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①:內向者,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

2020-12-26 蝴蝶飛舞Butterfly

前言

1月前,讀到牛瑞華老師的書評文章,《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你》。這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西爾維亞·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一書,原文刊登在2020年2月17日的《北京晚報》上,而書評人牛老師正是《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的策劃人兼編輯。

牛老師的書評激發了我閱讀《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以下簡稱《內向心理學》)的興趣。

說來慚愧,我一直錯誤地認為,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只是文學描寫的產物,作家為了達到塑造人物的需要,為了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衝突的需要,才發明了各種人格概念。

讀了《內向心理學》後,我不僅確認自己是一個內向者,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內向和外向性格不僅僅是文學與修辭學的概念,同時還具有精神現實以及對應的實體。如同從性別上將人劃分為男人和女人那樣,可以從性格上將人分為內向者和外向者。

從今天開始,我將以三篇文章的篇幅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希望同是內向者的你們也有所裨益。

第一篇: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涉及本書的獨特性,故信源交叉極少。

一、當今,自我提升類書籍幾乎都是針對外向者而寫

01內向者,你錯讀了多少書 ?

你讀過「關於如何傾聽」類的書嗎?如果你是內向者,就沒必要讀這樣的書。因為它們是寫給口若懸河的外向者看的,內向者本就善於傾聽,所以用不著。

對內向者而言,他們的「痛點」是,為什麼自己的聲音別人總是聽不見 ?

正如德國作家芙勒沃斯博士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樣 :在當今流行文化裡,自我提升類書籍(以美國作家領軍)幾乎都是針對外向者量身定做的。對於內向者而言,閱讀那樣的書籍就好比老鷹向鴨子學遊泳,恐怕永遠也學不會。

建議,先認清自己的身份,再讀適合的書,甚至讀為外向性格者寫的讀物,目的在於了解他們。如同本書 一樣,適合內向者的家人、同事等閱讀。

02洛肯博士的書,是專門針對內向者量身定做的

內向者和外向者幾乎各佔50%,只不過,內向者太低調了,以至於被社會忽視到仿佛不存在似的。就連內向者自身都沒有意識到,內向性格對其整體行為的影響究竟有多深。

西爾維亞·洛肯是語言學博士,做過企業培訓師,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AAD)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獨特的工作經歷讓她對性格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說話總是輕聲細語。她自2003年起,開始專門為性格內向者這一特定人群做心理諮詢,並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邁向成功。

她先後出版了《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的生活》《性格拼圖: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和《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以下簡稱《內向心理學》)系列叢書。所以,有關性格內向者的研究和論述,目前來看,洛肯博士的著作相對更系統、更完善。而且,她完全從內向者角度出發,本著為他們提供有效建議的目的來寫這些書籍的。

現在我們回到《內向心理學》這本書上。我想,正因為她深度浸淫到內向者的世界裡,去進行深入觀察和系統研究,所以,她的文字才能每每寫到心上,並擊中痛點。這正是內向者需要洛肯博士的書籍的理由。

她從多年教學、研究、以及諮詢工作中觀察和搜集到大量的一手資料,再從自身經歷和體驗出發,把她的認知和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的、可讀性強的文本。

德國教練和作家芙勒沃斯博士對本書的評價是:「西爾維亞·洛肯的書登上了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首位,對於一本低調的書來說,這將是個高調的好兆頭! 」

二、「內向者」,讀懂自己真的很重要

01內向者,一直承受著負面評價,是時候正名了

一提到內向者,人們自然聯想到的標籤是:不善言辭、 不擅交際、自卑、想得太多。

相反,外向者的標籤則是:口才好、表達能力強、自信、陽光。

對內向者的負面評價是怎麼來的呢?

1921年,內向型心理學家榮格發表了著作《人格類型》,書中他首次將內向與外向定義為兩種人格特質。他認為兩種人格是平等的。

然而,據心理學博士瑪蒂·蘭妮在其著作《內向者的優勢》中說,外向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與榮格意見不合之後,便在其著作中將內向這個概念描述成帶有負面含義的自戀,並給予外向健康、正面的評價。

洛肯博士提出她的猜測:內向性格迄今所具有的負面形象,是否應該回溯到這兩位心理學家之間的爭執呢?

