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月前,讀到牛瑞華老師的書評文章,《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你》。這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西爾維亞·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一書,原文刊登在2020年2月17日的《北京晚報》上,而書評人牛老師正是《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的策劃人兼編輯。
牛老師的書評激發了我閱讀《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以下簡稱《內向心理學》)的興趣。
說來慚愧,我一直錯誤地認為,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只是文學描寫的產物,作家為了達到塑造人物的需要,為了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衝突的需要,才發明了各種人格概念。
讀了《內向心理學》後,我不僅確認自己是一個內向者,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內向和外向性格不僅僅是文學與修辭學的概念,同時還具有精神現實以及對應的實體。如同從性別上將人劃分為男人和女人那樣,可以從性格上將人分為內向者和外向者。
從今天開始,我將以三篇文章的篇幅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希望同是內向者的你們也有所裨益。
第一篇: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涉及本書的獨特性,故信源交叉極少。
一、當今,自我提升類書籍幾乎都是針對外向者而寫
01內向者,你錯讀了多少書 ?
你讀過「關於如何傾聽」類的書嗎?如果你是內向者,就沒必要讀這樣的書。因為它們是寫給口若懸河的外向者看的,內向者本就善於傾聽,所以用不著。
對內向者而言,他們的「痛點」是,為什麼自己的聲音別人總是聽不見 ?
正如德國作家芙勒沃斯博士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樣 :在當今流行文化裡,自我提升類書籍(以美國作家領軍)幾乎都是針對外向者量身定做的。對於內向者而言,閱讀那樣的書籍就好比老鷹向鴨子學遊泳,恐怕永遠也學不會。
建議,先認清自己的身份,再讀適合的書,甚至讀為外向性格者寫的讀物,目的在於了解他們。如同本書 一樣,適合內向者的家人、同事等閱讀。
02洛肯博士的書,是專門針對內向者量身定做的
內向者和外向者幾乎各佔50%,只不過,內向者太低調了,以至於被社會忽視到仿佛不存在似的。就連內向者自身都沒有意識到,內向性格對其整體行為的影響究竟有多深。
西爾維亞·洛肯是語言學博士,做過企業培訓師,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AAD)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獨特的工作經歷讓她對性格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說話總是輕聲細語。她自2003年起,開始專門為性格內向者這一特定人群做心理諮詢,並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邁向成功。
她先後出版了《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的生活》《性格拼圖: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和《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以下簡稱《內向心理學》)系列叢書。所以,有關性格內向者的研究和論述,目前來看,洛肯博士的著作相對更系統、更完善。而且,她完全從內向者角度出發,本著為他們提供有效建議的目的來寫這些書籍的。
現在我們回到《內向心理學》這本書上。我想,正因為她深度浸淫到內向者的世界裡,去進行深入觀察和系統研究,所以,她的文字才能每每寫到心上,並擊中痛點。這正是內向者需要洛肯博士的書籍的理由。
她從多年教學、研究、以及諮詢工作中觀察和搜集到大量的一手資料,再從自身經歷和體驗出發,把她的認知和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的、可讀性強的文本。
德國教練和作家芙勒沃斯博士對本書的評價是:「西爾維亞·洛肯的書登上了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首位,對於一本低調的書來說,這將是個高調的好兆頭! 」
二、「內向者」,讀懂自己真的很重要
01內向者,一直承受著負面評價,是時候正名了
一提到內向者,人們自然聯想到的標籤是:不善言辭、 不擅交際、自卑、想得太多。
相反,外向者的標籤則是:口才好、表達能力強、自信、陽光。
對內向者的負面評價是怎麼來的呢?
1921年,內向型心理學家榮格發表了著作《人格類型》,書中他首次將內向與外向定義為兩種人格特質。他認為兩種人格是平等的。
然而,據心理學博士瑪蒂·蘭妮在其著作《內向者的優勢》中說,外向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與榮格意見不合之後,便在其著作中將內向這個概念描述成帶有負面含義的自戀,並給予外向健康、正面的評價。
洛肯博士提出她的猜測:內向性格迄今所具有的負面形象,是否應該回溯到這兩位心理學家之間的爭執呢?
