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修一切種智(上)

2022-01-31 傳統文化精匯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過了佛菩提道的階段差別,將成佛之道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階段;也說明整個成佛之道都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菩薩必須具足般若總相智、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之後,才能次第圓成佛菩提果,成就圓滿波羅蜜多之修證。

       今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各位介紹菩薩「應修一切種智」單元,歡迎您繼續收看。

       大乘佛子在破參明心時,找到自己無始來的本來面目如來藏,般若正觀現在前,能親自現前領受如來藏的體性,親見自心真如之理體,也就是如來藏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和涅槃性;這種能夠親見自身真如無為性之總相體性,就稱為般若總相智。菩薩在破參明心獲得總相智以後,繼續跟隨真善知識修學般若系列的一切經典,也就是從種種不同的方向、種種不同的層面,來探究這個實相心與一切法彼此之間的關係;這都是屬於般若別相智所含攝,在別相智圓滿以後,應該繼續燻修一切種智。所謂「一切種智」就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所蘊藏的一切種子,了知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種智。修學一切種智而還沒有圓滿者,譬如初地到等覺菩薩所修就稱之為「道種智」。簡單的說,一切種智就是指「一切種子之智慧」。

       種子又叫作界,也叫作功能差別。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具有三種能變之功德,能夠變現五陰世間以及能夠輾轉出生萬法來。這三種能變識,就是大乘唯識經典中所說的「心、意、識」。這心、意、識為什麼稱為能變呢?那是因為「第八識心」祂可以變現出種種法來,不僅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別,也可以變現出眾生的五蘊、十八界以及六塵萬法,所以稱為「第一能變識」。第二能變識是指「意根」,也就是末那識,祂能變生識的種種執著,因此而有貪、瞋、痴、慢、疑等染汙體性出現;也因此而導致有情眾生的第八識共同變現出山河大地世間,而使有情眾生得以在其中受種種之苦樂果報。第三能變識就是指「意識心」,祂能讓有情產生對六塵境界的種種分別,並且能夠變現出種種的世間法來。

       接下來,我們就進一步來說明這三種能變識的功德:

       首先說明第一能變識,第一能變識就是指第八識,梵語稱為「阿賴耶識」,在天竺譯為「無沒」,也就是指不會消失之識;在中國則翻譯為「藏識」,意思是說祂能夠「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眾生生命的實相,所以稱為「藏識」。這個第八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意涵存在。

       所謂「能藏」的意思是說,這個第八識能夠貯藏萬法種子,生起世間萬法,因此第八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而「所藏」的意思,則是指種子在生起現行時,會受到能燻的七轉識雜染法的薰習,受燻之後的新種子仍然會回藏於第八識心中;這個時候新種子是能藏,而第八識則是種子所藏之處。而「我愛執藏」的意思是說,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對於自我的虛妄生起種種的貪愛、執著不舍,因此就稱為我愛執藏;這個時候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則是所執。

       佛世尊於三藏十二部經中,廣說這第八識有種種不同的名稱,都是因為這第八識有種種不同的能變性而施設建立。接下來,我們就以第八識最主要的三種名稱,來說明祂的能變功德:

       第一叫作「阿賴耶識」,這是指有學位之三乘聖人以及一切凡夫異生的真實心。雖然離開能所分別,但卻仍然具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體性,能夠攝藏一切雜染法而不會喪失,仍然含藏著能夠引生分段生死之有漏法種,也就是仍然具有阿賴耶性存在,所以稱為阿賴耶識。

        第二叫作「異熟識」,這是指凡夫異生、阿羅漢、闢支佛以及一切菩薩,不論分段生死已經斷除或者尚未斷除,都還有善、不善業的異熟種子存在,能夠引生未來世的異熟果報。因此,二乘無學聖人雖然斷了分段生死,但卻仍然不離變易生死;他們因為害怕分段生死的痛苦,所以在舍報時就取無餘涅槃。而菩薩阿羅漢或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雖然斷了分段生死卻不畏分段生死,以廣大之慈悲願行而受後有;雖然示現有分段生死,然而實際上卻唯有變易生死。由於他們的真實心中還有能引生死異熟果報的種子存在,所以稱為異熟識。第八識之所以有異熟的體性存在,正是第一能變識的功德所成,因此這個異熟識的名稱函蓋範圍就極為廣泛。