以下內容能為內向者正名。

02內向者,在「閉關獨處」中獲取能量

如何區分內向者與外向者?洛肯博士開創性地提出:關鍵在於二者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

她丈夫是外向者,在一天的緊張忙碌之後,會跟朋友一起出去,或踢足球,或參加聚會,以此達到放鬆的目的。而內向者的她,下班回家後,則採取「閉關」的方式,儘可能避免各種刺激,一言不發,默默地獨自復原。

區分外向者和內向者最根本之處,是看他們獲取能量的方式。外向者,通過與他人交流來獲取能量;內向者,在獨處中恢復能量。換句話說,外向者在社交中「充電」,內向者卻在社交中「耗電」。

外向者,工作之餘,非但不休息,相反還要靠各種社交活動來給自己「充電」。

內向者,下班後,渴望回到家中,關起門獨自待上1個小時,方才感覺精力又重新回到體內。

外向者,公司的咖啡廳、茶水間、吸菸室等任何可以社交的空間,是他們的最愛。

內向者,與家人或朋友在一起時,往往會突然感受到抽離的需求。

感謝洛肯博士,看到這些,我恍然大悟。

長久以來,我竟一直將「萌生抽離」和「獨處休息」當作身體發出的"亞健康"信號。每回想要離群時,都以自己身體不佳為理由,真誠地向同事、朋友、家人道歉。

今後,我會幽默地告訴他們,「親愛的,對不起,我要去充會兒電。」

03醫學和科學證據

對此,醫學和生物學方面做出了科學的解釋。

內向者和外向者大腦內部所含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同:外向者體內多巴胺旺盛,喜歡尋求刺激,因為刺激可以為他們提供能量。相反,內向者擁有更多的乙醯膽鹼,過度的刺激會讓內向者身心俱疲,萌生抽離的需求。

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具有截然不同的功用:多巴胺可以增強活力和好奇心,增加對變化的尋求和對報償的期待;乙醯膽鹼則在專注、記憶與學習等方面格外重要。

內向者喜歡獨處,更在意豐富的精神生活,所謂不合群,並非故意的。相較於內向者,外向者更喜歡各種熱鬧喧囂的音樂派對,以及充滿陌生人的場合。

綜上,內向者「向內」獲取力量,而外向者「向外」尋求力量,僅此而已,兩種性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

三、十大優勢和十大劣勢,內向者的「獎章」和「痛點」

01十大優勢,幫助內向者在新知識領域「開掛」「升級」

根據洛肯博士長期觀察,並結合其他有關內向者的研究資料,她列出以下十種優勢。

謹慎、自我探索、專注、善於傾聽、安靜、善於分析、獨立、持之以恆、擅長寫作和有同理心。

其中,「善於分析」尤為重要。在需要精確的信息、理論和有條理的新知識的領域中,擅長分析具有高度價值。

內向者通過書寫,對事物的思考更加深入。所以喜歡以郵件替代打電話。

如果將「善於分析」與「擅長寫作」結合起來,新知識領域就是內向者長袖善舞的舞臺。

03十大劣勢,反映內向者在外向型領域處境不妙

恐懼、過於注重細節、易受刺激、被動、逃避、過分理智、自我否定、固執、孤僻和害怕衝突,這十條,是內向者典型的劣勢。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害怕衝突」。洛肯博士指出:內向者選擇避開衝突,而外向者卻致力於解決衝突,並在持續的爭論中找回自己。

我意識到,這是內向者「命門」。只要是眾人密集互動、彰顯自己以及主動克服衝突的外向型領域,衝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他人。

逃避問題只能劃地為牢,只有正視才能重獲自由。內向者因為逃避衝突,反而使得衝突演變成沉重的負擔,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內向者在這個方面亟待改進。

結束語

只有讀懂自己,才能讀懂他人和世界。

當今世界,是由外向者主導的世界,把內向性格負面化的情況大量存在。

比如,美國就是典型的外向文化國家,習慣一群人聚在一起消磨時光。席間有人沉默不語,其他人會感覺尷尬難堪。

相反,日本則是典型的內向文化國家,即使所有人沉默相對, 也不以為忤。

有的內向心理學書籍建議,內向者應適度戴上外向的面具。

洛肯博士的書,卻激勵內向者忠實於自己。只有化優勢為競爭力,化劣勢為動力,才能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外向世界裡,活出光彩來。

