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做自己」
最近,關於「做自己」的探討比較多,如博士侯先生自殺時聲稱要「做自己」,如《奇葩說》中有討論面對嘲笑,減肥與否,怎樣才算「做自己」。蔡康永老師專門就一個人想做廢物式的自己闡述了自己的看法。肖驍在某一場並比賽中聲稱要「愛自己」,而「愛自己」的方式居然是:若智能機器顯示自己愛自己的分值不夠,就大吃一頓或刷爆信用卡,直到愛自己的分值是100分,就啥都不用做了。我心裡感慨的很:如果智能機器計算一個人愛自己的分值只是以物質消費為基準,那機器也太不智能了;而一個人計算愛自己的分值若只是以物質消費為基準,那人也只是還在物質欲望中掙扎的人,其「自己」只是一團肉身而已。
於是,什麼是自己,怎樣才算「做自己」,該如何「愛自己」,都是很值得探討的話題。而且,任何問題一旦追本溯源深入到終極,哪怕僅僅追究「自己」、「愛」這樣的概念應該是什麼,其實都是哲學問題,只有在哲學層面上才能給出終極答案。
(一) 什麼是自己
什麼是自己?
簡單的說,萬物的感應屬性從基本粒子內的強弱作用力,到原子內的電磁感應,到分子間的作用力,到單細胞生物細胞膜上的質膜層面的電磁感應,到扁形動物出現視覺這樣的感性能力,到脊椎動物出現本能判斷這樣的知性能力,到人類出現理性,最後理性層面發展到可以「自己追問自己」,即有了自我意識能力,「自己」這樣的概念或存在才得以產生。而伴隨萬物感應屬性分化進程的是萬物本身的體質分化,即從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到人類的體質分化或結構分化進程是感應屬性分化或精神分化的載體和基礎;如人體內部器官功能的協調離不開植物神經系統,知性判斷離不開中級神經中樞,理性思維離不開高級神經中樞;也就是說,從神經元、神經節、神經網到植物神經系統、中級神經中樞、高級神經中樞,「自己」這種自我意識的顯現仿佛意識大海上的一朵浪花,而這朵浪花的基礎是整個深達幾千米的大海。(在《物演通論看世界之十八:找到自己》中其實已經有過對「自己」的闡述了,末尾會連結原文以做參考,讀者可對照閱讀。)
所以,一方面,我們可以把「自己」分為作為肉身存在的「自己」和作為精神存在的「自己」;另一方面,又必須清楚這二者是須臾不可分割的整體,當肉身自我被消滅的時候,精神自我也不復存在。
當然,當一個人的精神存在如思想化成文字被保留下來,即使肉身湮滅,精神也得以長存,但這精神代表的也是人類的精神或智慧,可供後人學習和繼承,自身卻不能再生長。
因此,我們需要同時善待我們的肉身和精神。這副皮囊,雖未必是你所求,但畢竟也是物演137億年的造化才能成就,而且限時存在,值得好好珍惜,即使再怎麼不如意,也不必急著人為銷毀,畢竟歲月終會將其毀掉,而生命中永遠都還有幸福的可能性,那源於你的精神認知狀態。
所以,我們更需要珍惜的是我們皮囊下的精神,因為其他動物都是基因的載體,靠基因的功能存活;唯有人類社會,不僅是基因的載體,更是智質(或精神,或文化)的載體,靠智質(或文化)傳承的功能維繫整個人類社會的存在。無論個人還是社會整體,智質(或精神或文化)都是其存在的軸心部分。人與人體質上的差異終是有限的,智質上的差異卻註定在智質分化的進程中越來越大,成為區分人與人的最根本的差異。須知,哪怕是同樣說著中國話的中國人,因為彼此認知的差異,可能完全無法深層溝通,只能噓寒問暖,道早安晚安。
每個孩子,作為尚未分化的個體,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沒有功利的喜歡唱歌、跳舞、繪畫、讀書等,並沒有社會的屬性功能。而成人一旦成為社會人,就被分化為特定社會屬性下具備某種職業功能下的社會人。職業即專業,專業上的成就是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所以,成人往往越活越狹隘,反而失去了更多活法的可能性,以及用不同視角看待世界的可能性。但用不同視角看待世界,乃至用整體視角看待世界是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所以,每個成人意識到自身的認知殘缺,更需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才能真正理解被功能化社會化的殘缺的「自我」。於是,每個人的「自我」首先就表達為他特有的專業或職業化的社會屬性功能。而能真正做好這個「自我」的基礎是源於對這份專業真心的喜愛。
舞蹈家以身體表達自我,所以,對於舞者而言,身體是神聖的。思想家以思想表達自我,所以,對於思想家而言,思想是神聖的。但對於大多數平凡人而言,既不會極致追求身體自我的表達能力,也不會極致追求精神不斷拓展,只是被物化為社會結構中的螺絲釘。當然,做好螺絲釘也需要健康的身體和思想。任何行業做到頂尖都離不開站在行業之外看懂本行業的更宏闊的眼界和思想。