       第三叫作「無垢識」,這是指佛子在歷經資糧、加行、見道(通達)、修道、究竟等五位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以後,而使凡夫地真實心中的一切有漏法種,轉變為清淨的無漏法種,這個第八識就成為無上清淨諸無漏法之所依止,名之為無垢識真如。譬如禪宗中土諸祖所悟的真心就是指阿賴耶識,方便說為真如;又譬如西天大迦葉尊者,乃至達摩祖師等諸聲聞阿羅漢回小向大以後,修學禪宗的般若禪而得開悟,乃是悟得異熟識,也方便說為真如;那是因為此時「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等佛地功德,還沒有現前的緣故。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一切有情眾生都有第八識,因為有分段生死之染汙種子和所造業種,以及所含藏的前七識種子,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集藏性存在,所以稱這第八識為阿賴耶識。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祂是本來具足,不是修行造作而得;祂遠離能所分別,本性清淨而有染汙種子,藉著身根及覺知心才能生起現行,必須經由修行轉變清淨而生起般若實相之智慧。

       假使修行者在聞受聲聞解脫道之後而得以見道,以及其後能夠繼續努力修道斷除思惑,不再有阿賴耶性,也就是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集藏性存在時,就成為阿羅漢;這時第八識改名為「第九識」—異熟識,也稱為「庵摩羅識」,其實仍然是第八識,唯改其名不改其體。

       如果阿羅漢們隨後聞佛說大菩提成佛之道,能夠心生歡喜而回小向大,進修佛菩提道,經由明心的七住位證得般若總相智,進修般若經所說之般若別相智;復又能不起自滿之心,繼續進修諸地所修之一切種智,而生起無生法忍進入初地,能斷盡思惑而不斷之,留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受生,向諸地進修;從此以後,開始進斷分段生死的習氣種子,並進修無生法忍之一切種智,地地增上。一直到初地滿心位時,能夠取證慧解脫果而不取證,到三地滿心時能證滅盡定之俱解脫果而不證之;初地三地菩薩舍壽時,能夠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之;次第進修唯識種智而至六地,必定取證滅盡定而仍不入無餘涅槃;繼續進修七地之念念入滅盡定,八地之於色變現自在,於解脫道無功用行,以及由佛所授之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等,漸至等覺位中;又於百劫中隨處捨身受生,布施頭目、腦髓、身軀、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無量內財而修相好,才能在最後身菩薩位時,具足成佛時所需之廣大福徳資糧。福徳具足以後,在因緣成熟時降生人間,出家修行,斷盡所留最後一分煩惱障習氣種子,斷盡最後一分極微細所知障隨眠,成究竟佛道。此時之第八識改名為第十識,稱為「無垢識」,又叫作「果地真如」。

       如是進修而成就佛道,就名為佛菩提道,也稱為「大菩提道」,這是因為不同於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脫道的緣故。如是進修,漸漸轉易第八識之內涵,使第八識之阿賴耶性及異熟性能夠斷除淨盡,成為無垢識真如;這都是由於第一能變識,有這種大功德力所致。如果沒有阿賴耶識之初能變性,就沒有宇宙一切現象與萬法之現起,也沒有三乘一切法門之修行,乃至世間一切有漏有為法之修證,也都無法成就。

        以上略說第一能變識。接下來,我們繼續來介紹第二能變識:

        第二能變識是指第七識—意根,又稱為末那識。意根乃是十八界法所攝,歸屬於六根之中。六根之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是有色根,屬於色法;而意根則是無色根,乃是心法,非是色法。阿含諸經中說之為「意」,第三轉法輪唯識諸經中說為「意、末那、遍計執識」,祂是意識之俱有依。末那識處處作主,恆內執阿賴耶識為自內我,也執意識覺知心為我,復執五根五識為我,祂恆欲了別三界諸法,普遍計度,執為真實,所以名為「遍計所執識」;因此而說意根與我見、我慢、我愛、我痴等四煩惱恆共相隨,乃至眠熟無夢時,亦不暫舍這四種煩惱以及內外執著;一直要到菩薩七住位真見道不退轉之後,才能漸漸舍離這四種煩惱以及祂的執著性。

