮影響力》(簡稱《內向心理學》)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對於內向者的困惑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斷「你是內向者嗎?」洛肯博士在書中給出一套測試題,如下圖。通過這個測試,我們看到內向者和外向者都是世界所需要的,因為人類的對立特質需要互補。
  • 心理學:不要小看性格內向的人,他們其實很厲害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內向的人大多是少言寡語,不善言談,不愛交際,總喜歡默默做自己的事情。其實性格內向的人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他們往往生活在自己的內部世界中,而外向的人喜歡交際,總是把自己與世界緊緊連在一起,既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善於與外部進行聯繫。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據統計,這個世界上大約有1/3到一半的人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在現代心理學中,這一個概念被認定為自我意識的形成和自我覺醒的過程,其結果就是自我認同。 根據這樣的解釋和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內向的人而言,一次次內向傳播就是一次次的自我互動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我逐漸走向覺醒的過程。
  • 《內向心理學》:外向,其實是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自2003 年起,她開始專為性格內向者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內向心理學》洛肯博士發現,由於內向者的優勢通常表現得低調安靜,所以常常被忽略,其實它們可以在溝通中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對於善於傾聽、分析性思考、共情的內向者而言,天生就具有一種特殊的社交能力,會自然而然地去關注周遭的人們以及這些人的需求。如果你看過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一書,一定不會再小看內向者的能量和潛力。如果你的孩子是內向型的,請尊重他,讓他成為一名優秀的內向者。他不是沒有競爭力,只是選擇以安靜的方式去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 心理學:性格內向的人,往往過著「高配」的人生
    首卷語:當今這個人際交往複雜的社會裡,處處都存在交際,而「內向」逐漸成為了一種貶義詞,我們習慣地把那些不善於交流的人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便是內向,認為他們不合群,沒有人情味,性格孤僻沒有朋友。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在心理學範圍認為:內向性格的人從來都不是「怪物」,而內向也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是與外向型的人獲取快樂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①:內向者,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
    前言1月前,讀到牛瑞華老師的書評文章,《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你》。這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西爾維亞·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一書,原文刊登在2020年2月17日的《北京晚報》上,而書評人牛老師正是《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的策劃人兼編輯。
  • 心理學:性格內向的人,不要焦慮,讓自己情緒穩定,也會變得厲害
    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內向的人,有外向的人。似乎外向的人更加吃香,內向的人更加吃虧,其實不然,這個社會看起來對於外向的人越來越喜歡。但殊不知,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內向性格的人也有內向性格人的優勢。內向的人可能更加偏重於思考,外向的人可能更加偏重於交際。
  • 《內向高敏者》:內向者的12項優勢助力他們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這是一個外向的世界,大家普遍會覺得性格外向比較吃得開;但很多中國人如果誠實地做自我評價的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那麼,內向的人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裡自在生活呢?德國知名性格諮詢專家、語言學家、權威分析師,德國2012「年度演說者」西爾維亞·洛肯博士也許可以為你提供答案。西爾維亞·洛肯博士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撰寫了「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學系列」作品《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內向心理學》,出版後都成為暢銷書,廣受好評,並引發公眾熱議。
  • 外向的人左右世界,內向的人創造世界
    外向的人也許左右這個世界內向的人或許創造這個世界
  • 《內向心理學》養育內向小孩的最好方式居然是在家裡這樣做
    於是,2003年開始,她便專門為性格內向的人做諮詢,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改建這個世界。《內向心理學》從內向者的視角出發,分別針對不同的場景闡述了內向者應該如何揚長避短,從和別人的溝通中獲得成長。當然,這本書也不完全只是為內向者而寫,同時也是為了內向者的同事、伴侶、父母和領導而寫,讓他們明白應該怎麼和內向者相處,提高和他們的溝通效果。
  • 性格內向需要改變麼?看了你就明白了
    工作時,同事會說:你在辦公室怎麼都不聊天,一點都不融入大家。內向被默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而內向的人通常被看作異類。其實內向是一種性格的表現,但它並不是性格的缺陷。一項經過長期反覆的測試表明,創造力更強的人往往都是內向的,他們在青少年時期也常常是靦腆而孤獨的。內向者喜歡獨立工作,而孤獨是創新的催化劑。內向不好麼?內向不好麼?非也!
  • 我們真的是內向者嗎?內向與假內向
    【這就是真內向的表現,而群友極力想改變自己現狀我認為應該是假內向, 假內向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事面前比較內向,而在熟悉的一切面前便顯得十分活潑外向了。這也是普遍人群有的一種心理。 也就是所謂的「慢熱」】還有一個簡單的測試:1,請認真回憶一下,你年紀非常小的時候是外向還是內向?(活潑或老實)2,你發自內心的問自己,你是否想交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