@蝴蝶飛舞Butterfly

相關焦點

  • 《內向心理學》:內向的你,可以安靜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內向的人,真的沒有優勢嗎?內向的人,真的需要變得外向嗎?對於上述疑問,《內向心理學:如何安靜地發揮影響力》(簡稱《內向心理學》)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內向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是西爾維亞洛肯,她是語言學博士,企業培訓師,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自2003年起,她開始專為性格內向者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事實上,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
  • 《內向心理學》:成功不只屬於外向者,內向者也有不可取代的卓越
    西爾維亞·洛肯的「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學系列」作品《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內向心理學》出版後都成為暢銷書,廣受好評,成為熱門公眾話題。洛肯博士作為一位安靜的內向者,2012年8月,她登上《明鏡周刊》封面故事,並於同年獲得德國「年度演說者」殊榮。
  • 《內向心理學》:忠於自我,內向的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我也曾試圖改變自己,希望能夠像他們一樣,但是每次長時間處於喧鬧和同學們的交流後,都讓我感覺不自在,我很不安,我想要獨處,這樣的想法讓我一度以為自己患了社交恐懼症。直到有老師向我推薦了西爾維婭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如何安靜地發揮影響力》(以下簡稱《內向心理學》),我才知道,在社交中萌生退意其實是完全合理的需求,它能幫助精疲力竭的我重新找回能量。
  • 【性格心理學】內向者生活的十種方式
    近期,《科學人》的專欄作者梅麗莎·達爾報導了心理學家小布萊恩的最新性格心理學發現。小布萊恩在他的新作——《我,自己,我們》中寫道:內向者在出席隆重會議或者重要場合之前不會喝含咖啡因的飲料。漢斯·埃森克的外向理論和西北大學的威廉·雷維爾的研究表明,在特定場合,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警戒心理和反應能力是不同的。
  • 致內向者:願你忠於自己,安靜且有力地發揮影響力
    人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很難說清楚,我自己擅長看書,找答案,然後踐行。最近剛剛看完的是《內向心理學》,這本書和《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是一個系列,都是德國知名的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亞.洛肯博士所撰寫的。《性格拼圖》側重「性格定位」——如何在性格曲線上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內向高敏者》側重「幸福指南」——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而《內向心理學》則側重「人際溝通」——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在這個外向者為主導的世界,有許多讓內向者頭痛不已的場景,比如演講、談判、社交,洛肯博士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很多方法教內向者如何應對。
  • 《內向心理學》養育內向小孩的最好方式居然是在家裡這樣做
    德國語言學博士、企業培訓師西爾維亞·洛肯在她的《內向心理學》一書中就對家長提出:「如果家裡有內向型的孩子,請在家裡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作為一名安靜的內向溝通諮詢師,西爾維亞·洛肯深知內向和外向是一個高度多元的話題,可以利用他們的差異來提高生活質量。
  • 《內向心理學》:如果你正在被內向困擾,那麼這正是你需要的書
    為了彌補這一空白,她寫下了《內向心理學》這本書。她就是德國著名的企業培訓師西爾維亞·洛肯。一、內向性格的識別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呢?不如先來回答幾個小問題:當你忙碌了一天,感覺很疲憊的時候,你是喜歡安靜地宅在家裡,還是覺得和朋友去嗨更放鬆?
  • 內向者與世界相處的十種方式
    蘇珊·該隱在2012年一場題為「內向者的力量」TED演講中反覆強調內向的定義,內向不同於害羞。蘇珊說,「害羞是對社交的恐懼,而內向是不知如何對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應。外向者渴望獲得更多的刺激,而內向者在安靜、低調的環境中更為自在。」
  • 內向者與世界相處的十種方式.
    上個月,《科學人》的專欄作者梅麗莎·達爾報導了心理學家小布萊恩的最新性格心理學發現。小布萊恩在他的新作——《我,自己,我們》中寫道:內向者在出席隆重會議或者重要場合之前不會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漢斯·埃森克的外向理論和西北大學的威廉·雷維爾的研究表明,在特定場合,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警戒心理和反應能力是不同的。
  • 內向者與世界相處的 10 種方式.
