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性別友善廁所」了!

2021-03-02 北京早知道

五月開始,北京鼓樓東大街的許多酒吧就出現了「性別友善廁所」(All Gender Toilet),這些廁所的門上,都貼著一個圓形的標誌,除了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小人外,還出現了一個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的小人。



酒吧最先出現「性別友善廁所」無非三個原因,一、酒吧想利用中性廁所的概念,掩飾他們節省費用的真實目的。二、在這個性別認同文化越來越多樣的時代,酒吧需要跟上潮流,適時做出改變。三、酒吧的群體眾多,有設置中性廁所的必要。

 

其實,男女共用的廁所有很多,比如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上的衛生間;公共空間裡的簡易可移動廁所;許多酒吧、咖啡館、飯館、理髮店裡的廁所,雖然沒有貼著「性別友善廁所」標誌,但實質上,也是混用的中性廁所。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理念的誕生,或者說是接受。在此之前,一提到性別歧視,大家的第一反應還只是對女性的歧視,其實還有很多群體受到的性別歧視,都要比女性嚴重的多。我很樂於看到廁所正成為性別平權運動的戰場,我們現在在討論這個問題,說明我們在進步,我們的觀念在改變。

 

性別,不會也不僅只有兩種,這是我在大學選修性別教育的時候,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性別教育開始,Here we go !

給大家普及一個概念,LGBT群體,包含這麼幾種人群: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跨性別者(Transgender)。前三個很好理解,根據性取向排除在異性戀之外的群體,跨性別者指的是有性別焦慮與性別認同障礙的人群,即他們無法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具有強烈的想要改變的欲望。

 

這個群體一直飽受爭議,即使是在最開放的美國,LGBT群體依然備受歧視。

美劇裡一直都有反應這個問題,很火的家庭喜劇《摩登家庭》中,Jay用了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接受了自己的兒子是gay;

嘻哈音樂劇《嘻哈帝國》,Lucious知道自己的二兒子Jamal可能是gay時,把他整個塞進了垃圾桶裡,在他成年之後還威脅他,如果不和他的同性戀人分手,就凍結他的全部資金;



家庭劇《絕望的主婦》,「完美的」主婦Bree誤以為自己的兒子是gay,於是把神父請到家裡,企圖用宗教勸導兒子改變自己的性向,告誡他,在基督教裡,同性戀是不能上天堂的。

性別平權運動是一直都在進行著的,已經有許多明星公開表示支持LGBT群體,拒絕性別歧視。

比如最近因為和抖森談戀愛被曝光,而被迷妹們瘋狂嫉妒的黴黴


‍在2015年,我很高興我們活在一個男孩兒可以打扮成公主,而女孩兒可以打扮成士兵的世界

P!nk是美國有名的搖滾女歌手,我特別喜歡她的《just give me a reason》。她曾在澳大利亞的演唱會上揮動彩虹旗,為維護同性戀權益發聲,在twitter上引發了粉絲間的群罵。P!nk不是同性戀,她和一名越野摩託車手結婚,並且生了一個女兒,但她絲毫不介意別人叫她同性戀。

我想最好的一天將是,我們不再談論你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這不是一個同性婚禮,這就是一個婚禮…這不是一段同性婚姻,這就是一段婚姻。

Adam,美國流行搖滾樂團maroon 5成員,維密超模Bahati的老公


我可以一隻手驅散所謂性趨向是後天獲得的想法。相信我,這是與生俱來的。我的哥哥是同性戀,在他兩歲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

性別的「灰色地帶」除了LGBT群體之外,還有對性別認同產生疑惑的人(Questioning),和雙性人(Intersexuality),即天生就有兩套生殖器的人。

很多人把這些群體視為異類,甚至是精神病患者,不如承認是我們的知識太少,太狹隘了。

 

不僅如此,我們的性別刻板印象也固執得可怕,「女生得有個女生樣」,「男人要有個男人的樣子」,這些條條框框都是誰定下來的?男孩兒不能穿裙子嗎?為什么女生不能喜歡玩兒汽車?男生做幼師娘炮?女生當警察太爺們兒?仿佛在確定性別的一剎那,我們就被貼上了標籤,被決定好了發展的方向。