        這個第七識不知道自己虛妄,普遍計度一切三界諸法為我、為我所,無始來覆障真如不執我、不作主、不起慢、不貪五塵等清淨體性;一切有情之所以有貪、瞋、痴、慢等境界,都是這個處處作主之心所變現,所以說末那識意根是一切無明之根源。又因為這個末那識恆常不斷地審察度量、處處作主、時時作主,因此成凡成聖悉憑末那識之「人我執」與「法我執」斷與不斷而有差別。

       由於意根從無始劫以來一直恆審思量的緣故,所以產生了普遍計度執著的體性,也因為這種執著性,使得眾生不斷地輪迴三界生死。然而祂的這種執著性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由無量世以來,被意識錯誤的教導薰習而來。薰習越久,意根的執著性就越強,所以意根是一個「習慣性」比重很大的執著心。由於意根種子從如來藏中不斷地流注而出,無始劫以來未曾剎那間斷(不像「意識覺知心」在眠熟、悶絶、正死位、入無想定、入滅盡定時會斷滅消失),於一切時中恆時不斷地審度一切法塵,而處處作主、時時作主,不斷地指揮六識造作種種善惡業,所以說末那識恆審思量一切法。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意根末那識恆與相分相應,無有中斷時,白天清醒位時,恆藉內相分而與外相分相應,眠時夢中俱與外內相分相應,眠時無夢則藉內相分與外相分相應,無始劫來恆常運轉,未曾有一剎那間斷,所以說此心恆、審、思、量。若無此心,一切人不能於睡眠中醒覺,一切修行者也不能於無心定中出定;乃至一切有情雖能分別覺知,而悉不能造作一切事業,都將像植物人一樣,雖然能夠覺知痛癢,但不能自行的搔撫,也沒有辦法向別人表示意思請求協助處理。所以說必須有意根剎那剎那作主思量,才能有有情的一切行為產生。

       這個意根雖然無始劫以來恆審思量一切法,而不曾剎那間斷,但是祂卻是可以滅除的。譬如二乘無學聖人斷了意根的自我執著以後,舍壽時便可以斷除意根之自己而入無餘涅槃,這個意根就永不復現,無有再生起運作之時;因此,意根是沒有常住不壞之自體性者。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意根末那識唯有第八阿賴耶識為其俱有依,不像意識等六心需有其他的俱有依,一定得依五根方能生起;因此,人在死亡以後,意根種子仍得從如來藏中流注而出,使意根繼續現行而導致「中陰身」之從如來藏中出生。中陰身出生以後又有見聞覺知,死後依靠家人飲食祭拜的香氣,可以維持中陰身的力氣;這個中陰身到第六天開始衰弱,第七天時壞掉,覺知心再度無法現行運作;如是一七乃至七七,意根為了繼續擁有見聞覺知心,於是在中陰階段,由意識分別、觀察、選擇,再由意根決定去投胎。下一世出生的時候,雖然是同一個意根,但卻是另一個全新的意識覺知心,因此根本記不得往世的事情,只知道要保持見聞知覺性來供自己所用;祂的分別性很差,但卻是相續不斷的。

        這個意根的運作非常的細膩,即使在正死位、悶絕、眠熟、滅盡定、無想定位中覺知心滅了,祂還是繼續不斷地在運作著。這個部分都必須靠行者在悟後,一步一步的去親自體驗祂。末那識意根,雖然本身辦不了大事,可是祂卻很厲害,祂遍緣一切法(無有一法不緣);解脫道的修證要靠祂,祂若不肯自己滅了來成就無餘涅槃,誰也奈何不了祂;修學佛菩提道而成佛,也同樣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祂;乃至將來利樂無量有情,成就佛地廣大無邊的功德時,也得要看祂。修行愈到最後的階段,和意根的關係就愈密切,所以值得我們好好深入的去證解祂。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裡。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選自三乘菩提之概述第57集

聲明:所有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將與您共同協商解決!部分文章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微信號:18634322917,歡迎十方信眾的交流與合作!如果正信菩薩有好的建議或者是正信正覺稿件請投QQ郵箱406638568@qq.com,感謝作者的辛苦原創,隨喜讚嘆您的護法與弘法!本站所載文章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相關焦點

