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 子 筆 記|P e a C H S a Y S 我們的徵途是——「復興情趣世界」,集合全宇宙最獨立又最柔軟,最朋克又最詩意,最覺醒又最精怪的人類。
「無論來者何人
只要乖乖便後洗手就可以用的
廁所」
隨著下課鈴響起,我猶如離弦之箭衝進教室對面的洗手間,一打開門,卻發現右邊洗手臺前站著一個男生正在洗手。他從鏡子裡面看到了一臉疑惑的我,友好地跟我打招呼,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抱歉,我走錯了衛生間。」「不,你沒有走錯,這是
性別友善衛生間,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他微笑著說到。我有點不可置信,於是打開衛生間的門,重新檢查門上的標識,結果被可愛的標識給逗笑了。
- 無性別廁所 -
後來,我又在其他地方見到了各種各樣天馬行空的性別友善衛生間標識:
後來我了解到,美國的大學除了男廁和女廁,還有性別友善廁所,提供給不方便進入傳統男廁或女廁的人使用。有些大學的衛生間使用「E-系統」,即是衛生間門口會有一個大寫的E,學生可以自由轉動這個標誌改變廁所的屬性。當標識為E的時候,代表
Everyone每個人都可以使用這個廁所。左轉標識變成形似W的時候,代表
Women(女性),這時只有女性可以使用這個衛生間。轉右變成形似M為
Men(男性),表明這個廁所只供男性使用。旋轉半圈時,標識看起來跟3差不多,3表示
Me,Myself,I(我),這時廁所變成單人間。這是我第一次認識性別友善廁所,但是這次經歷也讓我開始研究人類的重大課題——
性別友善衛生間真的能解決人類如廁難的終極問題嗎?性別友善衛生間(gender-inclusive restroom),也叫
無性別衛生間(unisex bathroom),甚至有時候只叫廁所(toilets)。這類的衛生間不會對使用者的性別加以限制:
男性、女性、雙性人、跨性別者,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些獨立的單間裡解決生理問題。在外如廁一直是跨性別者面臨的一大難題,尤其是還沒有通過手術改變第一性徵的跨性別者們。舉個例子,當一位男轉女跨性別者在外如廁時,如果按照自己的性別認同使用女廁,便會因為生殖器官的不同被視為女性安全的威脅;如果使用男廁,則會因為女裝打扮倍受側目。
- 只有在漫展的廁所裡,
不會有人在意你的穿著 -
據調查統計,美國60%的跨性別者會避免使用公共廁所,12%的跨性別者曾經在公共衛生間遭到言語汙辱,還有2%受到人身攻擊和性騷擾。所以性別友善衛生間給跨性別者和其它性少數群體提供了安心如廁的空間,
是社會性別平權的重要裡程碑。同時,它也解決了需要他人協助上廁所的殘障人士,和帶小孩的父母的如廁困擾。前段時間關於「和媽媽一起外出的男童是否可以進入女廁」的爭議也迎刃而解。
性別友善衛生間還可以縮短如廁的排隊時間。我們逛街時經常會看到女廁門前排著長隊,男廁裡卻空空蕩蕩的情況。這是因為女性上廁所的平均時間要比男性長許多(3分鐘vs1分鐘),而男廁和女廁的數量卻基本相等,這就造成了資源的空置和浪費。
- 旅遊旺季,杭州某景區的女廁前排起了長長的隊 -
牛津大學的研究表示,性別友好衛生間的出現,通過打破使用廁所的性別限制,避免了女性長時間等待女廁的時候,其它性別的廁所被閒置的情況,使得公廁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為了保護性少數者如廁的權益,美國的許多城市都相繼推出了相關的法案,例如費城的不分性別衛生間法案(gender-neutral bathroom bill)要求單人衛生間必須標識為所有性別都可以使用,在紐約,跨性別者有權使用自我認同性別所對應的洗手間。
- 費城市政府大樓內所有性別衛生間的標識 -- 紐約街頭的公共衛生間 -很多人覺得是為了保護隱私,男女分開如廁理所當然。但是你知道嗎,其實隱私的概念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久遠。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公廁在誕生之初,坑位之間是完全沒有隔斷的。對,沒有隱私可言,大家大眼瞪小眼一起如廁,只要時間夠長,說不定還能嘮一嘮今天的天氣。如廁結束後,擦拭臀部的海綿木棒也是共用的,一個人用過後,僅在面前的水池裡涮一涮,就可以再次使用了。