所以,平凡人更需要把生命本身視為神聖的所在,用孫思邈在《千金方》自序中的話說即是「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這不僅僅是從孫思邈作為醫者對生命的職業性關愛而言,更重要的是生命本身是物演進化137億年的集成和重演,雖然個體至弱至微,卻也是整個存在得以延續的一個部分。這是大自然贈與你的禮物,讓你成為這個世界的繼承者、參與者,以每個個體的存在構成整個人類社會的存在。當然你也可以做旁觀者,但也要活著才能「觀」。老子說「長生久視」,哪怕只為了好奇以後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只為了不浪費大自然賦予你的裝備,你也該用唯有人才能擁有的裝備好好感受下這個世界,看清這個世界和自己。
(二)怎樣做最好的自己
「做自己」的前提是「找到自己」。
所謂自己,就先天而言,是基因層面上你特有的基因構型,就後天而言,是你從出生到當下特有的所有經驗、認知的綜合表達。他彰顯著你的意志傾向和認知傾向,塑成你生命的意義和未來的方向。
生命總需要以一種方式度過。在你可選擇的範圍內,你的選擇就是對「自己」的選擇,賦予「自己」特有的獨屬於你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如果你從未認真的選擇過,或尚未找到你生命的意義和未來的方向,你其實就還未找到自己。
人生一旦有明確的目標,就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需要做,有許多自己覺得該學的東西需要學,那麼,這一生是很快的,快的不夠用。事實上,如果讓你什麼都不做的無所事事混日子,其實是很無聊的。哪怕混日子也需要一種混的方式,而你喜歡的混的方式,其實就是你的興趣所在了。連任何興趣都沒有的,那真的是連自己的意志傾向都沒有,等於完全迷失了自己。哪裡又談得上「做自己」呢?!
對於執著於想做「廢物」式自我的人,一定是痴迷於某種別人眼中的「廢物」式狀態,否則也無需「執著」,須知,真正讓一個人什麼都不能做的呆著,除非天才,正常人一定瘋掉。這就是一般人被關禁閉的可怕之處。但對於天才,卻可以或打坐徹底入靜,或如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中的陸焉識可以在腦海中盲寫文章,或可以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忘記晝夜……這都是天才的素質。所以,所謂「廢物」只是所做的事在別人眼中沒用,如喜歡畫畫賺不到錢、喜歡思考無邊無際的問題混不飽肚子、喜歡打遊戲打的昏天黑地等等。但事實上,畫畫、思考、打遊戲,如果不是真的喜歡,是不可能執著的堅持的。哪怕是最容易上癮的打遊戲,真放開讓一個人打,打到一定程度勁頭過了,也會索然無味的。能堅持的,都是真鑽進去了的,鑽成了遊戲玩家,就可以直接去打比賽了,也是一種自我的實現。
也就是說,「做自己」首先得有一個相對明晰的「精神自我」,即有我明確的目標、認知、原則和堅守,這是內心最真實的自我,其實就是我感性經驗所得和理性思想所得綜合觸發出的那個知性本能的自我(任何理性認知上的確認都會沉澱為我們的後天知性本能)。比如,「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感性經驗留給我們的知性本能。比如,科學信徒以科學為真理,哲學家在邏輯反思中以科學為非真的依賴模型,所以,面對科學結論,前者本能的確信,後者因為其思境更大而本能的質疑。這是不同的理性思想沉澱為知性本能後的反應。所以,小時候一旦接受了錯誤的理論,這個理論對於我們的影響會很大。當我們意識不到它的錯誤時,我們就會被自己的認知一直遮蔽。
當每個人意識到自己認知的錯誤、狹隘和遮蔽時,其理性認知就升級了,所以,每個人的「精神自我」是會流變的,流變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每個人的感性經驗也會因為不斷豐富而變得沒那麼偏頗,而且,不成熟的人很容易受感性經驗的影響,而成熟的人,明白每個人的不同,就會理解不同的感性經驗,而不是如不成熟時被感性經驗塑造。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重塑自己的過程。所謂「做自己」,通常是對自己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如崔永元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其核心價值觀一直都是以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講真話,動真心,負責任,挺得住」,架起社會和諧的橋梁,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遵循自己價值觀標準的。每個人的價值觀是由其認知決定的,價值觀的改變取決於認知的改變。有些人的價值觀終身不變,有些人的價值觀因為認知思境的提升而格局日益高遠。