    在我們的社會,你會發現,外向是一種被鼓勵被推崇的性格,而內向是一種被認為需要克服的性格。作為一名內向者,我曾經受著這股風氣的影響,試圖改造自己的性格。還好,我很快發現,這跟很多成功學勵志書的價值觀一樣,是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我就這樣了」,這種半自棄半自戀的心態愈發滋長起來,因此倒過得愈發自在了。
  • 內向者攻略
    這可不是內向者故意為之,只是大家一直誤解了內向,對內向者帶有偏見。內向者不需要羨慕外向者,而是要發揮自我內向的優勢,展現自己的特色。參加超過5個人的飯局我就會全身不舒服,每次飯局以後回家都要一個人狠狠讀一天書才能緩過來。記得沒去新東方當老師之前,有很多人說我:「老羅啊,你平時一天都不說幾句話,還能上臺當老師了?」但我不管,我內向的性格決定了我不會被別人所左右,誰規定內向的人就不能當老師了?
  • 內向者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溝通優勢
    《內向心理學》一書作者、德國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婭·洛肯博士發現,由於內向者的優勢通常表現得安靜低調,所以常常被忽略,其實它們(內向者的優勢)可以在溝通中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內向心理學》是一本專為內向者打造的溝通之書。
  • 《性格拼圖》: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打通內向與外向者溝通的壁壘
    麗麗抱怨自己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不該多此一舉。生活中,小文和麗麗都是待人真誠的人。為什麼會因為這樣的小事不高興呢?最近,讀了西爾維婭·洛肯博士寫的《性格拼圖》一書,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性格差異帶來的小煩惱。
  • 《內向心理學》:外向,其實是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這個答案無疑是錯誤的,是人們對內向者的誤解。西爾維亞洛肯博士也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說話總是細聲細語,但她卻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知名的性格諮詢師,登上《明鏡周刊》封面故事,還榮獲了德國2012年度最佳演說者的殊榮。西爾維亞洛肯是語言學博士,企業培訓師,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 內向從來就不等於安靜,這8點才是內向者真正的特徵!
    承認自己是一個內向者可能很困難,因為我在們的社會中,一個外向型的人才是理想的人格。很多人認為內向意味著你不喜歡人,但這只是人們對內向者的其中一個誤解。如果你覺得自己性格內向,不要為自己而感到羞恥。性格內向的人也是很熱情,對別人感興趣,並且也是很堅強的人。
  • 內向的人不愛說話、很不合群?大部分人對內向者的理解都是錯的
    在生活中,你是否是一個內向的人?因為自己很內向,所以總是被當做「異類」看待?在工作和社交場合,人們似乎都更偏愛那些外向的人。外向者給他人的印象一般都是樂觀開朗,能夠輕易地跟他人侃侃而談,能夠有效地活躍氣氛,喜歡展現自己,更具領導才能,也更富激情和力量。
  • BBC觀點 - 內向,安靜的力量 The quiet power of introverts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內向並不是性格上的缺陷,事實上,內向者反而擁有外向者無法比擬的一些優勢,需要內向者去看到它,讓內向成為夯實的動力源泉。我是個內向的人,我喜歡這樣的自己。And I'm not alone.我並不孤單。
  • 《內向高敏者》:內向者的12項優勢助力他們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德國知名性格諮詢專家、語言學家、權威分析師,德國2012「年度演說者」西爾維亞·洛肯博士也許可以為你提供答案。西爾維亞·洛肯博士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撰寫了「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學系列」作品《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內向心理學》,出版後都成為暢銷書,廣受好評,並引發公眾熱議。
  • 從遲疑猶豫的內向者到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人,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即便是一國元首這樣的職位,內向的默克爾做的同樣出色。西爾維亞·洛肯就是一位安靜的內向者,多年來她也一直致力於內向人群的諮詢工作。在她的著作《內向心理學》中,她認為內向人群有先天的性格優勢,他們善於傾聽、理性思考和強大的共情能力,這都是不可多得的優勢。唯一要做的就是向默克爾一樣,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誠實對待自己的需求,安靜的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 被低估的內向者:內向是內向者的武器
    但是一到所謂「應該大膽」的時候,身子又不由自主地開始退縮,屢次試著去迎合他們的期望,讓自己扮演一個外向的角色,卻發現自己是個糟糕的演員,到頭來身心俱疲。 比如,那些安靜寡言、迴避社交的人,他們往往表現出的是社交型內向;但其實還有一些人,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和人談笑風生,在社交媒體上也是個話癆,但是自己其實喜歡的是獨處,喜歡安靜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