 

幸運的是,許多年輕人正在走出這些條條框框,性別對他們來說什麼也不是。越來越多的女生剃了頭髮,穿上破洞牛仔褲,弓字背心,用很粗的嗓音說話。肖驍可以穿著裙子在奇葩說錄製現場翹蘭花指撒嬌,姜思達、樊野公開出櫃,勇敢回擊那些抵制同性戀的人。

 

不要以為這一切和你無關,去年統計,中國有1600萬以上的同妻,這些同性戀者為什麼不選擇出櫃,而要締結一個空殼婚姻?同妻變成傳宗接代的工具,生了孩子,就被永遠拋開,長期忍受丈夫的冷暴力。如果我們的社會寬容度足夠高,大眾不再帶著有色眼鏡,這樣的悲劇是不是就能減少很多?

 

「性別友善廁所」是人性的一個出口,你可以不認同,但是你應該要尊重,尊重不一樣。

 

「性別友善廁所」不只方便了跨性別群體

 

有人擔心「性別友善廁所」會不會給跨性別者貼上標籤,我覺得不會比現在的情況更糟了。再說,「性別友善廁所」方便的不只是跨性別者,還有普羅大眾。幾乎每個父母都經歷過帶孩子上廁所的尷尬,父親不敢帶女兒去男廁所,母親帶兒子上女廁所也很尷尬,現在,中性廁所都能解決這些問題。

 

我的一個同學,她就是那種打扮很中性帥氣的女生,剛入學那會兒,她去上洗手間,別的女同學誤以為她是男性,紛紛尖叫著跑了出來,讓她非常尷尬。後來,她能憋著就決不去上廁所,差點得了腎病。

 

中性廁所的空間更大,也能夠為殘疾人提供便利。

「中性廁所」還能緩解女廁所不足的問題。

Jeannie Suk在登於《紐約客》的《誰在抗拒中性廁所?》中寫到,司法考試考到一半,她想去趟洗手間,結果發現女廁門口排上了長隊,至少得等半小時,最後,迫於無奈,她選擇了沒有人排隊的男廁。

               

國內的公園、電影院裡,排長隊的也一定是女廁所。學校裡一下課,女生都在排著長隊上廁所,這個課間排不上,還要等下個課間接著排。

 

但「性別友善廁所」裡需要注意更多的細節

 

比如,男性看到衛生巾會不會不太舒服,要不要購置加蓋的垃圾桶?要不要增加廁所的保潔次數?消除了性別的廁所,讓女性覺得不太安全,是不是得增強隔板和門的安全性?需不需要在廁所外安裝攝像頭?或者在廁所裡安裝報警系統。為了更好的方便殘疾人,要不要在裡面安裝扶手?或者設置特殊的坐便器?



 

我希望「性別友善廁所」能夠真正發揮它的作用,而不只成為一個噱頭。

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具象北京 (ID:xitieer)

商務合作請聯繫QQ3419160689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

鬼市,沒有鬼

這屆兒童不行

北京不再是首都了麼?

約戲嗎?大柵欄重現百年梨園

屈原愛的到底是楚國還是楚王?