所以,做自己,不是不改變,而是圍繞自己最核心的東西完善自己,甚至最核心的東西也可以更完善。這樣,才有越來越好的自己。
所謂最好的自己就是把自己的認知思境儘量擴展到最大,有完整的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有自己人生的戰略目標,有自己終極的是非判斷,也就是有人生意義的大方向。在此基礎上,才能依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去做既符合整體利益,又滿足個人嗜好的事情,在具體的戰術中實現自己每一天的人生意義。
人性首先繼承於動物性,從基因中就攜帶著自私,否則無法在競爭環境中存活。所以,「自己」這種自我意識的明確化首先來自於在生存情形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可以維護小我的生存。但人又不僅僅是動物,而是社會整體性存在中的一部分,所以,才有文化的蔓延滋生,文化的代代傳承和發展就是為了維護人類整體求存的。不同的生存結構下有不同的文化,但無論哪種文化,能站在人類整體格局上思考才是屬於未來的文化,尤其是在目前人類一體化需要共同面對諸多人類系統危機的時候。任何情況下,一個人的認知格局,一個民族的認知格局,一個國家的認知格局,奠定了他的行為出發點。
記得我年輕時寫過的詩中有一句「鳳凰涅槃於火中,我涅槃於水中,每一次用淚水融化自己、重塑自己,都是切膚之痛」,那種在理想與現實間反覆追問的是與非,那種捫心自問該堅守什麼改變什麼的成長與掙扎,永遠歷歷在心頭。文學無法解決的許多困惑在後來不斷學習國學,進而學習哲學的過程中都消失殆盡了。於是,人生也在認識的升級中愈發堅定。找到自己,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每個人該有的成長!有使命感、有責任感的生命知道自己的價值,永遠不會放棄!有明確人生意義的生命無論任何困境都不會自殺!
(三)精神自我三境界
人作為智質動物,其核心本質就是智質載體,一方面繼承前人的文化,維護整個社會的存在;一方面發展前人的文化(如果有能力的話),與時俱進,更好的維繫變化了的當下社會的存在,乃至將來人類社會的存在。
所以,每個「自我」最大的區別是精神認知的區別。體質層面上的差別相比智質是有限的,且非主要差別或導致問題的主要原因,所以忽略不談。
我們的精神認知和我們縱向成長的每一步息息相關:身處的環境、受過的教育、聽過的音樂、看過的書、經歷過的世事……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一方面行萬裡路,經歷世事,積累感性經驗的過程;但直接經驗畢竟有限,所以我們還需要讀萬卷書,當然,選擇書籍就很重要的。經典書籍是前人感性經驗的積累和總結,雖然是間接經驗,卻更完整、更深刻。每個人對書籍興趣的傾向也是自我意志的傾向。興趣,是開啟所有知識大門最好的鑰匙。
所以,精神自我在成長中的第一重境界是「見天地」。
《一代宗師》中宮寶森帶著女兒宮二見識各種場面包括與葉問的對決是「見天地」,把女兒送到國外學醫科也是「見天地」。當然,更完整的「見天地」,是認識自然、認識世界、認識他人,無論是通過感性經驗認識,還是理性書本認識,都是必要的。
精神自我在成長中的第二重境界是「見自己」。
明白了自然的宏闊,才了解人類的渺小和在自然中的位置。明白了個人在整
個社會或整個時代中的卑微,才更清楚自己的堅守與責任。任何渺小和卑微的存在,也是整體存在中的一部分,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只看你願不願意承擔。《一代宗師》中的宮二雖為女兒身,但有責任感,有擔當,所以,用她自己的話,是見過天地,亦見過自己了。但是卻未見眾生。
精神自我在成長中的第三重境界是「見眾生」。
找到整體的存在,即莊子的「見獨」。把自己融匯在整體中,以無我之「我」,才能成就最大的自我。見眾生,就是超越了個人的小思境,完全是以眾生即我、萬物一體的整體視角下的大思境對待生活中的利益得失。唯有大思境,才無小自我。