  • 一切智與一切種智是同還是異?
    若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疾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在這一段經文當中,佛陀提到的有一切智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不同的智慧;而佛陀又開示說:這些不同的智慧,都是要從般若波羅蜜多開始學起,才能夠快速地圓滿這些智慧。
  •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根本智不動智無師智自然智解脫智差別智
    一切智就是通諸法性,就是根本智。知道萬法皆空,知道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是屬於一切智,根本智就是一切智。第二種「道種智」。道種智怎麼講法?「種」是種種,就是眾多的意思;「道」是道理。這些眾多的現象,眾多的現象什麼道理生起來的,通達這種智慧就稱為道種智。這個「種」是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包括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就是此地講的達眾生相,這是屬於道種智。
  • 【佛教常識】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佛教所講的智慧,並不是世間一般人所說的聰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聖人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以及諸佛的一切種智。
  • 什麼是「一切種智」?
    何況整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迷惑造業,爾虞我詐,怎麼能不亂吶?而且受宰殺的那些眾生,其中有帶著隔陰之謎來示現的菩薩,你殺了他,還得了?佛講這句話用心良苦。他要真正把事情講出來,反而眾生會起疑惑。【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
  • 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大智度論》
    佛言:「應念一切種智。」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佛告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無念、無生、無示。如須菩提所問,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須菩提,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
  • 阿含正義 | 阿含部經典已說一切種智
    我們上一集為各位菩薩說明了佛法中的智慧主要有兩個部分,也就是解脫道的智慧及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又分為三個層次︰總相智、別相智及諸佛成佛的依憑——一切種智。如果沒有一切種智,是絕對不能成佛的,因此我們在上一集就略說了其中的內涵,接著我們要說明的是:一切種智並非只有大乘經典中才有說到,而是在聲聞佛法的阿含部經典中就已經有提到一切種智的名稱了。
  • 蘇醫師:蕭平實錯解「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定義!
    搜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幾個名詞的時候,發現網路上(比如百度百科)有好幾個正覺同修會刻意在網路上植入的錯誤詞條,請大家務必注意。】個人曾經不只一次提到:蕭平實對於「三智{①一切智、②道種智、③一切種智}」的定義完全錯解!導致: 自創{①總相智、②別相智、③一切種智(「全分」道種智)}名相!
  • 如何在解脫之道上修足福慧
    在前期的文章中,小編曾與大家聊過有關修學佛法應悲智雙運、福慧雙修,只有福、慧同時俱足才能達到究竟解脫的境界。有網友比較感興趣,問及到一些修法上的具體問題,為此小編今天就與大家來共同探討一下關於如何修福、修慧的問題,由於佛法涉及眾多法門和多種角度的解讀,同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小編也只是從個人所認知的方面為大家提供些參考建議,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老師能及時指正。
  •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如果你的因地是圓滿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這個時候所有的資糧,會帶你到無住處大涅槃。所以你的心理素質,永遠是在主導你所修的一切法門,叫因地發心。那麼因為做為一個菩薩,他因地的時候,他內心的善根的栽培是相當圓滿:他有菩提心來引導自己、他有空正見來調伏自己,所以他最後的結果是無住處大涅槃。也就是說他在寂靜安穩當中,他同時可以生起四種廣大的功德,來跟一切眾生分享。
  • 佛教:了解一下,修學《金剛經》的十八種功德利益!