這恐怕是最有京味兒的一個地鐵站


長按二維碼,別眨眼睛

有態度,馬上關注

喜歡就點讚,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種讚賞 

相關焦點

  • 告別尷尬,北京現性別友善廁所
    近日,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的辦公室及北京的多家咖啡廳和酒吧內衛生間開始使用「性別友善廁所
  • 「性別友善」廁所 你願意使用嗎?
    從五月開始,北京鼓樓東大街一堆酒吧的洗手間都變了樣:洗手間門上多了一個「性別友善廁所」的圓形標識,廁所標識上除了兩個常見的用褲裝和裙子輪廓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小人之外,還出現了一半男性、一半女性的第三種可能——意味著這個廁所對所有性別開放。一起加入這項「性別友善廁所」活動的還有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的辦公室。
  • 連"性別友善廁所"都不知道?你out了!
    近日,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的辦公室及北京的多家咖啡廳和酒吧內衛生間開始使用「性別友善廁所」標識,即面向全性別人群開放廁所。據該項目發起人介紹,此標識的意義並非現有的男女獨立廁所變成男女共用廁所,或是修建新廁所,而是倡導創造更多性別友善的空間,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如廁。
  • 身邊丨鼓樓東大街出現了"性別友善"廁所,這是啥?
    這天,北京一家 NGO 紀安德諮詢中心發起了這項鼓勵商戶和各種機構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的活動。近期,他們將推出標註了北京性別友善廁所位置的地圖。根據安德諮詢中心的介紹,這是國內第一次成規模的性別友善廁所推廣活動。
  • 男女一起上廁所到底香不香?| 無性別廁所大揭秘
    - 無性別廁所 -後來,我又在其他地方見到了各種各樣天馬行空的性別友善衛生間標識:後來我了解到,美國的大學除了男廁和女廁,還有性別友善廁所,提供給不方便進入傳統男廁或女廁的人使用。有些大學的衛生間使用「E-系統」,即是衛生間門口會有一個大寫的E,學生可以自由轉動這個標誌改變廁所的屬性。
  • 跨性別者的廁所爭議
    他考慮過無障礙廁所,去了一次就再也不敢使用。「明明我已經鎖門,但保潔阿姨破門而入,對我說『這是無障礙廁所,是給殘障人士用的。』我向她解釋我是跨性別者,阿姨沒聽懂,又問我『你為什麼不去那兩個廁所?』」性別友善廁所是一種解決方式,但數量很少,在志可君所在的南京,他能夠方便使用的只有星巴克「小便鬥和馬桶合間」的廁所。
  • 中國的跨性別者選擇了哪間廁所?
    北京同志中心與北大社會學系共同發布的《2017年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報告》顯示,意圖變性的跨性別者中,有89.1%被迫無法進行手術。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別是:經濟條件不允許、父母不同意和年齡未滿20周歲。除此之外,國家《性別重置技術管理條例》也還設置了種種限制。▲舞蹈家金星 | 圖源:金星微博跨性別者的生存向來是一個問題。
  • 灣灣周報|臺灣今年最大地震/臺師大性別友善宿舍/柯佳嬿想大面積刺青
    「 兩岸書畫名家展北京臺灣會館登場 」來源:經濟日報「筆墨抒懷•情聚兩岸」——第六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目前在北京臺灣會館開幕。臺灣知名書畫家李轂摩、江明賢和沉榮槐,透過網路向書畫展與會人士寄語問候。
  • 與人友善 就是與己友善
    結果我上了一趟廁所回來,就聽同事說:是不是你叫的鴛鴦鍋底。我說沒有,我叫的是紅湯中辣鍋底。我同事說:他不想吃鴛鴦鍋,而且煮菜也不方便。然後叫來老闆,老闆也道歉了。老闆說:剛才沒注意到是你們,不然也不會出錯。
  • 友善空間地圖項目
    LGBTQ+ (拉拉,gay,雙性戀,跨性別者及酷兒等)是這個世界上人群中的性少數,Ta們因為自身性別及性取向的不同而不能被很多人認同,不能像大多數人一樣自由地表達愛和自己
  • 北京2020年新增182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來源標題:北京今年新增182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市衛健委近日公布了2020年新增的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名單,同仁醫院等182家醫療機構被確定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目前,本市已建成253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 廁所標識設計-讀懂內涵才不會走錯
