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和外向者是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個世界需要內向者,也需要外向者。 ——西爾維亞·洛肯
也許說起內向的人,人們的第一印象大多數是平時說話不多,放假總是整天宅在家裡,一邊刷著電視劇,一邊嚼著爆米花,偶爾實在懶得不想出去,一個外賣足以滿足他們。
儘管內向者群體在全世界的性格各異的人們中間佔到50%的份額,但是也掩蓋不了這一半的內向者人士被大眾忽視的事實。提起內向者,也許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可以用一個「宅」字來概括。他們對內向者的感覺無非就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辭,木訥呆滯。
其實我想說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固有印象,完全是出於人們的定勢思維。因為一直以來,人們對「外向者和內向者的區別」這一命題的判斷依據總是以說話多少來決定。
當一個人在交談過程中發表自己觀點的時候滔滔不絕的時候,基本可以斷定這是一個外向者,反之,當一個人在多人談話過程中很少發言,甚至不怎麼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基本可以斷定這是一位內向者。
但是殊不知外向者和內向者之間不止是這一點區別,相比外向者的開朗活潑,內向者也有很多人們沒有發現的優勢。
假如你是一個外向者看了西爾維亞·洛肯的《內向心理學》這本書以後,我相信你會對內向者有更深刻的認識。
《內向心理學》中的一些觀點會帶領你重新了解內向者群體,同時它也使你看到你身邊的內向者的一些平時不太突出但在關鍵時刻起重要作用的優勢。
又或者正在看這本書的你是一位內向者,《內向心理學》中講到的內向者的優勢會讓你認識到其實每一個內向者都是被沙土掩蓋的金子,平時也許被過往的人們忽略,但是一旦陣風吹過,那麼再也無法掩蓋金子的閃閃光亮。每一個內向的你會意識到其實自己並不孤獨
一、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
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這世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型人格。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測試,他們把內向和外向的程度用一個性格分數測試表來表示。從1開始是內向到100分的外向。當把這個測試表給一個隨機的人群進行選擇時,結果大多人對於自己的分數給到了中間值。
所以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而佔絕大多數的而是那些介於內向和外向型性格中間的「中向性格」。
世界上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屬於中向性格,所以才會有時而感到自己與外界格格不入是個局外人,時而覺得這個世界真奇妙,讓人和人的距離能夠這麼的靠近。因為自始至終都沒有絕對的內向和絕對的外向。
二、不同的「充電方式」決定到底內向還是外向
當我們知道了人的性格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之說後,那麼內向和外向到底是以何種方式來定義的呢?
說到內向和外向的定義方式,我們不得不說起一個詞彙「充電方式」。
「充電方式」更通俗地來講也就是每個人本身獲取能量的方式。不論你處於性格分數測試表中的哪個階段,內向型和外向型選手的最大不同在於獲取能量的方式。
外向者獲取能量的方式更多地是藉助與外界,比如和一群人k歌,逛街,玩冒險的遊戲。通過這些可以積極刺激大腦的事情來達到為自身補充能量的目的。
而不同於外向者,內向的人獲取能量的方式更多地會選擇遠離外界,與自己相處。比如星期天宅家看電影,聽音樂,以及獨處、冥想,或是睡覺。
內向者一般不喜社交,而相反地外向者在社交中往往如魚得水。因為「內向者在社交中耗費能量,外向者卻在社交中獲取能量。」
雖然人人都需他人的陪伴,但是內向者的需求相比外向者就沒有那麼強烈。西爾維亞·洛肯認為內向者把和他人的相處、交流當做一種需要耗費自身能量的「投資行為」。所以在投資過程中,內向者更加珍惜自身的能量,生怕被浪費,所以在社交中內向就會表現地沒有很強烈的社交欲望。他們需要從環境中抽離出來,他們需要更多的獨自思考的時間。
而外向者則相反,他們需要從社交中獲取能量,來保持自身的活躍度。往往在社交過程中,外向者會表現得很愉悅。
所以在相同的環境下,內向者不想耗費能量去進行他們眼中的無用社交,從而會與外界保持距離。而這樣的結果就是讓人們形成定勢思維——內向者就是不會和人交流,不擅長與人交往,甚至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知道其實是自己多年以來固步自封的觀點蒙蔽了自己。
三、應該如何平衡自己?打破內向的枷鎖,衝出故步自封的自己
《內向心理學》中告訴我們世上本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之分,都是那些固步自封的想法,讓人們對內向的人充滿偏見。其實內向和外向最大的不同也只在於「充電方式」的不同。這兩種性格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每一個外向的人世間久了都需要從環境中抽離出來,和自己獨處,重新審視自我。
所以內向的你並不孤獨,世界上有很多最開始被冠以「內向者」帽子的人,最後都幹出了驚人的事跡。所以請每一個認為自己很內向的人千萬不要放棄,珍惜每一個美好的瞬間,和感到舒服的人打交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內向——外向的曲線上找到自己的舒適區,那時候我相信你已經不在乎自己是否內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