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的朋友圈
發現
孩子們在小超市快樂地工作著(資料圖)。 拍友 鄭國樹 攝
徐 琴
浙江在線杭州1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吳佳妮)這幾日,徐琴回顧了她的2018年朋友圈:一共發了3312張照片,每天「九宮格」記錄的,都是彎灣30個「大孩子」的生活。
11月,孩子們參加人生中的第六次杭州國際馬拉松賽,還加入毅行隊伍,你追我趕地走完5公裡;8月,孩子們學會遊泳和幾首新歌,還到桐廬的古村探幽玩耍;6月,經營3年的彎灣小超市迎來大變身,有了24小時自動售貨櫃……
2015年至今,徐琴每日必發「九宮格」,對她來說,這就像是在寫日記:「在朋友圈裡記兩筆,大家都能看得到。這就是我們彎灣的大事記了!」的確,這位特殊媽媽帶著30個平均年齡超過20歲、有不同程度智力缺陷的孩子,又度過了豐富多彩的一年。
杭州人熟知的彎灣,究竟是怎樣運行的?新年伊始,我兩次來到徐琴創辦的彎灣託管中心,用心感受這個動人心弦的故事。
買菜、購物、打電話,都是培訓課程
1月8日早上8時,我來到彎灣洗車行。上班的孩子們陸續到崗,除去請假和生病的,共來了8個孩子,其中年齡最大的已有28歲。
來洗車的人並不多,我和8個孩子擠在小小的接待室裡,完成每日必做的功課:排著隊、跟著舞曲,擺動雙手,原地踏步,沒過一會兒,我的額頭就冒出一層細密的汗珠。遇到天氣不好,無法出門走路,這種形式的鍛鍊,要持續1個小時。
突然一陣冷風灌進來,接待室的玻璃門被推開,孩子們紛紛回頭,排在最前頭的小姑娘小靜瞬間綻開笑容,跑過去一把抱住來人,喊著:「弘毅媽媽,我好想你!」這就是彎灣所有孩子的媽媽——託管中心負責人徐琴。她同樣一把緊緊摟住小靜:「弘毅媽媽也想你們!」
和這裡的孩子一樣,徐琴的兒子弘毅也是不幸的孩子,出生18個月就摔成嚴重的腦挫傷,雖然搶救下來,但智力遭到不可彌補的損傷。
唯一慶幸的是,在現實倒逼下,徐琴一路打拼,事業蒸蒸日上,還機緣巧合購置了多套房產,由此打下豐厚的經濟基礎。
如今的徐琴中等個頭,微微發福,但一身收拾得利利索索。她說話時,喜歡拉著對方的手,這讓令人親近、信賴:「最開始真沒太多想法,只想給兒子找個伴。」
跟其他有智力缺陷的小朋友一樣,到學齡後,弘毅進了杭州市楊綾子特殊教育學校。那時徐琴唯一的想法是,就希望孩子能在學校裡儘可能多上幾年。因為她明白,九年義務教育完成之後,除了家裡,弘毅便無處可去了。
然而,那一天終究還是來了。兒子畢業的那天晚上,徐琴一個人跑到馬路上大哭一場,整夜未眠。第二天,她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把與兒子「同病相憐」的7個同班同學,重新召集到一起,專門聘請輔導老師和阿姨照顧他們。
於是,2009年9月1日,在徐琴租來的一間小教室裡,只有7個孩子的「彎灣」正式開班了。2011年,彎灣升級為託管中心,成為省內首家學費、託管費、餐費等全免的民辦培育託管機構,而買菜、購物、打電話、交朋友都是培訓課程。
為讓他們熟悉社會,託管中心開出洗車行、小超市。這些集體就業實訓點,讓小靜這樣心智有障礙的人群,既能一道學習,又能參與社會工作,某種程度上,也是康復訓練。
鍛鍊、工作、聽新聞、寫日記,每天都很充盈
上午9時,一輛小車開進洗車行。孩子們立即停下腳步,出門招呼。
司機剛下車,小靜就已拿著小託盤,送出一杯水來;男孩小禹拿著文件夾,進行洗車登記;心怡則麻利地把水槍拉來,開始洗車了。
「洗車雖然簡單,一般人跟著做一個禮拜就能上手,但他們學了整整一年。」33歲的輔導員楊章良很嚴格,時刻盯著孩子們的動作。
孩子們雖然各司其職,但細細看來,還是有問題。有的孩子埋頭在一小塊地方擦拭,有的孩子做完一個步驟,把抹布往地上一扔,自管自走開了……
我擼了擼袖子,想要上前幫忙,被楊章良攔住:「每個孩子不一樣,程度好的讓他自己完成,程度差的需要提醒,但有個原則,輔導員不能代勞。」
我退到一邊,仔細觀察他的動作,發現這種提醒,被細分成「嘴到、眼到、手到」3個步驟。28歲姑娘晨橙在擦車子時,有個角落漏了,楊章良拍一拍她的肩膀才說道:「你看,這個地方沒擦到,你再擦一下。」一邊用手指向需要擦拭的位置。
「一定要指令明確,才能達到效果。」這個從江西農村走出來的洗車師傅,如今說起智障康復訓練已頭頭是道。
這天下來,我們總共只接了5單生意,但「員工們」並沒閒著。鍛鍊1小時後,大家圍坐在桌前吃點水果。項銀燕看著孩子們一個個洗好手,坐回到桌子前,大聲說一句:「坐如鐘!」便進入到「聽新聞」的狀態。
一個小小的錄音機,放半小時新聞,孩子們聽完後,要逐一複述聽到哪些新聞,託管員項銀燕會給出點評。
中飯後,休息1小時,下午2時起,則是寫日記時間。孩子們寫得很慢,中間穿插著洗車任務,一篇300字的日記,差不多寫到下午4時,這不,剛好下班時間也到了。
「心怡在這裡很開心。」心怡媽媽對我說,剛從楊凌子學校畢業時,他們通過學校推薦,去一家酒店洗衣房看過,「雖然那份工作更像一份工作,但這裡卻是最適合心怡的地方。」
