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2022-01-31 哈爾濱極樂寺

佛教所講的智慧,並不是世間一般人所說的聰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聖人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以及諸佛的一切種智。世間一般人的聰明才智,只能認識世間一切事物的現象,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被現象界迷惑,發生錯覺,導致見解不正。

二乘聖人學習佛法,因聞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得知世間諸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生滅無常,苦空無我。因而放下個人名利財富的追求,拋棄世間物質的享受,修心聖道,開發智慧。對外不再為諸法現象誘惑,對內不再為五蘊假我困擾,斷除個人因見解上、思想上的錯覺與固執,所引生的種種煩惱,無漏智慧顯現,親證諸法空相的真諦理,得一切智。

菩薩的智慧,是由修六度萬行,所證得的道種智。「道」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種」指一切眾生各各不同的種性;「智」是能理解諸佛的無量法門,又能了解一切眾生不同個性的智慧。菩薩雖然已遠離煩惱,解脫生死的束縛,但不忍坐視眾生沉溺生死,因觀眾生苦,起大悲心,入俗利生,觀機設教,實行六波羅蜜成熟眾生,利樂有情,因名道種智。

諸佛的智慧,名一切種智,是包括二乘聖人觀真諦空理的一切智,以及菩薩觀機設教的道種智。「一切」概括空、假、中三諦理;「種」是指諸法種種不同的個性,如《法華經》所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是諸佛所證的實相般若,不僅能深入理解一切諸法如是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等種種差別名相,還能親證諸法本體的實相理。同時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種種不同法門,教化開導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因名一切種智。

佛智觀一切諸法總相空理,如二乘聖人所見,但不落於空;佛智觀一切法的差別相,如菩薩所見俗諦理,但不著於有;佛智觀諸法相假性真,證中道理,而不滯於中。雙照雙遮,遮照同時。三智皆能見實相理,超越人間的聰明才智,超越二乘聖人的一切智,超越菩薩的道種智,又能同時發揮三種智慧的功能,因名一切種智。

世間人的智慧,真妄混雜,善惡交參,利害各半;僅限於事物表面的認識,以及人我知見的分別。三乘聖人的出世智慧,雖純真無妄,純善無惡,但各有所偏,二乘執空,菩薩著有,見理末圓,仍屬有限。諸佛智慧,能透視事物現象,深入諸法本體,既知事物總相的真空理;又知事物差別相的俗諦理;更能究盡諸法實相的中道理。世出世間,無過其上者,故佛的一切種智,又名出世間上上智。

哈爾濱極樂寺所發布的一切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內容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文中內容不代表我寺觀點。分享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相關焦點