    因為學佛的根性不同,佛所講的修學含義亦不一樣。但無論有何不同,學佛誦經這事皆不能斷。在《金剛經》中云:「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那麼誦讀經典的功德有多大,了解一下,誦讀《金剛經》的十八種功德利益!一、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一切人愛護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 什麼叫「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宣化上人)
    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所以又叫作八識田,就好像一塊田似的,你種什麼,它就出什麼。第七識呢?就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平等,就是諸佛和眾生的心,是平等平等的。你心怎麼叫無病呢?無病,就要沒有障礙,沒有妒忌,沒有貪瞋痴。你若沒有障礙、妒忌,沒有貪瞋痴,也就可以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 什麼是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舍離,而不為色過所染汙。
  •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解脫道的聲聞四果人應算是聖人,然這是指解脫道而言;若就佛菩提道而言,則不是如此。聲聞的果位分為四種,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乘菩薩第一義諦智慧的修證極為困難,必須無量劫中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才有可能;又不只是如此,還要福德因緣具足,並且要遇善知識,親近修學,最後才能在因緣成熟之後由善知識相助,始有機緣悟入。
  • 修拙火觀本尊,將一切燒掉,明空見性
    修成拙火後,修持者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可以獲得佛教六神通中除漏盡通以外的五種神通,修習拙火也是禪者和瑜伽行者提升能量,獲取解脫,實現即身成佛走的一個途徑。如果用般若心經密法修觀拙火,可以修到漏盡通,完全得六神通,獲得大自在,立地成佛。禪宗大顛和尚在修行中,就次第入頓證悟了《心經》中的密法,寫《大顛和尚註:心經》。
  • 日本的早慶,世界的上智?!
    、而外國語學部一共有六個學科,也就是有六種語言可供選擇,下面是教學大綱圖:筆者吐槽一下イスパニア語是什麼鬼,查了一下才知道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スペイン語的嚴謹說法。且慢,上智外國語學部最大的特色就是,除了所選學科的語言,同學們還要再修一門其他國家的語言作為大學的第二外國語。也就是假如你選擇了英語學科,出來後你不但能掌握必備的日語、英文,還可以掌握一門別的語言(中文除外,成為真正的4語大佬?)。再配上學部裡接近一半的外教以及上智大學充足到有點過分的留學制度,相信大學的4年間將會是別樣的充實。
  • 4、順願念佛普利九界——五門修法順入果覺顯用本智||淨土法門的傳承
    再遇到蓮友有畏懼、有期盼,你要告訴他緣起上出問題了。自己有畏懼與期盼,也要提醒自己緣起出問題了,沒有緣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大願去念佛,而是緣自己妄想執著的習慣、得失的習慣,產生了畏懼與期盼。緣起上一旦出問題,問題就很大。我們作為念佛人,一定要知道果地覺為因地心是殊勝緣起,可以令我們離開畏懼與期盼這樣一切惡緣的特徵。
  • 六妙門修法 【七】
    故在淨門中,即以見道之智,轉化煩惱習氣,及至真淨現前,便圓證三德。一 淨門的基本修習以真見起修,乃是無修之修,心無取捨,離於分別,但莫汙染,性體自淨。故智者大師云:「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 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念佛功夫是最好的丨禪淨雙修(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開示於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我們現在參話頭就參「念佛是誰」,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把一切的生死根本都給它找出來,所以才說「念佛是誰」,找這個「念佛是誰」?
  • 大願法師:中脈呼吸法 (一切呼吸法中最好修的,功效神速!)
    有些人就瞎折騰,他用那個道教的周天的方法又上又下,搞來搞去,那個沒有用,不是這樣子的。它就在海底輪自然呼吸,它不會隨著我們這個上和下,不會隨著呼吸上和下,不會沿著中脈上下,它就只是在海底輪自然地呼吸。一切的修證都是空性修證體系,所以他觀的中脈是在人體的正中心。這世界一切都是空性——緣起性空的,那麼我們人體也是如此。所以這個空性怎麼來善巧方便來修呢?你就修中脈——在人體的身體的正中心,這個無形無相的,它就是中脈。現在凡夫是不通的,你通過修行,尤其是你通過修這個中脈呼吸法就能夠空。它真正能夠通了以後,能夠空了以後,那麼明和空都會現起來。
  • 最無上的,最安全的,沒有任何魔障和違緣,也不會修錯的一種修法.
    他日日夜夜觀修上師,並因此獲得了成就。至尊果倉巴曾親口說過:「若修上師瑜伽法,盡除過患德圓滿。」意思是,如果長期修持上師瑜伽法,將能盡除你的貪嗔痴等一切煩惱及過患,而與此同時,聞思修、大悲菩提心等善法功德,也會與日俱增、自在圓滿。 這一點,多多少少很多道友都有體會:不修上師瑜伽,自相續與佛法很難相應;一旦修了上師瑜伽,不管再修什麼法,一修就能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