宮二的一切行事都是以宮家為主體的。「我爹一輩子沒敗過,談何輸贏?」「宮家沒有敗績,輸了,有人會找回來。」 父親大度無所謂輸贏,懷揣的是整個武林的發展和和諧,她只想給宮家掙臉面。殺父之仇,更是付出一切代價也要報的。但最後的結果是,馬三雖被廢了武功,自己也受了嚴重的內傷,終身離不開鴉片,最後早早的離開了人世。宮二是有操守的,所以奉了道就嚴格遵守道的規矩。但她不明白,每一種規矩對應每一種「自己」。「自己」的認知在第幾重,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就在第幾重,自己該守的規矩就在第幾重。
每個人籍由父母籍由這副皮囊來到這世間,如朝露匆匆即逝,作為一個過客,這世間沒有什麼是真正屬於你的;反而是你自認為你所擁有的一切,你的思想、你的能力,你的功夫,其實並不獨屬於你,如果它對大眾有利,那你就是被上天選中的人,籍由你的領悟去揭示給大眾。所以,佛陀講經,思想家著述,武術家就應該把自己的所得傳承給有能力有興趣繼承的人,無論這人是南方人、北方人,亦或中國人、外國人。人,不以地域分,不以國籍分,根本上只以精神認知分。
宮寶森自然是能打過馬三的,只是因為宮寶森心懷悲憫,面對自己的徒弟本能的沒想過下殺手,沒想到卻被馬三所殺。「見眾生」者,思慮自己的得失結局少,所以未必都有好結果,但也算求仁得仁。當被廢了武功的馬三意識到師傅的寬容時,不知道會不會改惡從善,若能從此向善,才終不負師傅的悲憫之心。
葉問後來廣收門徒,毫無保留的傳承自己的武學所得,出了李小龍這樣的徒弟。此即為「見眾生」。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的傳承史。文化本身的傳承與發展,比一副皮囊重要,比一時的得失重要。
為中國乃至世界物理學作出卓越貢獻的何澤慧女士也是「見眾生」而無小我的人。她出生豪門,因著自身對精神認知的追求幾乎放棄了物質追求,過著物質簡陋、精神富足的生活。對物理學無窮的探求是她的人生意義,唯有這方面的成就是她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她所有的成就都不是為了名利,都是為了對落後的祖國有所貢獻。唯有理解了她的人生意義、她的價值觀、她的思境,才能理解她的一生。人生有限,聚焦於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一點,才能有所建樹;而人生的意義一旦確定,與此無關的其他一切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這樣的「做自己」,才是做到了極致。
(四)後記
對於人類而言,肉身代代被拋棄,存留的只有基因和文化,構成人類身心的延續。對於個人而言,人死燈滅,只是剎那,沒有意義;對於人類整體而言,每個人都是這個整體中時空綿延下的部分,剎那也是永恆。思想家是這個綿延時空中璀璨的星辰,一筆筆勾勒出人類文化的圖景,但無數無名眾生也構成烘託星辰的暗黑的背景,他們是一體的存在,所有偉大思想的存在本就該是為了呵護眾生的。放眼到更大的視角,萬物作為相對存在都是自然存在整體求存的嫁衣裳,但所有萬物作為相對存在直接構成存在本身,也就是說,每個最微小的個體與剎那,都是這個整體存在中不可或缺的永恆,每個最宏大而相對永恆的存在也只是這個整體存在中不可或缺的剎那。所以,萬物眾生,每個存在本身就是意義,每個社會形成維護其存在的價值觀以實現存在,每個個人根據自己的境況和興趣選擇自己的求存方式就是「做自己」。不同年齡、不同境況、不同認知下自然形成不同的價值觀,所以,我們不僅要「做自己」,而且要在不斷的成長中「做最好的自己」。雖然,在人類日益分化的生存結構中,每個人的生存可能越來越動蕩和艱難;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認清自己、認清這個世界,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堅定的走好,不迷茫、不退縮、不放棄。
每個人活著,就請不要辜負137億年的自然造化,善待生命,善待身心,盡力做最好的自己;死了,也不過回歸自然,換個模樣存在。生不懼死,死不念生。生死皆自然,盡力不負即可。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打開《物演通論看世界之十八:找到自己》連結。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
…………………………………………………………
分享也是一種美德,請點擊右上角分享給您的朋友。
1、請關注「物演通論公眾號」,二維碼如下:
2、請關注「物演通論讀書會公眾號」,二維碼如下:
歡迎讀《物演通論》,歡迎讀書困難的同學參與線上讀書會。
3、對《道德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的「知識星球」,二維碼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