  • 一切智與一切種智是同還是異?
    而《大般若經》這段經文所說的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三慧品〉當中說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佛陀並且解釋說:一切智是一切聲聞、闢支佛智,道種智是菩薩摩訶薩智,一切種智是諸佛智。
  •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根本智不動智無師智自然智解脫智差別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根本智,不動智,無師智,自然智,解脫智,差別智,後得智
  • 什麼是「一切種智」?
    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於諸佛所:前面講的九十億佛法中,這裡又講賢劫千佛中。現居弟子上:「現」就是現量,在諸佛法中他都是上座,都是大弟子。居弟子上:也就是一般地在大叢林裡都有長老。大會一開,中間方丈,兩邊是長老,坐在大眾前面。
  • 應修一切種智(上)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過了佛菩提道的階段差別,將成佛之道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階段;也說明整個成佛之道都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菩薩必須具足般若總相智、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之後,才能次第圓成佛菩提果,成就圓滿波羅蜜多之修證。       今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各位介紹菩薩「應修一切種智」單元,歡迎您繼續收看。
  • 蘇醫師:蕭平實錯解「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定義!
    搜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幾個名詞的時候,發現網路上(比如百度百科)有好幾個正覺同修會刻意在網路上植入的錯誤詞條,請大家務必注意。】個人曾經不只一次提到:蕭平實對於「三智{①一切智、②道種智、③一切種智}」的定義完全錯解!導致: 自創{①總相智、②別相智、③一切種智(「全分」道種智)}名相!
  • 阿含正義 | 阿含部經典已說一切種智
    般若智慧又分為三個層次︰總相智、別相智及諸佛成佛的依憑——一切種智。如果沒有一切種智,是絕對不能成佛的,因此我們在上一集就略說了其中的內涵,接著我們要說明的是:一切種智並非只有大乘經典中才有說到,而是在聲聞佛法的阿含部經典中就已經有提到一切種智的名稱了。
  •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我們佛教的修學,有內因跟外緣兩種力量的結合。當然內因就是我們內在的心靈的力量,外緣就是佛法僧三寶的加持力。如果是淨土法門,當然它的外緣,偏重在佛力——彌陀本願的攝受,是心力跟佛力的結合。但一般的聖道門,在三寶的加持這一塊,偏重在法力這一塊,就是六波羅蜜的法門,作為佛陀,作為僧寶只是一個助緣。所以唯識學它是從心力跟法力的結合,來形成一個菩薩道的一種力量。
  • 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大智度論》
    佛言:「應念一切種智。」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佛告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無念、無生、無示。如須菩提所問,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須菩提,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
  • 略談「名色分別智 」
    當我們已培養「名色分別智」時,並非指我們知道名與色,而是指:我們能觀察名法與色法的生滅過程。
  • 什麼是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舍離,而不為色過所染汙。
  • 【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妙法蓮華經》講記•(藥草喻品第五(4))
    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
  • 什麼叫「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宣化上人)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大圓鏡智性清淨:什麼叫大圓鏡智呢?佛有四種的智慧,大圓鏡智,就是由第八識所轉的,轉識成智。你不會用的時候,就是識;你返本還原,轉第八識,就成大圓鏡智。所以大圓鏡智的本性什麼樣?是清淨沒有染汙的。平等性智心無病:平等性智,就是由第七識所轉變的。也就是你沒明白之前,叫第七識;你開悟了之後,就是平等性智。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No. 183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
  • 【法語清涼】大圓鏡智不可思議!
    我們先看第一種力量「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大圓鏡智」,是把第八識轉過來叫大圓鏡智。第八識本來是充滿了業力,充滿了不自在,但是轉成智慧以後,那就是一種自在了。他這個自在力表現在哪個地方呢?就是「離諸分別」。他本身不起任何虛妄的分別,就是他不帶名言。但是他能夠緣所有很微細很微細的行相,「微細難知」的行相。「大圓鏡智」,佛陀那個寂靜的心,可以同時清清楚楚地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今天總共下了幾滴雨,佛陀清清楚楚。
  •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什麼呢?一切的賢人、聖人,都是以無為法般若智慧修證之有無、深淺而有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眾生有無量的因緣差別,有賢人、聖人;「賢聖」,可分為世間賢聖、出世間賢聖。
  • 讀一卷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讀一卷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提國寂滅道場、彌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時有迦波利婆羅門子,名彌勒,軀體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銀光明,黃金校飾,如白銀山,威光無量,來至佛所。
  • 「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識」
    「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識」         問:「實證佛教」強調現量重於正教量,是否會出現過失,導致有些人慢心增長,以為凡是自己不能實證者就應該懷疑,也使得初學者無法開始修行?         答:       《論語》說:「智者不惑。」反過來說,只要沒有智慧,一定會有疑惑。
  • 智佳貝樂:改善孩子注意力
    經過小編的走訪和調查發現,智佳貝樂之所以效果顯著,是因為智佳貝樂人一直堅守「高標準、嚴要求、用心做」的理念和過硬的產品質量。一.智佳貝樂,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專注改善孩子大腦神經發育:美國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皮層約有160億個神經元,一切的記憶都是由這160億個神經元來表徵。每一個神經元都與其他神經元連接,他們的連接狀態,每一刻都不一樣。當我們回憶A的時候連接是一種形態,當我們回憶B的時候,連接變成另一種形態。也就是說,孩子記憶力差,是由於大腦神經發育(不夠活躍)導致。
  • 欣賞,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女性護法神,尼泊爾佛像之金剛瑜伽母
    金剛瑜伽母亦名「瑜袛母」,佛教密宗母續本尊,為藏傳佛教瑜伽師們共修的佛母。公元10世紀時,印度大成就者底洛巴有很多學生,納若巴是其中最偉大的位,因為藏傳佛教新譯派的很多傳承都源自納若巴。身上塗有骨灰,飾以六種骨飾,骨嚴(密宗修行者佩戴的骨質飾品稱骨嚴)為裙。頭髮下垂,青春少女相,乳房飽滿,雙足各壓著死屍,威立在蓮花日輪寶座上。金剛瑜伽母怒面,表示解除邪見。頭髮下垂,表示散射無二法性之法蘊。法蘊與法藏同,諸神法門蘊積在一起稱法蘊。《俱舍論》稱:「所化有情,有貪嗔八萬行別。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
  • 北汽紳寶智行怎麼樣?
    擁有這樣一款車,切合年輕人的脈搏,融合先進的 AI語音助手, AI全時狀態管家, AI安全衛士,在整車智能語音,智能維護,智能安全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新穎、舒適、方便、有趣的一流駕乘體驗,撩動廣大「新智一族」的心扉——在剛剛舉行的成都車展上,北京汽車紳寶新車型X55正式亮相,同時官方也宣布了其全新的中文名:紳寶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