「哎兄弟,能不能幫我遞一下那玩意兒…咦你剛用過啊?」
「對不住,我昨兒吃壞肚子了,今天有點竄稀,啊哈哈。」
當然這種對視的尷尬只留給窮人,有錢人的的廁所都是獨立的。18世紀前的歐洲,街上的公廁並不常見。直到維多利亞時期,隨著排水系統的普及,公共衛生間才逐漸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但是大部分衛生間只為男性提供服務。女性只能忍著不上廁所,或者攜帶一個尿罐,在長裙底下偷偷解決。
- 維多利亞時期的公共衛生間 -
直到1739年,世界上第一間男女分開的衛生間出現在巴黎的歌舞廳。1887年,美國的麻薩諸塞州立法要求僱傭女性的公司必須配備女廁,之後世界各地開始立法要求公共場合建造男女兩種不同性別的衛生間。漸漸發展成今天默認男女分開如廁的社會規範。儘管無性別廁所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是在社會上關於它的爭議卻從未停止過,反對者質疑無性別廁所的安全性,強調男女共廁所造成的心理不適,和一些衛生隱患。其實啊,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改變如廁習慣和設計更加人性化的洗手間解決。很多人擔心男女排尿習慣差異會導致衛生問題,例如被濺上尿漬的馬桶坐墊和地板。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男性坐著如廁就可以了呀🌝。事實上,男性站著排尿的習慣並不是生理差異而是文化認知,是早期社會化的產物。科學類學術期刊Plos One就有文章指出,坐著排尿會減少男性下尿路感染的情況。改變原有的如廁習慣很難,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根據調查,在日本和澳大利亞超過50%的已婚男性長期坐在馬桶上小便。除了改變如廁習慣,優化衛生間的設計也可以提高性別友善衛生間的使用體驗,於是建築設計師們各顯神通,嘗試解決人類如廁難這個終極問題。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喬爾·桑德斯(Joe Sanders)志在設計一個充滿自然氣息的環保性別友善衛生間。它分為裝扮、清洗和消除三個活動區域,藍藍的色調象徵水、健康和衛生,給使用者帶來舒緩的感覺。洗手間中央的植被不僅掩蓋了難聞的氣味,更是給封閉的室內環境增加了一抹生機。另一位設計師丹·伍德(Dan Wood)構建的性別友善衛生間則充滿玩味的元素,每個隔間都採用了獨一無二的形狀和顏色,風格上的變化以及外觀和視覺上的趣味,反映了衛生間使用者多元的特點。討論了那麼多關於性別友善衛生間的小知識,你是否對它有了全新的認知呢?它的存在代表了社會對於少數群體的接納,同時尊重和理解每個人的選擇——我們並不是提倡將原有的男女洗手間全部替換為性別友善衛生間,而是希望不同種類的洗手間可以和諧共存,讓大家都擁有自由去選擇一個可以安全和舒心如廁的地方。畢竟,想解決人類如廁難的終極問題,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呀。
Reference
[1]https://www.gensler.com/uploads/document/570/file/GenslerResearch_RestroomDesign_lores_2018.pdf
[2]https://www.aclu.org/know-your-rights/lgbtq-rights/
[3]https://doi.org/10.1017/bpp.2020.23
[4]http://joelsandersarchitect.com/stalled-transforming-public-restrooms/
[5]https://www.architecturaldigest.com/story/his-hers-how-design-can-solve-gendered-bathroom-bill-debate-trans-inclusive
P e a C H S a Y S
作者 河潤西
預備藝術從業人員,間歇性雙魚座性格,家裡也有兩條金魚。
善於從藝術世界中找尋女性的力量。
出品 桃子筆記
本文為「桃子筆記徵稿計劃」獲選文章,
了解更多詳情,發送關鍵詞「徵稿」。— 你可能錯過的近期推文 —
— 桃子的店「桃桃優選」,有範兒的姑娘都逛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