    ▲ 第二自然(d2ziran),關注全球設計師/手藝人轉發自微信公眾號若谷設計(ID:RuoguDesign),請獲得授權發布
  • 北京新增182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
    市衛生健康委近日公布了北京市2020年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名單,北京同仁醫院等182家醫療機構被確定為2020年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為積極應對老齡化需求,本市在全國率先開展老年友善醫院建設,主要從老年友善文化、老年友善管理、老年友善服務、老年友善環境4個方面推進醫療機構為老服務。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健全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更好地適應老年人健康及醫療需求。目前,本市已建成253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 日本有的廁所,用大象和長頸鹿來表示性別,哪個是男廁?
    如今,人們的生活質量比過去好了很多,大家都喜歡組團旅遊,一方面在旅遊的途中可以體驗體驗大自然,另一方面,現在很多景區都有娛樂項目,尤其是夏天的時候,五花八門的水上娛樂項目,別提有多爽了,而且還有一些冒險刺激的項目,比如過山車、蹦極等,在享受這些娛樂設施時
  • 《廁所英雄》:愛她就給她建個廁所(???)
    大叔為了挽回媳婦兒,只能開始建廁所。幾千年性別歧視的文化薰陶,讓這些最應該反抗的女人失去了反抗的意識,甚至充當性別歧視的捍衛者。正如凱沙夫對她們呵斥的那樣:你們這些女人是自己的敵人!(醒醒!!!)《廁所英雄》如豆瓣評分8.4分的《我的個神啊》一樣,對印度宗教迷信思維也進行猛烈抨擊,片中凱沙夫的父親命令他要娶一隻手有兩個拇指的女人、甚至娶牛為妻,將宗教愚昧和種姓崇拜批判得體無完膚。
  • 快30歲,我才意識到自己是跨性別男性
    不過,性別身份給我造成的最大困擾,恐怕還是上廁所的難題。跨性別者應該沒幾個在上廁所這件事上能做到「一帆風順」的吧,我也不例外。我雖然很晚才完成性別認同,但卻早已本能地排斥使用女廁所。說來也許你不信,從小學到中學,這十二年裡我一共只在學校上過不到十回廁所,並且這幾回全都是因為肚子疼等原因實在忍不了,我才在學校裡解決的。記得三年級的時候,我因為肚子太難受而在學校如廁。
  • 為了使用更衣室,我必須先證明我的生理性別
    以下是TA的口述:我是一名性別酷兒,我留長髮,穿短裙,又有男性標誌性的低沉的嗓音。可想而知,我生活在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同性別二元論的社會裡會遇到很多困難。人們以異樣的目光看待我,偷偷猜測我是男是女,或者直接上來詢問我的真實性別。對此,我並不介意,我準備了兩個回答。一般來說,我會先告訴對方自己的生理性別為男。
  • 公用廁所不能再「男女平等」了
    一般廁所是男女蹲位一樣多,甚至女廁的蹲位還更少,但男廁還有小便位,總廁位就遠多於女廁。2013發布的《全國九城市公共廁所男女廁位狀況調查報告》選取了北京、天津、濟南、蘭州、西安、鄭州、武漢、杭州、廣州等9個城市的公共廁所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被調研城市男廁位全部多於女廁位。就算是比例最為均衡的北京,男女廁位比為1.22:1。各地的調研數據也同樣不樂觀。為什麼到現在我國還是男廁多於女廁?
  • 中國設計師造的這些廁所 看了竟讓人想去打卡
    地塊位於北京西南方向約85公裡處,原址花田上放置一系列假物品,例如假風車,假鋼琴,吸引來自城市的自拍潮人。這樣的景點在北京很常見,也正因如此,人們的新奇感逐漸消失。——guòbònér過半兒的聯合創始人孫敏該項目被設計成露營區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因為當地的土地法規不允許新建任何類型的新結構或有屋頂建築。因此,廁所只是一系列的圍牆設計。
  • 創意廁所設計:北京野餐露營公園內「帶風景」的廁所
    天開野餐露營公園位於北京西南方向約85公裡處,公園目前正在進行全面改造。天開公園過去以提供花田的種植為背景,在花田上放置一系列假的物品,例如假風車,假鋼琴,吸引來自城市的自拍潮人。這樣的景點在北京很常見,也正因為此,人們的新奇感逐漸消失。