以下內容能為內向者正名。
02內向者,在「閉關獨處」中獲取能量
如何區分內向者與外向者?洛肯博士開創性地提出:關鍵在於二者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
她丈夫是外向者,在一天的緊張忙碌之後,會跟朋友一起出去,或踢足球,或參加聚會,以此達到放鬆的目的。而內向者的她,下班回家後,則採取「閉關」的方式,儘可能避免各種刺激,一言不發,默默地獨自復原。
區分外向者和內向者最根本之處,是看他們獲取能量的方式。外向者,通過與他人交流來獲取能量;內向者,在獨處中恢復能量。換句話說,外向者在社交中「充電」,內向者卻在社交中「耗電」。
外向者,工作之餘,非但不休息,相反還要靠各種社交活動來給自己「充電」。
內向者,下班後,渴望回到家中,關起門獨自待上1個小時,方才感覺精力又重新回到體內。
外向者,公司的咖啡廳、茶水間、吸菸室等任何可以社交的空間,是他們的最愛。
內向者,與家人或朋友在一起時,往往會突然感受到抽離的需求。
感謝洛肯博士,看到這些,我恍然大悟。
長久以來,我竟一直將「萌生抽離」和「獨處休息」當作身體發出的"亞健康"信號。每回想要離群時,都以自己身體不佳為理由,真誠地向同事、朋友、家人道歉。
今後,我會幽默地告訴他們,「親愛的,對不起,我要去充會兒電。」
03醫學和科學證據
對此,醫學和生物學方面做出了科學的解釋。
內向者和外向者大腦內部所含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同:外向者體內多巴胺旺盛,喜歡尋求刺激,因為刺激可以為他們提供能量。相反,內向者擁有更多的乙醯膽鹼,過度的刺激會讓內向者身心俱疲,萌生抽離的需求。
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具有截然不同的功用:多巴胺可以增強活力和好奇心,增加對變化的尋求和對報償的期待;乙醯膽鹼則在專注、記憶與學習等方面格外重要。
內向者喜歡獨處,更在意豐富的精神生活,所謂不合群,並非故意的。相較於內向者,外向者更喜歡各種熱鬧喧囂的音樂派對,以及充滿陌生人的場合。
綜上,內向者「向內」獲取力量,而外向者「向外」尋求力量,僅此而已,兩種性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
三、十大優勢和十大劣勢,內向者的「獎章」和「痛點」
01十大優勢,幫助內向者在新知識領域「開掛」「升級」
根據洛肯博士長期觀察,並結合其他有關內向者的研究資料,她列出以下十種優勢。
謹慎、自我探索、專注、善於傾聽、安靜、善於分析、獨立、持之以恆、擅長寫作和有同理心。
其中,「善於分析」尤為重要。在需要精確的信息、理論和有條理的新知識的領域中,擅長分析具有高度價值。
內向者通過書寫,對事物的思考更加深入。所以喜歡以郵件替代打電話。
如果將「善於分析」與「擅長寫作」結合起來,新知識領域就是內向者長袖善舞的舞臺。
03十大劣勢,反映內向者在外向型領域處境不妙
恐懼、過於注重細節、易受刺激、被動、逃避、過分理智、自我否定、固執、孤僻和害怕衝突,這十條,是內向者典型的劣勢。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害怕衝突」。洛肯博士指出:內向者選擇避開衝突,而外向者卻致力於解決衝突,並在持續的爭論中找回自己。
我意識到,這是內向者「命門」。只要是眾人密集互動、彰顯自己以及主動克服衝突的外向型領域,衝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他人。
逃避問題只能劃地為牢,只有正視才能重獲自由。內向者因為逃避衝突,反而使得衝突演變成沉重的負擔,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內向者在這個方面亟待改進。
結束語
只有讀懂自己,才能讀懂他人和世界。
當今世界,是由外向者主導的世界,把內向性格負面化的情況大量存在。
比如,美國就是典型的外向文化國家,習慣一群人聚在一起消磨時光。席間有人沉默不語,其他人會感覺尷尬難堪。
相反,日本則是典型的內向文化國家,即使所有人沉默相對, 也不以為忤。
有的內向心理學書籍建議,內向者應適度戴上外向的面具。
洛肯博士的書,卻激勵內向者忠實於自己。只有化優勢為競爭力,化劣勢為動力,才能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外向世界裡,活出光彩來。
@蝴蝶飛舞Butter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