這份適合,從中午休息時,心怡在音樂教室裡神採飛揚地為「同事」們表演非洲鼓就能看出來。
我、孩子們、還有彎灣的員工們,所有人發自內心地為她鼓掌,真心實意地覺得她很出色。這是心怡的成就感,也是這群孩子最需要的東西。
沒法一直平靜有序卻努力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平靜有序,不是彎灣一成不變的節奏。
1月14日10時15分,正當我和徐琴在託管中心,與孩子們一起做早鍛鍊時,一個電話,讓徐琴的臉色瞬間變了。
「快!去小超市!馨如出事了!」徐琴抓起一件大衣,邊跑邊穿,直接往門外奔去。
24歲的馨如雖然語言表達、數學能力都不錯,但因患癲癇,所以被安排在相對輕鬆的小超市上班。
託管中心離小超市有一段路,我跟在55歲徐琴的後面,一邊跑一邊大喘氣,短短兩三分鐘後,就衝到了小超市。
只見馨如半躺在地,小超市輔導員戚雁蘋拿著毛巾,捂在她的左額角上,衣服、地上都有血跡。看到這情景,我不由一陣心慌。徐琴蹲下來握住馨如的手:「不怕不怕,馨如不怕。」再問:「120打了嗎?馨如媽媽電話打了嗎?」
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徐琴又翻出醫療包,取出紗布,按住不斷滲血的傷口,用溼紙巾幫馨如擦去血跡。
整個過程,徐琴和戚雁蘋都十分鎮定,盡力不讓孩子們緊張。但當馨如媽媽趕到,帶著馨如上了急救車離開後,小超市裡響起了抽泣聲。
小超市店長、大男孩小崴默默地走到角落,坐下來,開始抹眼淚。他哭著告訴徐琴:「弘毅媽媽,我沒有保護好馨如,我錯了。」58歲的戚雁蘋一把抱住徐琴,帶著哭腔說:「突然就摔下去了!我剛才腿都軟了,站都站不牢。馨如多乖啊,比我自家孩子都乖。」
徐琴拍拍戚雁蘋的背,摟一摟小崴,同樣哽咽道:「沒事的沒事的,馨如是癲癇發作了,不怪任何人。」我的眼裡也噙滿淚水:多麼單純的孩子,他們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
在醫院急診室裡,馨如媽媽沒因這場意外說一句抱怨的話,反而對我說:「彎灣的30個孩子是幸福的。馨如最愛去彎灣,每次去小超市,就會對鄰居說,我去上班了!」
病床兩側,馨如媽媽握著馨如的左手,徐琴緊緊地握著馨如的右手,雖然一個是受助者,另一個是施助者,但她們因為共同的際遇相識相聚,彼此也更理解和支持對方。
徐琴說,他們想讓社會看到,家裡有這樣的孩子,並非就走投無路,「我們可以像普通人一樣自尊、自愛、自信地生活下去,我們有自己的幸福。」
道不盡的彎灣故事是一座城市給予的溫暖
這樣的幸福,也是杭州這座城市,在潤物細無聲中給予的。他們努力融入城市,城市也熱情地擁抱他們。
天貓2018年雙「十一」晚會,彎灣的孩子們接到了邀請,他們興奮了好些天。
店長小崴還有店員阿萍,每天帶著演職員證與舞者們進行排練和走場。他們見到了從未見過的大舞臺,見到了太陽馬戲團的表演家,還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孩子們一點點的閃光,都被放大:小嘉函的畫,成為了阿里零售通的海報,出現在大街小巷中;愛模仿的豪豪,成了彎灣的小攝影師,攝影作品在杭州市民攝影節上展出。
彎灣成長的10年間,有3000餘位志願者為其提供幫助,他們在彎灣的服務記錄達80多次。徐琴說,那些溫暖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那天,小崴和阿萍給他們的老客戶「歡喜阿姨」送米,我一路跟著。「歡喜阿姨」住在凱旋新村9幢,小崴扛著大米一馬當先,「噌噌噌」直奔5樓。下樓時,他和阿萍手裡多了幾塊巧克力。
「我們是吃百家飯的。」徐琴笑著告訴我,「夏天時,有些阿姨從農貿市場買菜出來,轉頭就上彎灣洗車行,捧來兩個大西瓜;新年第一天,有個人來洗車,還給孩子們帶來了禮物……」
目前,彎灣託管中心400平方米的場地,是由江幹區殘聯免費提供的;運營上,還有政府購買服務等費用,加上徐琴自己貼點,能周轉得過來。但徐琴說,有些捐款,讓她無法拒絕。
彎灣託管中心剛開張時,一位媽媽特意來看望她,並留下一封信和3000元現金。最後一句話,讓她淚如雨下:「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只是讓你知道,你並不孤獨。」
這些有故事的善款,被徐琴放在保險箱裡,至今還未動用。「我會要把它們用在最合適的地方。」她說。
如今,彎灣走過10個年頭,30個孩子已是承受的極限,未來的路在哪裡?更多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
徐琴正在尋找,她說,總歸有辦法的,「儘管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但總歸一步步踏出去了。因為有你們,所以我從沒懼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